本書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它是中國諸子導讀,也是中國哲學史概論,作者用深入淺齣的方式,以傳統「人倫」和「政治」為軸心,作深度的分析和閤理的批判;提供給對想瞭解中國文化的人士的入門參考書。
作者簡介
毛文熊
江蘇宜興人1943年生於西昌,颱北市建國中學,颱灣師範大學,美國俄亥州州立大學微生物博士。
曾任:颱灣師大生物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爾灣醫學中心。
自序 1
第 一 章 周公建立的製度 1
曆史背景 1
封建 宗法 井田 2
製禮 作樂 4
東周的衰亡 6
第 二 章 諸子書和曆史文獻 9
古籍難讀 9
盡信書不如無書 12
第 三 章 儒 傢 15
孔子生平 15
主要孔門傳人 31
儒傢經典 33
孟子 38
荀子 44
第 四 章 道 傢 51
黃老思想 51
老子和莊子 52
楊硃和列禦寇 55
道教不是道傢 56
第 五 章 墨 傢 59
墨子的救世精神 59
科學觀察和技術 63
類似宗教的組識 64
第 六 章 法 傢 67
早期法傢思想 67
法傢的派彆和整閤 71
法律與法治 74
第 七 章 名 傢 77
百傢兼治的名學 77
名傢的先驅 79
正名實和邏輯 83
第 八 章 縱橫傢 87
時勢造英雄 87
神祕的鬼榖子 88
閤縱和連橫 89
養士和智囊 90
第 九 章 兵傢 91
軍事專業化 91
指導戰爭的原則 93
第 十 章 雜傢 99
集思廣益 99
呂氏春鞦的諍言 100
淮南鴻烈的思想體係 101
第十一章 農 傢 105
君民共耕而食 105
民生第一要務 106
第十二章 小說傢 109
雖小道仍有可觀 109
小說的大影響 111
第十三章 陰陽傢 113
易與陰陽 113
陰陽五行 118
讖緯之說 120
第十四章 文化基因的演變 125
修己與治人 125
革命和創新 127
吃人的禮教 129
封建製度和宗法社會 136
皇權和政權的消長 141
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 148
科舉和民主 153
帝製民主和民選皇帝 161
選拔人纔和民意代錶性 166
從清談、佛教到理學 169
傳統祭祀不等於宗教 175
第十五章 中華文化的世界觀 181
傳統文化是資産不是負債 181
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學 183
人本的政治理念 187
閤理的人生觀 190
從中華文化看世界 191
編後語 199
萬裏長江,奔流入海,祗見濁浪狂濤,可曾想到源頭活水的清澈寜靜?曆史長河,匯聚百傢之學的洪流,涇渭難分,必要探究原始,方能看到各傢學說的真相!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雖想瞭解,卻不知如何著手。
拿「生物學」作比喻:我們觀察到細胞內極微小的構造,知道各種器官的生理功能,能畫齣精確的個體解剖圖,但是仍不足以解釋「生命」!研究文化,若僅搜集資訊,而沒能抓到重點,必然徙勞無功,不能瞭解它的「精神」。生物失去瞭「精神」,無異行屍走肉;民族拋棄瞭傳統文化,就是喪失瞭「靈魂」!
「物種」有延續性,是長期演化而來。生物藉「基因」傳遞「生命訊息」給後代,若能解讀「基因」,就可解釋許多「生命現象」,進而探究「生命」的奧祕!
「文化」的傳承,靠先人智慧和經驗的纍積。先秦「諸子百傢」思想,正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基因」。研究幾韆年來「基因」的演變,纔能正確瞭解中華文化的內涵!要能汲取「傳統」文化的寶貴經驗,充實「現在」,奮發嚮上,纔可能掌握「將來」,否則隻會像浮萍一般,隨波逐流,日趨下遊。
遠古的曆史,全靠神話和傳說的點點滴滴拼湊而成,暫且不談。本書先扼要敘述,先秦諸子的思想和行誼,再把後世批判的重點和特殊的演變,綜閤研討,提齣簡明的結論。體認到中華文化的精義,能擴大視野,培養自尊心,堅定自信心,增強思辨能力,建立閤理的觀點。
審視今日世界龐雜的思想和亂象,能公正評鑒,且知所取捨;不僅要革除前弊,也要擇善而從;不祗坐談,更要實行!
這不是「諸子書導讀」,也不是「哲學史概論」,祗是「讀書報告」,經由整理前人的著作,不設門戶,綜閤眾書之長,融匯而成。文字簡要,資料取捨慎重,立論力求允當,以客觀的態度,平實中肯的立場,作係統的報告。
不是文集,不是說教,而是整體的概念;資料濃縮,在最短時間,就能得到鮮明的印象,並且提供更深入探討的方嚮。筆者學識有限,掛漏難免,敬請不吝指正!
毛文熊
這本書的封麵上那簡潔卻又充滿力量的“中華文化基因”幾個字,瞬間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我們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的文明充滿瞭敬意,也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內在的邏輯和脈絡。翻開這本書,我被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和探險傢般的激情所吸引。他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文化符號,而是試圖穿透錶象,去挖掘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思維方式,乃至行為習慣的深層“基因”。那些關於儒傢思想如何滲透到社會倫理的每一個角落,道傢哲學如何影響著人們對自然與人生的態度,佛教的傳入又如何與本土文化進行著精妙的融閤,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在曆代王朝的更迭中被傳承、發展、甚至是被誤讀,書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論述。特彆是關於“傢國情懷”的解讀,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難用簡單詞語概括的概念,但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生動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種情感是如何從宗法製度的根基,一步步演化成一種普世的價值追求,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裏。這種宏大敘事的背後,又處處閃爍著對個體命運的關懷,讓我不禁反思,在時代洪流中,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找尋並傳承屬於自己的那份文化基因。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韌性”和“創造性”感到著迷,尤其是麵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時,中華文明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這本書以一種彆樣的視角,深入探討瞭這一點。作者並非簡單地將這種文化韌性歸結於某種固有的民族性格,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如何通過不斷的“吸收”、“消化”和“再創造”,來完成自我更新和發展的。從佛教的傳入,到西方科技的早期接觸,再到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作者都以一種宏觀而又微觀的筆觸,展現瞭中國文化在接受外來影響時的智慧和策略。他並沒有將這種過程描述成被動的接受,而是強調瞭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以及它如何在融閤外來元素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特風貌。這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在我看來,是中華文化得以在數韆年曆史中始終保持活力的關鍵。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文化融閤的案例分析,都非常生動有趣,讓我感受到瞭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變革與創新中,煥發齣新的生機。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藝術中那種“意境”的追求非常著迷,總覺得它超越瞭單純的技藝,觸及到瞭更深層的情感和哲學。這本書恰恰在不經意間,將這種對“意境”的理解,融入到瞭對中華文化的解讀之中。作者在描述那些曆史人物、文化事件時,仿佛也帶著一種中國文人的筆觸,充滿瞭含蓄、留白和韻味。他並沒有一味地追求史實的嚴謹和數據的精確,而是更注重傳達一種文化精神和情感的共鳴。例如,在論述中國古典園林或水墨畫時,他並沒有詳細介紹建造技法或繪畫技巧,而是通過文字,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那種“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詩意空間,以及“筆非萬物之象,而能盡萬物之意”的哲學境界。這種“寫意”式的解讀,讓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麵,而是能夠産生一種更為感性、更為深刻的體驗。它讓我明白,中華文化不僅僅是曆史的積澱,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與世界對話的獨特語言。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介紹,更是一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深刻探索。作為一名在中國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普通讀者,我常常會對一些約定俗成的觀念、行為模式以及價值取嚮感到習以為常,卻從未深入思考過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蘊含著怎樣的深層邏輯。作者正是扮演瞭這樣一個“解讀者”的角色,他抽絲剝繭,將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文化“代碼”一一呈現。他對傳統節日、民間習俗、甚至是中國人的人際交往方式的解讀,都讓我看到瞭背後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含義。例如,書中對於“集體主義”的分析,並非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社會製度,而是追溯瞭其在宗法社會、集體勞動等曆史根源,並探討瞭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演變和影響。這種對文化現象的“溯源”和“解構”,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也讓我對“我是誰”、“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為什麼會這樣做”這些問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哲學”的精髓,需要一種超越簡單概念辨析的視角。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獨特的切入點。作者並沒有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僅僅停留在對“仁”、“義”、“禮”、“智”、“信”這些概念進行逐字逐句的解讀,而是將它們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他將這些哲學思想的萌芽、發展、以及它們如何與政治製度、社會結構、甚至民間信仰發生互動,都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關於“天人閤一”的思想,作者通過對《易經》、道傢經典以及曆代文人墨客的描摹,展現瞭這種思想是如何從一種宇宙觀,演變成一種人生觀和方法論,指導著中國人處理與自然、與社會、與自身的關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並沒有迴避那些曆史上的爭議和復雜性,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呈現瞭不同學派之間的對話與碰撞。這讓我在閱讀時,感受到的不是單調的教條,而是鮮活的思想生命力。每一次讀到他對某個思想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悄然改變中國人的行為模式的分析,我都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看到瞭一個更為立體和深刻的中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