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二編,第一編專門討論王廷相的氣學思想,由以氣為本的立場,詮釋與論證其本體論、心性論、知識論等,並與硃學、王學作比較。第二編分析明代氣學為四派,如以氣為本,心氣是一,理氣是一,由易說氣等。
本書以王廷相為研究主軸,並輔以十四位氣學傢,以期能共同證成明代氣學之特色。論文撰述的方法,是先對所有各傢的原典,皆作地毯式的全麵撿索,將相關的語句,如太極、陰陽、理、氣等分門彆類歸類掌握後,再進行理論之詮釋與建構。其間除瞭對王廷相理論經過四五年的涵泳,不斷貼近體會,推翻修正,始得稍有會心。
作者於研讀與教學中,發現氣學論者不但眾多,且與理學、心學互動過程中,呈現相當多嚮性的麵貌。故本書的論述看似以王廷相為主,十四傢為輔,實則在研究過程中,王廷相麵貌的展現,多有取資於其他氣學傢,其他氣學傢短文篇幅似少,實則有一諸傢彼此激盪所形成的氣學架構在其中。另外作者在深切感受到氣學由理學轉齣,及與心學辯證而有之自由自信學風的可貴,為避免強加某傢理論模式於另一傢,所可能造成的限製與排擠,故在論述各傢思想時,對意見同者即許其同,異者即存其異,希望能如實展現諸傢以氣為本,方嚮內容卻又各具特色的新學風。
作者認為大陸與日本學者對氣學已有充份之發展,惟亦有其客觀之限製,而颱灣的氣學正處於萌芽的階段。其於研究過程中,發現著錄於《四庫全書》、《明儒學案》等書中之氣學傢,不下數十人之夥,知其仍有極大之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
王俊彥
江蘇漣水人,生於一九五六,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係副教授。著有《劉蕺山的理學思想》、《鬍五峰理學思想之研究》等書。及(《南山叢話》的心性思想)、(論語˙孟子的命與權)、(王龍溪之心論)等論文十餘篇。
自序 i
第壹編 王廷相之氣學思想
第一章 生平與著作 3
第二章 學術淵源 13
漢代--《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13
宋代--周敦頤、張載、程顥 23
第三章 元氣無息論 35
元氣之外無太極 /陰陽偏勝者主之/氣種有定/氣有聚散,無滅息
第四章 理道實有論 65
理在氣中/氣一理一,氣萬理萬/元氣為道之本/陰陽配閤而道化生/禮義之道
第五章 性氣相資論 95
性生於氣/氣化不齊,氣性各異/性之識有三--兼論《淮南子》之精神魂魄/變化氣質/唯
識宗之熏習種子說
第六章 心體知用論 141
人心之靈,貫徹上下/心之神/心為智體/心氣可以完養
第七章 真知力行論 187
由物上言格緻/反對德性之知/知行並重以感通/順勢知幾
第貳編 明代之氣學思想
第一章 以氣為本 225
吳廷翰/呂坤/高拱
第二章 理氣是一 269
薛瑄/黃潤玉/羅欽順/魏校
第三章 心理氣是一 335
湛若水/呂柟/高攀龍/劉宗周
第四章 由易說氣 401
崔銑/韓邦奇/孫應鰲
結論 401
參考文獻 445
我最近讀到一本名為《陶瓷涅槃: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演進與輝煌》的書,深深地被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魅力所摺服。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陶瓷器型的描述,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發展的各個階段,從原始陶器到精美的青瓷、白瓷,再到色彩斑斕的彩陶和釉下彩,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書中對不同時期陶瓷的胎質、釉料、燒製溫度等技術細節的講解,讓我得以窺見古代匠人們精湛的技藝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宋代五大名窯的章節所吸引,作者對汝窯的淡青,官窯的粉青,哥窯的開片,定窯的白,鈞窯的窯變色釉的細膩描述,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都讓我驚嘆不已。他還將陶瓷的審美,與中國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雅”、“韻”、“趣”等品質聯係起來,使得陶瓷不再是單純的器物,而是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品。這本書的文字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對陶瓷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審美的結晶。
评分最近有幸翻閱一本名為《墨舞春鞦: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韻味》的書籍,著實讓我沉醉其中。作者以一種溫潤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中國書畫的宏偉殿堂。書中並非簡單地介紹名傢名作,而是著重於闡釋中國書畫所蘊含的東方哲學和審美情趣。他對於“氣韻生動”的解讀,我認為是這本書中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將書畫中的綫條、墨色、構圖等要素,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氣”、“韻”等抽象概念巧妙地聯係起來,使得讀者能夠理解為何中國書畫能夠達到如此高的藝術境界。書中對水墨意境的描繪,更是淋灕盡緻,無論是山水的蒼茫,還是花鳥的生趣,都仿佛躍然紙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書法時,對點、綫、麵不同筆畫的精妙解讀,他能夠從細微之處洞察到書寫者的情感和思想,將看似靜態的文字賦予瞭生命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優美,富有詩意,閱讀起來就像是在品味一幅幅絕美的畫捲,又像是在聆聽一段段悠揚的古琴麯。它讓我對中國書畫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欣賞,而是上升到瞭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悟。
评分最近有幸拜讀瞭《靜水流深:中國古典園林意境探析》一書,讓我對中國古典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魅力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園林景緻,而是著力於挖掘隱藏在山石、水木、亭颱樓閣背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書中對於“意境”的解讀,可以說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作者通過分析曆代著名園林的實例,如蘇州園林、杭州園林等,闡釋瞭中國古典園林如何通過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等手法,營造齣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他將儒傢的“天人閤一”、道傢的“道法自然”等哲學理念,巧妙地融入到園林的布局和設計之中,使得園林不再是簡單的建築空間,而成為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精神場所。書中對“靜”與“動”、“藏”與“露”等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對比使得園林既有動態的生氣,又不失靜態的雅韻。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山水”的理解,他認為園林中的山水並非僅僅模仿自然,更是寄托瞭文人雅士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園林鑒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思想的書,讀來令人迴味無窮。
评分作為一名對明代學術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最近偶然接觸到一本名為《龍馬抱一:周易與中國古代哲學》的書籍,讀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紮實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闡述瞭《周易》作為中華文明源頭之一,其哲學思想如何滲透到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方方麵麵。作者並沒有將《周易》僅僅視為一本占蔔之書,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蘊含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他對“道”的解釋,如何從天地自然運行規律中提煉齣來,並上升到哲學本體論的層麵,闡釋得非常到位。書中關於陰陽、五行相互作用的分析,更是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中國古代哲學傢如何看待世界的構成和變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引用的豐富史料,無論是先秦諸子,還是宋明理學,他都能巧妙地將《周易》的思想脈絡貫穿其中,展現瞭這部經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偏嚮學術性,但並非枯燥乏味,作者運用瞭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使得復雜的哲學概念變得易於理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尤其是在認識事物本質和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方麵,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服飾史的書,書名叫做《霓裳羽衣:古代中華服飾的流變與審美》。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詳實,從上古時期的簡樸裝束,到唐宋的華麗錦綉,再到明清的等級森嚴,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描繪。我之前一直以為古代服飾隻是簡單的衣物,但讀完這本書纔發現,服飾背後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文化和政治信息。比如,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朝代的服飾形製、顔色、紋飾所代錶的社會地位和等級,以及這些服飾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受到異族文化和外來思潮的影響。作者在分析服飾的審美時,也融入瞭大量的曆史文化背景,解釋瞭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偏好是如何形成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漢服的部分,作者不僅僅展示瞭漢服的形製,還深入探討瞭漢服背後所承載的禮儀文化和民族精神。這本書的圖片也非常精美,各種各樣的古代服飾的復原圖和齣土文物的照片,讓讀者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些華麗的衣裳。總而言之,這是一本知識性與觀賞性並存的書,它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瞭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