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书馆对于促进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及提昇全民素质之水准均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各国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
本书乃作者服务公共图书馆十余年来所撰论文的合集,内容涵盖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图书资讯利用两大主轴。本论集系从各种层面探讨公共图书馆之事业及资讯之蒐集与利用,对于读者在资讯蒐集利用及图书馆员之服务理念均能有所启发。本书可作为大学图书资讯学系专业学生及公共图书馆馆员阅读的参考着作。
作者简介
黄国正,1969年9月生,台湾彰化县人,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文学士,淡江大学教育资料科学研究所文学硕士,曾担任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艺术图书馆馆员、立法院法律资讯中心资料处理员、《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执行编辑,现任职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编辑、《台湾学研究》半年刊主编及开南大学兼任讲师,讲授「资讯蒐集与图书馆利用」课程,一生以「担任快乐的图书馆员」及「推广民众利用图书馆」为志业。
目 录
◎苏序 i
◎薛序 iii
◎林序 v
◎自序 vii
◎导读 ix
卷一 公共图书馆事业
◎公共图书馆事业 1
◎台湾地区民众资讯需求之比较 3
◎从教改问题谈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的合作交流 33
◎公共图书馆专业馆员任用制度之比较 45
◎图书馆事业中男性馆员的探讨 63
◎图书馆公共艺术设置之探讨 77
◎从美学观点探讨图书馆的佈置与装饰 105
◎公共图书馆网路使用政策的探讨 121
◎E世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143
卷二 图书资讯利用
◎台湾文献资讯网之现况与发展 159
◎文献传递服务的好帮手:谈「远距图书服务系统」 173
◎馆际互借之服务 179
◎公共图书馆的资讯转介服务 187
◎国内报纸资源的蒐寻方法 193
◎留学参考资源的蒐集与利用 205
◎台湾研究之检索与利用 223
◎用老照片阅读台湾历史
──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写真帖之利用价值 243
◎《族谱文献学》:敬宗收族与寻根探源的新学问 255
◎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图书馆」的意象描述 263
参考书目 277
我最近对“终身学习”这个理念特别有感触。在这个变化飞快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停止学习,很容易就会被时代淘汰。我发现,以前我们可能觉得学习只发生在学校里,但现在,学习无处不在。我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新的技能,可以听一些公开课,甚至可以从朋友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还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效?有时候,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会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何学起。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系统地学习,并且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我还在想,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深度。我希望能够培养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充满新的可能。
评分我最近对“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知道吗,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都离我们不远。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在满足我们当前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我看到很多关于环保、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的讨论,觉得非常有启发。比如,了解如何通过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来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或者关注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产品,用自己的消费行为去支持这种理念。我还在思考,除了个人行为上的改变,我们是否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比如,如何推动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制定更有效的环保政策等等。我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思考自己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我希望我们都能活在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地球上。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关注“数字鸿沟”这个话题。我发现,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一些老年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可能因为缺乏设备、技能或者网络连接,而被排除在数字世界之外。这让我觉得很不安。我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讲述了因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操作,老年人连挂号、缴费都变得困难;或者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没有网络而无法获得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信息获取、社会参与能力上的巨大差异。我正在思考,如何才能弥合这个鸿沟?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甚至我们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看到一些关于数字扫盲培训、公共网络建设、低成本上网方案的讨论,觉得很有意义。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有哪些成功的案例,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借鉴和推广。我希望在这个信息化的浪潮中,没有人会被落下,每个人都能公平地获得信息和机会。我总觉得,科技应该是普惠的,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平等。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信息茧房”。你知道吗?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很多时候都是经过算法筛选过的,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只看到自己熟悉或者认同的观点,就像生活在一个自我设定的“信息茧房”里。我最近在思考,这种现象对我们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导致大家越来越难以理解不同意见,社会分化加剧?我翻阅了一些关于信息传播和社会心理学的书籍,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话题。特别是一些关于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内容,让我觉得很有启发。现在我觉得,了解信息是如何被生产、传播和接收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我还在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才能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去接触那些可能颠覆我们固有认知的知识和观点。我发现,要想真正地“看见”世界,就需要不断地走出舒适区,主动去探索那些我们不熟悉甚至有些抗拒的领域。这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我正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实际可行的方法,能够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接触那些“不那么容易”的信息,让我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熟悉的区域。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社区参与”这个概念。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社区里,却感觉和邻居们很陌生,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联系。这种疏离感让我觉得有点担忧。一个有活力的社区,应该是大家能够互相支持、共同建设的地方,而不是一群各自为生的个体。我开始留意社区里的一些活动,比如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邻里互助项目,甚至是一些小型的居民交流会。我发现,很多时候,参与这些活动并不是一件难事,可能只是需要一点点主动性和时间和精力。我还在想,为什么有些人特别热衷于社区事务,而有些人则显得漠不关心?这背后是否存在一些心理学上的原因?也许是归属感、成就感,或者是对社区公共利益的认同?我正在尝试去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社区,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方法,去激发更多人的社区参与热情,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温暖、更有凝聚力。毕竟,一个紧密的社区,对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甚至在想,如果每个社区都能形成良好的互助机制,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