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长期以来对于中外文学关注甚深,本书结集了他近年来所发表的五十篇文章,共分六辑,从诺贝尔文学奖到推理小说,从欧美文坛内幕到报纸副刊发展,都有独特的见地,更引荐了许多重要作家让读者认识。
当然他也心系港台两地的文学,特辟章节谈论台湾与香港文坛半世纪来的发展状况,并有专章谈论张爱玲。
作者简介
郑树森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行委员、香港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出版有文艺论评《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等十多种,外国文学选本《当代世界极短篇》、《远方好像有歌声》等二十多种;另与黄继持、卢玮銮合编有《香港新文学年表》等香港文学史料十多种。
(一)点评诺贝尔
回顾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年
台湾报纸副刊与诺贝尔文学奖——个人的回顾和随想
诺贝尔文学奖的台前幕后
诺贝尔文学奖「黑幕」重重?
那一位大师没被吻死?
诺奖作家的退稿纪录
从晦涩到澄明——卡内提简介
非洲最具原创力的作家——迎索因卡访台
来自葡萄牙的奇幻与悲情
二见葛拉斯
最后的德语大师
奈波尔得奖的意义
世界的英语作家——英籍印裔千里达小说家奈波尔
他不是顶级的——解读二○○二年诺贝尔文学奖
黛莱达及其萨丁尼亚小说
(二)世界的推理
侦探小说与现代文学理论
英美篇:笔锋偶带悬疑
南美篇:成为猎物的猎人
西欧篇:闪烁不定的光影
俄苏篇:智擒坏分子
非洲篇:寓教育于娱乐
(三)美雨欧风
二十世纪.跨世纪.二十一世纪
欧美报纸副刊的发展
奥.亨利罪名依旧——雷根总统婉拒特赦
美国新政府的人文象征——黑人女诗人安洁罗
文章有价书无价——美国的书市及善本书
名家书信价多少?
(四)台湾「代志」
最意外的和最不意外的——台湾最爱一百小说揭晓
祇只关心自己肚脐眼——回应陈映真先生
古典美学的终结——姚一苇先生的文论与美学
浅谈姚一苇的〈X小姐〉
他带来遥远的声音——何欣先生的贡献
打开了一扇窗——敬悼余纪忠先生
怀顾肇森,兼谈〈素月〉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
白先勇的〈我们看菊花去〉
最爱讲故事的人——侧记黄春明
地域色彩与花莲文学
(五)港情港事
遗忘的历史.历史的遗忘——五、六○年代的香港文学
一九九七前香港在海崃两岸间的文化中介
五、六○年代的香港新诗
谈四十年来香港文学的生存状况——殖民主义、冷战年代与边缘空间
(六)张爱玲杂碎
张爱玲.赖雅.黑名单
张爱玲的故事还没完——与苏伟贞对谈〈郁金香〉
改编张爱玲
夏公与「张学」
张爱玲「吞没遗稿」的真相
张爱玲的《一曲难忘》
张爱玲与两个片种
张爱玲仍是一则传奇
这本《从诺贝尔到张爱玲》,我拿到手后,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封面设计,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配色,隐隐透露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温度。我揣测,这本书大概率是一本探讨文学批评理论的书籍,或许会深入分析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背后所蕴含的某种文学观念,以及这些观念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影响的。而将张爱玲这位以细腻笔触和深刻洞察著称的作家纳入其中,我觉得这本身就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的作品,更多的是从微观的个体命运出发,去折射时代的大潮。那么,作者是如何在她看似“家常”的叙事中,挖掘出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学价值,使其能够与诺贝尔奖所推崇的某种“宏大叙事”或“深刻思想”产生共鸣,这其中一定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关于“中国叙事”和“西方叙事”在文学上的差异与融合的讨论,比如,在情感表达的含蓄与直白、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象征性等方面,是否存在某种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的可能。或许,作者会借由诺贝尔获奖作品中的某些主题,来反观张爱玲作品中对人性、爱情、时代变迁的描写,从而得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结论。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学比较,更可能是一次关于文学本质和跨文化对话的深刻思考。
评分说实话,《从诺贝尔到张爱玲》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正是这种“不明所以”的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它。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位对文学史有着深刻理解的学者,他/她试图通过某种独特的视角,来梳理和阐释不同文学传统下的写作与评价体系。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从诺贝尔奖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历届获奖作家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或许,作者会从某种文学理论的流派入手,比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然后分析诺贝尔奖的得主们是如何在这些理论框架下进行创作的,又或者,他们是如何在打破这些框架的。而将张爱玲放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我认为作者可能是在试图说明,中国文学,特别是张爱玲的作品,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会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张爱玲作品的“再解读”,比如,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视角,或者她对传统中国社会瓦解的深刻描绘,在国际文学批评界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本书,也许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某些作品能够获得国际性的认可,而另一些同样优秀的本土作品,又为何可能被低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开拓视野,看到文学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拿到《从诺贝尔到张爱玲》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名字太有意思了!它就像是一场横跨大陆的文学旅行,一边是世界的最高荣誉,一边是华语文学的璀璨明星。我无法想象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串联起来的,但这份好奇心本身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我猜测,本书或许并不是简单地列举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或者张爱玲的作品,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何为伟大文学”的探讨,或许作者会从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出发,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然后,再将张爱玲的作品置于这个参照系中进行审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从张爱玲的文字中,挖掘出那些能够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元素。比如,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揭示,对时代变迁下个人渺小与无奈的刻画,这些是否也能在诺贝尔奖作品中找到某种呼应?这本书,我感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文学评论集,而更像是一次充满探索精神的对话,一次对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生命力的追问。我希望读完之后,能够对“文学的边界”和“经典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从诺贝尔到张爱玲》,光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好奇。诺贝尔奖,那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巅峰,代表着世界文学的最高荣誉;而张爱玲,又是华人文学绕不开的名字,她的文字带着一种上海的烟火气,又洞察世情人心的世故与苍凉。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概念并置,我猜想作者一定试图在这其中寻找某种联系,或许是对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价值的探讨,又或者是对经典叙事范式的跨文化解读。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分析,或许会涉及托马斯·曼、加西亚·马尔克斯,或是近期的石黑一雄,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剖析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哲学思考。同时,我也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张爱玲置于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中的,张爱玲的作品,例如《倾城之恋》、《金锁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对人性的刻画,足以让人反复品味。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从某个独特的角度切入,比如探讨张爱玲在现代主义浪潮中的位置,或者她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潮的碰撞中,勾勒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与挣扎。这本书能否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东西方不同的文学传统,又能否在宏大的文学史图景中,为张爱玲的作品找到更具国际视野的定位,这是我最期待看到的。
评分《从诺贝尔到张爱玲》这个书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心中层层涟漪的思考。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可能并非要进行一次线性的梳理,而是试图在诺贝尔文学奖所代表的“世界高度”与张爱玲所抵达的“情感深度”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系。我设想,书中或许会选取一些诺贝尔奖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比如那些探讨战争、历史、人性困境的巨著,然后,作者会以一种非常细腻、甚至可以说是“解剖式”的笔触,去分析这些作品的文学手法、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性赞誉的原因。而转折点,可能就在于,作者会把目光投向张爱玲。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在高高在上的诺贝尔奖作品和贴近日常生活的张爱玲作品之间找到共通之处的。难道是在那些宏大的主题下,隐藏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抑或是,张爱玲那种对人性细微之处的捕捉,本身就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中国式”的细腻情感,如何与“西方式”的宏大叙事进行对话。这本书,或许会颠覆我过去对文学奖项和作家地位的认知,让我看到,真正伟大的作品,不论其来自何方,都能够触及人类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