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研究自唐传奇至近代武侠小说等的课题,分为两个部分。「专研」收的是中国古典通俗文学;「说林杂志」收的是札记式的短章。
书中所收诸文虽长短不一,体制亦不尽同,有详附注释者,亦有全不用注者,然纵横驰骋,挖空心思,善用资料,始终保持作者一贯的治学作风。
作者简介
马幼垣
广东番禺人,1940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文学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任教大学三十六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史丹福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东海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着述宏富,文史兼精,而以古典小说、近代海军和中西交通为治学核心。2006年夏,第二次退休,自此专意研着,冀历年读书所获可替后学解惑。着作有:《水浒论衡》(1992)、《水浒人物之最》(2003)、《水浒二论》(2005),均由联经出版。
自序
专研
唐人小说中的实事与幻设
史实与构想的邂逅——包公与文彦博
天涯海角访包公
《全像包公演义》补释
《三宝太监西洋记》与《西洋番国志》
小说戏曲中的严嵩父子
冯梦龙与《寿宁待志》
曹雪芹幼聆莎翁剧史事存疑
附录︰英语Shantung一名沿革(马泰来)
读刘着〈《老残游记二编〉存疑〉
论《中国小说史略》不宜注释及其他
香港《星岛日报》「俗文学」副刊全自——附解题
《阿英文集》与《小说三谈》——兼论编辑学术论文集诸问题
从《三剑楼随笔》看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在五十年代中期的旨趣
近年集体编写中国小说史的三次尝试
评说五本古典小说辞典──外一种
编着金庸辞典计划刍议
说林杂志
两名家手注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杂谈孔另境的《中国小说史料》
扫落叶、话版本——李娃有没有参加驱逐李生的金蝉脱壳计?
董康景印《五代史平话》的真相
确指脂砚斋是谁的新线索
佳人难再——白妞黑妞遗事辑存
清人平步青的〈小栖霞说稗〉
《八命沉冤》即《警富新书》辨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说戏曲条项的作者问题
荷兰高罗佩与中国小说
附录
序港版梅节、马力《红学耦耕集》
我的《水浒》研究的前因后果
索引
这是一本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学术著作。《实事与构想-中国小说史论释》一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小说史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地叙述各个朝代的代表性小说,而是深入剖析了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哲学和文化基因。他对“实事”与“构想”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堪称精辟,并且在全书的论述中反复印证,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小说之所以能够自成一家,正是因为其在尊重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又拥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被作者对小说家心路历程的描摹所打动,他不仅仅是分析作品,更是试图还原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波澜壮阔。例如,他如何解读《金瓶梅》中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又如何分析《聊斋志异》中对鬼魅世界的奇幻想象,这其中的“实”与“虚”的张力,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与作者一起,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小说家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们创作的艰辛与喜悦,以及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的独特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小说创作核心的书。《实事与构想-中国小说史论释》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作者在书中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梳理中国小说史的发展脉络,更是在解构小说艺术的内在逻辑。他对“实事”与“构想”这一核心概念的把握,贯穿始终,让我对小说创作有了全新的理解。他并非将历史事实与虚构想象割裂开来,而是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他如何分析《西游记》中神话传说的构建,如何在历史事件中寻找创作灵感,以及如何在人物塑造中注入作者的理想与批判,这些都让我为之动容。书中关于叙事策略、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的分析,都极具深度,并且始终紧密围绕着“实事”与“构想”这一理论框架展开。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不同时代小说家思想意识的解读,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创作动机和艺术追求,在他的笔下又重新鲜活起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理解一部小说,不仅仅要读懂其文字表象,更要深入其背后的思想世界和社会背景。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翻开《实事与构想-中国小说史论释》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史论”二字听起来就有些枯燥,担心会是一本充斥着学术术语和晦涩观点的书。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他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的语言,将原本可能沉闷的历史与理论,讲得引人入胜。他并没有回避复杂的学术问题,但总是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鲜活的案例来解释,让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小说流派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分类,而是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演变。比如,他如何将唐传奇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宋元话本的世俗化倾向巧妙地联系起来,再到明清小说的繁荣与成熟,整个脉络清晰可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聊天,他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为什么”。他教会我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小说,如何去发掘作品背后隐藏的意义,以及如何去理解文学创作的规律。这本书绝对是任何对中国小说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一部佳作,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的阅读热情和思考能力。
评分《实事与构想-中国小说史论释》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我一直认为,中国小说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其精髓在于其独特的写实精神与自由的想象力之间的完美结合。这本书正是将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小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在“实事”的根基上,绽放出“构想”的绚烂之花。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小说创作中“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他分析了文学传统在传承中的创新,以及时代变迁对小说形态的影响。比如,他如何追溯《诗经》的叙事传统,如何理解民间故事对文人创作的启迪,以及如何分析近代小说对西方叙事手法的借鉴,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小说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创新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小说艺术精神的一次深度探究,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这本《实事与构想-中国小说史论释》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小说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读着那些优美的文字,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完全触及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别说理解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脉络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我的这种缺憾。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小说作品,而是将每一部作品都放置在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时期文人的创作动机,以及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小说的题材和风格。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实事”与“构想”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是通过大量具体的例子,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水浒传》里的江湖与现实,《红楼梦》中的家族命运与个人情志,层层剥茧,让我们看到了小说家是如何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又大胆地进行艺术的虚构与创造的。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熟悉的作品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我对中国小说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和那些古老的小说进行了一次深邃的对话,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