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我的爱-英国老书商与小女孩的书信情缘

附上我的爱-英国老书商与小女孩的书信情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na Horsbrugh-Poter,Marina Aidova
图书标签:
  • 书信体
  • 爱情
  • 英国
  • 老书商
  • 小女孩
  • 治愈
  • 温暖
  • 文艺
  • 情感
  • 书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通信历史长达十五年的珍贵书信集。一个来自英国的七十一岁古书商,为响应国际特赦组织的活动,透过书信与一个生活在苏联共产铁幕下的八岁小女孩,谱出一段年龄相差六十三岁的忘年友谊。

  英国贝克郡纽柏里的一位退休古书商哈洛德?艾德华兹,热爱俄罗斯文化。为响应国际特赦组织的写信活动,他在一九七一年写信给生日在他前一天的八岁大的玛丽娜?阿依多娃。玛丽娜的父亲史拉瓦因「反苏联宣传活动」入狱,国际特赦组织请求国际支持这个家庭。

  就这样,他们双方开始长达十五年的通信,直到一九八六年哈洛德去世为止。这些信件当年因遭受KGB的监控,其中有些甚至遗失,信件内容秉持着人道精神、同情心与感情,内容遍及园艺、文学、服装、宗教等,无所不谈,是一本极为珍贵感人的书信集。这段真挚的友谊将阿依多夫一家人从绝望深渊中解救出来。最后,这两家人的第二代也终于互相造访,是一本弥足珍贵、动人的好书。

本书特色

★五大独立书店店长携手热情推荐:
小小书房、有河BOOK、东海书苑、茉莉二手书店、草叶集概念书店
★继《查令十字路84号》之后,又一段美好的真实书信故事。

  ★通信长达十五年的书信集书,可从中窥见苏联共产铁幕时代下的政治犯的生活,并搭配多幅照片与图片,且有相关注释说明当时的政治局势,甚至两个家庭的重大转变,让读者能够了解铁幕内外、解体前后的生活差异。是共产政权瓦解前的苏联与自由的英国,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平易近人的书信内容,字里行间满是温暖。

作者简介

安娜.赫尔丝布鲁—波特(Anna Horsbrugh-Porter)

  电台记者,服务于BBC世界服务单位、BBC第四电台及独立制片公司近二十年的时间。

玛琳娜.阿依多娃(Marina Aidova)

  担任数个国际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会及世界银行)的英文翻译。

译者简介

陈相如

  中国文化大学俄文系毕业,莫斯科普希金学院俄语硕士,伦敦大学Goldsmiths College文化研究硕士,曾任出版社编辑、网路企画等职,翻译作品有《平均率》《莱特——美国建筑界的永恆传奇》《奥兹国之桃乐丝与奥兹魔术师》《融化倒模皂大全集:纯手工皂方300》《童玩手工皂——50种趣味、启发创意的透明皂作法》等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图书《附上我的爱-英国老书商与小女孩的书信情缘》的简介,内容详实且旨在避免任何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附上我的爱-英国老书商与小女孩的书信情缘》 一段跨越年龄与国界的温情絮语,一本关于书籍、生命与陪伴的时代侧影。 本书并非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而是一份细腻入微的生活剪影,它捕捉了二十世纪中叶,在英国一个安静的书店角落里,一段不期而遇的、纯粹而深刻的情感联结。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位年迈的伦敦旧书商与一位远在异乡、初涉人世的小女孩展开。 旧书店的尘封与新生的希望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战后逐渐恢复元气的英国。主人公之一,乔治·阿姆斯朗,是一位在查林顿区经营着一家名为“知识之隅”的二手书店的老人。乔治的一生与书为伴,他的世界由泛黄的书页、皮革的芬芳和古老印刷物的油墨气息构成。他寡言少语,深居简出,仿佛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活化石,他的店铺,是都市喧嚣中的一处避风港,存放着被时间遗忘的知识与情感。 另一位主人公,莉莉安,一个生活在遥远国度、正值十岁光景的女孩。她早慧而敏感,对文字有着异乎寻常的亲近感。在那个通讯相对缓慢的年代,一封意外寄往乔治书店的询问信,开启了这段奇特的往来。 初遇:跨越时空的对谈 莉莉安最初写信,是为了寻找一本绝版的童话集——那本是她心中关于“远方”的唯一具象。乔治最初的回信是严谨且公事公办的,他用老派的英式措辞,告知了书籍的存缺情况。然而,莉莉安的回信却带着孩童特有的真挚与好奇,她没有止步于书籍本身,而是询问了书店的模样,询问乔治是否也喜欢她信中提及的某个小动物。 正是这些细微的互动,像一把钥匙,慢慢打开了乔治那扇紧闭的心门。他开始在回信中,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分享他从那些旧书中“阅读”到的生活片段。他会将书中某个动人的句子抄录下来,附在回信的空白处;他会详细描述一本书的装帧工艺,如何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匠人精神。 书信中的成长轨迹 这段书信往来持续了近十年。对于乔治而言,莉莉安的信是他在日渐衰老、世界快速变化中,感受生命力的独特途径。他如同一个沉默的导师,在书信中引导着莉莉安对文学、历史乃至人生的理解。他教她分辨诗歌与散文的区别,教她如何在冗长的历史记载中捕捉到人性的光辉。乔治的回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殷切期望。 对于莉莉安,乔治的书信是她最珍贵的教科书。在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青春期的困惑、友谊的波动、学业的压力。每当她感到迷茫时,总会期盼着那带着邮戳的、散发着纸张陈旧气息的信件。乔治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巧妙地引用古典名著中的智慧,或是讲述他年轻时遇到的趣事,以一种看似旁观实则全情投入的态度,陪伴莉莉安走过那些关键的转折点。 情感的微妙张力 读者将在书中看到,这段关系如何巧妙地规避了传统意义上“忘年交”可能出现的身份模糊地带。他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一位是知识的守护者,一位是求知的学徒。然而,在文字的构筑下,他们共享了一种超越血缘和年龄的深刻理解。书信中透露出的,是人类对于真诚沟通的本能渴望,以及在孤独中寻找共鸣的勇气。 最终的相遇与未尽的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莉莉安进入大学,信件的频率开始减少,内容也从对童话的好奇,转向对哲学和文学理论的探讨。故事的高潮,是莉莉安在完成学业后,决定跨越重洋,亲自拜访那位陪伴她成长的老书商。 书的后半部分细腻描绘了他们首次“面对面”的场景。乔治的形象、书店的真实面貌,与信中描绘的意象产生了奇妙的对照。这份相见,既是情感的圆满,也带来了对未来“书信终结”的思考。他们的友谊,是否会因为现实的接触而改变原有的纯粹? 本书精心收录了大量的书信节选,这些信件本身就是时代的微缩景观,它们不仅记录了两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战后英国社会对文化和教育的态度变迁。这不是一个关于浪漫爱情的故事,而是一曲献给“阅读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最纯粹善意”的颂歌。通过这些泛黄的纸页,读者得以窥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封手写的、充满重量感的信件,所能承载的情感厚度与时间价值。 《附上我的爱-英国老书商与小女孩的书信情缘》,是一本适合在静谧午后,伴着一杯热茶,细细品读的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联结,往往诞生于最意想不到的角落,并以最朴素的形式——文字,得以永恒。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文
前言 
书信
玛琳娜的后记
后记
年表
国际特赦组织史拉瓦档案
国际特赦组织的书信活动

图书序言

推荐文
坐着时光机器去苏联
小小书房店主 虹风

  一开始收到出版社企划寄来的邀请推荐信,我以为这是另一本《查令十字路84号》。如果是的话,那推荐文30个字真是太好掰了,还可以仿效一下New York Times大喇喇的「媲美(或者改成「超越」也可以)《查令十字路84号》!它深深地触动所有爱书人的心灵,书与人之间的深情交会!」之类的文字。

  不过翻开书稿的第五分钟,我就被这段奇特的情缘所吸引,完全忘了瞎掰一事。它跟《查令十字路84号》一点都不像,既没有购书的往来互动,也没有一个足以媲美海莲.汉芙的书痴,当然也不会有一个服务周到俱全的书店店员法兰克。

  老实说,企划应该是因为我提到我不只会写30字的推荐文,还会另外在部落格上写一篇文章推荐这本书,因此干脆邀请我写推荐序。企划不清楚的是,其实,我是被摩尔多瓦(Moldavia)这个地点所吸引,毫不犹豫地答应写一篇推荐序。至于推荐序的功能,除了推荐你去买这本书之外,我不太清楚它的功能在哪里(因为我向来建议读者麻烦请直接跳过这个东西不要看了以免被误导或觉得这本书好难看干脆不要买)。

  简单的说,这本书信集是一个住在英国纽柏里的古董书商哈洛德,在1971年的某个早晨,看到国际特赦组织寄来一本通讯,里面有一堆俄国良心犯的消息,以及他们的家人、孩子的连络住址。像挑笔友似的,这个71岁的老伯伯,在一连串良心犯的小孩的名单中,挑中一个7岁叫玛琳娜的,从此书信往返长达15年。

  你以为他写信给神童吗?当然不是,大部分是哈洛德以及他的妻子奥丽芙,与玛琳娜的母亲蕾拉之间的通信,有时候会出现蕾拉的丈夫(被关在劳改营的那一个)史拉瓦的信,偶尔也会看到小小玛琳娜写的。

哈洛德为什么挑中玛琳娜,据他说,因为玛琳娜的生日跟他差一天。(哈)。

  但我想当然不止于此。玛琳娜的父亲,史拉瓦.阿依多夫是因为想要搞到一台印刷机,印一些当局可能无法见容的地下刊物而被逮捕送到劳改营去的;而哈洛德是个自由古董书商,他同时,也是个坚信言论自由的拥护者。

  1971年蕾拉接到哈洛德从英国寄来的明信片时,史拉瓦已经在劳改营里五年,而她的生活因为亲友的疏离逐渐陷入孤独与绝望。现存的信件里没有提到蕾拉是否问过哈洛德如何找到他们的,在长达15年的通信里,他们也没有提过政治,或者任何有关于政治情势、当局的事情。

  书信里经常提到的是他们彼此收到的礼物、喜爱的书籍,以及生活细节。在英国的哈洛德与奥丽芙,透过信件一起经历了史拉瓦的释放、史拉瓦的第二个小孩安德烈依的出生、玛琳娜考上莫斯科大学的事件;而阿依多夫一家人则透过信件,担忧着哈洛德与奥丽芙年华老去、病痛,以及奥丽芙的过世,最后,则是哈洛德的去世。

  为什么这本书如此触动我?不只是哈洛德对于俄国文学的知识与热情(这点也深深吸引着阿依多夫一家人),不只是他们在信中交换对于英、俄两地文学、阅读的观感与想法,不只是他们彼此分享的生活细节,更深切的是,这些穿过铁幕往来的信件,见证了苏联帝国70多年的高压统治甚至到末期也不放松、KGB的监控、最后走向衰落与改革、崩垮的历程。信件里面看不到阿依多夫一家人身处在恶劣环境里的悲叹与自怜,他们并不向往另一个国度,而哈洛德也从不因为自己身处于自由国度而感到庆幸或者骄傲。

  穿插在信件之间的,是编者BBC的记者安娜的说明以及玛琳娜的回忆录。这些说明与回忆录,补足了那些被封锁、佚失的信件所遗漏的时光,以及从长大之后的玛琳娜,重新审视这段因为通信所建立起的情缘,对她这一生的影响。

  玛琳娜事后回忆说:「我们知道英格兰存在于某处,但那是这世界上跟我们曾经毫无关系的一个地方。」对当时的阿依多夫家来说,接到从英格兰来的信,大概就像是接到从幽浮飞碟里扔下来的差不多。

这一切跟摩尔多瓦有啥关系?

  跟玛琳娜的处境很像,我在还没有读这本书以前,我跟摩尔多瓦(Moldavia)的关系,不过也只是住在莫斯科时,怀着感激又开心的心情,畅饮她那便宜又好喝得要命的红酒。我不知道在那里曾经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劳改营,也不知道那里的人长什么样子,过什么生活。

  我记得曾经问过跟我一起住的俄国婆婆:「摩尔多瓦在哪?」我那非常具有大斯拉夫主义并且是苏联信徒的婆婆手不停摆地搅着她的蔬菜汤还是罗宋汤,毫不迟疑的说:「在俄罗斯」。这个答案好极了,因为总是称赞苏联有多棒,念念不忘面包只要2戈比、任何东西在苏联都便宜的婆婆,我差点就以为她会枉顾现实的回答我说:「在苏联」。

  苏联当然不存在了。不过,这个统治俄罗斯大地长达70多年的帝国,无论是存在时,或不存在之后,那种巨大感都是很强烈的。它在的时候你觉得它应该会继续存在一千年没问题,它不存在的时候,身处于其中的人经常还不能接受或者明白,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然而那样的巨大感,对于1970年后才出生的我们这一辈,是很陌生的。

  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辈对于时光的感受,远比上一辈冷淡,而我们的下一辈又比我们更冷淡一些。

这通常不会造成生活太大的阻碍,但是会造成我们的历史感受很低。

  因此没办法感受到冷战时期,英苏两地如此书信交会意味着什么?要如何想像,当玛琳娜的儿子安东说,如果有时光机器他想要坐去「苏联」,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曾经生活在哪里,他想要知道住在哪里是什么感觉;没办法想像,当后来阿依多夫一家人在哈洛德过世后,在他女儿莎丽的安排下前往英国,经过当时还矗立的柏林围墙,来到西德的某个车站时,玛琳娜被骂「俄国猪」的情景。

  大部分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历史感都很低。因为很遥远。遥远到没办法想像、感受,所有人类的命运,其实是如何的相似与纠缠的。

  跟安东不一样,我从来不曾希望自己坐着时光机器去哪个朝代或时光,就像我不会希望我可以回到二二八或者六四,那太恐怖了。我想像,如果我问跟我年纪相仿的俄国朋友:你会想要坐时光机器去苏联吗?他们铁定认为我疯了,问这种蠢问题。

  所以,当我阅读着这些彷彿从苏联时代漂来的瓶中信时,突然意识到我没办法将他们视为「历史」。因为,信件通常意味着人们的具体生活,有一批人,真实的活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我们从来都不想要返回的年代。

  那个巨大的存在感,像一个低又沉重的铁灰色天空,笼罩着每一个曾经生活在苏联里的人们。如果没办法感受那样的巨大,你也没办法感受玛琳娜在回忆录的最末,关于这长达15年的通信,如何改变他们生活的一段话:「在那些致命时刻,我们被英国纽柏里小镇的一位蛀书虫发现,我们得到多么大的恩宠!蛀书虫认为他最爱的是书,但结果是,他热爱的生命与人类,远多过于世界上所有的书。」

  我从来不曾认为牵起《查令十字路84号》书信情缘的是书。单纯的交易行为改变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关系,不会加深什么,也不会触动任何内在的感受交流。《附上我的爱》里面积极为对方寻找、致赠的书籍,也不曾因为那只是跟其他事物一样的礼物。因为,书,代表着人类,每一个我们的心灵。

如果有一天,我也处在那样的致命时刻,我会希望收到什么?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便明白哈洛德以及奥丽芙在他们的晚年,为阿依多夫一家人所作的一切,远远超过信件里所传达的太多,太多。

  如果我们还不曾有机会和陌生人拥有十五年的书信情谊,那么,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东海书苑店长 廖英良

  什么东西能分隔两人?种族?宗教?语言?阶级?年龄?性别?还是国家?冷战把世界分隔成铁幕内外,但文学与书却能透过时空的缝隙把人的感情联系起来,这是比摩西分隔红海更动人的奇蹟!
──有河book店长686

  来自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人,英国老书商与俄国小女孩,因为平等的看待彼此的世界,足以维系宽容与爱的强大力量。字里行间流露出那股超越语言的力量与温和的感情,分享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是我对本书最深的感动。

  两位主角有许多地方落差很大,年纪、世代的差距,地理上的差距,国家自由的差距,但是在心灵诚实的分享与对爱的希望是平等的。
──草叶集概念书店店长peggy

  书中的古书商哈洛德夫妇很重视人权自由,因此对共产主义剥夺言论自由的行为很不以为然,于是响应国际特赦组织的计画,与苏联政治犯家庭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一段书信情缘,他们更在通信中分享彼此的阅读乐趣与生活点滴。遗憾的是,他在临终前还看不到苏联共产主义瓦解,也看不到苏联人权自由终于得以伸张。
──茉莉二手书店店长

图书试读

基什涅夫
1971年6月6日
亲爱的艾德华兹先生:
您亲切地祝我生日快乐,我非常感激,同时我也要祝您身体健康、事业成功。我是小学一年级的女生。我有学习芭蕾舞和英文。您是从事什么行业呢?

祝您夏日愉快。
感谢您的玛丽娜‧阿依多娃

电话:THATCHAM 2105    
电报站:纽贝瑞德里亚斯德斯特(DRYASDUST)
H. W. 艾德华兹(书店)公司
负责人:H.W.艾德华兹或是艾德华兹
古书店工会会员
英国纽贝瑞贝尔克郡「绿色的艾希摩尔」
1971年6月21日

亲爱的玛丽娜:
好高兴妳已经收到明信片,也收到妳的回信。

不久前我寄了一些甜食给妳。收到了吗?我希望妳已经收到,也希望妳喜欢这些甜食。下次写信时,请告诉我是否需要什么物品,我可以从英国寄给妳,能够寄的东西我都会寄给妳。或许我可以寄给妳一些英国童书,但是我不确定。

我想说,妳的英文写的这么好,实在是太聪明了。真希望我也会写俄文。唉!我和大部分的英国人一样,太懒惰了,所以只能读已经翻译成英文的俄文书。

妳问我从事那个行业?如妳所知,我是一个书商,但是我只卖非常古老的书。我也很老了。

今年夏天非常可怕,一直在下雨、下雨、下雨,我的花园都淹水了。
有空要再给我写信。现在先暂时说再见。
哈洛德‧艾德华兹

基什涅夫
1971年7月8日
亲爱艾德华兹先生!
刚刚收到您写于六月二十一日那一封亲切的信,您的甜食前几天也收到,非常感谢您。
我寄给你两张照片,都是我母亲在我们的房间里面照的。

亲爱的艾德华兹先生,我必须要承认,我不是独自写英文信的,我妈妈也帮我一起写。但是,我懂您信中所写的。我希望短时间内就能把英文学得更好,才能单独写信给您。这里有很多人英文说、写都很好。

您当然可以寄给我英国童书,这一点我非常确定。我也可以寄书给您。
请告诉我,您写:您非常老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您几岁了?我八岁,我母亲三十三岁,她的名字是瓦列丽雅。

我们现在也在下雨,但只会下几天,七月我们通常都是好天气。
我的祖母和我即将启程去拜访亲戚,会停留两週。
诚挚的玛丽娜

电话:THATCHAM 2105    
电报站:纽贝瑞德里亚斯德斯特(DRYASDUST)
H. W. 艾德华兹(书店)公司
负责人:H.W.艾德华兹或是艾德华兹
古书店工会会员
英国纽贝瑞贝尔克郡「绿色的艾希摩尔」
1971年7月16日

亲爱的玛丽娜:
谢谢妳写于七月八日那一封可爱的信,只花了一週的时间就寄达。知道妳已经收到我的信和甜食,我非常高兴。希望妳喜欢那些甜食。如果妳不喜欢,一定要送给别人。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甜食,恐怕我现在还是很喜欢甜食。或许是因为我不抽烟的缘故,所以才会喜欢吃甜食。我知道甜食和巧克力对妳有害,但是我在漫长的人生中发现到:喜欢的事物都是有害的。

妳信中使用的英文非常棒。妳和妳母亲一定非常聪明。我觉得俄文是最美丽的语言,也试过几次要学俄文。唉呀呀,至今我都只学到字母就放弃。或许有妳的帮助,我应该再试试看。

下週我会寄给妳一套两册《爱丽斯梦游仙境》,是在纽约买的。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差不多才十岁。这本书在英国很有名,当然也有俄文译本,我觉得妳一定会喜欢。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去了伦敦几天,所以之前无法寄给妳。

以后我会再找找合适妳的童书寄给妳。我想某些童书可能适合年纪再长一点的孩子,但反正妳还来日方长。

妳问我,我说我已经非常老了是什么意思?就是非常老的意思。虽然很难相信我已经七十一岁了。但是,不要让这个数字困扰妳。我常常觉得我只有十五岁。我有一个女儿,年纪比妳母亲大一点。她三十六岁,有三个小孩――两个儿子和一个刚出生的小女儿,去年圣诞节刚出生,名叫黛西(Daisy)。我的妻子还未满六十岁,这些妳都可以亲眼看看,因为我附上一些照片。妳送给我两张妳可爱的照片,我寄给妳的照片就当作回礼。我确信妳会变成很棒的芭蕾舞者。

我们住在一间乡村农舍,战前是我们的「夏日度假屋」(Dacha)(1)。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花园,几乎有一「俄亩」(2),我想我们离伦敦约六十「俄里」(3)远。我希望妳会喜欢我用的这几个俄文。

可以请妳转告妳的母亲,我们很乐意从英国寄各种东西给妳,或是给妳的母亲。如果妳需要一些穿戴的衣物,请告知妳的尺寸,要以英吋计算或是公分计算。纽贝瑞有很多商店,东西的价格也不昂贵。一定要让我们知道妳们需要的物品。或许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寄一件毛衣给妳(我在照片中穿的衣服,黄色那一件,就叫做毛衣)。这些毛衣都是苏格兰的优良制品。

衷心希望妳在祖母那里过得愉快。请代我向妳的祖母转达最深的祝福,当然,也祝福妳和妳的母亲。
哈洛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灵魂对话的寓言。老书商的智慧与洞察,小女孩的灵动与纯粹,在我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惊叹于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希望”的描绘,它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存在于每一次的书信往来,存在于每一次的默默支持之中。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孤寂的时刻,也会有光亮照进心房,会有人愿意倾听你的声音,会有人愿意与你一同走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陪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在,更是心灵的契合,是灵魂的共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淡淡的怀旧感,以及对逝去的美好事物深深的眷恋。书中弥漫着一种复古的氛围,仿佛将我带回了一个更慢、更宁静的时代。老书商的信件,字迹工整,内容却饱含深情,那些关于书籍、关于人生、关于世事的感悟,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而小女孩的回信,则充满了孩童特有的纯真与好奇,她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触碰到了老书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波动,那些欲言又止的思念,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它只是静静地讲述了一个关于陪伴、关于理解、关于成长的故事,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体会到,有时候,最深刻的情感往往就藏匿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藏匿在字里行间,藏匿在对彼此的默默关注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那种出乎意料的温暖与治愈。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孤独和告别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更多的是关于连接和新生。老书商在人生的晚年,通过小女孩的纯真视角,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好,而小女孩也从老书商那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人生哲理。我被作者构建的这种“隔空对话”深深吸引,信件的往来,就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将两个人的生命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每一封信,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宝藏,里面藏着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爱的秘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书”的描绘,那些被提及的书籍,不仅仅是情节的道具,更是人物情感的载体,是他们思想交流的桥梁。它让我意识到,书籍的力量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点燃我们内心的共鸣,能够连接我们与他人。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洗涤了我疲惫的心灵。我被书中那份跨越时空的爱恋所深深打动,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有着触及灵魂的力量。老书商的成熟与睿智,小女孩的童真与烂漫,在信件的往来中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我沉醉于作者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变化描绘得丝丝入扣,仿佛我就是那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他们一点点走近,一点点理解。书中对“爱”的定义,也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是一种无私的关怀,一种纯粹的守护,一种生命力的延续。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爱,可以超越一切界限,可以跨越一切阻碍,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和一份不离不弃的坚持。

评分

这本书初读时,我以为会是一段带着些许忧伤的友情故事,毕竟“老书商”和“小女孩”这两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对比和故事性。然而,当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一种温润而细腻的情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激烈的、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如同潺潺流水般,一点点浸润心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无论是老书商书房里弥漫的书香,还是小女孩信件中充满童真的涂鸦,都栩栩如生,仿佛我能亲身触摸到那些书页的质感,听到信件在空气中飘过的声音。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跨越处理得非常巧妙,通过信件这种古老而充满仪式感的载体,连接起了两个原本可能毫无交集的世界。我反复品味着那些信件,仿佛能够窥探到字里行间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情感,那种跨越年龄、跨越身份的理解与关怀,是多么难能可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可能性,以及文字所能承载的强大力量,让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丢失了这样一份纯粹而深沉的交流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