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总也不老」,靠的就是这种restless的文学基因。
难得的是他为了坚持己见而甘冒不韪的勇气。他拒绝见风转舵,曲学阿世。也许这正是他两本论中国新旧小说的着作成为经典的原因。--刘绍铭
对于正在大量涉取知识的学生来说,夏志清的读书生活可说极为扎实有趣,他广泛涉猎中西文学,阅读量之大令人咋舌,洋洋洒洒书单,赏文识人,乐在其中;他看待学问、对待人的直爽忠诚,「快人快语」,一以贯之,在文中表露无遗。对文学有兴趣的读者,可在其中感受到他治学的精神态度,而心生向往,升起有为者亦若是之感。
*真觉得钱钟书为古代经籍做训诂义理方面的整理,直承郑玄、朱熹诸大儒的传统;同时他仍旁征博引西方历代哲理、文学名着,也给「汉学」打开了一个比较研究的新局面。
*爱玲同我一样是不相信什么上帝天堂的。尸体焚化之后,留传下去只有她的「全集」和尚未整理出版的遗稿、信件、照片。她晚年的生活给我绝世凄凉的感觉,但她超人的才华文章,也一定是会流芳百世的。
*济安同济慈一样,能把自己的灵魂在书信中表露出来:任何感想,率直道来,没有半点虚伪;任何琐事,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有风趣有代表性的人生经验。
*因为世骧抱有这种冒险、创新的精神,虽然他一生译着不算多,在研究中国文学的国人间自有其独特的地位,而这种地位有其永久性,不因为后人的着译比他的更好更精而动摇。
*林以亮也是在浪漫、现代、中国古老传统三种势力冲击下企图为中国诗创新境的勇士。因为他曾把整个生命交给诗,他写诗最切身的主题,不是爱情,不是自然,而是写诗的苦乐。
*何怀硕的山水画,自许有一种「苦涩的美感」……但至少何怀硕本人写出那些崇山、寒林、冷月、孤帆,并无意复制那种传统味道的「静」美,却给人惊心动魄的威压。
在退休前四十三年间,我主要念到了一个博士学位,写了两本研讨中国现代小说、古典小说的英文专着,和集于《论评中国文学》的那十六篇文章。尤其早在六七十年代,我实在很忙,若有文章发表于台港报刊,则不是悼文,就是受託于人而非写不可的序跋和书评。第二辑〈师友才情〉就集了追念先兄济安、陈世骧、张爱玲的悼文三篇和推介宋淇、何怀硕新书的序文两篇。〈重会钱钟书纪实〉则可说是篇广义的访问,同样散文味道很重。--夏志清
毫无疑问,夏志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小说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韩南
作者简介
夏志清
原籍江苏吴县,192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学士、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学贯中西,中英文着作皆极有分量。着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等重要学术论着,文学评论集《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夏志清文学评论集》等,散文《鸡窗集》。现为中研院院士。
总觉得,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往往体现在他对过往的梳理和对人生的感悟上。夏志清先生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但作为一个凡人,他一定也有着自己的情感起伏、人生际遇。我一直对那些“大师”的平凡时刻,以及他们与同行、与前辈、与晚辈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兴趣。在《谈文艺.忆师友─夏志清自选集》这本书里,我隐隐期待能够捕捉到夏先生的这种“人”的温度。那些他生命中重要的“师友”,一定是塑造了他思想的重要力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评论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传记,一部关于情感、关于传承、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人成长的记录。我想知道,在那些具体的交往中,夏先生是如何看待他人?他又给予了他人怎样的影响?这些点滴的细节,或许比宏大的学术理论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评分我总认为,真正的文学大家,不仅仅是能够分析作品,更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洞察力,连接起文学与生活,连接起过去与现在。夏志清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位冷静而深刻的观察者,他的文字带着一种理性而温润的光泽。我迫切地想在这本《谈文艺.忆师友─夏志清自选集》中,找到更多他对于“文学”本身,以及“文学”与“人”之间关系的独特思考。他如何看待文学的使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而他自己,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与他的师友们互相学习,共同前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那些关于他对文学本质的追问,关于他对创作的理解,甚至是他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感悟。我希望,通过他的眼睛,我能重新审视文学的力量,以及文学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阅读夏志清先生的著作,总能带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的文章,不像某些学者的论述那样枯燥晦涩,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鲜活的生命力。我一直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坛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名字,他们是如何创作出那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作品的?而夏先生,他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权威的见证者和解读人。我特别期待在这本《谈文艺.忆师友─夏志清自选集》中,能够看到他对于那些他所欣赏的作家,例如鲁迅、张爱玲、沈从文等等,是如何进行更加个人化、更加深入的解读。我想知道,在他眼中,这些作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他们与同代人之间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联系和碰撞?更重要的是,夏先生是如何从这些作品中,提炼出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更深层次的大门,让我不仅仅是“读”书,更是“懂”书。
评分我常常在想,一位身处巨变时代的思想者,他的目光会投向哪里?他的心会牵挂何方?夏志清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位重要参与者和记录者。我在这本《谈文艺.忆师友─夏志清自选集》中,最期待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想听听,在那个充满理想与困惑的年代,他如何看待时代的浪潮?他与他的师友们,在共同的创作和思想交流中,是如何碰撞出火花,又如何互相扶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人”的力量,一种在动荡不安的岁月中,依然坚守理想、追求真理的勇气。我希望,通过他对过往的回顾,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在历史中闪耀的文学巨星,也理解夏先生本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一步步构建起他辉煌的学术殿堂,并用他的智慧,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评分夏志清先生的名字,对于任何一位稍微涉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来说,都不会陌生。他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支撑起了我们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文学记忆。我一直很想找一本能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巨擘的著作,不仅仅是他的学术研究,更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过往。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观察,什么样的思考,能够成就夏先生这样一位洞察秋毫、言辞恳切的文学批评家?他笔下的作家和作品,在经过他解读之后,仿佛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独特,他的分析总是那么鞭辟入里。我相信,一位伟大的学者,其人生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点滴,必然是他学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夏先生内心深处的那些“看不见的风景”,感受他与那些文坛巨匠们之间,那些或许平淡却意味深长的交往,理解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保持着对文学的纯粹热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