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家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对文学理论上的一些原理,也做了反覆的探讨﹔对中国语言文字特征也做了深入的研究。这些认识成果,也包括在历代文学理论家写作的理论着作中。因此,文学批评史又是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经验的结晶的历史。
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除了可以由此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继承发展事实外,还有以下几方面之作用︰
(一) 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更深刻地了解文学史。
(二) 对古代的文学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可以丰富文学宝库,为当前的创作活动提供借鉴。
(三) 提高民族自信心。
第一编 先秦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 “诗言志”说的形成
第二章 道家对有关文学问题的一些看法
第三章 儒家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
第四章 法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
第二编 两汉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 汉儒诗歌理论的总汇《毛诗大序》
第二章 汉代学者对辞赋的不同看法
第三章 扬雄发展了正统的文学观
第四章 王充对汉代正统学风的批判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 曹丕首先写作专篇论文《典论?论文》
第二章 陆机总结创作经验的文章《文赋》
第三章 葛洪的文学进化观
第四章 南朝文学理论的斗争和发展
第五章 刘勰的巨着《文心雕龙》
第六章 钟嵘评论五言诗的专着《诗品》
第四编 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 唐初的文学批评和杜甫的诗论
第二章 元稹、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三章 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
第四章 司空图的风格论和诗味说
第五编 宋元金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开展
第二章 道学家抹煞文学的谬论
第三章 苏轼对创作经验的阐述
第四章 黄庭坚的诗论和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五章 南宋诗人对江西诗派的批判
第六章 宋人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
第七章 元好问的优秀诗篇《论诗三十首》
第八章 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词论
第六编 明至清中叶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 明代诗文拟古主义者的纷争
第二章 李贽和公安派的创新学说
第三章 明末清初三大学者的文学见解
第四章 叶燮探讨诗歌原理的着作《原诗》
第五章 清初诗坛的纷争
第六章 桐城派的基本理论和发展
第七章 明清文人对民间歌曲的评述
第八章 明代戏曲理论的争论和发展
第九章 李渔《闲情偶寄》论戏曲创作与舞台表演
第十章 李贽和金人瑞的小说理论
第十一章 浙派和常州派的词论
第七编 清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文学见解
第二章 太平天国的文学主张
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文学理论
第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学思想
王国维集资产阶级美学之大成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探索之旅。我之前对中国文学批评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这本书则像一位博学渊深的向导,为我勾勒出了清晰的地图。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善于运用精妙的笔触,将那些曾经鲜活的批评争鸣、思想碰撞,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宋代文学批评的论述,特别是对苏轼、黄庭坚等大家的见解的细致解读。那种“以文为史”、“以诗论道”的思潮,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惊叹于他们对文章结构、语言锤炼、意境营造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哲学思想、人生感悟融入到文学批评之中。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文学批评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变化。从早期对“温柔敦厚”的追求,到后来对“文以明道”的强调,再到明清时期对“性灵”的呼唤,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变迁。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书斋之中,与那些伟大的批评家们一同探讨艺术的真谛,品味文字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充满启迪的思维旅行。我一直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独立于创作之外的活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向和审美走向。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潮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例如,宋代文学批评如何推动了宋诗的革新,明清小说批评如何催生了章回小说的繁荣,这些都让我对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意象”、“风骨”、“神似”等概念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对文学本质的独特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批评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人如何认识和塑造文学的智慧史。它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要说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莫过于它所展现出的中国文学批评的博大精深。我原本以为,文学批评不过是一些关于“好”与“坏”的简单判断,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发展、流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从中我看到了中国文人对于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所构建的独特审美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明清小说批评的论述,那些关于“才子佳人”小说、武侠小说、世情小说的评论,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在分析这些批评流派时,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和哲学思想。我看到了“神韵说”、“性灵说”、“肌理说”等不同批评理论的演变,也体会到了中国文人对“意境”、“气韵”、“格调”等抽象美学范畴的独特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文学批评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不断演进的活态文化。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清晰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发展脉络的读物,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代批评家的名字和观点,更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文学批评置于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早期文学批评萌芽的探讨,从《诗经》的“风雅颂”到屈原《离骚》的自我抒发,再到汉代“诗骚”之争,作者层层剥茧,展现了文学批评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孕育、发展的。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古代文人墨客们在对作品进行评骘时,所秉持的那些朴素而深刻的艺术见解。书中对魏晋玄学的文学批评,以及唐代诗歌批评的黄金时代,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以形写神”、“文以载道”、“缘情说”等重要批评理论的梳理,它们不仅仅是学术概念,更是中国文人心灵世界的写照。那种对语言的敏感,对情感的洞察,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通过这些理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对创作理念、审美趣味以及时代精神的更深层次的把握。
评分第一次读到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我一直对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批评史这一块,总觉得有些枯燥和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流畅的文笔,将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批评理论,变得生动而富有吸引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分析,从王国维的“观人生”到鲁迅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批评的转型,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我看到了中国文学批评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吸收外来思想,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书中对于“以人为中心”、“服务人民”等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文学批评在新时代所承担的新的社会使命。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更让我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