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时刻1987-2007》不只是写过去二十年的时装潮流起伏,更是她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时装充满着热诚、热爱的女孩悉样 从最初接触时的一知半解,如何慢慢培养出她的个人品味,磨利她本身的触角,调教她自己的角度,到最后终修成正果,是一次难忘的时装旅程。”
--邓小宇(摘自本书序)
“大概是看了黎小姐专栏的好几年后,发现她仍然在写,可以咁写又可以咁写,而且仲系咁好睇,我才够胆开始写时装……”
──黄伟文(摘自本书序〈伴娘裙〉)
作者简介
黎坚惠
黎坚惠(Winifred)是香港与黄伟文齐名的潮流代言人,曾任《号外》时装编辑,及《Amoeba》、Izzue.com的总编辑,专栏文字散见《东Touch》、《Jet》、《明周》等。
黎坚惠对时装有attitude,有insight,爱恨分明,文字stylish有个性,吸引了极多fans。2000年出版的首作《个人装备1──少年口味》卖至缺货后,fans一直望穿秋水;七年后,她的二本作品专辑《时装时刻1987-2007》终于面世。
《时装时刻1987-2007》纪录了黎坚惠近20年的时装经验──天天脚踏Dr. Martens的日子;为买衫身兼四职的阶段;第一次去Ball的「骑呢」打扮;对各品牌的品评;与众名牌的缘份;和Wyman、甘国亮、黄耀明、张曼玉 的惺惺相惜…… 本书还有她的大量照片,包括工作照、每天用脚架自拍的Wardrobe Diary、她的各样favorite fashion items等等,是本份量十足的fashionista diary。
本书除了满足一众fans外,也反映了这20年的潮流变化和香港人(特别是所谓社会精英的阶层)的穿着品味,同时亦反映出世界潮流背后的哲学。
序/邓小宇 7
伴娘裙/黄伟文 8
趁记得/黎坚惠 10
1987
1987 16
英伦三宝 18
My 1st Lipstick 22
1990 26
扮大人 28
1990萧芳芳 32
(张国荣)工作照 35
Androgyny 38
第一次去「波」(1991, 1992) 42
郑裕玲with fashion guys 44
号外人办 47
1992
「Agnes b. 旅行团」 50
Oh! Mr. A 52
我在工厂的日子 54
The Story of黄耀明唱片封套 56
Moveable Party 60
跟Birkin邂逅 64
时装真空Mouton a Cinq Patte 66
1993/1994呈现九十年代的面貌 68
Recycle Fashion 72
Sportsfashion 78
1994
青春的輓歌 82
《红》《白》《蓝》 86
“We’ll always have Paris” 88
Editor’s look 91
Response 92
Kitterick 101
1997 103
今天应该很高兴 105
Models Modelling Catwalk 106
1998
Belgium designers1998比利时时装 116
遗世独立Jurgi Persoons 125
英国玫瑰 132
Manolo 134
魔镜!魔镜! 137
Autoportraits名师自拍 144
2000
Helmut Lang & www.izzue.com 148
半个同事张曼玉 156
《个人装备 : 1——少年口味》书评 158
这是我生存之道 162
Punk Jubilee 164
私人跳蚤 166
执?的人 174
和服+Zucca 175
2002
时装与名牌 182
Coco Chanel的家 186
到Lesage开眼界 190
谁敢小觑(Desrues)工厂女工! 196
Christian Dior完美系列 202
演绎巴黎Yves Saint Laurent 206
Prada 与Miu Miu 216
Balenciaga 228
富家女的派头:Stella McCartney 230
三合一古?店:Rellik, etc 234
Acne Jeans 236
Superfine London 238
Fred Segal 240
红色鞋底Christian Louboutin 244
极品Alaia Ballerina 246
时装食物链 250
2004
「我愿意做任何事让你替我拍照」 256
甘国亮 264
黄伟文 266
以文会友 268
Meeting Teresa 270
Wini Meeting Winnie 278
我个仔 285
2007
我的铁达尼 288
《时装时刻》序三篇
序 邓小宇
真的很期待Winifred(我一向如此称唿黎坚惠,写她的中文名我反而感到陌生)的专集《时装时刻1987─2007》的出版。 在一段颇长久的时间,她曾是《号外》的编辑和作者,在《号外》后辈当中(相对我来说),Winifred是我的偏爱,欣赏她不单只是她生动、活泼、充满?passion、立场鲜明、见地独特的文字,还有她的为人,和她交往可以感受她智慧、幽默、聪颖,和至今仍是带?火爆的性格,更难得的是,她从不吝啬她的内心感情,永远是那末毫无保留地把她的敢爱敢恨、爱憎分明,无须顾虑,不作妥协,尽情在文字、在生活上宣洩出来,和我们分享,Winifred绝对是忠于自己。 近年随?各类潮流杂志的蓬勃,撰写时装的作者也越来越多,而且大都具有相当专业知识。但一个「一般」的时装写作人和一个「一流」的时装写作人最大的分别,是在乎他的视野,是否够高、够深、够远。「一般」的作者也许能紧贴潮流,但「一流」的作者不单只要提示出时装、潮流的趋势、大方向,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一份充满自信的判断力,去分辨出哪些时装红人是真命天子,那些是混水摸鱼,靠包装、靠宣传、靠自我膨胀去制造形象的hacks,更不能在五光十色的时装、天桥世界中被所谓的glamour沖昏了头脑,忘了形失去平衡,迷失了自己的价值观和attitude。 毫无疑问,Winifred经过二十年(?!原来已二十年!)的努力、耕耘,早已是一流的时装作者,《时装时刻1987─2007》不只是写过去二十年的时装潮流起伏,更是她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时装充满?热诚、热爱的女孩怎样从最初接触时的一知半解,如何慢慢培养出她的个人品味,磨利她本身的触角,调教她自己的角度,到最后终修成正果,是一次难忘的时装旅程。 如果有一天Winifred终成了世界级的时装作者(只要加上一点幸运,为甚么不可以!),我们再去读这本有如她成名前的自传,可能就觉得更具意义和珍贵了。
伴娘裙 黄伟文
伴娘裙好难拣,尤其是新娘本身已经比你靓咁多。 但我怎么能推却为黎小姐写序呢? 因为(1)她是我的多年朋友和非朋友; (2)她直接又间接地影响了我的时装写作生涯; (3)她和我是这么同而不同的一种人。 所以,我还是尽了力,拣了条粉红色的Sophia Kokosalaki,出席她的大日子。 老实讲,黎小姐要出书,我还怕自己不入选呢。好彩唧! 关于(1),如果没记错,我是1990年第一次遇到黎小姐的,当年随黄耀明到港大某宿舍讲 Talk(他讲,我趁热闹),开场前弹出一个类似地头虫的犀利少女,电了一头 Like a Virgin的蛇仔,大白恤衫,超短超多折弹弹?的野餐格子裙,一出现就和明哥揽头揽颈,很狮子座的样子(后来才知她不是)。当时的我,叱?中大时装界(其实当年中大没有时装界),是没有理由喜欢这样抢镜的人的,然而心底里也不得不佩服港大有这种前卫的女生啊! 气的是,她居然好像没有留意到我。我都一身Boy London啊! 那一天我们没有谈时装。(事实上,甚么都没有谈,都话佢睇我唔到咯!) 几年后,我们在商台做了短时期的同事,后来在新城,更有差不多一整年的日子,天天对足两小时合作做节目,竟然,也没有谈时装。 其实近年我们一年大概只见面两三次,数量维持「非朋友」的生疏,质素却有亲密「朋友」的互相关心,谈得来,却不常谈,而且通常只讲生活,仍然,出奇地,她,和我,很少谈时装。 我想这才是真相,一直以为她和我常常写时装专栏的人都误会了,我认为,我们一直以来做的,其实是讲生活。 关于(2),我当然是黎坚惠的忠实读者,我都爱时装,却从不认为时装是样能每星期写的东西,边有咁多?可以讲?大概是看了黎小姐专栏的好几年后,发现她仍然在写,可以咁写又可以咁写,而且仲系咁好睇,我才够胆开始写时装,情况有点像:月球能住吗?但几年来的每星期一直收到Wini自宁静海寄来的明信片,我才决定移民太空的,所以我说她对我时装写作生涯的影响是「直接」又「间接」的。 虽然,在我开始之后才发现,我们其实是在「讲生活」。明信片是幌子,内容几时试过与风景有关? 关于(3),在时装上,我和黎小姐喜欢的东西大致很不一样,黎小姐大概很少欣赏我的衣服,虽然我常常都觉得她穿得靓,印像中这么久以来黎小姐只赞过我一次,那一天我?了全身在泰国买的廉价衣服,黑色针织衫,烂牛仔裤,黑色人字拖,刚好是我觉得自己太赶出门口?得很差的一天,就是这样。 也许不用多讲,看这部书的人,如果恰巧有看过在下的拙作,不难明白为甚么她和我是「同」而「不同」的一种人。黎小姐固然好看,有物质有感情有见地,我希望有人觉得我「都OK好看」,那么就可以证实,时装,与生活,原来有这么多可能性,而且同时都可以很有趣。(你知我的专栏为什么叫Y吗?我怎么够胆叫自己做W呢?) 好了,我任务完成了,黎小姐你好谂定,我结婚?日,你?乜???
趁记得 黎坚惠
在颁奖礼派对上碰见罗丽莎,寒喧不够两句,她就话当年:「我最记得在英国电视上见到你做节目,觉得好有型!」我们相识十多廿年,两度共事,但,她是不是认错人呢?我几时在英国做过电视节目? 她说?说?,记忆渐渐回来了??是的,我曾经数度替英国BBC主持节目,是co-host,但由于我没有节目影带,所以忘了有这样的事发生,那是九十年代BBC的潮流时装节目,其中一个拍档叫Magenta,另一集是?? 我想说的,不是「睇?我几叻」,或留恋英治时期的甚么,而是香港曾经真的是国际大都会,机会是如此的俯拾即是 (甚至多得记不住),像当年的我有甚么资历呢,只不过是在文化潮流杂志中做过一些不错的东西,BBC就这样找上门,不需自我宣传,不用讨好任何人,只需好好的做好工作就自然有人欣赏。 吴霭仪曾在回归数年后感慨,大意是:她是在自由空气中长大,经历社会最好的发展,享受中西汇粹的好处,可能因为如此自然,没有想过事情会有消失的一天,如今才惊觉原来很多东西不刻意去保存的话,会消失得无影无?,是她们那一代欠缺危机意识,没来得及为香港保存甚么。 这番话一直印象深刻,我虽不属于她那一代,但也惊觉成长时期的各样迅速消失,不只是硬件如一个码头一个海港,同时是一种中西交汇孕育的人文精神,一种独特而具有魅力的香港气质,都在迅速消失中,甚至已消失了。 我是写时装专栏的,但从来没想过要写本时装书,因为跟所有美好事物一样,时装的最好境界也是真人享受,谁耐烦逐只字记下来,而且时装是时间性产物,只在某个时空有效和有趣,曾经的best kept secret,过一段日子已通街都是,所以只适宜出现在同样具有时效性的杂志、周刊,而不是一本书。 但那些(时装)经历呢?原来不记下来,连自己也会忘记,就像主持BBC节目那样;上一本书写的《姊妹》和《音乐一周》,曾经如此影响一代人的读物也可以消失于无形,我不记下,原来就没有人凭弔它们,更遑论新一代没有办法知道原来有这样的事。 所以,这不真是一本自传,不真是一本时装书,而是关于某个时空里的我、所遇到的人、所见识过的香港,而这几样都无独有偶地跟时装扯上关系,然后时装又将我带去认识另一些人,另一些地方。年轻时,总嫌香港这样那样,想住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如今香港纵有千疮百孔,我却哪里都不想去。自发的一点纪录工夫是因为珍惜在这里长大所经历过一切美好的、自由的空气。 2007年9月12日
“时装时刻1987-2007”,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过去二十年时尚黄金时代的想象。我一直认为,时尚不仅仅是衣服,它更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文化现象。1987年到2007年,恰逢全球化加速,消费主义兴起,互联网开始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揭示,这些宏观的变化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时装设计和穿着习惯上的。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的细节,比如,在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服装来表达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对世界的看法?又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尚是如何相互影响、融合,又或是产生冲突的?这本书有没有可能带我认识一些在今天看来已经有些模糊,但在当时却极具影响力的时尚人物和品牌?我期待它能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通过文字和图片,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时尚魅力,去理解那些经典设计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意义,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时尚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紧密相连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时尚的演变是理解社会变迁的一面绝佳的镜子。而“时装时刻1987-2007”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了我心目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尚史时期。从80年代末的复古风潮,到90年代初的极简主义,再到新世纪初的混搭与个性表达,这二十年简直是时尚的“大爆炸”时代。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那个信息传播方式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年代,潮流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师们又是如何捕捉时代脉搏,将社会思潮转化为一件件令人瞩目的作品?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当时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服装元素。例如,女性力量的崛起是否影响了女装的设计?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又如何体现在人们的着装选择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那些经典设计背后的文化语境,而不仅仅是欣赏它们的美学价值。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我深入思考,时尚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紧密相连的书。
评分“时装时刻1987-2007”,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时间沉淀的厚重感,以及某种令人期待的精彩瞬间。我一直觉得,服装不仅仅是蔽体之物,它更是个人情感、社会身份乃至于时代精神的载体。1987年到2007年,这二十年,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冷战的终结到互联网的普及,这些历史性的事件,无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时尚的走向。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宏观的变化与具体的服装设计联系起来。比如,90年代那种追求简约、纯粹的风格,是否是对80年代过度消费的一种反思?而到了2000年代初,那种更加自由、多元的混搭风潮,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认识那些定义了那个时代的重要设计师、品牌以及标志性的时尚单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时尚是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语言,被人们解读、模仿和创新的。
评分“时装时刻1987-2007”,这几个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时尚的记忆与向往。我总觉得,那个时期的时尚,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它不像现在这样碎片化,反而有着清晰的脉络和标志性的符号。1987年,正值一个时代的转折点,而2007年,又预示着新世纪的某种开端。这二十年,无疑是时尚界风起云涌的时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那些引领潮流的标志性设计,那些改变了人们穿衣方式的潮流,甚至是那些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但最终却成为经典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在那个信息传递相对缓慢的年代,时尚是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反映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它会不会剖析那些隐藏在华服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经济的起伏、科技的革新、以及青年文化的崛起?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活力与激情,去理解那些经典瞬间是如何凝固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持续影响着今天的时尚格局。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对时尚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时装时刻1987-2007”这个书名就像是开启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宝藏。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时尚风格有着莫名的情结,感觉那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个性解放以及文化融合的时代。1987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尾声,而2007年,又预示着新世纪的某种开端,这中间的二十年,时尚界无疑经历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变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设计趋势,比如,从80年代末那种大胆、张扬的廓形,到90年代初那种回归纯粹的极简主义,再到千禧年之交,那种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混搭风格,它会是如何呈现这些风格的演变和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理解,在那个信息并不像现在这样爆炸的年代,时尚是如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我不仅仅看到漂亮的衣服,更能理解衣服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的书。
评分“时装时刻1987-2007” 这个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与创意的时代。我一直对时尚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定义了特定年代的风格和趋势。1987年到2007年,这二十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冷战的结束到互联网的普及,这些宏观事件无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时尚的走向。我想,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华丽服饰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印记。我会期待它不仅是简单的图片展示,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剖析,从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着装选择,再到时尚如何反映和塑造着人们的身份认同。我很好奇,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廓形、色彩和面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又会有怎样的解读?书名中的“时刻”二字,也暗示着它可能捕捉了许多瞬间的经典,那些定格在T台、街头、杂志封面的画面,或许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和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空气中弥漫的荷尔蒙、音乐和无限的可能性,去理解那些设计背后的故事,去品味那个年代独特的时尚语言。
评分这本书,光是看封面设计就觉得扑面而来的复古风潮,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1987到2007,这二十年,简直是时尚界的大爆炸时期!想想看,80年代末那种张扬、大胆的风格,然后过渡到90年代初的极简主义,紧接着千禧年又迎来了一系列混搭和个性化的表达。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时尚如此快速地迭代和演变?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那些引领潮流的设计师们,他们的创作理念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经济状况甚至科技进步相互作用的?我特别好奇,那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前卫甚至有些“奇装异服”的设计,现在看来是否已经成为了经典?又或者,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街头风格,是否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解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照片,而是能够给我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二十年间时尚的逻辑和脉络,去感受那些曾经惊艳了时光的设计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影响了我们今天的审美。
评分作为一个对时尚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1987-2007这段时期无疑是我眼中一个极为关键的“黄金年代”。我常常会在翻阅旧杂志或者观看老电影时,对那个时期服装的独特魅力产生强烈的好奇。书中《时装时刻》这样的命名,让我感觉它并非仅仅是一本图册,而更像是一次对那个时代时尚精髓的深度挖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出这段时期内,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设计理念、廓形、色彩以及面料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深入分析这些设计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相互呼应的。例如,90年代初的极简主义浪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千禧年之交那种炫目的、融合多种元素的风格,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我渴望了解那些定义了那个时代的时尚偶像、设计师以及品牌,并理解他们的创作是如何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符号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关于服装的,更是关于理解那个时代人们如何通过着装来表达自我、塑造身份以及回应社会变迁的一扇窗口。
评分“时装时刻1987-2007”,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变化与活力的二十年。我总觉得,时尚不仅仅是瞬息万变的潮流,它更是时代精神和社会情绪的折射。1987到2007,这段时期,我们见证了冷战的结束,互联网的普及,全球化的深入,这些巨大的社会变革,无疑都在时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这些宏观事件与微观的服装设计之间的联系。比如,90年代初那种极简、干净的风格,是否是对80年代过度消费的一种反思?而到了千禧年,那种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混搭风格,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那些惊艳的T台造型,更能深入探讨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取向,以及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接纳和演绎这些时尚元素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时尚之旅,让我去理解那个年代独特的时尚语言,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审美观。
评分一直对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这段时间的时尚充满了好奇。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融合的时代,既有对过去的某种告别,也有对未来的大胆探索。这本书名《时装时刻1987-2007》,仿佛捕捉住了那二十年间最闪耀的瞬间。我猜想,书里一定会有那些影响深远的服装趋势,比如德系简约的回归,日本时尚的崛起,以及后来那种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表达。我特别想了解,在信息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年代,时尚的传播和流行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因素,促使了某些风格的兴起和另一些风格的衰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看到那些隐藏在T台华服之下的社会现象,比如女权主义的抬头如何影响了女性的着装,经济繁荣或萧条又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穿着选择上。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偏好,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服装来构建自我认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