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写给女人的生命故事!
王浩威(精神科医生∕华人心理治疗基金会执行长)、余德慧(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淑娟(FORTE品牌经理)、杨玉欣(罕见天使)、邓惠文(精神科医师)、赖芳玉(律师)、苏绚慧(马偕医院协谈中心谘商心理师)温柔推荐!(依姓名笔划顺序排列)
当死亡与噩运,如影随形。
当世界与自我一再裂为碎片,
这些,却成为她重生的契机。
一个女人所能遇到的最大难题──外遇,婚变……
一个女儿最伤心的事──疼爱她的父亲骤逝,未见着最后一面……
本书特色
王浩威(精神科医生∕华人心理治疗基金会执行长)、余德慧(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淑娟(FORTE品牌经理)、杨玉欣(罕见天使)、邓惠文(精神科医师)、赖芳玉(律师)、苏绚慧(马偕医院协谈中心谘商心理师)温柔推荐!(依姓名笔划顺序排列)
生命中最大的创伤,如何成为最大的成长动力?在妻子、母亲、女儿与自己角色间痛苦拔河的女人,如何自我觉察与平衡?本书值得所有女人一读!
作者简介
王理书
擅长演讲与带领隐喻工作坊,为多元的助人者。
她的自我鼓舞是:在心碎或生命转折处,收拾灵魂碎片,更完整后往前行。
这本书汇集了她的生活经验,当世界开始破碎时,却也开启她重塑自我的契机。在本书里,王理书缓缓道出她的自我觉察与挣扎,以及如何找到更真实自我的渴望与方向,而后坚定地的行动,活出生命的潜能。
在书里提到,关于心碎有:父亲的意外身亡、老家的拆毁、夜半陌生人袭击、婚变、堕胎、母亲健康的担忧、陪伴姑姑临终。关于生命的转折,有:怀孕、生产、产后忧郁、担任母亲的调适、从专业生涯到欧巴桑、寻找自我定位,寻求自我认同。
诗意的文字,语气柔软,却又充满力量。彷彿作者就在我们身边,听我们诉说,为我们疗癒,每一处心头上的困惑与痛。王理书在Pc Home的个人部落格,拥有为数众多的忠实观众,她私我的生活反思,更成为众我反思的镜子。
毕业于台湾师大物理系,1995年取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多媒体和谘商两个硕士,曾担任碧华国中与新竹中学教师、新竹社服中心谘商员、家扶强制亲职辅导、中华大学通识兼任讲师,并曾经营「白色逗点心理工作室」。
部落格: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
前言
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疗癒故事
我用透明来看见自己,我用澄澈来穿透自己,
我让自己成为湖泊,在森林深处静静躺着,
等着你来,看见自己
我没有什么能给的,只有诚实看见的目光。
我看见自己,从生活的惊喜与甜蜜开始,
我看见自己,从关系的纠结与受困开始,
在幽微曲折的心灵小径上,我与自己的阴影相遇。
我遇见自己的影子,静静躺在湖边,
依然有生命力地挣扎,依然有生命力地舞动,
于是明白,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
在我温柔的女子内站着持刀的武士,
在我认真的母亲内包着顽皮的舞者,
在我创造的小孩内裹着死寂的哀悼,
……
若别人说我是温柔认真的母亲,眼里闪烁有创意的梦想,
我说我还会是持刀武士守护着舞动死寂的哀悼者,
无尽的顽皮呵……生命的丰厚与弔诡。
推荐序
心底的凝视之眼
余德慧(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在《冷暖人间》的结局,丈夫阿良去找离家出走的妻子,对她说:「当年我们有小孩的时候,为他们烦心,总是想着,等到孩子长大成家立业之后,我们夫妻终于可以单独在一起,永远生活在一起,那时多么巴望有这么一天,现在孩子长大结婚,我们却因为太多的怨恨而不愿在一起,我以为你也知道这道理,所以在你离家之后,我总是盼着你会自己回来,等到我知道你不愿意回来,我才知道愿望真的好虚幻啊!」
在几週以前,日本多摩大学的西皮雅尼教授在成大与慈济大学谈西田几多郎的「场所论」。西田哲学是京都学派的创始哲学,西田的「场所论」在近代伦理学发展与法国伦理学被融会成不可思议的后现代哲学。从抽象的意义来说,西田的人间伦理是无我的伦理,「我」从来不存在,只有从你那里我才看见镜象的「我」以你的形象来导致「我」的存在,因此尽管人们满口的「我」,其实是那共在的场所所孕生的伦理实相。
但是在场听演讲的研究生似懂非懂,也问不出什么问题,当场我有点苦恼,没想到理书的书稿寄到,居然解决了我这问题。我的助理收到书稿,自己看了一下说,老师你就让学生分开念这本书,我本来也不为意,由于身体病痛,彻夜不能眠,就裹着毯子在沙发上捧着书稿读到深夜,这才发现理书简直就是在为我阐明西田哲学。
我在前面引了日本电视长剧《冷暖人间》丈夫阿良的话,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把人间伦理的辛酸说到骨子里,理书每次谈到父亲,有种无法抵达的奥秘深度就如深井泓潭,她经常不自主的说「自从父亲过世…」,那不在的人却似庞大的身影一天天地长大,从海德格哲学来说,这是海氏的名言:「缺席是现身最强大的方式」(Absence is a strong mode of presence),而理书的场所汇聚了缺席者(前夫、小婴灵、父亲、姑姑、外公)与现存者(丈夫、树儿、旦、母亲、弟妹们),让两者以阴阳交合的方式出现,在看见的凝视朝向不在眼前的真实,让不现身的真实在眼前的场景获得暗影的支撑,有时眼前实景令人苦恼,暗影的甬道就成了救赎,人的共在构成无人称的伦理场所。理书的「我」,无论是妻子或妈妈,无论是女儿或是大姊,她都随着「你」的相应而应答着、生产着,没有固定的「我」,而却获得人间的深幽。这与西方(美国)文化过度强调自我确立、自我认定为某种坚实的存在者有很大的不同,毋宁说,东方的母亲从来就是天生的「场所论」的实践者,从理书的一切描述,例如一个小小的剪短了的头发,都以充满了儿子的眼神说话,一个耳洞也在母亲、女人之间穿梭。从自我确立论的文化来看,住彷彿缺乏自我,说出来会侮辱自己独立的人格,可是在东方的智慧,自我确立只有在共在情境的瞬间形成,然后崩溃,因此,人的存在宛如《流浪者之歌》的希达多注视着河面,多少的「我」如水波荡漾,理书也悟到这点,点出一大群「我」四处坐立游走,也感觉到一股流动。
真正扣紧这流动的却是场所里的看见的与不见者的共舞,将理书引导到另一层深度。在我们的眼见之处,真正让我们跌宕到奥秘心灵的是那凝视之眼。所谓「凝视」指的是在可见视线的尽头出现不可见的事物,这是拉冈精神分析非常重要的发现。精神性的丰富生产,包括圣徒的虔敬、母亲的殷切都与凝视有关。凝视与生命转化几乎同时发生,这在齐克果的生命里,曾经多次从绝望凝视出绝大的希望。简单的说,即使是一件不经意看见的事,例如伤心的理书在惶惑之中,抬头看到店家的电视,看见劫白晓燕的匪徒与警方对峙,看到民众惊恐的神情,理书的眼中却现出「从自己做起,好好认真平实地生活,回到力量,回到乐观,回到信任」。这个转化并非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更不是「理情治疗理论」的观点,也绝非美国式的「正向心理」的力量,那是亘古以来多少宗教徒、受苦难者的凝视机制。
台湾的心理谘商可说是人文社会科学里最美国化的学科。我常静静地听着心理谘商师演讲,心里总是很纳闷,为何经过美式的制式训练之后,几乎所有的个人哲学的深度都不见了,某种尺规被当作口号式地搬弄着,一谈到伦理,也只剩下专业伦理,彷彿心理谘商过程的「处境伦理」(内在伦理)完全被取消了,这种工业化的魔咒,使得心理谘商成了新的媚俗工具,步上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后尘。我很高兴理书多少挣脱了一些习气,以清新、神沈的方式为我们说生命的故事。
我之所以会被《带着伤心前行: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疗癒故事》这本书名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点破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困惑。我们常常认为心理工作者是专业的“疗癒者”,是能够洞悉他人内心困境并提供帮助的人。然而,他们自己就没有伤心吗?他们自己的内心不会被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所击中吗?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将“心理工作者”和“自我疗癒”联系起来,仿佛在说,即便是专业的助人者,也需要独自面对和处理内心的伤痛。这种坦诚和自我剖析,让我觉得非常珍贵。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心理工作者形象,一个不仅仅是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更是在个人生活中也经历着起伏,并且选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命智慧来疗癒自己的过程。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理论的应用,更是关于生命韧性、关于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希望的深刻体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启发,让我们明白,伤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此停滞不前,而学会如何带着伤心前行,或许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评分这本书名,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带着伤心前行: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疗癒故事》,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更是一种关于生命本身的叙事。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伤心”。或许是失去,或许是挫折,或许是内心的某个角落被无情地撕裂。而这本书,点出了一个关键点——“带着伤心前行”。这是一种多么有韧性的姿态啊!它没有回避伤痛,也没有强求遗忘,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温和、更真实的方式,去面对和整合。当我得知作者是一位心理工作者时,我的好奇心更是被点燃了。我好奇,一位专业的助人者,在面对自己的伤痛时,又是如何处理的?她是否也曾感到无助?她又是如何运用她的专业知识,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实现自我疗癒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种智慧的闪光,一种坚韧的生命力,以及一种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也能学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带着伤心,依然能够勇敢地拥抱未来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名《带着伤心前行: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疗癒故事》一入手,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身为一个在生活浪潮中跌跌撞撞的普通人,我总觉得,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脆弱。而当这个“心理工作者”的身份被加上“自我疗癒”的标签时,我好奇心瞬间被点燃。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感到疲惫、迷茫,甚至偶尔被突如其来的伤痛击垮。读心理学的书籍,我总觉得有点距离感,似乎在学习一套理论,却难以与自己的实际经验产生深刻的共鸣。然而,这本书的题目却暗示了一种内在的、个人的叙事,一种将专业知识与个人生命经验巧妙融合的尝试。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看到一位心理工作者如何运用她的专业技能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创伤,更希望从中看到一种“人”的真实,看到在专业的理性外表下,她如何也经历着普通人的痛苦,如何在伤痛中摸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疗癒之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内心的不安,也指引我如何带着这些伤痛,勇敢地继续前行。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温暖的理解,以及一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慰藉,让我在面对自己的伤心时,能多一份力量和勇气。
评分《带着伤心前行: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疗癒故事》这个书名,对我来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够帮助他人处理心理困扰的专业人士,他们本身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烦恼的人。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他们理性、专业的一面,但很少有机会窥见他们内心的世界。而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去了解一位心理工作者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伤心”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专业的理论知识,更是关于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经历痛苦、 B 挣扎,最终找到自我疗癒的道路。我对此非常好奇,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作者如何将专业的心理学洞察,与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用真诚的文字,描绘出一条从伤痛走向疗癒的路径。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深刻的共鸣,让我知道,即便是面对内心的伤痛,我们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疗癒的能力,而且,我们不是孤单的。
评分“带着伤心前行”,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一种不动声色的哀伤。当我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工作者,并且这还是一段“自我疗癒故事”时,我更是感到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知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曾有过许多不愿提及的伤心事,它们像影子一样,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我的生活。有时候,我也会感到无助,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放下,如何才能不再被它们束缚。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内心的渴望——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在带着这些伤痛的同时,依然能够向前走,去拥抱生活的美好。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位心理工作者如何运用她的专业视角,去解读和处理自己内心的伤痛,她是如何一步步地找到出口,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疗癒的。我猜想,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智慧的闪光,也一定会有许多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启示,让我也能学会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带着伤心,却依然能够坚定地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