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材料为最主要且最广泛被应用的营建材料,性质相当复杂,影响品质的因素亦甚多,为了确保品质均匀性,必须在规划设计及施工计画阶段即重视「料源管制」、「制程管制」及「成品管制」,透过PDCA程序施以合理管制手段,才足以满足工程要求之品质,确保业主、设计者、施工者及消费者的权益。近年来,海砂屋、捷运帽樑裂缝、碧潭桥裂缝、樑柱接头蜂窝、中空柱、塑性龟裂等等问题,委实困扰者混凝土基础研发及施工实务者,尤其921大地震造成数千人的伤亡,更见证品质不良、偷工减料、贪小便宜所酿之大祸,制造出优质混凝土为土木、营建、建筑行业人员的重责大任。本书特别针对过去混凝土结构物病症,提出优生混凝土理念,着眼点即期望混凝土在催生过程即能充分应用中国「生克之理,自然之道」,使材料间「相容互生」「物理致密化学强化」,进而确保混凝土结构品质。
本书作者以二十年多来教学研究及推广实务的经验及热忱,学习古典混凝土之精萃,参考最新资料及标准规范编着此书,其目的在唤起消费者、施工者、预拌混凝土生产者、工程规划设计者及主管官署有品质至上之共识,创造更美好的明日。本书内容浅显,解说详晰,对有志于混凝土材料品质控制研究,品质控制实务,及鑑定者将有所助益。
第壹章 混凝土材料概说
壹、混凝土的复点材料特性
贰、混凝土当作为营建材料的优缺点
参、改良混凝土缺陷的方式
肆、水泥的演化史
伍、混凝土掺料的演变史
陆、混凝土的展望
第贰章 水泥的组成成份
壹、卜特兰水泥的制造
贰、水泥的组成成份
参、卜特兰水泥型别及标准规范
肆、其它改良卜特兰水泥
伍、卜特兰水泥的品管检验
陆、台湾地区水泥的性质及未来性
第参章 水泥的水化特性
壹、水泥熟料的水化行为
贰、卜特兰水泥的水化行为
参、水泥水化的特性
肆、水泥水化机理及物理意义
第肆章 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
壹、水泥浆体微结构的组成成份
贰、水泥水化产物的性质
参、水泥浆体电子显微图片
肆、水泥浆体中孔隙
伍、水泥浆体的体积变化
陆、水泥浆体成阶对浆体及混凝土性质的影响
第伍章 颗粒材料-骨材
壹、配比设计所需的骨材性质
贰、骨材的耐久性及有害的物质
参、特种骨材
肆、台湾地区骨材的特性
第陆章 拌和水
壹、拌和水中的杂质
贰、拌和水含海水
参、拌水量与混凝土的性质
肆、拌和水品质的检验
第柒章 化学掺料及卜作岚材料
壹、掺料对混凝土性质的影响
贰、掺料使用的重点
参、使用掺料应注意事项
肆、常使用于混凝土中的掺料种类
伍、输气剂(AEA)
陆、凝结调整剂
柒、减水剂
捌、矿粉掺料
玖、使用掺料的技术
拾、其他掺料及未来应用
第捌章 新拌混凝土
壹、新拌混凝土要求的性质
贰、混凝土凝结及流变性
参、新拌混凝土析离及泌水现象
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
伍、新拌混凝土的品质管制试验
第玖章 混凝土配比设计
壹、混凝土配比考虑事项
贰、混凝土配比设计的基础
参、ACI混凝土配比设计法
肆、黄氏致密混凝土配比设计法
伍、混凝土配比设计法之比较
第拾章 混凝土产制与施工技术
壹、混凝土的配料
贰、混凝土材料的拌和
参、混凝土输送作业
肆、混凝土的浇铸
伍、混凝土的终饰
陆、特殊气候环境之混凝土产制
第拾壹章 混凝土养护
壹、一般大气中养护
贰、特殊状况下之养护
参、高温加速养护
第拾贰章 混凝土强度性质
壹、孔隙与强度的相关性
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参、水泥浆与骨材间键结力
第拾参章 混凝土的弹性行为
壹、弹性模数的型式及计量
贰、弹性模数的预测
参、波松比(ν值)
肆、影响弹性模数的因素
第拾肆章 硬固混凝土品质试验
壹、硬固混凝土试验的重要意义
贰、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参、抗压强度测定值的影响因素
肆、混凝土的其它试验
伍、结构体混凝土品质评估
第拾伍章 混凝土所受多轴应力
壹、莫耳破坏图
贰、混凝土围束应力
参、三轴应力
肆、混凝土之破坏准则
伍、莫尔库伦组合拉力切截破坏准则
第拾陆章 混凝土的破裂及疲乏行为
壹、基本破坏力学概念
贰、混凝土破坏的机理
参、混凝土的疲劳性质
第拾柒章 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壹、混凝土体积变化之内外在因素
贰、混凝土的体积变化
参、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控制设计
第拾捌章 混凝土耐久性和耐久性设计
壹、混凝土劣化之材料基因及种类
贰、混凝土耐久性的物理观
参、混凝土耐久性的化学观
肆、混凝土耐久性之基因剖析
伍、混凝土耐久性的设计策略
第拾玖章 混凝土结构物服务性的确保
壹、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贰、混凝土结构物病变之诊断
参、结构物修补技术
第贰拾章 混凝土工程品质保证
壹、混凝土工程品质保证的必要性
贰、混凝土结构规划设计阶段的品质保证
参、混凝土施工阶段的品质保证
肆、结构混凝土验证
伍、混凝土品质不合格之仲裁
第贰拾壹章 特殊混凝土性质介绍
壹、高强度混凝土
贰、高性能混凝土
参、优生混凝土
肆、流动化混凝土
伍、结构轻质混凝土
陆、纤维加强混凝土
柒、聚合物混凝土
捌、低密度和中强度轻质混凝土
玖、重质混凝土
拾、高早强混凝土
拾壹、巨积混凝土
拾贰、预垒骨材混凝土
拾参、无坍度混凝土
拾肆、滚压混凝土
拾伍、土壤-水泥
拾陆、喷凝土
拾柒、无收缩(收缩补偿)混凝土
拾捌、空隙混凝土
拾玖、白色和着色混凝土
贰拾、铁丝网混凝土
第贰拾贰章 未来混凝土
壹、混凝土观念演变的轨迹
贰、混凝土科技的演义
参、未来混凝土的发展
肆、结论
参考文献
壹、国外及博硕士论着
贰、期刊论文
参、研讨会论文
附录壹、混凝土品质控制试验课程计划
附录贰、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及自我评量
附录参、高性能混凝土特别条款及说明(草案)
附录肆、混凝土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
附录伍、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重点
附录陆、各国规范
附录柒、单位对照表
附录捌、符号对照表
英中索引
中英索引
一直对混凝土材料的细致研究充满好奇,特别是它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保持结构稳定。这本书《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精准地触及了我的关注点。我曾见过一些老旧建筑的混凝土表面出现酥碱、剥落等现象,一直很好奇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本书的标题“性质与行为”让我预感到,它会深入探讨混凝土的内在构成如何影响其在外在环境下的表现。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外加剂和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例如,如何通过添加减水剂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或者如何利用粉煤灰和矿渣来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光碟的存在,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爆棚。我设想,光碟里或许有关于混凝土强度发展过程的动态图,或是展示混凝土在不同荷载下的应力分布模拟。这种可视化学习方式,对于我理解抽象的力学概念将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混凝土世界的绝佳机会。
评分作为一名在建筑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混凝土是我们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即便如此,每次遇到一些特殊的工程项目,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也会变得非常严苛,这时候一本深入探讨混凝土“性质”与“行为”的书籍就显得尤为珍贵。《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以及这些配合比在实际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书中关于混凝土耐久性,特别是对抗氯离子侵蚀和碱骨料反应的章节,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而附带的光碟,我猜想其中可能包含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分析图表,甚至是模拟不同加载条件下混凝土破坏模式的视频。这些信息对于我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到来,就像是给我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兵”注入了新鲜的知识血液,让我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老实说,买这本《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之前,我内心是有一些疑虑的。毕竟,“混凝土”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冰冷和技术化,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专业,读起来会很吃力。但是,当我拿到实物,翻开第一页,我的顾虑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语言表达非常清晰易懂,虽然内容涉及专业知识,但作者似乎很有技巧地将复杂的概念进行了解构和重组,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步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讨论,例如,混凝土是如何抵抗腐蚀、冻融循环以及开裂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案?光碟的附带,更是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我猜测光碟中会包含一些互动式的学习模块,比如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设置,模拟出混凝土的性能曲线,或者通过三维动画观察混凝土内部的微观变化。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绝对能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觉得混凝土就是一个“傻大个”的角色,结实、耐用,但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太多值得深究的地方。直到我看到了《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这本书。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性质”和“行为”,这几个字透着一股子科学和严谨,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表面文章。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拆解混凝土的“性质”,比如它的强度、密实度、抗渗性等,这些性质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什么决定了它的“行为”,比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它会不会“变老”,变得脆弱?书中的光碟,更是让我对它的期待值飙升。我猜想光碟里可能包含了一些关于混凝土水化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或者不同龄期混凝土强度增长曲线的图表演示。这种形式的学习,对于我这种对枯燥理论感到头疼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建筑材料。
评分自从我开始关注一些房地产和建筑类信息后,就越来越发现混凝土的重要性,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想要深入了解混凝土的愿望。书名中“性质”和“行为”这两个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讲解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更会深入探讨它的内在特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表现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混凝土在受到外力(如地震、风力)作用时的表现,它是否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坚不可摧?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混凝土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而光碟的附带,更是让这本书充满了科技感。我猜测光碟中可能会有关于混凝土结构模拟和测试的视频,展示不同荷载下混凝土的变形和破坏过程,或者一些关于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案例。这种结合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演示的学习方式,绝对能让我在短时间内对混凝土有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说实话,拿到《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我一直想找的“终极指南”吗?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关注到一些工程建设的动态,也常常对混凝土这种看似平凡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吸引我——“性质与行为”,这表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混凝土是什么,而是会深入探讨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桥梁上的混凝土会出现裂缝?为什么有些混凝土建筑看起来比其他的更“老”?光碟的附带,更是让我感到惊喜。我猜想光碟中可能会有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展示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是如何工作的,或者通过模拟来解释混凝土在承受重压时是如何分布应力的。这种将理论知识与视觉化呈现结合的方式,对于我这种喜欢通过直观方式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棒了。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建筑材料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点亮了一盏明灯。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混凝土是一种坚固、可靠的代名词,但它究竟是如何做到坚固可靠的?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它的性能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这本书的标题“性质与行为”似乎给了我一个探索这些答案的入口。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混凝土如何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答案,比如在多雨的南方,混凝土的耐久性会受到哪些影响?在寒冷的北方,混凝土又是否会因为冻融循环而出现问题?附带的光碟,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我猜想光碟中可能会有模拟实验的视频,展示混凝土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强度变化,或者通过动画来解释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的细微变化。这种全方位的学习方式,无疑能让我对混凝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收到《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厚实的篇幅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建筑行业,但因为工作需要,经常需要和建筑工程打交道,所以对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以往我接触到的关于混凝土的信息,大多是些基础的施工工艺介绍,而这本书则将重点放在了混凝土的“性质”与“行为”上,这让我觉得它更具理论深度和研究价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湿度、应力状态下的表现,比如,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混凝土是否会发生劣化?其强度和耐久性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书中的光碟更是亮点,我猜想里面可能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实验数据、模拟动画,甚至是一些实地案例的影像资料,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好的学习辅助工具。通过这些多媒体内容,我希望能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混凝土的复杂特性,从而在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从业者,混凝土这东西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基本,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以前我们对混凝土的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施工手册和规范层面,但这本书从“性质”和“行为”这两个更深层次的维度去剖析,让我看到了混凝土的另一面。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娓娓道来混凝土从诞生到老化的全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混凝土微观结构的部分很感兴趣,了解了它的孔隙率、泌水、沉降等现象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才能更好地控制施工质量,预测结构寿命。附带的光碟内容,我猜想应该包含了不少动态演示,比如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或者不同养护条件下强度增长的曲线变化,这些都是文字描述难以完全呈现的。我想,这本书对于指导我们进行更科学的混凝土设计和施工,以及后期维护,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深度。
评分哇,拿到这本《混凝土性质与行为(附光碟)》,光是书名就让我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最近正在考虑家里要不要加建一层,所以对建材这块特别关注。以前总觉得混凝土就是水泥、沙子、石子混在一起,然后就坚固无比了,这次拿到这本精装书,才知道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从书的装帧就能看出出版社的用心,纸质很好,摸起来有质感,不像有些书翻几页就松了。而且附赠的光碟,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想想里面可能包含的模拟实验、动画解析,就觉得这绝对物超所值。我特别期待里面的内容能讲讲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差异,比如在潮湿或高温地区,是不是需要特别调整配方?还有,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像那种自修复混凝土,听起来就很神奇,不知道实际应用起来效果如何。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扎实,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混凝土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对房屋加建的结构稳定性有更专业的判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