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

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于丹
  • 昆曲
  • 戏曲
  • 文化
  • 艺术
  • 传统文化
  • 中国古典文化
  • 文学
  • 审美
  • 游园惊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今年大陆「十一」黄金假期,于丹在中央电视台《于丹.游园惊梦》系列节目里谈崑曲的讲稿集结成书,由白先勇作序,中华书局出版。

  全书分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共七个单元。

  作者把崑曲当作一种审美方式,阐述的重点着重在如何从崑曲中体验生活,由崑曲中获得美的感悟。读者可借由本书窥探一个老戏迷怎样圆她的崑曲梦。

作者简介

于丹

  影视传媒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

  曾获得1996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0年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被评为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之一,2007年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讲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6年10月以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和《庄子》,回响热烈。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央视「文化访谈录」节目连续七天播出「于丹.游园惊梦」再次引起关注。着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书。

《园林里的中国:从空间到哲思的文化之旅》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交织的恢弘著作。 导言:一方天地,一生诗意 中国园林,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与花木的栽植,它们是中国人独特审美情趣、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具象化表达。本书记载的探索之旅,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游览,而是深入中国园林历史长河、空间语汇和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潜行。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出发,层层剥茧,直至触及隐藏在山石流水背后的中国式“道”与“意”。 第一部分:造园的语汇——从自然到人工的对话 第一章:掇山理水:微缩的山水,大千的世界 中国园林的核心魅力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本章详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掇山”与“理水”这两大基础技艺。我们考察了太湖石、灵璧石等中国特有的山石材料的审美选择标准,分析了不同堆叠方式如何营造出“远山”、“近岫”的立体层次感。在理水方面,则细致区分了自然野趣的“活水”与人工雕琢的“静池”,探讨了水体在空间导向、光影反射及声音营造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二章:建筑的边界:隔而不绝的艺术 园林建筑,如亭、台、楼、阁、轩、榭,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观景,而非仅仅是遮风避雨。本章重点剖析了这些附属建筑在空间序列中的功能定位。例如,亭是停驻与过渡的节点;轩榭则强调了内外空间的半开放性。深入探讨了“框景”的艺术——如何利用门洞、窗棂(月洞门、瓶形窗等)将园外的景色纳入园内的视觉焦点,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延伸感。 第三章:花木的哲学:生命的意象与时间的标记 园林中的植物并非随性而种。本章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群落。松、竹、梅(岁寒三友)代表的坚韧品格;牡丹、芍药所蕴含的富贵吉祥;以及荷花代表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道。我们考察了植物配置如何体现季节更迭的节奏,以及如何通过“花信风”等传统方式来预判和体验自然的变化。 第二部分:空间的情感——园林的叙事结构 第四章:移步换景:时间的艺术与视角的流动 与西方对称式园林的固定视角不同,中国园林强调“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的动态体验。本章详细分析了“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的空间布局手法。通过分析园林的游览路线图,揭示设计者如何精心控制游者的视线,使每一次转角都带来新的发现和情感冲击,从而将时间的体验融入空间流动的过程。 第五章:虚实相生:留白与意境的哲学 “计白当黑”,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之一。本章深入研究了园林中的“虚”——大面积的空地、水面或素墙。探讨了这种“留白”如何激发观者自身的想象力,使园林不再是封闭的景观,而是成为了观者心灵投射的场所。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雾气、雨天等自然条件来强化这种虚化的效果,实现“神游物外”的境界。 第六章:叠山理水间的文人趣味 本部分考察了园林作为文人雅集和精神寄托的功能。从宋代的文人园到明清的私家园林,解析了园林中常见的题咏、匾额、楹联等文字元素如何与自然景观互动,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和典故的文化场域。探讨了“一方清净地,可洗万古尘”的隐逸思想如何在园林布局中得以实践。 第三部分:哲思的映射——园林与中国思想体系 第七章:天人合一:道家思想在园林中的投射 中国园林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最佳物证。本章探讨了园林设计如何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而非征服自然。分析了阴阳平衡的原则如何在空间布局(如动静、虚实、明暗)中得到体现,以及“取法自然”的最高境界——在人工的干预下,使一切回归到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自然状态。 第八章:伦理与秩序:儒家思想的痕迹 尽管园林强调自然,但作为家族聚居或士大夫休憩的场所,儒家的伦理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其布局。本章讨论了内宅与外园的分离,前厅后院的等级秩序,以及礼仪空间(如会客厅)与私密空间(如书斋)的划分,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社会结构和宗法制度的影子。 第九章:禅宗的空寂:意境的收束与超越 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尤其是与寺庙相邻或深受禅宗影响的园林里,空间往往被压缩、提炼,以追求一种“空”的境界。本章考察了禅宗对简约、不对称美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枯山水(或旱地景观)来引导观者进入冥想和自省的状态,实现对世俗烦恼的暂时超脱。 结语:永恒的对话 中国园林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诗篇。它们是古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世俗与精神进行不朽对话的场所。本书旨在提供一把钥匙,帮助当代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去理解和欣赏这份凝结了千年文化智慧的独特艺术遗产,使我们不仅能“看”园林,更能“入”园林,体悟其中蕴含的生命哲理。这部园林之旅,实则是一次对中国人安身立命之道的文化溯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白先勇)

梦幻之美
游园(《牡丹亭》)
惊梦(《牡丹亭》)

深情之美
琴挑(《玉簪记》)
寻梦(《牡丹亭》)
拾画叫画(《牡丹亭》)
思凡(《孽海记》)

悲壮之美
刀会(《单刀会》)

苍凉之美
夜奔(《宝剑记》)
弹词(《长生殿》)

诙谐之美
跪池(《狮吼记》)
下山(《孽海记》)

灵异之美
钟馗嫁妹(《天下乐》)
活捉(《水浒记》)
断桥(《雷峰塔》)

风雅之美
太白醉写(《惊鸿记》)

后记

图书序言

  崑曲的普及教育

  【白先勇】

  在我们悠长的民族文化变迁史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一部曾经影响全民族达两千年的文化经典,突然从我们民族记忆中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曾经深入民间数百年为各阶层深深爱好的表演艺术,转瞬间,沉痾不起,奄奄一息。

  如果说影响西方世界最深广的一部书是基督教的《圣经》,那么影响中华民族最深刻悠久的则当属孔子的《论语》了。而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论语》从中国的土地上居然失踪,这也显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大变动,产生了大问题。近年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上讲解《论语》,深入浅出,以生动易懂的语言,结合现实生活的例证,将这部经典的精髓要义送进家家户户,奇蹟般地掀起了一阵「《论语》热」。这个现象,恐怕不能视为一时风尚,很可能我们这个民族此时此地,对两千年来《论语》中孔子教诲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在心里的深层处又产生了皈依式的向往。于丹教授的《论语》讲座,可谓应运而生。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崑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崑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干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崑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崑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崑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菁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菁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崑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崑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新的渴求。崑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然而这股崑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去年10月1日至7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崑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崑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崑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崑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图书试读

诙谐之美

在崑曲里面,诙谐占了不小的比例。

崑曲里的诙谐时常能传递给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智慧。人们都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未见得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得圆圆满满,生活里面的大智慧,就在于能够把一个大事情拆解为一个个小细节,再让它化有为无,可以一笑而过。

这种手法在崑曲里并不少见。

崑曲对于诙谐的展现不单是集中在某一行当的表演中,也不是非要丑角出场的时候才有诙谐,而是在各个行当里,在不同的情节里,都能够抖一个小包袱、卖一个小机关,让大家会心一笑。诙谐之美,有的时候是贯穿于整个演出过程的。

《孽海记‧下山》就是一出很诙谐的戏。我们曾经提到的《思凡》中的小尼姑色空,刚逃下山便遇到了小和尚本无,《下山》就是从小和尚本无演起的。小和尚本无,与色空的身世有些许相像,在襁褓之中就病病歪歪。父母请了算命先生推算,说他「命犯孤鸾」,活不长久。无可奈何之下,父母将他「舍入空门,奉佛修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和尚也心事渐多,他想到人生易老,光阴易过,想要回家养起头发,讨个浑家,过一段神仙般的生活。

由于角色行当不同,小和尚与小尼姑在表演上的差异很大。《思凡》中小尼姑色空虽然也正值青春年少,憧憬未来的人生,但她是一个俊扮的旦角(色空虽是尼姑,为了扮相上的美丽,被处理成一个带发修行的道姑形象),她的唱念基本上还是要依循常理来表演,而不是诙谐的路数。但是小和尚不同,他是个丑角小花脸,动作都是夸张的,说的话都是口语的、直白的、幽默的,可以毫不遮掩地说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小和尚一出场的心理告白,自一开始就营造出了浑然一片的喜剧气氛。他希望自己能逃下山去,「一年二年,养起了头发;三年四年,做起了人家;五年六年,讨一个浑家;七年八年,养一个娃娃」,到了九年十年,小娃娃可以叫自己一声和尚爹爹,想到这里,他高兴得简直是手舞足蹈!他虽也曾有过小小的犹疑不决,但远没有小尼姑那么多的愁思婉转,很快就下了决心,头也不回地逃下山去了。

《下山》又被称为《双下山》,因为在本无逃下山的途中与小尼姑色空有一段有趣的相逢。《下山》的曲词比较通俗,有不少民歌的痕迹。一个略带羞涩的旦角和一个天性率真的小丑,两个少年人的相遇,带着一种天生的欢乐,而他们相遇之后的对话就好像是一段民歌的对答。

两个人彼此看一看都是年少之人,又都是出家人,觉得很有意思,就用话来互相试探。小和尚先问小尼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小尼姑说,自仙桃庵来,回家探母。小和尚说,出家人本来是不顾家的,你怎么说探母呢?小尼姑说,没有办法,母亲卧病在床,必须要回去看看。反过来,小尼姑问小和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小和尚说,自碧桃庵来,要下山去抄化。小尼姑说,出家人在山上自食其力,何须抄化?小和尚说,没有办法,师父病了,自己要尽孝心,所以下山抄化。两个人各自撒了一个很圆滑的谎,为自己下山的行径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同时又都在试探对方。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书,往往是那些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某种共鸣的读物。《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以“游园惊梦”这部经典的昆曲作品为载体,却不仅仅停留在对剧目本身的介绍,而是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美学意境,以及其中所传达的人文关怀,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于丹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她能够将那些古老的唱词、程式化的表演,转化为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感悟的情感体验。我尤其喜欢她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那种超越现实的爱恋的解读,那种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即使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引发我们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就像一位知心的老友,在娓娓道来,将你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韵律的世界。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昆曲,认识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任何渴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体验古典艺术魅力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所带来的,将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评分

这本《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戏曲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有些遥不可及,直到读到这本书,才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昆曲艺术殿堂的大门。于丹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她用一种极其亲切、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游园惊梦》这部经典昆曲的精髓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她对人物情感的细腻解读,那些在舞台上稍纵即逝的情绪,在她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立体。她没有简单地复述剧情,而是深入挖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跨越生死的爱情,以及其中蕴含的对生命、对自由的渴望。读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婉转悠扬的唱腔,看到咿咿呀呀的身段,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浪漫与哀愁。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富有诗意,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幅流动的国画,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韵味。对于想要了解昆曲,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它不仅教会你欣赏昆曲的美,更让你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和人文情怀,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艺术普及读物,应该能够点燃读者内心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而《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虽然并非昆曲科班出身,但平日里也听过一些,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领会其中奥妙。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于丹老师在书中不吝笔墨地描绘了昆曲独特的唱腔、表演程式以及舞台美学,让我对这门古老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对“游园惊梦”的解读,不仅局限于故事本身,更是延展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的表达,关于“梦”的哲学。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去搜寻了相关剧目的高清版本,与书中描绘的细节对照着看,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读者在昆曲的世界里漫步,时而驻足欣赏精妙之处,时而又引人深思其中深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这本书定能让你收获颇丰,甚至点亮你对昆曲艺术的热爱之火。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昆曲”这个词,总觉得带着些许年代感和距离感,以为那是属于特定人群的雅玩。但《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于丹老师的笔触,犹如春风拂面,将昆曲那些看似繁复的规矩和典故,化解得轻巧而易懂。她以“游园惊梦”为切入点,巧妙地串联起昆曲的魅力所在,从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艺,到那些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再到其中蕴含的东方古典美学。我尤其欣赏她对“美”的阐释,那种含蓄、内敛,又暗含深情的东方之美,在她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江南的园林之中,闻着花香,听着莺啼,感受着那份穿越时空的风雅。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昆曲,它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人生的体悟。对于那些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觅一丝宁静与雅致的朋友,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选择,它能让你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文化就像一条河流,而《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这本书,则像是一艘精巧的小船,载着读者在昆曲这条文化之河上自在畅游。于丹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游园惊梦”这部昆曲的经典之作,也借此打开了通往整个昆曲世界的入口。我特别赞赏她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将那些看似深奥的曲词、唱腔、身段,用最平实、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没有接触过昆曲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且被深深吸引。她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讲“情”,讲“意”,讲那些在唱腔和表演中流淌的细腻情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意识到,昆曲的美,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唱腔和舞步,更是内在的情感和意境的完美结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类的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古典文化的美妙邂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