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今年大陆「十一」黄金假期,于丹在中央电视台《于丹.游园惊梦》系列节目里谈崑曲的讲稿集结成书,由白先勇作序,中华书局出版。
全书分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共七个单元。
作者把崑曲当作一种审美方式,阐述的重点着重在如何从崑曲中体验生活,由崑曲中获得美的感悟。读者可借由本书窥探一个老戏迷怎样圆她的崑曲梦。
作者简介
于丹
影视传媒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
曾获得1996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0年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被评为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之一,2007年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讲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6年10月以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和《庄子》,回响热烈。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央视「文化访谈录」节目连续七天播出「于丹.游园惊梦」再次引起关注。着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书。
序(白先勇)
梦幻之美
游园(《牡丹亭》)
惊梦(《牡丹亭》)
深情之美
琴挑(《玉簪记》)
寻梦(《牡丹亭》)
拾画叫画(《牡丹亭》)
思凡(《孽海记》)
悲壮之美
刀会(《单刀会》)
苍凉之美
夜奔(《宝剑记》)
弹词(《长生殿》)
诙谐之美
跪池(《狮吼记》)
下山(《孽海记》)
灵异之美
钟馗嫁妹(《天下乐》)
活捉(《水浒记》)
断桥(《雷峰塔》)
风雅之美
太白醉写(《惊鸿记》)
后记
崑曲的普及教育
【白先勇】
在我们悠长的民族文化变迁史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一部曾经影响全民族达两千年的文化经典,突然从我们民族记忆中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曾经深入民间数百年为各阶层深深爱好的表演艺术,转瞬间,沉痾不起,奄奄一息。
如果说影响西方世界最深广的一部书是基督教的《圣经》,那么影响中华民族最深刻悠久的则当属孔子的《论语》了。而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论语》从中国的土地上居然失踪,这也显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大变动,产生了大问题。近年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上讲解《论语》,深入浅出,以生动易懂的语言,结合现实生活的例证,将这部经典的精髓要义送进家家户户,奇蹟般地掀起了一阵「《论语》热」。这个现象,恐怕不能视为一时风尚,很可能我们这个民族此时此地,对两千年来《论语》中孔子教诲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在心里的深层处又产生了皈依式的向往。于丹教授的《论语》讲座,可谓应运而生。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崑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崑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干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崑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崑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崑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菁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菁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崑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崑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新的渴求。崑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然而这股崑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去年10月1日至7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崑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崑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崑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崑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