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今年大陆「十一」黄金假期,于丹在中央电视台《于丹.游园惊梦》系列节目里谈崑曲的讲稿集结成书,由白先勇作序,中华书局出版。
全书分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共七个单元。
作者把崑曲当作一种审美方式,阐述的重点着重在如何从崑曲中体验生活,由崑曲中获得美的感悟。读者可借由本书窥探一个老戏迷怎样圆她的崑曲梦。
作者简介
于丹
影视传媒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
曾获得1996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0年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被评为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之一,2007年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讲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6年10月以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和《庄子》,回响热烈。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央视「文化访谈录」节目连续七天播出「于丹.游园惊梦」再次引起关注。着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书。
序(白先勇)
梦幻之美
游园(《牡丹亭》)
惊梦(《牡丹亭》)
深情之美
琴挑(《玉簪记》)
寻梦(《牡丹亭》)
拾画叫画(《牡丹亭》)
思凡(《孽海记》)
悲壮之美
刀会(《单刀会》)
苍凉之美
夜奔(《宝剑记》)
弹词(《长生殿》)
诙谐之美
跪池(《狮吼记》)
下山(《孽海记》)
灵异之美
钟馗嫁妹(《天下乐》)
活捉(《水浒记》)
断桥(《雷峰塔》)
风雅之美
太白醉写(《惊鸿记》)
后记
崑曲的普及教育
【白先勇】
在我们悠长的民族文化变迁史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一部曾经影响全民族达两千年的文化经典,突然从我们民族记忆中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曾经深入民间数百年为各阶层深深爱好的表演艺术,转瞬间,沉痾不起,奄奄一息。
如果说影响西方世界最深广的一部书是基督教的《圣经》,那么影响中华民族最深刻悠久的则当属孔子的《论语》了。而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论语》从中国的土地上居然失踪,这也显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大变动,产生了大问题。近年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上讲解《论语》,深入浅出,以生动易懂的语言,结合现实生活的例证,将这部经典的精髓要义送进家家户户,奇蹟般地掀起了一阵「《论语》热」。这个现象,恐怕不能视为一时风尚,很可能我们这个民族此时此地,对两千年来《论语》中孔子教诲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在心里的深层处又产生了皈依式的向往。于丹教授的《论语》讲座,可谓应运而生。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崑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崑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干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崑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崑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崑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菁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菁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崑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崑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新的渴求。崑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然而这股崑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去年10月1日至7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崑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崑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崑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崑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在我看来,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书,往往是那些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某种共鸣的读物。《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以“游园惊梦”这部经典的昆曲作品为载体,却不仅仅停留在对剧目本身的介绍,而是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美学意境,以及其中所传达的人文关怀,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于丹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她能够将那些古老的唱词、程式化的表演,转化为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感悟的情感体验。我尤其喜欢她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那种超越现实的爱恋的解读,那种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即使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引发我们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就像一位知心的老友,在娓娓道来,将你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韵律的世界。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昆曲,认识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任何渴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体验古典艺术魅力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所带来的,将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评分这本《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戏曲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有些遥不可及,直到读到这本书,才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昆曲艺术殿堂的大门。于丹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她用一种极其亲切、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游园惊梦》这部经典昆曲的精髓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她对人物情感的细腻解读,那些在舞台上稍纵即逝的情绪,在她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立体。她没有简单地复述剧情,而是深入挖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跨越生死的爱情,以及其中蕴含的对生命、对自由的渴望。读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婉转悠扬的唱腔,看到咿咿呀呀的身段,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浪漫与哀愁。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富有诗意,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幅流动的国画,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韵味。对于想要了解昆曲,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它不仅教会你欣赏昆曲的美,更让你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和人文情怀,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艺术普及读物,应该能够点燃读者内心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而《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虽然并非昆曲科班出身,但平日里也听过一些,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领会其中奥妙。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于丹老师在书中不吝笔墨地描绘了昆曲独特的唱腔、表演程式以及舞台美学,让我对这门古老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对“游园惊梦”的解读,不仅局限于故事本身,更是延展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的表达,关于“梦”的哲学。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去搜寻了相关剧目的高清版本,与书中描绘的细节对照着看,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读者在昆曲的世界里漫步,时而驻足欣赏精妙之处,时而又引人深思其中深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这本书定能让你收获颇丰,甚至点亮你对昆曲艺术的热爱之火。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昆曲”这个词,总觉得带着些许年代感和距离感,以为那是属于特定人群的雅玩。但《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于丹老师的笔触,犹如春风拂面,将昆曲那些看似繁复的规矩和典故,化解得轻巧而易懂。她以“游园惊梦”为切入点,巧妙地串联起昆曲的魅力所在,从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艺,到那些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再到其中蕴含的东方古典美学。我尤其欣赏她对“美”的阐释,那种含蓄、内敛,又暗含深情的东方之美,在她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江南的园林之中,闻着花香,听着莺啼,感受着那份穿越时空的风雅。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昆曲,它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人生的体悟。对于那些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觅一丝宁静与雅致的朋友,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选择,它能让你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文化就像一条河流,而《于丹·游园惊梦:崑曲之美》这本书,则像是一艘精巧的小船,载着读者在昆曲这条文化之河上自在畅游。于丹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游园惊梦”这部昆曲的经典之作,也借此打开了通往整个昆曲世界的入口。我特别赞赏她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将那些看似深奥的曲词、唱腔、身段,用最平实、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没有接触过昆曲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且被深深吸引。她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讲“情”,讲“意”,讲那些在唱腔和表演中流淌的细腻情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意识到,昆曲的美,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唱腔和舞步,更是内在的情感和意境的完美结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类的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古典文化的美妙邂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