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故事,带您进入音乐学领域,增进生活与心灵对美的感受度!
认识音符背后所蕴藏更本质的东西
接近生活中隐含在心灵深处的艺术规律
提升生活的知性品味
丰富心灵对美的渴望
音乐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它是把音乐作为研究主题,从音乐的角度来认识音乐自身的规律、人和音乐的关系、音乐和社会的关系以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殊价值和作用的学科。
在传统意识里,人们对于音乐学的关注,在于音乐作品本身,也就是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关心的是音乐「是什么」。随着人文思想的发展,人们开始对那些单独、孤立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再满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认识都开始改变,对音乐的理解也随之改变。
现代音乐学的思维视角开始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询问音乐「是什么」,音乐是「怎么样」产生、传播和作用。
这样的理解角度是思维和观念的问题,而不单纯是学科、领域或方法论的问题,为的就是希望对音乐复杂的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人们去认识音符背后所蕴藏着的更本质的东西,来接近人类生活中隐含在心灵里的普遍文化艺术规律。
作者简介
郭瑜颍
◎大学音乐系毕业、维也纳音乐暨艺术学院进修。
◎专长小提琴,在校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音乐会,并担任乐团首席。
◎目前担任多所国、中小管弦乐团小提琴指导老师。
审订者简介
黄健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教育部中等学校音乐科合格教师。
◎曾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教育学程中心教育学会会长、国防部示范乐队大提琴演奏、乐声扬管弦乐团执行长、絃心室内乐团音乐总监等职。
◎专长乐团合奏指挥、大提琴教学、室内乐指导。
◎2002年10月台南第一届艺术盃全国音乐大赛大提琴独奏社会组第一名。
2002年12月荣获教育部第一届全国中等学校艺术类科资讯融入教学竞赛音乐类第一名。
2005年8月于亚洲国际邮展受邀演出,带领絃心室内乐团完美演出三百余场音乐会。
2005年11月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师资培育中心邀请莅校专题演讲。
2006年带领优秀乐团学生配合教育部阅读种子计画演出,并刊登于远见杂志2006年4月号。
2006年12月带领松山高中弦乐团接受亚洲迪士尼频道专访,录制「用音乐让梦想起飞」专辑,是台湾地区唯一受邀的古典类学生社团。
2007年再度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师资培育中心邀请开授音乐教材教法相关课程。
第一章 音乐体裁
饿出来的音乐天才罗西尼--序曲
海顿的海上风暴--小夜曲
不畏权贵的李斯特--狂想曲
小魔法师米奇--诙谐曲
土豆烧牛肉换来的世界名曲--摇篮曲
钢琴师的命运--叙事曲
热情奏鸣曲的愤怒--奏鸣曲
罗西尼的《圣母悼歌》--弥撒曲
精神的永恆爱恋--随想曲
双赢的伟大对决--回旋曲
奇妙的莫札特效应--协奏曲
价值100金路易--变奏曲
风行全球的义勇军进行曲--进行曲
诀别交响乐--交响曲
永远的《西贡小姐》--歌剧
史特劳斯的头发--幽默音乐剧
此恨绵绵无绝期--清唱剧
临刑前的歌唱--咏叹调
海顿弹不出的曲子--赋格
威尼斯运河上的吟唱--贡多拉船歌
爵士乐拯救的爱情--爵士乐
祸起霜淇淋--芭蕾舞
第二章 音乐常识
找不到故乡的「鸽子」--音符
熘熘的情歌,熘熘的调--节奏和节拍
睡梦中捉住的旋律--乐音体系
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音乐的语言要素
即兴的《月光奏鸣曲》--五线谱
永恆的《卡门》--音色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人声组合
滥竽充数--唿吸技巧
舒伯特与歌德的交会--读词谱曲
委顿于爱情的绝唱--歌唱
音乐的对决--旋律
马车夫的音乐--不同的旋律发展
晴朗的一天--调性感知
牧童短笛--曲式结构
爱因斯坦的特殊教育法--音乐欣赏
「叛逆者」巴赫--复调音乐
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歌词的魅力
献给布拉姆斯的友谊之乐--絃乐四重奏
坚持个性的荀伯格--十二音技法
闭着眼睛的演出--音乐语言的欣赏
瓦尔特的指挥--交响乐团
谁动了我的钢琴--钢琴
生命的演奏--大提琴
玛耳绪阿斯的悲鸣--乐徽里拉琴
150%的努力--吉他
抚慰心灵的礼物--手风琴
唱片改变生活--音乐器材
第三章 音乐历史
大自然的馈赠--音乐起源模仿说
祭祀之歌舞--音乐起源巫术说
哈利路亚--中世纪宗教音乐
「音乐之父」巴赫--巴罗克音乐
斗气斗出来的歌剧--古典主义
「复古」的雷格--维也纳古典乐派
求爱的白辽士--浪漫主义时代
爱中的萧邦--浪漫派音乐特点
牧神的午后--印象主义音乐
快速配器法--二十世纪的音乐
「歌魂」比奥莱塔--拉丁美洲音乐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印第安音乐
永远的喀秋莎--俄罗斯民族乐派
乡村小路带我回家--乡村音乐分类
第四章 华夏音乐
青铜器上的历史--夏商周音乐
蔡邕制焦尾琴--古代乐器分类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打击乐器
桓伊吹笛谏主--吹奏乐器
可怜飞燕倚新妆--古代宫廷音乐
一弦琴--民族音乐
伯牙学琴--丝竹乐
勐养江畔爱的哭调--葫芦丝
西厢记天下夺魁--中国古代戏曲
从来唱曲,要先打板--昆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歌
永远的邓丽君--通俗演唱方法
叶佳修的澎湖湾--校园民歌
梅花三弄--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三月不知肉味--音乐通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的音乐观
无声之乐,无法之法--禅乐艺术上的「不表达」哲学
第五章 音乐研究
贝多芬的速度--音乐节奏的统一性
挑剔的卡拉扬--指挥法
爱情带来的灵感--管弦乐曲
先锋派布列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
「面目全非」的音乐--传统音乐文本的颠覆
被扼杀的爱情--莫札特音乐的特点
一声何满子,便是断肠声--性别主义音乐研究
平安夜--音乐传播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我的太阳--音乐的象征意义
周景王铸「无射」钟--音乐分析和音乐学分析
纣王亡国之曲--音乐的存在方式
西贝流士的《芬兰颂》--和声学
孔子学琴--音乐哲学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民族音乐学
鳄鱼的眼泪--音乐社会学
魔鬼的邀请书--音乐心理学
莫札特的回答--音乐教育学
《摇篮曲》背后的故事--应用音乐学
玄鹤起舞--音乐美学
音乐--人类永远的知音
序
什么是音乐学?
音乐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它是把音乐作为研究物件,从音乐的角度来认识音乐自身的规律、人和音乐的关系、音乐和社会的关系以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殊价值和作用的学科。
在传统意识里,人们对于音乐学的关注,在于音乐作品本身,也就是音与音之间的互相关系,人们关心的是音乐「是什么」。随着人文思想的发展,人们开始对那些单独、孤立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再满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认识都开始改变,对音乐的理解也随之改变。现代音乐学的思维视角开始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询问音乐「是什么」,音乐是「怎么样」产生、传播和作用的,由此来解答音乐「为什么」在不同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中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功能等。
这样的理解角度是思维和观念的问题,而不单纯是学科、领域或方法论的问题,为的就是希望对音乐复杂的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人们去认识音符背后所蕴藏着的更本质的东西,来接近人类生活中隐含在心灵里的普遍文化艺术规律。
1971年,一首叫做《American Pie》(《美国派》)的作品横空出世,立刻走红于全美乃至全世界。更为神奇的是,这首歌长达8分34秒,却并不让人感觉冗长。一般来说,过长的歌曲容易招致人们的厌倦,可是为什么这首歌却能够摆脱这一惯例呢?
与传统歌曲不同,《American Pie》堪称一首史诗式的作品,它具有引人入胜的叙事性和深刻的内涵,正是这两点,让人们毫无怨言地将大量时间消耗在了这首歌曲里。《American Pie》用音乐的方式记录了美国六十年代的历史,歌中可以让人想起Buddy Holly的《That’ll be the Day》等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歌曲,还有约翰.蓝侬、猫王这些着名的歌手,它甚至还反映了垮掉的一代那无法自拔的绝望心境。往事在音乐里浮现,却不带任何的主观评述,亲切自然,给人们以极大的感动。可以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首情歌,它长达8分钟的原版记录了整个美国摇滚历史的中前期,也就是作者于1971年创作这首歌曲时「摇滚」所涵盖的所有文化。
这首歌也许正代表了现代音乐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音乐的创作,音乐原理,歌唱的个体差异,音乐的作用,音乐的象征,音乐的传播等。
所以,音乐学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好像上面这个故事一样,它也就藏在这些普通有趣的小故事里,等待你的亲近。
小故事:饿出来的音乐天才罗西尼--序曲
序曲是一种管弦乐曲,是话剧、歌剧、清唱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有时也指某些大型乐器作品的开始曲。
着名的义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是音乐天才,他从14岁起开始学习创作歌剧,继承了义大利歌剧的传统特色,并吸收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创作手法,使用管弦乐取代古钢琴伴奏,在他的努力下,义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走向了高峰。
罗西尼一生创作甚丰,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获得过一时轰动,反响热烈,然而,由于很多作品缺乏深度,很快就被后人遗忘了,真正得以传世的精品,只有《塞维里亚的理发师》、《威廉.泰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
关于他的这些传世之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当时,罗西尼创作《塞维里亚的理发师》全剧仅仅用了13天,被传为歌剧史上的佳话,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向他求教创作技巧。
有一次,罗西尼接到了一位先生的来信,在信中向他请教序曲的写作方法,信里写道:「罗西尼先生,我有一个侄子是音乐家,他不知道怎样给他创作的歌剧写序曲,您曾写过那么多歌剧序曲,是不是可以给他出出主意?」
罗西尼回复了这位先生的问题,并将回信刊登在了那不勒斯的一家报纸上。在这封公开信中,罗西尼就如何创作序曲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
他给提问者提出了七个建议,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我写《奥泰罗》的序曲时,是被剧院老板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旅馆的小屋内,屋内有一大碗水煮面条,连根绿菜都没有。这个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威胁说:『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甭想活着出去。让您的侄子试试这个法子,不让他尝到鹅肝大馅饼的迷人的香味……』」
序曲最早出现在歌剧当中是在17世纪的早期,当时的序曲只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序曲发展成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这种序曲是由法国作曲家吕里创始的,一般称法国式序曲。它从庄严缓慢的引子开始,过渡到赋格式的快板,最后以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结束。音乐家亨德尔和巴赫创作的序曲,都属这一类型。另一种序曲的快慢顺序与法国式序曲正好相反,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是义大利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代表人物卡拉蒂确立的,被称为义大利式序曲。除了开头的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技术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体制,又称交响曲,如佩尔戈莱西的《女仆夫人》序曲、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序曲。
18世纪后半叶,在歌剧作曲家格鲁克所宣导的歌剧改革风潮下,古典序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多数採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呈现,这是因为格鲁克认为序曲必须具有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创作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序曲,就预示了第1场的暴风雨气息。受其影响,后来的多数歌剧序曲都採纳了这一原则,比如莫札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瓦格纳的歌剧序曲,这些作曲家不仅採用了格鲁克的创作原则,还採用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序曲在歌剧中表现剧情的功能。另一方面,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却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在这些歌剧中,序曲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别无他意。
随着发展,序曲已不再是歌剧中独有的音乐形式,从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开始,它逐渐出现在话剧当中,孟德尔颂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其继起者。到了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将序曲进行了独立的发展,将其发展为一种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比如孟德尔颂的《赫布里底群岛》、《美丽的梅露西娜》,白辽士的《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都是交响诗的先驱。从此,序曲成为独立的乐曲形式之一,绽放在千姿百态的音乐花园之中。
小知识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着名的义大利歌剧作曲家。传世精品有《塞维里亚的理发师》、《威廉.泰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
《关于音乐学的100个故事》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音乐学教材。作者非常聪明地避开了那些生硬的定义和枯燥的公式,而是用一种非常感性的叙事方式,一点一点地揭示音乐的奥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旋律”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分析乐句的走向或者音高的变化,而是通过讲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用歌声来表达喜悦、哀伤和希望,将旋律上升到了情感的共鸣和人类共通的语言高度。我读到那些关于民间歌谣和宗教圣歌的故事时,仿佛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人类情感在回响。还有关于“曲式”的章节,作者没有去讲解三部曲式、奏鸣曲式之类的结构,而是通过讲述不同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如何在结构中注入灵魂,让我对音乐的逻辑性和情感表达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音乐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充满人性关怀和情感智慧的学问。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学术读物。然而,《关于音乐学的100个故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他并没有直接抛出音乐学名词,而是巧妙地将每一个概念都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里。比如,在解释“和声”时,他没有直接去讲音程和调式,而是讲述了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如何通过内心的听觉,在寂静中构建出璀璨的和声世界,那种超越生理局限的音乐探索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又比如,书中关于“节奏”的讨论,与其说是在讲音乐节拍,不如说是在描绘人类生命脉搏的律动,从婴儿的心跳到宏大的宇宙运行,节奏无处不在,而音乐只是将这种普遍的律动具象化的一种方式。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音乐学并非是脱离生活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最贴近心灵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音乐的另一扇门。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买《关于音乐学的100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令人惊艳。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理论性很强,读起来会比较枯燥的书,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新颖,他将音乐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调性”、“对位”、“配器”等等,都融入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关于“调性”的讨论,他没有去讲什么大调小调的理论,而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失恋的画家,如何在自己创作的画作中,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希望,这种类比非常贴切,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调性在音乐中所起到的情绪引导作用。还有关于“配器”的部分,作者没有去介绍各种乐器的音域和音色特点,而是通过描绘一位指挥家,如何在乐队的演奏中,巧妙地运用不同乐器的组合,来营造出宏大的史诗感,或者细腻的抒情画面,让我深刻体会到配器对于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用最生动有趣的方式,带我领略了音乐世界的奇妙。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真正理解音乐的书,一本能带我深入了解音乐“为什么”的书,而不是仅仅告诉我“是什么”。《关于音乐学的100个故事》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更像是一个说书人,娓娓道来,将那些复杂的音乐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例如,关于“音色”的部分,他没有去罗列各种乐器的物理特性,而是通过描绘一位老乐器制作师,如何用尽毕生心血去雕琢一把提琴,赋予它独一无二的“声音”,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声音的情感投入,让我对“音色”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差异,更是乐器承载的灵魂。再比如,书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作者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讲述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如何在战争中鼓舞士气,如何在庆典中凝聚人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慰藉心灵,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强大。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博物馆,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件展品,而作者则是那个最了解它们来龙去脉的导览员。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学的100个故事》简直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音乐盛宴,从我翻开第一页起,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枯燥的音乐学理论,转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巴赫赋格曲创作技巧的章节,原本以为那会是艰涩难懂的理论堆砌,没想到作者却通过对巴赫生活片段的描绘,以及他对音乐结构近乎数学般严谨的思考,让赋格的精妙之处跃然纸上。读完那部分,我仿佛能听到巴赫在指尖下奏响的那些层层叠叠、精密交织的旋律,每一个声部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却又和谐地融为一体。还有关于莫扎特童年创作天才的片段,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他惊人的音乐天赋,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欧洲宫廷音乐的氛围,以及小莫扎特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如何受到熏陶和启发的。这种将音乐理论与历史背景、人物情感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对音乐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