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質性研究初學者的入門寶典,兼俱質性研究哲理與實務的世界,共有九堂課:其編寫從緒論開始,描繪質性研究者的心境及一路走來對質性研究的綿延情長,勾勒存在於您我之間可能共通的初體驗;依循學習質性研究的脈絡,從釐清質性與量化研究的論述開始,瞭解身為質性研究派典之社群成員所共享的意識型態,以及看待人的方式,進而裝備行囊中的質性哲理基礎與人文素養;並介紹質性研究資料蒐集及分析的方法,帶領初學者一步步進入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的世界。
黃序
自序
本書特色與結構
Part I: 兼具知性與感性之旅的行前體驗
第一堂 我與質性研究的心情邂逅
1-1 進入質性研究之旅三驛站
1-2 驚艷之旅前的身心安頓
1-3 迴首來時路:質性研究者的初體驗
第二堂 遭逢量化與質性派典之爭議
2-1 何謂派典?量化與質性派典各有特色
2-2 話說質性研究派典
2-3 析辨質性研究方法論與方法
2-4 派典間遊移又猶疑的心情寫照
第三堂 迴歸質性研究之本質底蘊
3-1 既平易又奧妙的生活世界
3-2 存而不論與開放彈性
3-3 理解循環與意義探尋
3-4 言說藝術與對話實踐
3-5 現象的直觀與反思
Part II: 整裝待發的研究旅人
第四堂 開啓質性研究之哲思理路
4-1 十傢爭鳴,眾聲喧嘩
4-2 開展問題意識,從迴答自身睏惑開始
4-3 本然、應然與實然境界之間
4-4 見山是山乎?真情分享篇
第五堂 質性研究者的涵養與角色實踐
5-1 嚴謹性的意涵開展:信、效度考驗捨我其誰?
5-2 主、客觀與閤理性的解讀
5-3 互為主體的體察
5-4 研究者的自我角色詮釋
Part III: 進入質性旅程的現實世界
第六堂 質性研究的設計思維
6-1 掌握質性研究設計的時機
6-2 質性研究設計重點:迴歸自然情境與脈絡
6-3 研究設計上常見的問題與迷思
第七堂 進入深度訪談的世界
7-1 深度訪談的多層麵意涵:多深叫深度?
7-2 深度訪談三部麯與提問藝術
7-3 深度訪談十六寶:技巧與策略
7-4 焦點團體訪談、資料飽和與文本抄謄
7-5 初學者之學習分享與迴饋園地
第八堂 參與觀察與文件蒐集
8-1 深入實地現場,參與觀察厚實描述
8-2 眼見不足為憑,謹慎辨明文件真僞
8-3 文本建立的衷心叮嚀
8-4 我的參與觀察經驗談
第九堂 看見意義,理齣脈絡的歸納分析法
9-1 淺談質性資料分析
9-2 主題分析法及主題意涵之開顯路徑
9-3 主題分析循環與主題命名反思
9-4 我的主題分析經驗談/主題分析法之我見我思
參考書目
附錄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溫暖和安心的,是它在“撰寫研究報告”這一環節所給予的指導。我一直覺得,研究的最終價值體現在報告的呈現上,而如何將復雜的研究過程和深刻的洞察,以清晰、有說服力的方式傳達給讀者,是學術寫作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之一。《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在這方麵並沒有止步於方法論的介紹,而是為我描繪瞭一幅完整的報告撰寫藍圖。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敘事性”和“論證性”的結閤的強調。作者鼓勵研究者在報告中,既要用生動的故事和案例來吸引讀者,又要用嚴謹的分析和邏輯來支撐研究結論。他/她還詳細介紹瞭如何構建引人入勝的引言、如何梳理清晰的文獻綜述、如何呈現翔實的研究過程,以及如何撰寫具有深刻見地的討論部分。這種全方位的指導,讓我感覺不再是獨自麵對寫作的“黑洞”,而是有瞭明確的方嚮和可行的策略。我開始相信,我可以將我的質性研究成果,以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感染力的方式呈現齣來,從而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评分這本《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與其說是教學手冊,不如說更像是一場循循善誘的學術啓濛。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並沒有預想中的枯燥理論堆砌,而是被一種溫和而富有引導性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著初學者踏入質性研究這片充滿未知的領域。他/她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定義和模型,而是從最根本的問題齣發,比如“我們為什麼要進行質性研究?”、“它又能幫助我們瞭解些什麼?”。這種“從why到what”的切入點,極大地緩解瞭我對未知領域的恐懼感,讓我覺得質性研究並非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貼近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工具。 在閱讀過程中,我尤為欣賞作者對於“理論如何指導實踐”的闡述。他/她並沒有孤立地介紹各種質性研究方法,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理論如何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乃至結果分析的每一個環節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在討論訪談技巧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列舉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的區彆,而是結閤瞭不同研究情境,講解瞭如何通過提問來激發受訪者深入的思考和錶達,以及如何捕捉那些隱藏在話語背後的深層含義。這種融會貫通的講解方式,讓我對理論的理解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能夠切實感受到其在實際操作中的指導價值。
评分作為一名初次接觸質性研究的學生,我最大的睏惑在於如何將抽象的研究方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而《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恰恰在這方麵提供瞭極大的幫助。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將各種質性研究方法“落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數據收集”的章節,其中對於不同類型的質性數據,如訪談記錄、田野筆記、文本資料等的采集方式,以及如何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 書中的描述,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親身參與瞭一場實地的研究過程。例如,作者在講解如何進行參與式觀察時,並沒有僅僅告訴你“要觀察”,而是具體描述瞭研究者如何進入觀察情境,如何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如何區分客觀描述和主觀反思。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極大地降低瞭實踐門檻,讓我對如何開始我的第一次質性研究充滿瞭信心。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清晰地知道,下一步我應該做什麼,以及在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關鍵點。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研究倫理”這個部分的細緻描繪。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常常會有人忽視研究倫理的重要性,認為隻要方法得當、數據真實就萬事大吉。但《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則將研究倫理置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並且通過一係列的討論,讓我深刻認識到,質性研究的倫理考量不僅僅是關於“不傷害”,更關乎“尊重”、“真誠”以及“對研究對象的負責”。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羅列規則,而是通過探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如何確保信息來源的匿名性和保密性,來引導讀者建立起一種內在的倫理自覺。 這種深入的探討,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過往接觸到的研究中,是否曾經忽略瞭這些細微之處。比如,在訪談中,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做到不帶有預設的偏見去傾聽?在分析數據時,我們又如何纔能避免將自己的主觀看法強加於被研究者?書中所提齣的“同理心”和“審慎性”等概念,都為我打開瞭新的思考維度。我開始意識到,質性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能夠挖掘齣豐富而深刻的洞察,更在於它能否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始終保持對人性尊嚴的尊重和對真理的審慎追求。
评分讓我驚喜的是,《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在“研究的信度與效度”這個核心問題上,提供瞭非常具有啓發性的視角。通常,在接觸量化研究時,我們對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的概念並不陌生,也有一套相對成熟的評估標準。然而,在質性研究中,如何衡量其“好壞”,卻是一個讓許多初學者感到棘手的問題。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套用量化研究的標準,而是深入探討瞭質性研究特有的“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和“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等概念。 作者通過對這些概念的細緻闡釋,讓我明白質性研究的評估體係是獨特而完整的。他/她解釋瞭如何通過“三角驗證”(triangulation)、“成員核查”(member checking)等技術來增強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並且強調瞭研究者對自身主觀性的反思和記錄的重要性。這種深入的探討,讓我認識到,質性研究的嚴謹性並非缺失,而是體現在不同的維度上。它鼓勵研究者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審視研究過程,去追求一種更加深刻和真實的理解,而不僅僅是追求數據的數量和統計上的顯著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