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乃质性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宝典,兼俱质性研究哲理与实务的世界,共有九堂课:其编写从绪论开始,描绘质性研究者的心境及一路走来对质性研究的绵延情长,勾勒存在于您我之间可能共通的初体验;依循学习质性研究的脉络,从釐清质性与量化研究的论述开始,了解身为质性研究派典之社群成员所共享的意识型态,以及看待人的方式,进而装备行囊中的质性哲理基础与人文素养;并介绍质性研究资料蒐集及分析的方法,带领初学者一步步进入质性研究理论与实务的世界。
黄序
自序
本书特色与结构
Part I: 兼具知性与感性之旅的行前体验
第一堂 我与质性研究的心情邂逅
1-1 进入质性研究之旅三驿站
1-2 惊艳之旅前的身心安顿
1-3 回首来时路:质性研究者的初体验
第二堂 遭逢量化与质性派典之争议
2-1 何谓派典?量化与质性派典各有特色
2-2 话说质性研究派典
2-3 析辨质性研究方法论与方法
2-4 派典间游移又犹疑的心情写照
第三堂 回归质性研究之本质底蕴
3-1 既平易又奥妙的生活世界
3-2 存而不论与开放弹性
3-3 理解循环与意义探寻
3-4 言说艺术与对话实践
3-5 现象的直观与反思
Part II: 整装待发的研究旅人
第四堂 开启质性研究之哲思理路
4-1 十家争鸣,众声喧哗
4-2 开展问题意识,从回答自身困惑开始
4-3 本然、应然与实然境界之间
4-4 见山是山乎?真情分享篇
第五堂 质性研究者的涵养与角色实践
5-1 严谨性的意涵开展:信、效度考验舍我其谁?
5-2 主、客观与合理性的解读
5-3 互为主体的体察
5-4 研究者的自我角色诠释
Part III: 进入质性旅程的现实世界
第六堂 质性研究的设计思维
6-1 掌握质性研究设计的时机
6-2 质性研究设计重点:回归自然情境与脉络
6-3 研究设计上常见的问题与迷思
第七堂 进入深度访谈的世界
7-1 深度访谈的多层面意涵:多深叫深度?
7-2 深度访谈三部曲与提问艺术
7-3 深度访谈十六宝:技巧与策略
7-4 焦点团体访谈、资料饱和与文本抄誊
7-5 初学者之学习分享与回馈园地
第八堂 参与观察与文件蒐集
8-1 深入实地现场,参与观察厚实描述
8-2 眼见不足为凭,谨慎辨明文件真伪
8-3 文本建立的衷心叮咛
8-4 我的参与观察经验谈
第九堂 看见意义,理出脉络的归纳分析法
9-1 浅谈质性资料分析
9-2 主题分析法及主题意涵之开显路径
9-3 主题分析循环与主题命名反思
9-4 我的主题分析经验谈/主题分析法之我见我思
参考书目
附录
让我惊喜的是,《质性研究的18堂课─首航初探之旅》在“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这个核心问题上,提供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通常,在接触量化研究时,我们对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的概念并不陌生,也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估标准。然而,在质性研究中,如何衡量其“好坏”,却是一个让许多初学者感到棘手的问题。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套用量化研究的标准,而是深入探讨了质性研究特有的“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和“可确认性”(confirmability)等概念。 作者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细致阐释,让我明白质性研究的评估体系是独特而完整的。他/她解释了如何通过“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成员核查”(member checking)等技术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并且强调了研究者对自身主观性的反思和记录的重要性。这种深入的探讨,让我认识到,质性研究的严谨性并非缺失,而是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它鼓励研究者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研究过程,去追求一种更加深刻和真实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追求数据的数量和统计上的显著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的,是它在“撰写研究报告”这一环节所给予的指导。我一直觉得,研究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报告的呈现上,而如何将复杂的研究过程和深刻的洞察,以清晰、有说服力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是学术写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质性研究的18堂课─首航初探之旅》在这方面并没有止步于方法论的介绍,而是为我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报告撰写蓝图。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叙事性”和“论证性”的结合的强调。作者鼓励研究者在报告中,既要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吸引读者,又要用严谨的分析和逻辑来支撑研究结论。他/她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引言、如何梳理清晰的文献综述、如何呈现翔实的研究过程,以及如何撰写具有深刻见地的讨论部分。这种全方位的指导,让我感觉不再是独自面对写作的“黑洞”,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我开始相信,我可以将我的质性研究成果,以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研究伦理”这个部分的细致描绘。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常常会有人忽视研究伦理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方法得当、数据真实就万事大吉。但《质性研究的18堂课─首航初探之旅》则将研究伦理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我深刻认识到,质性研究的伦理考量不仅仅是关于“不伤害”,更关乎“尊重”、“真诚”以及“对研究对象的负责”。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规则,而是通过探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如何确保信息来源的匿名性和保密性,来引导读者建立起一种内在的伦理自觉。 这种深入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过往接触到的研究中,是否曾经忽略了这些细微之处。比如,在访谈中,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带有预设的偏见去倾听?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又如何才能避免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被研究者?书中所提出的“同理心”和“审慎性”等概念,都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我开始意识到,质性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够挖掘出丰富而深刻的洞察,更在于它能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对人性尊严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审慎追求。
评分作为一名初次接触质性研究的学生,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研究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而《质性研究的18堂课─首航初探之旅》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将各种质性研究方法“落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据收集”的章节,其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质性数据,如访谈记录、田野笔记、文本资料等的采集方式,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 书中的描述,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实地的研究过程。例如,作者在讲解如何进行参与式观察时,并没有仅仅告诉你“要观察”,而是具体描述了研究者如何进入观察情境,如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如何区分客观描述和主观反思。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极大地降低了实践门槛,让我对如何开始我的第一次质性研究充满了信心。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清晰地知道,下一步我应该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评分这本《质性研究的18堂课─首航初探之旅》与其说是教学手册,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循循善诱的学术启蒙。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并没有预想中的枯燥理论堆砌,而是被一种温和而富有引导性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着初学者踏入质性研究这片充满未知的领域。他/她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定义和模型,而是从最根本的问题出发,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质性研究?”、“它又能帮助我们了解些什么?”。这种“从why到what”的切入点,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感,让我觉得质性研究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在阅读过程中,我尤为欣赏作者对于“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阐述。他/她并没有孤立地介绍各种质性研究方法,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理论如何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乃至结果分析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在讨论访谈技巧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列举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的区别,而是结合了不同研究情境,讲解了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受访者深入的思考和表达,以及如何捕捉那些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让我对理论的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切实感受到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指导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