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具开创性的教学手册,以清楚易懂的方式呈现出相关专业性,让许多有志于此的相关人员,可以进一步协助儿童及青少年,特别是处于高危险群的儿童及青少年,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被医师孤离,或是身处于病患治疗室,而是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照护系统下,即身处于以病患为中心的服务下,结合社区资源,获得更完善的照护。在这照护系统下,集合了各式的专业人员,如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谘询师、小儿科医师、护理人员、教育学者、律师及司法、政策学者、儿童促进学者、父母亲及家庭,来引导其动能朝向新理论和实务发展。
本书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有:
.在照护系统中发展认知心理学。
.社会科学、神经学及以社区为基础的照护系统的预防。
.最佳使用精神药物学方式。
.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介入性措施。
.考量文化中不同的族群。
.青少年合法性、儿童福利及以学校为基础的服务。
.父母亲、照护需求者及临床者此三者的伙伴关系。
作者简介
Andres J. Pumariega
为美国田纳西州Quillen大学医学院中James H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系的教授暨所长。他也是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学院照护系统执行团体(AACAP)的前主席,并且撰写过不少文章和专栏。在他的专栏中,讨论的议题不仅广泛、多样性,更多次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文化能力等。他和Hubert B. Vance共同着有《为儿童及青少年行为的临床评估》 (John Wiley&Sons,2001)。
Nancy C. Winters
为儿童及青少年小儿精神医学院助理教授,并且亦是奥勒岗州健康与科学大学中,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医学实习住院医师计画主任。她目前为美国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医学学院照护系统执行团体(AACAP)的共同主席。
译者简介
张秀如
现职: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护理研究所博士
台湾大学医学院护理学研究所精神科硕士
林青蓉
现职:长庚大学护理学系讲师
学历:台湾大学护理学研究所硕士
高雄医学大学护理系学士
周雨桦
现职:台湾大学护理学研究所博士班进修中
学历: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系讲师
林雅萍
现职:明志科技大学学生辅导组组长
学历: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研究所硕士
陈昱州
学历: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
政治大学心理研究所肄业
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系学士
苏芳玉
学历:台大护理学研究所硕士
第一章 社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沿革(张秀如译)
儿童辅导
社区心理健康中心计画
替代性青少年服务运动
照护系统的概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照护系统:儿童心理健康照护的架构(张秀如译)
为何必须改革儿童心理健康照护系统?
照护系统之概念意义为何?
照护系统的三个核心价值
需澄清的照护系统概念
为何我们应持续提倡和发展照护系统?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在照护系统中家庭促进的发展(周雨桦译)
新的照护系统成为家庭的实质伙伴
青少年的观点与表达意见的发展
家庭运动的发展
课程学习及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照护系统的统合(周雨桦译)
照护系统运作
问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文化能力与儿童心理卫生照护(周雨桦译)
文化概念对健康及行为的影响
临床照护的文化能力原则
文化能力原则在照护系统的应用
文化精通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强化临床观点(周雨桦译)
历史性观点
临床案例
照护体系的临床观点
照护体系的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儿童心理卫生照护系统的药物治疗(周雨桦译)
精神药介入
精神药物治疗使用在照护系统的研究
照护系统内的药学理论实行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实证性社区处置(张秀如译)
以社区为基础之介入措施的一般哲理
运用实证治疗策略的时机
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疗回顾
以实证为基础的心理疗法
药物处置及心理介入措施
预防性介入措施
介入措施的临床运用及结果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个案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照护系统之关键(苏芳玉译)
定义问题与个案管理功能
个案管理的起源
照护系统中个案管理模式之研究
以家庭为中心的个案管理应用
以家庭为中心的个案管理临床实例
以家庭为中心之个案管理挑战
管理照护中个案管理的角色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早期儿童照护系统的概念架构(林青蓉译)
儿童早期照护系统的核心价值
来自社区的故事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在青少年司法系统中的青少年(林青蓉译)
心理卫生与青少年司法
青少年司法与预防犯罪之综合策略机构(办公室)
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在青少年司法中的角色
美国肯塔基州的故事
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经验
美国青少年行为修正部门之科罗拉多州分部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而非奢求(张秀如译)
历史回顾
现代化学校心理卫生服务提供者
系统改变的法律议题
以学校为基础的服务模式
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之运用及成效
超越协调性心理服务的障碍
精神科医师的观点
父母──教育者的观点
以学校为基础之心理健康行政人员的观点
协调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有多重併发疾患的青年(林雅萍、陈昱州译)
一般流行病学
药物使用併发疾患
发展性的併发疾患
医疗併发疾患
精神病学併发疾患
照顾有併发疾患青年的系统议题
管理在社区医疗照护系统内的青年涵义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与基层医疗的协同合作(林雅萍、陈昱州译)
对整合的挑战
整合的需求
协同合作的原则与实务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在儿童福利系统的收养儿童(林雅萍、陈昱州译)
儿童福利系统:历史与现有挑战
不在家照护儿童的健康与心理卫生照护需要
协调健康与心理卫生照护补助给被收养的儿童
儿童福利人口的管理式整合照护系统模型
环绕式密尔瓦基:一个最佳实务的案例
儿童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角色
整合式照护模型的现在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照护系统与联邦、州及地方政府的关系(林雅萍、陈昱州译)
美国联邦政府的角色
美国州政府的角色
州层级的政策创制
加拿大的经验
未来的方向:对美、加两国的自我调节服务递送模型
运转中的系统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照护系统及管理式照护(周雨桦译)
何谓照护系统?
何谓管理式照护?
如何比较照护系统及管理式照护的目标
如何比较照护系统及管理式照护的方法论
在儿童心理卫生服务方面管理式照护的影响
照护系统如何在管理式照护之下发展:个案范例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在合法管理下的照护系统(周雨桦译)
团体诉讼的范围与照护系统
合解协议与其对儿童精神诉讼手续的影响
在合解协议下照护系统的实行指引
参考文献
援引案例
第十九章 照护示范计画的系统:创新、评值及永续性(周雨桦译)
孩童及其家庭之综合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计画的全国性评值
全国性评值结果的摘要
全国性评值资料的使用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照护系统中结果的角色:品质改善及计画改革(周雨桦译)
照护系统中挑战的评估
解释结果
利害关系人对于结果领域的观点
我们对于服务与系统有效性有何了解?
以家庭角色参与之成果
照护制度计画过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师与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之训练(周雨桦译)
照护系统的训练目标
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前置训练及预备工作
照护系统训练课程之评估方式
照护训练系统的资金运筹
参考文献
拿到《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具体方法。现在的孩子普遍被过度保护,很多事情都习惯依赖父母,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指南,教会我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适当地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我想了解,在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自己收拾玩具,什么时候可以自己穿衣服,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安排课余时间,什么时候又可以开始参与家庭事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区分“帮助”和“包办”,让我明白真正的支持是给予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而不是替他们完成。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章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效的提问技巧,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鼓励和赞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挑战困难,不怕失败。另外,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处理孩子依赖性行为的策略,比如如何温和而坚定地引导他们,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评分我一直对《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这类能够提供“全方位”育儿指导的书籍感到好奇。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会在某个方面表现得比较得心应手,比如辅导学习,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例如社交能力的培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空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我期待它能够详细介绍儿童和青少年在社交、情感、认知、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我想了解,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教会他们沟通、合作和分享。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内容,因为我相信,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活动和游戏,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关心他人。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帮助我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我们的照护方式。
评分看到《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的书封,我脑海中闪过的是关于“沟通”和“家庭关系”的画面。我知道,良好的家庭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但很多时候,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琐事,我们与孩子之间会出现隔阂,甚至冲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沟通策略,帮助我与孩子建立更加平等、开放、尊重的对话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沟通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倾听孩子心声、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处理亲子矛盾的章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积极倾听、同理心表达、以及非暴力沟通等等,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也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我。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家庭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维护和经营,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家庭和谐的建议。
评分浏览《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的书影,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耐心”和“理解”这两个词。为人父母,最常遇到的挑战之一就是孩子那些难以理解的行为,或是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我想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在某个年龄段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行为,比如执拗、顶撞、或者沉迷于某个事物。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讲解,让我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用更平和、更有效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及如何回应他们的需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问题行为”的章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惩罚性的、能够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在育儿路上的一本“情绪指南”,帮助我保持耐心,用爱和理解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评分在我心中,《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人生导航”。我一直认为,培养孩子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品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品德教育的系统性指导,帮助我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正义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认识社会规则、理解法律法规、以及形成公民意识的章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比如通过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内化积极的价值观。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好的榜样。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翻开这本《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第一眼就被它扎实的装帧和沉静的书名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如何科学、全面地引导孩子度过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只侧重某个单一方面,比如饮食、睡眠或者学习,很难让人找到一本真正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儿童成长全貌的书。我特别希望能够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支持,避免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和误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帮助我梳理出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各个关键发展节点,以及在这些节点上,家长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采取怎样的照护方式。我期待它能够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成长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如何处理常见的成长难题,比如情绪管理、社交困难、学习倦怠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被赋能的感觉,让我觉得育儿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一段有迹可循、充满智慧的旅程。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让我能够真正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当我看到《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的书名时,我立即联想到的是家庭教育中的“规则”和“边界”。我知道,一个有良好规则和清晰边界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更容易融入社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如何在家庭中建立一套健康且适合孩子发展的规则体系。我想了解,这些规则应该如何制定,如何与孩子沟通,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如何保持一致性和灵活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效的纠正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惩罚。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什么是“有效惩罚”,什么又是“过度惩罚”,以及如何通过奖惩机制,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是束缚他们,让他们在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中成长。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商讨规则的策略,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从而提高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度。
评分翻阅《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论述。在当下,家长们普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些误区,比如过度强调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如何引导孩子真正爱上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儿童和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专注力、记忆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章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策略和技巧,让我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另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生活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平台,我希望它能引导我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点滴,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本厚重、详实、能够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百科全书。我一直认为,育儿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家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系统地掌握从孕期到青少年各个阶段的照护要点。我期待它能够提供关于儿童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认知学习、品德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权威信息。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清晰的图表和清晰的解释,让我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为孩子提供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及安全保障的章节,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让我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
评分我对《儿童与青少年系统化照护手册》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在这个信息爆炸、压力倍增的时代,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比如焦虑、抑郁、叛逆期等等,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我想了解,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应该如何安抚,如何倾听,如何帮助他们表达和疏导。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良好亲子沟通模式的建议,让我能够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和理解。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抗压能力和情绪韧性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教会我一些方法,让孩子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从中学习成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同理心的父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并给予恰当的支持。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引导我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调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