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法律学界对于「法与科学」这块新兴领域投注了许多的关注。虽然相对于强调「解释与适用」的传统(参与者观点的)法学研究而言,「法与科学」此一新兴领域的出现,似乎带来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新的研究可能性。然而在台湾,从事这项议题的研究却多半建立在以下的法认识观上:法律仅能消极地回应科学进展所带来的挑战。弔诡的是,在这样的研究论述中,科学与其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应用也同样地被视为是被动接受法律规范与管制的客体。法律学者在此种研究取径下,倾向于探询类似以下的规范性课题:吾人是否应允许胚胎着床前基因诊断技术?基因与基因科技应否受到专利权的保障?如何规范基因改造食品?甚至于如何建构一个动态的管制机制,以因应不断发展中的科学系统。虽然上述课题极具重要性,在此种「法与科学」的研究取径下,此等规范课题的讨论与回答,充其量多仅是建立在对法律与科学系统互动关系的一阶观察之上:法律与科学系统在彼此的互动关系中各自肩负着完全不相干的任务;法律回答价值问题,而科学则专注于价值中立的客观事实探询之上。因此,将「法」与「科学」二学科耦合于单一名称下并不必然蕴含着对法律与科学系统二者的反思性理解。
然而「法与科学」尚有另一个较少被着墨的面向,即批判性地探究科学如何建构法律中的特定概念,以及法律如何促成某些科学事实的产生。法律不仅是消极回应那些由科学争议的解决所得之客观事实发现,法律在争端的解决中也经常扮演一定的角色,有时甚至是构成争端本身的原因。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举办第一届「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学术研讨会——公卫风险的法律建构」,当初即是构想于对法律与科学系统互动的二阶观察。
Michael Lynch教授在该次研讨会的主题演讲中,以名为「法律、科学与社会:法律争议中的专家知识」的文章,具体展示了在「法与科学」的研究纲要下架设二阶观察视角的可能性。Lynch教授所抛出的尖锐问题之一是:「专家知识应如何被纳入由常民作为最终决定者的民主体制之中?」Lynch教授乃是当今科技研究领域(STS)中的重要学者,该领域对台湾的「法与科学」界而言似乎较为陌生。虽然「科技研究」与「科技∕社会研究」之间或有些微的差异,但STS一般而言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乃社会之建构或镶嵌于特定社会脉络中」的基本想法上,其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揭发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间紧密交缠的关系、考掘科学知识生产的历史偶然性,乃至于批判性地反省科学知识的本体论地位等。Lynch教授将上述部分课题蕴含在他关于法律争议中之专家知识的考察研究当中。他以DNA鑑定技术为例,具体说明科学如何建构法律领域中的事实,同时又是如何透过法律解决DNA鑑定技术本身所涉及的科学争议。尽管文中并未直接回答他所提出的规范性问题,亦即,如何将此等被建构的专家知识纳入多元民主体制之中?但本文至少对于究竟要如何建构专家知识一事是否应该在民主架构下进行某种集体协商,提供找寻答案的可能线索。
本专辑其余论文则将STS研究的视角导入更具体的公卫领域,探究法律在「公卫风险」概念的建构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是否可能对此等建构活动划定出任何规范性的限制。「风险」向来是公共卫生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以管制为对象之法学研究的重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卫体系包含着彼此交叠与相互回馈的三种核心机能:风险评估(assessment)、政策之制定与风险管理(policy deve-lopment)、政策效能之确保与检讨(assurance)。三者之中,厥以风险评估为首。同样地,法学的管制研究,虽着重于风险之事前管理与事后之救济处理,却仍必要建立在风险评估所提供的事实前提之上。在这样的观点下,「风险」是一个既存而有待被发现、被管理的客观现象,公卫法学之课题乃在处理这样的一种「风险」事实。
然而,风险评估透过科学证据的使用与操作,事实上并非一个客观中立的量化推理,而是一掺杂价值选择的概念建构过程,最终连结到整个公卫体系的动员,关乎公卫动员的必要性与正当性。不同的法律、政治、社会、文化制度,界定与建构出不同的风险概念,也形塑了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式。接下来的三篇论文主要即是以风险的建构性格做为其考察工作的出发点。
首先,吴建昌在「从SARS到禽流感——先进的风险分析是治疗公卫系统『忧郁』之『百忧解』吗?」一文中沿用傅柯的想法,批判性地检视先进之风险分析方法近来的发展与背后所隐含的假设前提。他不仅试图证明传染病风险的建构型塑了政府与人民的想法与作为,更尝试揭露在防治策略中受害却被悄然忽略掉的历史。同样地,江玉林在「法律、权力与共通福祉——从SARS防治及纾困暂行条例谈起」一文中主张,本意为控制传染病的法律措施同时却也是一种「安全治理」的手段,它在实际上是法律与权力交叠关系中的现实产物。江玉林试图提出一个更好的分析架构,用以处理这种交叠关系所引起的复杂问题。上述两文均以新兴传染病的控制为议题进行论述,拙文「从劳工职灾补偿制度的因果认定谈治理理性的典范移转」,则尝试透过追溯劳工职灾补偿制度中不同因果认定的演化,探究职灾风险概念建构对劳动身体治理的意涵。文中首先讨论了不同因果认定如何型塑规范职场治理的风险范畴,进而影响不同时代工作场所中的治理理性。透过这样的分析,现行体制中「风险私有化」所具有治理责任分配不均的问题便显而易见了。
本专辑中最后两篇论文则回归到传统法学研究长久以来的规范性关怀。牛惠之在「人类基因资料库的潜在风险议题定性与风险管理模式之研议」一文中,认为人类基因资料库将是若干实存的外部风险来源,他主张无论是要缓解公部门与科学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还是要消除特定种类的社会风险,两种信任关系是不可或缺的。他因此主张,无论是风险沟通技术与公司法中的股东会议模式,均提供了强化必要信任关系的可能方式。许耀明则着墨于食物与环境公共卫生的议题,但和牛惠之一样,他们所共通关切的都是如何设计规范机制,以管制由人类特定科技本身所造成的外部风险。在「风险管理与风险治理——以GMO/GMF为例」一文中,许耀明对于风险管理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批判,他认为此模式主要强调风险评估与风险沟通,这样的模式对于专家有过多的信任,却经常贬损公众所持有的价值。他提出「风险治理」的替代进路,期待可以较妥适地衔接这个鸿沟。
虽然本专辑之预想乃是科技研究(STS)纲要下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合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要达成这样的企图在现阶段仍有赖学科间更广与更深的对话。即便如此,相信本专辑所收录之文章,已经为进一步在法与科学的幽微交界处开展一全新领域,奠下重要的基础。
我是一名热爱阅读、涉猎广泛的退休知识分子,每次看到“双年刊”这样的字眼,我总会联想到那些经过精心打磨、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题目“2007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双年刊-公卫风险的法律建构(精)”无疑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我对科技如何改变社会生活,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2007年,在我看来,是很多科技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例如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应用的深化,以及生物科技领域的一些突破。我推测,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以及法律是如何在这些风险出现之前或出现之时,进行“建构”和规范的。我想象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在当时,有哪些新兴的科技应用,如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甚至是新型的医疗设备,可能对公众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而法律,则需要在创新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制定合理的法规,来引导科技朝着有利于公共健康的方向发展。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法律建构”的深层含义,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条文罗列,更是对社会规则的塑造,对科技发展路径的引导,甚至是对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整体设计。
评分我是一名对医学史和科技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尤其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展现历史进程和事物演变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2007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双年刊-公卫风险的法律建构(精)”,让我联想到在2007年前后,科技领域正经历着哪些重要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我推测,本书会梳理在那一年,科技界有哪些令人瞩目的突破,比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或者环境科学领域。同时,我好奇的是,这些科技的进步,在当时是否已经引发了一些新的公共卫生风险,而这些风险又是如何被法律所“建构”和管理的。所谓“法律建构”,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制定法律条文,更是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来塑造社会行为,引导科技朝着更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2007年那个时期,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动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无形中,为我们的公共健康筑起一道道坚实的屏障。
评分我是一名公共卫生领域的年轻研究人员,对于如何用法律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我抱有极大的热情。这本书的题目,“2007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双年刊-公卫风险的法律建构(精)”,恰好是我当前研究工作非常关注的交叉领域。2007年,尽管距今已有些年头,但那个时期正是许多科技创新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对公共卫生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起点。我推测,本书的作者们在当时,很可能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科技发展对公共卫生带来的新挑战,例如,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议、生物安全风险的增殖、以及信息技术在健康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等。而“法律建构”这个词,则预示着本书不仅仅是对现有法律的简单梳理,更是对未来法律框架的构建和前瞻性思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2007年,针对这些新兴的科技风险,当时的法律体系存在哪些不足,又应该如何通过立法和政策的调整,来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体系。也许书中会涉及对国际上相关法律实践的借鉴,或者对一些具有争议的科技应用,进行深入的法律分析,从而为我们提供解决当下和未来问题的思路。
评分我是一名关注科技伦理和政策制定的学者,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我总是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深度分析和跨学科视角的著作。这本书的标题“2007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双年刊-公卫风险的法律建构(精)”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2007年,科技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也随之带来了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我认为,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这一社会“建构”的力量,来引导和塑造科技发展的方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卫生事业。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对现有法律体系的梳理,比如对《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科技发展背景下的适用性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我猜测书中会探讨一些前沿性的法律议题,例如,如何界定和规制基因隐私?在数字医疗时代,如何保障患者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权?当人工智能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时,其法律责任又该如何界定?“法律建构”这个词语,让我联想到法律不仅仅是反应性的,更是主动性的,它能够提前预设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防范和化解。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关于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立法经验和比较研究,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我是一名关注社会发展和政策研究的自由职业者,我一直认为,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它也可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这本书的标题,“2007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双年刊-公卫风险的法律建构(精)”,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科技如何与法律交织,共同塑造我们的未来。2007年,在我看来,正处于信息时代加速发展,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的时期,这些科技的进步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可能衍生出一些新的公共卫生风险。我推测,本书会详细探讨在那个时期,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具体公共卫生风险,例如,基因技术的伦理困境、新型传染病的潜在传播途径、或者是网络信息对健康观念的影响等等。而“法律建构”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本书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仅是罗列现有的法律条文,更是要深入分析法律是如何主动地去“建构”一个应对这些风险的框架,如何通过立法和政策的制定,来引导科技朝着更加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来保障我们的公共健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暗蓝色的底色搭配金色的书名,仿佛预示着深邃的研究和重要的洞察。2007年这个时间节点,在我看来,恰好是全球公共卫生意识开始显著觉醒,并逐渐与科技发展形成复杂交织的时期。我一直对科技进步如何被法律所引导、约束乃至赋能充满好奇,而“法律建构”这个词语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要探讨法律如何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构建起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框架。我推测,本书很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视角,而是会触及国际合作、跨国治理等更为宏观的层面。在2007年,许多新兴的科技,如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甚至是初步的互联网医疗概念,都可能在公共卫生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法律如何预见、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前瞻性的课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这一复杂议题的绝佳窗口,它可能会剖析现有法律体系的不足,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风险”的定义和法律上的界定,因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风险的性质也在不断演变,传统的法律概念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更新,以适应新的现实。
评分我是一名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公卫风险”和“法律规范”这两个词语,却触及了我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关心的问题。2007年,虽然我不一定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科技发展细节,但我知道那几年是全球化加速、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的时期,各种健康相关的消息,无论是关于食品安全、疾病爆发,还是环境污染,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猜想,这本书会讲述在那个时期,当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一些看不见的风险,比如新型疾病的传播、不安全的科技产品等等。而法律,就像是一个保护伞,用来规范这些科技的发展,确保它们不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我希望书中能够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法律是如何扮演这个“建构者”的角色,是如何制定规则来管理和引导科技,从而保障公共健康的。比如,当时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是否已经足够成熟,能够有效应对一些虚假或不实健康信息的传播?再比如,对于一些新兴的医疗技术,法律是如何在鼓励其应用的同时,又设定门槛来防止滥用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科技发展和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对环境法律和公共卫生法律交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法律从业者,在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我立刻被“公卫风险的法律建构”这一核心主题所吸引。2007年,正是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新兴传染病以及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日益重视的时期。我预感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在这些背景下,法律是如何被用来规范和管理相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风险的。例如,在基因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规制基因改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在面对潜在的生物恐怖主义或大规模流行病时,法律又该如何构建有效的预警、应对和溯源机制?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能够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展示法律是如何在应对具体公共卫生危机中发挥作用的。同时,“双年刊”的出版形式也暗示着本书可能包含对该领域在两年间发展变化的梳理和总结,这对于我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及一些在当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法规或国际公约,以及它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带来的影响。此外,关于科技伦理与法律规范的平衡,也是我非常关注的焦点,毕竟过度严苛的法律可能会扼杀创新,而监管的缺失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评分我是一名热衷于阅读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读者的普通市民,本书的题目,虽然带有一定的学术色彩,但“科技发展”、“法律规范”和“公共卫生风险”这些词语,都与我们息息相关。2007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科技变革的年代,互联网更加普及,智能手机的雏形也已经出现,生物科技的进步也常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我猜想,这本书会探讨在那个时期,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潜藏着一些影响公共健康的风险。而“法律建构”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法律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建筑师,它需要提前规划,为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搭建起一套有效的防护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用相对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法律是如何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进行“建构”的。比如,在当时,对于一些新兴的医疗技术,法律是如何规范其应用,以保障患者的安全?或者,在面对一些跨国界的公共卫生问题时,法律是如何发挥作用,进行协调和管理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科技与法律在保障我们健康方面的作用,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对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有着浓厚兴趣的政策研究者,我一直认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后,离不开有效的法律规范和社会治理体系的支撑。这本书的题目——“2007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双年刊-公卫风险的法律建构(精)”——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它触及了科技、法律与公共健康这三个至关重要的社会议题。2007年,在我看来,正是一个科技加速发展,并开始深刻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的关键时期。我推测,本书将重点探讨在这一时期,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公共卫生风险,例如,新型疾病的传播、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新兴医疗技术的潜在负面影响。而“法律建构”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本书的价值所在:它并非仅仅是列举法律条文,而是要深入剖析法律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大潮中,扮演一个主动的“建构者”角色,去引导、约束和规范科技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当时,针对某种新兴的科技风险,法律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有哪些立法上的创新,又遇到了哪些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