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从事以祈祷方式医治心灵的创伤八年之经验结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讨论这种祈祷在信仰和心理学上之依据;第二部份为作者亲身经验之分享。本书也提供一些对耶稣有信仰的人自行祈祷或为人祈祷的方式,助人能更深体会耶稣的爱,使人得心灵医治而获人格的成长与整合。
作者简介
王敬弘神父(一九三四 ~ 一九九九)
耶稣会士。一九七一年晋铎后开始参加神恩复兴运动;一九七四年开始从事心灵医治的服务;一九七八年开始身体医治的服务,常应邀举办各种神恩性的活动和研习会。曾任职于辅仁大学附设神学院、耕莘文教院及光启文化事业,并曾任安宁照顾基金会及天主教徐汇中学董事。着作有:《圣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圣经十讲》(与刘赛眉修女合着)、《信德祈祷浅说》、《圣经信箱》(与房志荣神父合着)、《心灵的治癒》、《生命的新创造》、《痛苦与超越》、《神恩与教会》、《走过风火人生》、《谈鬼事,话灵修》、《与主同行的心灵医者》等书。
我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偶然翻开这本书的,当时脑子里乱糟糟的,各种思绪像潮水一样涌来,怎么也无法平静。我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希望能找到一些能让我分心的事情。然而,当我读到第一个章节的时候,就感觉好像遇到了一个知己。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又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分享着一些关于生活,关于情绪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的那些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片段,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巨大的情感共鸣。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和痛苦的瞬间,但这一次,我不再感到孤独。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来得珍贵。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什么“万能药”,也没有许诺奇迹般的快速治癒,而是引领着我一步步去认识自己,去接纳那些不完美的自己,去学会如何与内心的“阴影”和平共处。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一些社交焦虑问题,在人群中总是感到拘谨和不自在。读完《心灵的治癒》后,我发现它不仅仅解决了我的社交焦虑,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构建了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书中的很多观点,比如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外界评价的束缚,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不安,是因为我们过分依赖外部的认可,而忽略了自己内在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坚定,来自于对自己价值的清晰认知,而不是通过别人的赞美来获得。我不再那么渴望别人的肯定,而是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和满足。这种从“向外求”到“向内看”的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那些“痛点”。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去逃避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情绪,比如悲伤、焦虑、愤怒,我们觉得这些情绪是负面的,是应该被压抑的。但《心灵的治癒》却告诉我们,这些情绪并非敌人,它们是我们身体发出的信号,是在提醒我们关注某些被忽视的需求。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带领我们去审视这些情绪的根源,去理解它们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去“消除”它们。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脆弱”的解读,他没有将脆弱视为一种缺陷,而是将其看作是人性的一部分,是通往更深层次连接的桥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很多沉重的包袱,不再那么害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反而学会了如何去拥抱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羞耻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带着些许忧郁的蓝色背景,上面是飘渺的白色线条,勾勒出一种抽象的心形图案,但又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完美心形,而是略显破碎,又在破碎中寻找某种平衡。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外观吸引住了,总觉得它传递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一种需要被理解和安抚的力量。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温润而厚实,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好像这本书本身就承载着某种份量,等待着被细细品味。我一直觉得,一本书的封面和纸张,就像是给读者第一印象的“门面”,如果连这些都粗糙随意,那这本书的内容也很难让人提起兴趣。而《心灵的治癒》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产生了阅读的冲动,仿佛它在向我招手,邀请我进入一个特别的空间。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内在的探索,关于如何面对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脆弱,以及如何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平静。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落地性”。我之前读过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落实到生活中却显得有些空泛,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而《心灵的治癒》则不同,它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的方法和建议,而且这些方法都很温和,不是那种强迫性的改变,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我尝试了书里的一些呼吸练习和冥想技巧,虽然一开始效果不明显,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情绪波动确实小了很多,面对压力的时候,也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治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需要耐心的过程。它鼓励我去关注当下,去感受身体的信号,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这些看似简单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练习,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