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玫瑰经奥蹟入门
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个小小的奥蹟,因为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完全是天主在冥冥中的安排。圣奥斯定早已说过:「新约藏在旧约里,旧约显于新约中」,旧约和新约是一体双方的诸多奥蹟,互相照明是天经地义。
本书的四十幅画排列简单明了,每一玫瑰经奥蹟先有旧约的故事,续有福音关于耶稣和圣母一生的叙述。面对每一幅画先读其主题,如欢喜一端:「天主创造的第一个生命──亚当;天使宣报的新生命──耶稣」。光明一端:「婴儿梅瑟于尼罗河中获救;耶稣在约旦河中接受若翰的洗礼」。痛苦一端:「黑暗中雅格与天使搏斗;忧闷中天使安慰耶稣」。荣福一端:「约纳第三天脱离鱼腹;耶稣第三天从坟墓中复活」等。
主题后,是故事或福音历史的文字讲述,全部採自圣经文本。对着眼前的画,默祷圣经文本,能帮助我们的想像不会乱跑,固定在一个圣经人物上,由他逐步升向天主。
最后还有一段不长的反省文字,也都採自圣经。所谓反省,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圣经较晚的作者对从前天主作过的启示,也就圣经较早的文本,所作的反省,因此这些反省也是天主的启示。这种「以经解经」的做法是最好的读经方式。
本书所引用的反省最引人注意的是引用《若望福音》反省前三部福音。旧约里则用《圣咏》反省以前救恩史里的事蹟。还有先知书也多有对天主启示的许多反省,比如第二依撒意亚(依四○-五五)对耶稣宣讲,特别是对耶稣苦难(依五二13-五三12)所作的预言和反省,是对耶稣苦难、死亡的了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感谢天主用这谁也未曾想到的方式给我们准备了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小书,深望读者使用它时,不必图快图多,而要慢慢品味,仔细咀嚼,必会在内心深处与圣母、耶稣、天父相遇。
房志荣 志于清泉
2006.8.5
前言
玫瑰经涵盖了耶稣一生的故事。玫瑰经的每一端都代表着耶稣或他的母亲玛利亚一生中的某个「奥蹟」或片段。这祈祷始于天使传报耶稣的诞生,经过幼年及公开生活时期的重要事件,最后走向他的死亡和复活。玫瑰经把这些片段分为欢喜、光明、痛苦及荣福,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生命故事的写照。
在旧约中有许多可与玫瑰经的二十端经文平行对照的故事。这里呈现的某些旧约段落,与新约故事的关联很明显;有些则需要多一点的思考。有些段落是因为有相反的意思而被选出。这些旧约故事可用来扩展玫瑰经奥蹟的意义,不过本书所选出的旧约故事,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组合。
在玫瑰经和旧约的经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自身相关的情感反应。我们可以设想玛利亚乍听到天使告诉她被选为天主之母时的讶异与不解、若翰为耶稣付洗时的谦卑、约伯受磨难时的坚忍、约纳从鱼腹中被吐出而倖免于难的惊喜……
这些都是真实人物的故事,他们有着与我们极其相似的感受。在祈祷时,我们可以将他们的图像置于眼前,反覆思想。也或许我们是为了特定的意向祈祷。当我们的想像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奥蹟,我们的口中诵唸着祷词,我们的心也满载它的需要。因此,玫瑰经是包含了我们身心灵整个生命的祈祷。
好几世纪以来,玫瑰经原本只有欢喜、痛苦及荣福三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增加了以耶稣公开生活为中心的光明奥蹟,补全了耶稣和母亲玛利亚的生平故事。在这之前,玫瑰经叙述的故事是从玛利亚圣殿寻子开始,到耶稣在山园祈祷,而未涵盖耶稣传福音时所行的奇蹟和教导,以及其他一些关键时刻。新增的光明五端奥蹟帮助我们默想耶稣成人后的公开生活,也看到他与旁人,尤其是和门徒的互动。
我们希望这些融合了传统的丰富技巧和廿一世纪独特风味的彩绘镶嵌玻璃窗,能对教堂艺术的复兴有所贡献,好能继续一个恆久的渴望──传述耶稣的故事,以彰显天主的荣耀。
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是一本图画书,是一本圣经故事书,也是一本增进灵修的祈祷书。阅读时,首先可仔细凝视每一幅画,把图像深深地嵌进心里,接着再阅读图画的对应经文和反省。若要以唸玫瑰经来祈祷,脑海里就专注地想着这些画面,便可以减少一些分心走意的干扰。
玫瑰经是由圣经故事和祈祷经文「对位」组合而成。诵唸玫瑰经如同唱一首赞美上主的歌,口中反覆诵唸的经文好似歌曲的同一旋律缭绕,每一端默想的圣经故事好似一段段意境不同的歌词,带出心灵深处共鸣的祈求。但愿对这些彩绘镶嵌玻璃画和图画所呈现之故事的反省,能带领我们更加亲近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
后记
民国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大地震,损毁了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草屯镇的旧天主堂。本堂胡明良神父(Fr. Anthony Hu)勇敢地决定,要在位于地震带的教堂原址,着手重建一座新的大教堂,并将以美丽的彩绘镶嵌玻璃为其特色。
为完成这计划,胡神父连系了北台湾新竹县清泉山区的雅威工作室(Yawee Studio)的负责人施英辉先生(Shih Ying-hwei)。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彩绘镶嵌玻璃窗的设计及制作就在此工作室中进行。
因草屯镇的天主堂名为「玫瑰圣母天主堂」,彩绘镶嵌玻璃窗的设计便以玫瑰经的二十端为主题。而教堂中约有四十扇窗,于是需要为玫瑰经的每一端另行搭配相关的旧约故事,好前后对照,互相辉映。
本书中的彩绘镶嵌玻璃窗图样有些是原创作品;其他的灵感,则显而易见的是受到早期圣经插画和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 1832-1883, 法国)的启发。
窗子上大部分的装饰背景都被省略,以清楚地突显每一件奥蹟中人物的情感。窗图中的格状背景,是为了加强透过一扇窗来看另一扇窗──也就是反省──的感觉。图像人物的脸、头发和皮肤的部分都是用特殊的彩绘玻璃漆手绘上色,然后再把玻璃放在窑内烧干而成。衣服等布料材质以及其他物品的部分,则是採用从美国芝加哥进口的特殊玻璃所制。
本书所记录的彩绘镶嵌玻璃窗已于2006年装置于台湾南投县草屯镇的玫瑰圣母天主堂。窗图设计人是丁松青神父(Fr. Barry Martinson, SJ)。玻璃窗制作人是新竹县清泉乡雅威工作室的施英辉先生。
摄影是薛弘道修士(Br. Laurenz Schelbert, SMB);鲍理查(Richard Apao)、张嘉显(Paul Chang)、李秋荣(Lee Chiu-jung)、马盖单(Makai Dan)及柯大卫(David Kaminski)亦提供了协助。冯慕贤(Bernadette Feng)女士、宋恆毅神父(Fr. Aquilino Miguelez, SJ)及雷敦龢神父(Fr. Edmond Ryden, SJ)、郭倩婷小姐、徐珍小姐分别撰写中、英文说明文字。台北光启文化事业的鲍立德神父及其工作同仁协助本书问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