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电影》结集了多位中国青年导演的访谈录,以及由多位作者写成的多篇评论文章,让人对这批新锐导演有较多的认识。这样一群中国青年导演,他们的电影写作,他们的种种思考,洞见,梦想,追求,探索,实践,劳作,奉献,突破,在中国电影史上,在观众和读者眼?,以及在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的专业研究领域?,应该获得怎样的评价,解读,定位,命名?问题有待提出,讨论有待深入。一个中国电影史上新的命名唿之欲出──中国独立电影。
作者简介
欧阳江河
编者欧阳江河,现居北京,着名评论家、诗人,着有《站在虚构这边》。
关于受访导演
受访导演包括:贾樟柯、王超、李杨、李玉、章明、娄烨、朱文、万玛才旦、李红旗、韩杰。
《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这本书,我真的拖了好久才开始看,主要是担心里面提到的那些电影,我可能一部都没看过。在台湾,独立电影的生态和中国大陆肯定是不太一样的,我们这边虽然也有一些比较小众的电影,但好像没有像大陆那样,感觉有一股强大又有点压抑的暗流在涌动。所以,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我怕自己看不懂,怕那些名字和故事对我的生活太遥远。 不过,真的翻开之后,才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里的访谈,与其说是对电影的剖析,不如说是对电影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作者并没有用很多艰涩的理论去包装,而是用一种很真诚、很平实的语言,去挖掘每一个导演、编剧、演员背后的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一个访谈,那个导演讲他在拍摄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时,如何深入到那个偏远的山村,和孩子们一起生活,那种亲身经历的细节,读起来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让人感同身受。这种“落地”的叙述,让我觉得,即便我没看过他的电影,也能理解他为什么想拍,以及他拍这部电影时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心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电影类型来划分,而是以一种更加随性的方式,将不同的声音汇集在一起。这种编排方式,反而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多元和跳跃,就像是在和一群非常有想法的人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聊天一样。你可能上一秒还在听一个拍摄纪录片的导演讲他如何冒着危险去捕捉真实,下一秒又会听到一个虚构故事的创作者,如何用隐喻的方式去表达他的关怀。 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失语”和“表达”的讨论。很多独立电影,就是试图去填补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遗忘或被压抑的“失语”状态。而这本书,通过对这些电影的访谈,本身也构成了一种重要的“表达”。它让那些原本可能沉寂的声音,有了被看见和被听见的可能。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背后更广阔、更复杂的图景。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国独立电影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所接触到的,大多是那些在国际影展上获奖,或者在国内有一定话题度的作品。所以,当我翻开《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这本书时,我怀着一种“扫盲”的心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生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中国独立电影的世界,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书里采访的这些导演,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创作理念,但他们共同点在于,都怀揣着一颗纯粹的、想要表达的初心。我尤其欣赏书里对那些“拍给少数人看”的电影的探讨。这种不迎合、不媚俗的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流量和关注度的时代,显得格外可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电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票房数字,更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能否引发思考,能否为我们打开新的认知。
评分坦白说,《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这本书,刚开始拿到的时候,觉得它可能只适合电影专业的学生或者资深的影迷阅读。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其实触及到了很多更广泛的议题,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关于艺术创作的自由边界,关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接纳那些与主流不一样的声音。书中的一些访谈,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成功”和“妥协”的看法。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提到一些导演,他们在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清醒和独立。他们没有被市场的潮流裹挟,也没有轻易向审查制度低头,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电影的更多可能性。这种“独立”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电影创作上,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怎么做?这种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选择的书。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中国独立电影那种“野蛮生长”的生命力。你知道,在主流商业电影的光环之下,总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他们用最少的资源、最执着的精神,去讲述那些被忽视的故事。这本书里的每一个访谈,都像是一束光,照亮了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角落。我看到了很多导演在资金匮乏、审查压力、市场不认可的重重困境中,依然选择坚持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种坚持,真的让我肃然起敬。 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一些电影背后创作初衷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可能只看到它表面的情节和人物,却很难触及到导演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冲动。这本书恰恰补足了这一点。比如,有一位导演谈到他拍摄一部关于社会边缘人群的电影时,他说他不是想去批判什么,而是想去理解,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人。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在当今这个充满戾气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我希望这样的声音能够被更多人听到,也被更多人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