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成「陶渊明诗选评注」与「谢灵运诗选评注」两部分,皆由「绪论」、「诗选评注」含:「原诗」、「注释」、「诗评选辑」、「案」语组成,后有相关传记。「绪论」简介陶、谢生平家世、时代背景、思想、诗的风格、特色等等。「诗选评注」的「注释」部分,註明诗句出处。「诗评选辑」则收录前人就单篇诗作的看法、评论。「案」语则是本书作者对于该诗的分析与评论。末附参考书目,以为研究参考。
陶渊明诗受儒家影响,重视人本,安贫乐道,诗以农耕、田园、饮酒等为主题,是中国田园诗人之宗。谢灵运游历山水,开创山水诗派,成为山水诗之祖,二位诗人均为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诗人之一,通过书中的内容介绍,对于陶、谢诗的研究,有很大的助益。
作者简介
王建生
民国七十一年二月起为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研究所所长、东海文艺创作营主任。高等教育评鑑中心系所评鑑委员、规划委员,考试院典试委员、书画学会顾问、理事。亦曾主持教育部补助东海大学教学卓越计画「文史哲中西文化讲座」等多项计画。着作曾获文复会中正文化奖、国科会甲种研究。出版学术着作有《赵瓯北研究》、《蒋心余研究》等及文艺创作二十余种,参书末「本书作者着作目录表」。
自序
一、陶渊明.绪论
二、陶渊明诗选评注
形影神三首并序
九日闲居一首
归园田居五首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首
移居二首
和刘柴桑一首
酬刘柴桑
和郭主簿二首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饮酒二十首并序
止酒一首
述酒
责子
杂诗
咏贫士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读《山海经》十三首
桃花源诗
三、附:五柳先生传
四、谢灵运.绪论
五、谢灵运诗选评注
过始宁墅
登池上楼
晚出西射堂
游南亭
过白岸亭
游赤石进帆海
登江中孤屿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脩竹
登石门最高顶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瞻眺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道路忆山中
入彭蠡湖口
七里濑
斋中读书
附:其他谢灵运诗选
六、诗评选辑
七、《宋书.谢灵运传》(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八、参考书目
九、本书作者着作目录表
《陶谢诗选评注》这个书名,第一眼就给我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性”的联想,这对我来说,既是吸引,也带着一点小小的“压力”。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典诗词抱有好感,尤其是在阅读一些台湾本土作家作品时,常常会感受到那些诗词的影响。然而,面对陶渊明和谢灵运这样的大师,我总觉得自己的理解“浅尝辄止”。这本书的“评注”部分,在我看来,就是一座宝库,能够帮助我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我期待的评注,不应是简单地堆砌文献资料,而是能够清晰地阐述诗句的语境、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想了解,陶渊明的诗歌,是如何在当时那个动荡的时代,成为一种精神的慰藉?谢灵运的山水诗,又如何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对自然景物的全新描绘方式?我特别希望,评注能够引导我,去感受诗歌的“气韵”和“意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在台湾,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有着独特的敏感度,我希望这本《陶谢诗选评注》,能够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充满新意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让他们在我的心中,不再是遥远的名字,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精神存在。
评分收到!这几篇评价,从台湾读者的角度出发,风格和切入点都会有所不同,希望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 光是拿到《陶谢诗选评注》这本书,就觉得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那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我一直都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尤其偏爱那些写景细腻、情真意切的篇章。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我脑海里早已是挥之不去的画面。然而,很多时候,读着读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隔了一层纱,无法完全领会作者的心境与笔触的精妙之处。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光看目录,就已经被那些熟悉的诗名勾起了满满的回忆,但更让我期待的是那些“评注”。我猜想,评注的部分,一定能为我揭示那些我曾经忽略的、或者尚未深入理解的诗句背后的故事、时代的风貌,甚至是作者当下的心绪。台湾的文化土壤,本身就与中华传统有着深厚的联系,而能够用一种既保留古韵又贴近现代读者理解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经典,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文化贡献。我特别好奇,评注是否会加入一些台湾文学的视角,或者用一些台湾本地的意象来做类比,这样的话,阅读的亲切感肯定会大大提升。总而言之,这本《陶谢诗选评注》在我心中,已经不再是一本单纯的书,它更像是一扇门,一扇通往千年文脉、通往诗词灵魂深处的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探索那里面无尽的宝藏。
评分我对《陶谢诗选评注》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自一种“解谜”的好奇心。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文学工作者,对诗词的理解,更多是基于一种直觉和生活经验。有时候读到陶渊明或谢灵运的诗,会觉得其中有股淡淡的忧愁,或者一股豁达的气息,但具体是什么让那股气息如此浓郁,就很难说清楚了。所以我非常渴望能有一本这样的评注,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一步步地走进诗歌的内心世界。我希望评注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词语,而是能深入剖析诗句的结构、用词的妙处,以及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比如,陶渊明那些关于“返璞归真”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谢灵运笔下的山水,又有哪些是经过诗人情感过滤和升华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评注能帮助我理解,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引发怎样的共鸣。在台湾,我们有着独特的文化视角,我很好奇,当一位台湾的学者来评注这些古代诗篇时,是否会带来一些新鲜的解读,或者将诗歌的意境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才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其实不算特别熟。学生时代学过几首,但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天下之美,在于山水”这种比较表层的句子。这次偶然看到《陶谢诗选评注》,书名就让我觉得很有分量。我平时在台湾生活,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很多,但对古典诗词的涉猎,确实不如一些文学爱好者那么深入。不过,我一直认为,了解这些经典的诗词,就像是认识自己的根一样,是很重要的。这本书的“评注”两个字,对我来说尤其有吸引力。我总是觉得,写在纸上的文字,如果能有懂的人解读,那感觉就像是听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我希望这本评注,不仅能解释字词的含义,更能讲出诗的意境,比如陶渊明为什么选择归隐,他的“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心情写照?谢灵运的那些山水诗,又描绘了当时怎样的自然风光,他的“景”和“情”是如何融合的?台湾有很多自然美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诗句与我们宝岛山水相呼应的共鸣。而且,我更期待评注能够带我进入那个时代,去感受诗人的生活状态、文化背景,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我喜欢那种能让我“跳脱”时代限制,与古人对话的感觉,希望这本《陶谢诗选评注》能带给我这样的惊喜。
评分坦白说,初次看到《陶谢诗选评注》这个书名,我脑海里闪过的是一股“古典”的、甚至有些“遥远”的感觉。在台湾,我们接触的文化资讯非常多元,新文学、流行文化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知道名字,但真正能深入去读他们的作品,并且理解其精髓,确实需要一些契机。这本书的“评注”二字,恰恰是那个契机。我一直觉得,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文学成就,更在于它如何能够被当代人所理解和传承。我希望这本评注,能够以一种贴近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去“活化”这些古老的诗篇。它不应该是一堆枯燥的学术考据,而更应该是一次温暖的、有启发性的对话。我希望通过评注,能够了解陶渊明的“隐逸”情怀,究竟是一种人生态度,还是一种社会批判?谢灵运的“山水”之美,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尤其期待,评注中能有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解读,让我这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也能窥见大师们运笔的精妙之处。在台湾,我们总是不乏对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用更诗意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