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帮助孩子建造心中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

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帮助孩子建造心中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tin Seligman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积极心理学
  • 儿童教育
  • 乐观主义
  • 情绪管理
  • 心理健康
  • 家庭教育
  • 快乐教育
  • 自信心培养
  • 成长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乐观是可以学习、也应该教育的!洪兰教授说:「我们不该教孩子戴着眼罩,看不见世界上的肮脏与污秽,我们要教孩子面对事实,检验事实。当一个孩子可以正确的评估落在他身上的困难时,他就具备处理这个困难所需的坚定及克服问题的能力了。」教孩子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就是要孩子学会以乐观的解释方式来面对日常生活里的种种挑战。

  要教养出乐观的孩子,父母得先克服自己的悲观,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避免空洞的赞美和无谓的鼓励,提供孩子真实的成功挑战经验。然后教导孩子学习乐观的技巧:利用ABC三步骤思考模式改变不合理的消极念头、调整解释形态、练习反驳自动化的悲观想法、化解灾难并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等等。本书中提供许多练习题,帮助父母也帮助孩子从悲观的习惯中跳脱出来。

  全书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说明习得的无助、悲观的流行及研究「心理的免疫」的契机;第二篇「婴儿潮的父母」,阐述美国自尊运动的崛起和忧郁的流行之间的关联;第三篇「你的孩子乐观还是悲观」,解释乐观的基本原理、乐观如何测量及乐观的源头;第四篇「教导孩子乐观与征服」,介绍着名的宾州乐观学习计画及改变孩子悲观的种种具体方法;第五篇「二十一世纪的孩童」,说明如何循序渐进地构筑乐观的金字塔,使新世代的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条件下激发最大的潜能。父母无法为孩子逐一排除成长带来的挫折与失败,学会以正向的态度面对,可以让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敢于尝试与探险,并有足够的勇气实现社会正义。只要能发展出对悲观的抵抗力,无论未来世界如何改变,他们将能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马汀.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E. P. Seligman, Ph.D.)

  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他被尊为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是习得的无助与解释形态领域的权威,曾获得许多学术界大奖,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新人奖,国家心理卫生院、麦克阿瑟基金会、古根汉基金会的研究奖等,同时也是唯一得到美国心理学会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双重奖项的心理学家。着作包括畅销书《学习乐观?乐观学习》、《改变》和《真实的快乐》(远流)等十本书。

  本书其他三位作者皆是共同参与宾州预防计画的研究员,其中莱维区(Karen Reivich, Ph.D.)负责团队协调,杰卡克斯(Lisa Jaycox, Ph.D.)负责发展社会技巧,吉汉(Jane Gillham Ph.D.)负责认知技巧的部分。

译者简介

洪莉

  1952年生,台大经济系毕业,1975年赴美深造,获北伊利诺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目前定居美国。工作之余最主要的兴趣为赏鸟与摄影,曾至美国各地及世界各国追踪鸟迹。译着有《水中传奇》、《哈啦与抓虱的语言》、《星期五的脚印》、《我从变中来》(远流)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形态 洪兰

Part 1 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

第1章 远期支票 14
●发现习得的无助
●心理的免疫●悲观的流行

第2章 从学步到初次约会 24
●与无助初次相遇●初识成败的因果关系
●免于悲观的方法

第3章 建立团队 35
●团队主要协调者—莱维区●发展认知技巧的成员—吉汉
●加入社会技巧的成员—杰卡克斯●宾州预防计画

Part 2 婴儿潮的父母
第4章 自尊运动 44 
●美国自尊运动的片段●自尊的简介
●感觉满意VS.表现满意●表现满意和广大的中间范围

第5章 忧郁的流行 56
●忧郁的临床实验研究●文化价值的改变带来危机
●负面情绪的好处

Part 3 你的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
第3章 乐观的基本原理 68
●什么是乐观●永久性:偶尔VS.总是
●普遍性:特定的VS.一般的●个人性:内在VS.外在
●改进孩子的解释形态●批评孩子的正确方法

第7章 测量乐观 89
●测量孩子的乐观●分数的意义
●评估孩子的忧郁程度●儿童忧郁的四种征状

第8章 乐观来自何方 118 
●乐观的遗传●父母●教师与教练
●胡文效应

Part 4 教导孩子乐观与征服
第9章 宾州预防计画 140
●处于险境的孩子●计画●计画开始●结果

第10章 改变孩子自动化的悲观 159
●乐观的认知技能●ABC模式
●ABC模式的练习●教你的孩子ABC

第11章 改变孩子的解释形态 193
●你本身的解释形态●教孩子解释形态
●永久性●个人性●结论

第12章 反驳与化解灾难 231
●反驳悲观念头的实例●有效反驳的基石
●成人的反驳练习●成人的快速反驳
●教孩子反驳●结论

第13章 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272
●挫折的社交生活可能成为忧郁的源头
●教导解决问题及社交的技能●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练习解决问题:第一步到第五步●社交技巧
●父母之间的冲突

Part 5 二十一世纪的孩童
第14章 乐观的金字塔 324 
●征服力●正面积极性●解释形态
第15章 乐观的限制 346
●忧郁的现实主义●正确的乐观

后记∕宾州计画后续进展 351

图书序言

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形态 洪兰

  三月我从美国考察回来,在飞机上打开报纸,社会版的右上角斗大的黑字「高三女生因甄试未获录取,跳楼自杀」;底下紧接着是「国一女生与家人口角,跳楼自杀」。同一个版面,二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毫无意义的逝去了,看得令人憷目惊心。我想到前国家卫生院吴成文院长的夫人陈映雪博士,她与癌症对抗了十三年,仍然热切地盼望生命,不愿放弃;我想到医院中那么多等待换心、换肾的病人,他们不愿放弃希望,期待明天奇蹟会出现。整个飞行的长途,我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生命力这么脆弱,经不起打击,遭受挫折不先想积极的去反攻,而是消极的想退缩,口边常挂着「死了算了,一了百了」,好像对生命没有丝毫留恋。

  曾有一位教授打电话给我说,他把我翻译的《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一书中的「乐观∕悲观量表」拿给他教的心理系班上的学生作答,想不到收回来时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很悲观。有一位中研院的朋友也告诉我说,「我以为我自己是很乐观的,做了量表才知道我其实是蛮悲观的。」假如连已经脱离联考压力的大学生和事业非常成功的人都还是悲观者的话,难怪还在升学压力下的孩子要跳楼了。

  忧郁症是在一九六○年代开始流行的,到现在已经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到处可见。以前的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的人年纪轻轻就已尝够愁滋味,动不动就说不要活了。有一个研究发现一九二五年左右出生的人中有四%在进入中年以前会发生忧郁症,但是一九五五年以后出生的人在二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七%得过严重忧郁症;反而是历尽战乱,受尽艰苦沧桑的一九一六年以前出生的人一直到老,才有一%的人有过严重忧郁。现代的人比他们的祖先辈得忧郁症的比例高了十倍,这真是一个令人不可忽视的数字。

  我们一定要问为什么现代人患忧郁症的比上一代的多?找出原因后才可对症下药。忧郁症对身体的残害是慢性的,它逐渐蚕蚀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的身心落入不可自拔的深渊。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显示心情是疾病(包括传染病)最大的克星,心情好,动完心脏病的手术复原较快,复发率较低;相对的,忧郁的心脏病病人往往在出院后六个月之内就会复发。而且忧郁对身体的免疫机能也有伤害,减低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

  本书的作者,宾州大学心理系的塞利格曼教授,曾经是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也是许多国际学术大奖的得主,他看到忧郁症在青少年间的普遍性、患忧郁症的年龄节节下降,从以前成年才发病,到现在国小的学生就已经出现忧郁症,所以写这本书来教导父母、老师如何对抗这个悲观的思想形态。

  现在的社会从我们父母或祖父母时代的注重团体成就,转变成注重个体享乐、追求自我满足的社会。以前我们教学生人生目标最重要的是潜能的发挥,是自我成就,现在这个目标被追求快乐及自我膨胀的自尊所取代了。塞利格曼教授认为教育学家所主张的自尊已变成不诚意的恭维,想想看,如果每一个人都很特殊就没有人是特殊的了。他发现父母所设定的行为标准与规矩越清楚,孩子的自尊越高,这与一般人所以为的不一样。

  塞利格曼作了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给两只老鼠同样的电击,但是一只老鼠不知道什么时候电击会来,另一只老鼠则在电来到之前有一个铃声作警告。结果虽然两只老鼠受的电击量和次数是一样的(牠们被电时都会紧张惊恐的全身缩成一团),但是前者会得到严重的胃溃疡、精神衰弱,而后者却不会,只有在警铃响起时开始紧张害怕,其他的时间则是放松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要让孩子明白规矩是什么,严格一点并没有关系;怕的是父母喜怒无常,赏罚不分,那么孩子无所适从,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下,就会造成身心的不适,对事情悲观,因为他觉得不安全,没有主控权。

  所以塞利格曼教授也劝告父母,晚上若要外出,找人来看顾孩子时,切记不可因孩子看见父母离开会哭闹,便偷偷熘走,这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孩子没有哭),但是后遗症却很大。这会使孩子对父母不信任,没有安全感,以后会寸步不离的黏着父母,因为他学会了一个教训:父母随时会失踪,自己会孤伶伶的被抛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恐怖的经验,所以他再也不敢把视线自父母身上移开了。

  塞利格曼博士这十多年来都在从事儿童与大人忧郁症的治疗,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心得。他认为现在学校中倡导的提昇孩子自尊的方法只注重孩子的感觉(如夸张的吹嘘:我最棒、我最好、我是世界第一),而没有让孩子从表现上(如征服、坚持、克服困难)使他自己觉得有自尊,所以反而使孩子陷入低自尊的情境中。我觉得他的看法很对,成就的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觉,自尊是来自孩子所有的失败与成功,它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不是原因,我们怎么能直接去提倡「果」而不讲求「因」呢?我曾看过国中的辅导课本上写着:「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大喊三声:我最棒,我最好,我是天下第一好!」当时的感觉是滑稽,这样就能提昇自信自尊了吗?

  六○年代大力提倡「自我感觉良好」的结果,造成青少年忧郁症,要扳回这个劣势是很不容易的。塞利格曼博士提出了乐观的「解释形态」,要将孩子从悲观改成乐观,从无助改成征服,因为,当孩子表现不好、遭到失败时,他会问「为什么?」「是谁的错?」「这个错误的后果有多长远?」这本书从第十一章起都是练习题,训练父母,也训练孩子从悲观的解释形态中跳脱出来。的确,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自尊与愉快的感觉只有从征服挑战、工作成功、克服挫折而来。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孩子反驳自己悲观心态时要精确,反驳必须要根据事实,必须是可以被证实的。因为反驳如果是不清楚或是空虚的正面思维,就无法打消他的悲观,这一点与我心有戚戚焉。

  目前在社会上看到了太多的不实与夸大,一味的正向思考,如果没有内涵,再正向也无用。我们应该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时奖励他,而不要仅是为了要他心情好就奖励他。同时奖励应分等级,不要不论好坏,一视同仁;成就不同,奖励应不同,不要过份的奖励。如果孩子不论作多好都予以同样的奖励,就会使他无助,因为他会失去「主控」的感觉。无关联的奖励会使孩子对你失去信心,不知道什么才是你的真心话。如果工作很困难,孩子能力还做不到,我们也可以将工作分段,分成小的较容易达到的步骤。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掩盖失败,有的时候失败跟成功一样重要,因为它使我们再思考。我们常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但是碰到失败时却很少人能正视它,从中记取教训。塞利格曼博士认为我们也可以使用惩罚,但是惩罚时必须有明显的信号(即前面老鼠电击前的铃声),使孩子完全了解哪项行为是处罚原因;不要骂孩子是个坏孩子,应该骂他不好的行为。

  人生不是没有挫折的,如果孩子在坏事情发生之前得到清楚的警告,他就会学到没有警告时他是安全的。塞利格曼博士在第15章明白指出乐观不是高唱快乐思维,空虚的口号对自己说:「别人都喜欢我。」「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只能带给你短暂的纾解,不能帮助你达到目的;我不厌其烦的在这里一再提到这点,因为我感受到这种自欺欺人的假自尊在我们社会中已经相当流行,我担忧它的后果。我们不该教孩子戴着眼罩,看不见世界上的肮脏与污秽,我们要教孩子面对事实,检验事实。当一个孩子可以正确的评估落在他身上的困难时,他就具备了处理这个困难所需的坚定及克服问题的能力了。

  大自然是充满危机与挑战的,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生活应该平稳顺利,生活本来就是每天要应付突发的危机与此起彼落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教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他才能顺利的克服二十一世纪所给他的挑战。这本书就是孩子最佳的心理建设武器,有了乐观的解释形态,他才能昂首阔步的走入二十一世纪,这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应该读的一本好书。

  【推荐者简介】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中正大学、阳明大学,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除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三十多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相关写作专栏已集结成十本书,曾获选为金石堂书店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后记 宾州计画后续进展

  《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连同其前身《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本书,孕育了当今称为「正向心理学」的运动。《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出版隔年,我当选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照惯例,主席上任都要揭示该任工作重点,我遂以精神疾病预防为己任,恰好与上述两本着作互相唿应。然后我邀请十余位专家进行讨论,盼能集思广益出扎实的领导对策。

  我承认自己跟小孩一样不易专心,但说实在,那一整天的会议真是无聊到极点。每位专家都说,就把那些用在成人的治疗法提前给这些危险边缘的孩子用。整个讨论虽然有其价值,但真的无聊透顶!概念上也没什么特别建树。

  我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过了一个月左右,我那当年五岁大的女儿妮可让我如梦初醒。是这样的:

  妮可跟我在花园除杂草,其间她讲的几句话,就整个扭转了我对自己、对心理学的认知。我也必须坦白:即便自己写了许多关于孩童的论文,当中包括一本书,但实际上我不擅长跟他们打交道。我总是追着目标跑,紧紧盯着时间,当我在除草,我就只是一心一意的除草。而妮可不然,她把杂草抛向空中,开心的唱唱跳跳。我吼了她几句。她一脸不解,蹙着眉转身走开。隔几秒后她又转了回来,说:「爹地,我想跟你讲话。」

「讲什么,妮可?」

  「爹地,你还记得我五岁以前吗?从三岁到五岁,我一直是个爱哭鬼,每天抱怨个没完。在我过五岁生日那天,我决定再也不这样了。那真是我做过最困难的一件事。假如我都能停止乱哭乱闹,你也可以不要再这么爱发脾气。」

  这真是一记当头棒喝。剎时,我领悟到有关妮可、有关养小孩的一些事情;对于自己、自己的专业,则更有茅塞顿开之感。首先,我明白了抚养妮可不该是教她怎么改进缺点,这个她自己可以办到;抚养她,重点在她方才展现的珍贵特质。做为父母的我们应给这特质一个名称-我称之为「直视灵魂」,或老套点,「社会智能」-认真呵护滋养,协助她以此为核心来开展人生。当这类优点完全成熟,将足以吸纳她的弱点,让她能坚强抵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各种风暴。我理解到:养育小孩绝非只是修正他们的弱点,而是找出孩子的优点跟美德予以放大,协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让这些正面特质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至于我自己,妮可可真是直指要害。我确实爱发脾气。人生前五十年,我大多在忍受自己那阴雨不断的灵魂;过去十年,则是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家庭里扮演扫兴的乌云。我拥有过的任何好运,恐怕完全不是这乖戾性情所带来,而是尽管脾气古怪还能侥倖走运。就在当下,我决意要改。

  这次顿悟的最后部分,是让我懂得把自己所研究的乐观,摆进更大的格局里。乐观,是属于什么的一部分呢?

  养育妮可并非一种矫正,而是建设;是找出她的强项,从旁协助她打造出能将其所有优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独特人生。我献身教导孩子乐观,不就希望能企及这样一个境界?我了解到,要教小孩乐观,光矫正其悲观、试图把他们从-5拉到0是不够的;应该协助孩子打造正面优点跟踏实积极的前瞻性,让他们有办法穿越人生试炼-不仅能对抗忧郁、走出低潮,更可以过成功有活力的一生。这个目标,应该是要从+2迈向+10。

  书里介绍的教导孩子乐观的课程中,忧郁预防计画已经进行了十一个相当完善的复制版(宾州大学之外),当中有八个也获致同样成效。效果不彰的三个,则是投入计画的师资训练极其有限。而就我的经验来说,社会科学在十一的例子中能有八个成功的成绩,已算相当不错。
另外,宾州大学也有几项新发展:

  ●我们更了解忧郁预防效果的持久程度。若无其他外力加强,孩童乐观课程预防忧郁发生的效力达两年,第三年起逐渐消退。

  ●首批预防计画的老师,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家。之后,我们为中学教师推出为期两週的训练课程。第一週,老师们学着把上课学到的乐观用于日常,第二週,学着把乐观教给学生。我们复制之前的预防计画,发现这些中学教师的功力不下专业心理学家。若对教师专用的指导手册有兴趣,请向info@pennproject.org索取。

  ●我们也针对父母推出相辅相成的课程:先学习于生活中应用课堂所学,继而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学习如何教导孩子乐观。父母的学习手册也请向 info@pennproject.org索取。

  ●最近我的一位博士班学生余大卫(David Yu)将孩童乐观课程带到了北京。他将这些课程传授给中学老师,发现预防忧郁之成效卓着,如同在美国所见。

  ●卡德谬(Esteban Cardemil)也是我近期的博士班学生,他将此课程应用于费城内城(inner city,多为穷人所居),发现对西班牙裔小孩的预防忧郁有明显帮助,非裔小孩则不然;关于后者有趣的是,在此课程推出后那年,预防实验组跟未受治疗的对照组发生忧郁的机率,同时都有显着下降。

  在这个乐观课程的复制效果获得肯定后,我们着手朝其他方面推进。我深信,教导孩子乐观,只是正向心理学一部分。有无可能教孩子学习其他人格优点?而那些新获得的优点,会对他们的现在及日后产生何种影响?透过美国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提拨的一笔可观经费,我们寻找这些答案的初步努力,已于费城外围的斯特瑞芬(Strathaven)高中进行迈入第四年。

  每位九年级生都要修语言艺术(过去叫做英语课)。这堂课要阅读经典名着,包括《苍蝇王》(Lord of the Flies)、《罗蜜欧与茱丽叶》(Romeo and Juliet)、《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夜》(Night)、《奥德赛》(The Odyssey)等(你或许已留意到:这真可称得上是悲剧大补帖)。过去四年,斯特瑞芬高中学生经由随机安排,或上一般语言艺术,或上语言艺术暨正向心理学。

  语言艺术暨正向心理学一整年的课程中,除了阅读上述文学名着,还要探讨愉快的人生、充实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更要紧的,他们每週都有正向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练习作业。比方说,读《苍蝇王》时,会有八十分钟专门探讨仁慈这个主题,然后每个学生得实际採取五项仁慈行动,并写下心得。下列是他们得做的其他一些活动:

●享受愉快的感官经验(愉快的人生)。
●找出自己特有优点,以全新方式展现(充实的人生)。
●拜访某个感恩的对象(愉快的人生)。
●画一棵由优点长成的树状图(有意义的人生)。
●抛下所有怨恨(有意义的人生)。
●正面服务:发挥一项独特优点,为自己认为的崇高使命做出贡献(有意义的人生)。

  此外,这些学生在评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时,除了从一般悲观角度做出所谓傲慢、软弱的分类,也必须穿透该角色的优点加以审视。举例而言,要探讨阿奇里斯(Archilles)的傲慢,也得同时谈及他的勇气。

  这个课程对学生影响如何?此时我只能说,师生都爱极了这种认识文学的方式。正式研究结果将于二○○八年刊出。关于此课程的指导手册,可向info@positivepsych.org索取。

  而,教导孩子乐观的正向心理,这项工作的未来又是什么光景?

  二○○七年七月,我们将于宾州大学正向心理学中心(Positive Psychology Center)训练大约一百名来自英国的中学老师,让他们回去教给他们的一万名学生。这项行动的发想人,是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莱亚德(Richard Layard)。莱亚德先生曾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的失业议题顾问,后来却超脱此「阴郁的」学问,倡议政府之存在并非以提高国内生产毛额为目的,而是提升全民幸福才对。他期望借由注入乐观学习于校园课程,可消弭英国年轻人常见的忧郁症。我们热切期待结果。

  二○○八年是我们最有挑战性的一年。澳洲墨尔本南部的吉隆文法学校(Geelong Grammar School)决定要将乐观及正向心理学纳入整个学程设计,从幼稚园一路到十二年级。五十年前,这个了不起的学校发明了「林峰」(Timbertop)课程-将整批九年级生带到维多利亚山脉一处营地住上一年,没有电视、iPod,必须自己砍柴,要跑完一趟马拉松才通过结业-一项充满革命性的教育手腕。而正向心理学,将成为这所学校的下一个「林峰」。

  为达成这个目标,全球正向心理学顶尖学者及参与人员,都将齐聚吉隆文法学校。我们将指导该校老师教授乐观课程及语言艺术之正向心理课程的技巧,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将与所有老师一同研拟新课程规划,以确保正向心理学能普及各个年级。

  历史课程可不可能以人类的进步为重点?数学课程能不能强调数据之美、证实数学乃真理最无懈可击的展现?生物课程能不能强调人类演化不仅带来战争与武器,更带来了合作、牺牲、大爱,以及壮丽典雅的教堂建筑?

  盼以这项努力为始,最终能让忧郁症绝迹世界。这是我的愿景,也是由衷的期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让我很有感触。「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光听就觉得很实用,好像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难题。「帮助孩子建造心中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这个比喻太贴切了!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有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孩子从小就要面对各种考试、竞争,如果心里没有一个稳固的基石,很容易就会感到焦虑和沮丧。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核心问题,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空泛的育儿理论,而是真的能提供具体方法,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引导孩子建立起内在的力量。我很期待书中能有实际可操作的练习,或者一些故事性的引导,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生活中体会,而不是枯燥的说教。毕竟,快乐和乐观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解析“乐观金字塔”的,它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需要掌握哪些技巧?是关于情绪管理?还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关于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指导,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的需求和理解能力都会有所不同。

评分

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人格和品格。而“乐观”绝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本书的书名「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帮助孩子建造心中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听起来就非常有深度和实用性。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所提到的“快乐技巧”具体是指什么?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还是如何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快乐?或是如何让他们拥抱挑战,而不是畏惧?“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这个意象,让我联想到,金字塔的稳固,在于它的根基。那么,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教孩子如何打好“乐观”的基石?比如说,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时候?又或者,是如何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不是被失败打倒?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内容,让他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主动地去创造自己的快乐。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信息,有时候对孩子来说,负面情绪的诱惑可能比正面的要多。这本书的书名「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帮助孩子建造心中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非常吸引我,因为它点出了“一生受用”这个长远的价值,并且用“乐观金字塔”这样一个具体而富有力量的比喻来描绘目标。我很想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如何定义“快乐技巧”的?它会涉及哪些具体的方面?会不会有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方法?或者,是如何教导孩子拥有感恩的心?我更在意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技巧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比如说,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感到沮丧时,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希望?“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这个比喻,让我联想到,这个金字塔的构建过程,一定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且需要一层一层的往上砌。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们一套清晰的蓝图,让我们知道该如何一步步来,而不是让我们感到无从下手。

评分

我一直觉得,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未必是情绪稳定的典范,甚至在面对压力时也会不知所措。这本书的书名「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只是为了孩子,也似乎能帮助到我们自己。我们总是忙于工作、生活,常常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自己也能活得更快乐、更乐观,那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榜样。想像一下,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父母,自然会把这份正能量传递给孩子。而「帮助孩子建造心中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这个比喻真的太有画面感了。金字塔的基石,就是最稳固的部分,如果根基不牢,上面的都会摇摇欲坠。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教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负面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者爆发?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韧性的建议,让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快速站起来,而不是一蹶不振?我特别好奇,这本书的“快乐技巧”会是哪些方面?是关于人际关系?还是关于自我肯定?或者是关于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我希望它能有一些创新性的观点,而不是陈词滥调。

评分

现在社会节奏快,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摸不着头绪。这本书的书名「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帮助孩子建造心中稳固坚定的乐观金字塔」,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导手册,而且是针对孩子,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我好奇的是,它里面的“快乐技巧”会有哪些内容?是关于一些简单的游戏,还是更深层次的心理辅导?“乐观金字塔”这个比喻太有吸引力了,让我很想知道,这个金字塔的每一层分别代表什么?每一层又该如何去搭建?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如何帮助孩子处理那些让他们感到沮丧、失望的情绪?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建议,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稳固的乐观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