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教领域中, 有关情绪及行为异常儿童及青少年的书籍中, 本书是少数最具参考价值中之一本, 也是最常被採用为此领域的大学教科书中的一本。原作者 James M. Kauffman博士更是被公认为在此领域中的领导者。
本书共分成5个部分:第1部分共有四章, 分别涵盖了问题的性质、范围、历史发展及不同理论所提供的处理方法等。第2部分有二章,是关于问题的评量。第3部分是关于成因的探讨,共有四章。第4部分是介绍情绪及行为障碍的不同面向,共有七章。第5部分只有一章,是作者对于教导这些学生的个人观点, 特别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深具意义及省思,并提供了教学的方向。
本书特色
1.引用文献内容丰富,许多主题上都附加了更新的文献及资料,
但还是留下许多之前的文献-若其发现仍得到后来研究的支持时。
2.每一章开头都有数个问题,供阅读时之导引,使读者对主要议题有更大的聚焦。
3.在个人省思专栏之后,都有进一步深思之问题,可供作深入讨论。
PART.1问题和历史
CHAPTER 1 定义:问题的本质(罗湘敏 译)
第一节 名词
第二节 发展常模和社会文化期望的比较
第三节 社会脉络(生态)塑造行为
第四节 障碍类型和病因
第五节 定义的问题
第六节 定义的观点
CHAPTER 2 盛行率:问题涵盖范畴(黄秋霞、王智玫 译)
第一节 谁有障碍?
第二节 何谓「盛行率」?何谓「出现率」?
第三节 影响盛行率与安置服务的因素
CHAPTER 3 历史回顾:领域的发展和目前的议题(罗湘敏 译)
第一节 情绪或行为障碍简史
第二节 目前的议题
第三节 过去和未来
CHAPTER 4 理念模式:问题的处理(罗湘敏 译)
第一节 传统的理论模式说明
第二节 比较和消除模式
第三节 发展一个统整的模式
第四节 讨论的结构
PART.2评量
CHAPTER 5 筛检和类别(罗湘敏 译)
第一节 可接受的评量的一般标准
第二节 筛检
第三节 转介前策略
第四节 分类
第五节 分类的必要性
CHAPTER 6 教学评量(杨碧桃 译)
第一节 教育评量的目前趋势
第二节 有哪些一般性规则可适用在特殊教育的评量?
第三节 资格鑑定的评量
第四节 介入的评量
第五节 同侪关系的评量
第六节 普通教育中因融合而调整的评量
第七节 评量与社会效度
第八节 使用评量资料来拟订个别化教育方案
第九节 个别化教育方案及安置
PART.3成因因素
CHAPTER 7 生物因素(罗湘敏 译)
第一节 生物因素作为解释成因的理由
第二节 遗传
第三节 脑伤或功能失常
第四节 泛自闭症
第五节 营养不良、过敏和其他健康相关的议题
第六节 气质
第七节 对教育人员的意义
CHAPTER 8 家庭因素(黄秋霞 译)
第一节 家庭因素作为解释成因的理由
第二节 家庭定义与结构
第三节 家庭互动
第四节 家庭在孩童学业成功与失败的影响
第五节 影响家庭的外在压力
第六节 对教育人员的意义
CHAPTER 9 学校因素(杨碧桃 译)
第一节 学校因素作为解释成因的理由
第二节 智力
第三节 学业成就
第四节 社会技能
第五节 智力、学业成就及反社会行为
第六节 情绪及行为障碍的学校因素
第七节 对教育人员的意义
CHAPTER 10 文化因素(罗湘敏 译)
第一节 文化因素作为解释成因的理由
第二节 冲突的文化价值和标准
第三节 多元文化的观点
第四节 评估文化因素影响时的问题
第五节 对教育人员的意义
PART.4障碍行为的面向
CHAPTER 11 注意力和活动障碍(罗湘敏 译)
第一节 定义和盛行率
第二节 成因因素和预防
第三节 评量
第四节 介入和教育
第五节 介入的观点
CHAPTER 12 品行疾患:外显攻击(杨碧桃 译)
第一节 定义、盛行率和分类
第二节 社会环境脉络中的攻击与暴力
第三节 成因与预防
第四节 评量
第五节 介入和教育
第六节 发作行为週期和事前矫正
CHAPTER 13 品行疾患:内隐反社会行为(杨碧桃 译)
第一节 内隐反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盛行率
第二节 成因与预防
第三节 评量
第四节 介入和教育
CHAPTER 14 青少年期的问题行为: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及过早性行为(杨碧桃 译)
第一节 青少年期及成人早期的问题行为
第二节 少年犯罪
第三节 物质滥用
第四节 过早性行为及未成年父母
CHAPTER 15 焦虑与相关障碍(黄秋霞 译)
第一节 焦虑症
第二节 饮食障碍
第三节 排泄障碍
第四节 性问题(性疾患)
第五节 社交孤立与无力感
第六节 评量
CHAPTER 16 忧郁疾患与自杀行为(黄秋霞 译)
第一节 忧郁
第二节 自杀行为
CHAPTER 17 精神分裂症和广泛性发展障碍(罗湘敏 译)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自闭症
第三节 亚斯伯格症
第四节 社会化问题
第五节 沟通障碍
第六节 刻板行为
PART.5应用:一个起点
CHAPTER 18 一个个人的声明(杨碧桃 译)
第一节 设立期望
第二节 了解成因与老师的角色
第三节 行为的界定及测量
第四节 帮助学生经历到工作、游戏、爱及乐趣
第五节 直接并坦诚地沟通
第六节 教导自我控制并以身作则
第七节 教学:重新专注于教育本业
第八节 想到真实的人
第九节 以回顾过往来思考未来
拿到书仔细翻阅后,我发现它给我的感觉完全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满满干货、充满理论术语的“教科书”,结果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的教育者在娓娓道来。书中没有我担心的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名词堆砌,也没有冷冰冰的统计数据。相反,它用非常贴近我们教育现场的语言,分享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情绪起伏的孩子,听到了他们内心的呐喊,也感受到了老师们在努力理解和帮助他们时的困惑与坚持。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把这些孩子简单地定义为“问题学生”,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探讨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班上的某个孩子,然后反思自己之前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原来理解和接纳是帮助这些孩子的第一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很有意思,完全颠覆了我对这类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逐条列举、一本正经的“说明书”类型,没想到它却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甚至带点故事性的方式展开。它没有直接抛出解决方案,而是先描绘了许多不同情境下的孩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困惑,以及他们在融入群体时遇到的种种障碍。通过这些鲜活的片段,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同理心,以及他对这些孩子深深的关怀。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与这些孩子建立信任、如何倾听他们心声的描写,这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我之前可能更侧重于“管理”他们的行为,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立连接、理解他们的情绪才是根本。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用非评判性的语言回应,如何在他们情绪激动时给予空间,而不是急于纠正。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觉得作者真的站在一线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实在太大了,它完全打破了我原本的认知框架。我一直以为“情绪及行为障碍”就是一种固定的疾病,需要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障碍”也各有其复杂的原因和表现。它没有提供一个“万能钥匙”,而是强调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书中讨论了许多关于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干预策略。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积极行为支持”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惩罚不良行为,更是通过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去强化那些我们希望看到的行为。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减法”,更应该是“加法”,为孩子提供更多积极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更愿意去花时间了解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情绪及行为障碍学生教育》,光看书名,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理论、学术,可能有点艰涩的教育专著。毕竟,涉及“情绪及行为障碍”这样略显专业且敏感的领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量的研究数据、心理学模型、诊断标准之类的东西。我本身在教育一线工作,平时接触的学生形形色色,也遇到过一些情绪不稳定、行为比较特殊的孩子。我一直很想了解,到底该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在不伤害他们自尊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融入集体,健康成长。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下好了,终于有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专业书籍了。”我当时设想,里面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情绪及行为障碍的成因、表现,以及在学校环境中,老师应该如何识别、评估、干预,甚至可能包括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立即上手、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我日常教学中遇到的挑战。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理论,可能会有点脱离实际的“高高在上”的书籍。毕竟,“情绪及行为障碍”这个课题本身就带有一点专业性和距离感。然而,书中没有那些生涩的术语,也没有复杂的分析模型,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更像是一场与经验丰富的教育者之间的深度对话,让我感觉他就在我身边,分享着他的观察和感悟。书中有大量的关于如何与这些孩子建立联结、如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探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启发。我之前可能过于关注“如何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而这本书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行为,以及我如何能成为他们信任的伙伴,而不是单纯的“管理者”。它提供了一些非常细腻的观察技巧和沟通策略,让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无从下手”,而是有了一些方向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