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

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社会学
  • 社会学史
  • 学术史
  • 知识分子
  • 社会变迁
  • 文化研究
  • 政治社会
  • 转型期
  • 学科发展
  • 冷战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讨论台湾社会学从1945年至今的发展,借由几个重要领域的回顾,勾绘出台湾社会学整体发展的面貌、成就、限制与未来发展的契机。主要的内容包含了战后至今的台湾社会学所处理的课题及其成果,以及不同课题的研究成果间之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相较于西方社会学的相关领域,台湾社会学发展之特征。本书也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台湾社会学的知识发展、学术制度与社会脉络。最后,本书呈现了这些研究成果所隐含的「台湾社会」。简言之,本书各章作者从具体的课题(如家庭、企业、公民社会与移民章)、概念化的方式(如性别、国家、族群章)以及与西方理论的关系(如阶层、劳动章)等面向,检视台湾社会学发展史,共同勾勒出台湾的「社会学」图像与「社会」图像。

  台湾的社会学研究自始即与西方社会学紧密关连,过去60年的社会学发展中,不同研究者从初始援引西方社会学的论点,进而运用、验证与修正这些论点,近年来则引入新的面向与观点,甚或提出挑战。面对国际化的潮流,本书主张真正的国际化乃是透过台湾社会的研究,证明从西方社会发展出来的理论只是众多可能中的一种。未来更应积极努力,借由台湾社会的研究成果,提出足以与西方理论相提并论、甚至可以将其含括的论点,迈向更开阔的学术高原!

作者简介

  谢国雄 (主编)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助研究员及副研究员、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及社会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借调至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担任教授兼所长。

  透过田野工作探究资本主义与台湾社会,劳动、社区与社会学发展史为其关注焦点。

  着有 "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1992) 、《纯劳动:台湾劳动体制诸论》(1997)、《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 (2003),并编有《以身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与学》(2007)等专书。

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群学争鸣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梳理了台湾社会学自二战后重建与发展,至2005年间波澜壮阔的学术历程。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学术思潮、代表人物、核心议题和机构变迁的深入考察,本书旨在描绘出台湾社会学如何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下,逐步从早期的社会调查与现代化学术引介,演变为具有自身批判性与本土关怀的成熟学科体系。全书结构清晰,资料翔实,不仅为理解台湾现代知识界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视角,更为东亚社会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个案。 ---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学科奠基(1945-1970年代初) 二战结束后,台湾社会结构经历剧烈重组。国民政府迁台初期,社会学学科在大学中几乎处于停摆状态。本部分重点探讨社会学如何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艰难地完成“复苏”与“奠基”。 第一章:学科的“休眠”与边缘化 战后初期,社会学因其学科性质(常被视为带有“左倾”或“颠覆性”的隐忧)在政治上受到高度警惕。许多早期社会学系所或被撤销,或转为社会行政、人口学等更具“实用”色彩的学科。本章将考察战后初期台湾高等教育体系对社会科学的重塑过程,并分析少数坚持在人类学或政治学等邻近学科中保留社会学研究火种的学者。重点关注早期对社会形态学、家庭社会学以及基础社会调查方法的介绍与实践。 第二章:美国影响与现代主义的引入 随着美援的深入和美国学术模式的全面移植,社会学研究开始缓慢复苏。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社会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转变为将欧美(尤其是美国)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主义范式引入台湾。本章着重分析早期留学归国学者的角色,他们是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等主流理论的翻译者和传播者。通过考察早期开设的课程设置和翻译出版物,揭示社会学作为“现代性”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过程。早期社会调查侧重于都市化进程、家庭变迁和人口流动等“去政治化”的宏观议题。 第三章:社会调查的实践与机构的建立 尽管理论引进是主流,但应用层面的社会调查活动并未中断。本章将细致梳理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台湾主要的社会调查机构(如大学内部研究中心、政府统计部门与民间智库)的建立和运作模式。讨论这些早期调查的特点,它们如何服务于战后重建和经济起飞初期的政策需求,以及这些调查实践在方法论上的局限与贡献。同时,探讨台大社会学系等核心机构的恢复与人员配置情况,标志着现代社会学教育的初步制度化。 第二部分:本土关怀的萌芽与理论的反思(1970年代初-1980年代) 1970年代是台湾社会、政治与学术环境发生深刻转折的时期。保钓运动、中坜事件和全球结构主义思潮的冲击,促使台湾社会学开始从纯粹的理论模仿转向对本土现实的深刻反思。 第四章:从现代化到“社会问题”的聚焦 随着经济起飞带来的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凸显。本章分析社会学研究如何从早期的“社会发展”范式转向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关注,如贫富差距、劳资关系、青少年问题和社区瓦解等。探讨这些议题的提出,如何隐性地挑战了早期主流的“一致性”现代化叙事。 第五章: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地下”传播 在政治高压与学术保守主义并存的背景下,批判理论,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依附理论,通过非正式渠道和少数勇于“越界”的学者进入台湾社会学界。本章将探讨这些理论如何被用来分析台湾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以及阶级结构的变化。分析学者们在避免直接政治批判的前提下,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工具重构对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理解。 第六章:台湾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内部争论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初,关于社会学研究应何去何从的内部争论浮现。这包括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的路线之争,以及关于“普世理论”与“地方知识”的辩论。本章聚焦于社会学界内部关于“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的知识论转向,标志着台湾社会学开始寻求建立一套植根于本土经验的学术话语。 第三部分:政治转型与知识体系的爆炸性发展(1980年代末-2005年) 1980年代后期,台湾社会进入民主化进程。社会空间的开放使得社会学研究得以全面爆发,议题的广度、理论的深度以及与公民社会的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章:民主化浪潮下的社会运动研究 随着党外运动的兴起和政治体制的松动,社会学研究开始将焦点投向新兴的社会运动。本章详细考察了妇女运动、劳工运动、环境运动以及原住民权利运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学者如何运用新的社会运动理论(如资源动员、认同建构等)来解释台湾社会变迁的动力,并探讨社会学研究在推动社会正义议题中的角色。 第八章:本土文化与“台湾意识”的重构 解严后,对“台湾本土”的探寻成为显学。社会学与人类学交叉的领域蓬勃发展,学者们开始系统性地考察台湾的族群关系、身份认同、乡土文化遗产以及记忆的社会建构。本章分析社会学如何参与到对“台湾史观”的构建过程中,以及这种对本土性的强调对学科的理论创新产生了何种影响。 第九章:迈向全球化与后现代的反思 进入1990年代,全球化、信息社会和后现代思潮席卷而来。台湾社会学开始关注跨国资本流动、全球治理、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的兴起以及科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本章梳理了这些新议题的引进与本土化过程,并探讨了社会学在应对台湾加入WTO、两岸关系变化等重大议题时所采取的理论视角。 第十章:学科的成熟与制度的巩固(截至2005年)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1980年代末至2005年间台湾社会学界的制度性成就。包括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完善、重要学术期刊的创刊与发展、跨大学合作的加强,以及社会学专业知识在公共政策制定、媒体评论和公民社会论述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察此时期主要学者的学术脉络和核心贡献,勾勒出台湾社会学在21世纪初的成熟图景——一个既具备坚实的西方理论基础,又深刻植根于本土经验与历史转型的独立学科体系。 --- 结语: 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史,也是一部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限制中求突破的群像记录。它揭示了台湾社会学如何通过不断的“争鸣”与自我修正,最终塑造出富有生命力和批判精神的研究传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谢国雄
导论:从单一典范到群学争鸣 谢国雄
【家庭篇】第一章 父系家庭的持续与变迁 伊庆春、章英华
【性别篇】第二章 性别社会学在台湾 蓝佩嘉
【社会阶层篇】第三章 台湾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 蔡瑞明
【企业篇】第四章 台湾企业社会学研究的发展与反思 熊瑞梅
【劳动篇】第五章 从援引、运用、推新到挑战 谢国雄
【国家篇】第六章 利维坦的生成与倾颓 黄崇宪
【公民社会篇】第七章 公民社会的概念史考察 李丁赞、吴介民
【族群篇】第八章 由若隐若现到大鸣大放 王甫昌
【移民篇】第九章 移住∕居台湾 曾嬿芬
【本土化篇】第十章 本士社会学传统的建构与重构 汤志杰
结论:真正的国际化 谢国雄
索引
主编及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主编序

  2005年开春,一群社会学家齐聚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试图一起勾绘战后的台湾社会学发展史。

  为什么要了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以我自己为例,进入社会学虽已二十多年,但对于这门学科在台湾的历史,却所知不多。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台湾时,只知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设定的对话对象与参考架构,全部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对台湾社会的研究。然而,心底始终有一股渴望,想要了解:我从何处来、现在处于何地、未来将往何处走?重新认识台湾社会与台湾社会学发展史,正是一个回应。

  掌握台湾社会学发展史也是学术原创不可或缺的要件。原创是学术研究的动力与目标,而研究成果是否原创,端看所对照的知识传统。「新」必然对照于「旧」,「旧」的构成与格局,决定了我们认为什么是「新」;「旧」的格局越大,要有新意越是困难。然而,一旦在大格局的「旧」之下,仍然有经得起比较与考验的「新」,那就是真正的原创了。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台湾社会学发展史,是扩大格局的一条途径。

  勾绘台湾社会学发展史的另一个意义是传承,一方面掌握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将我们对这些成果的理解传递给下一代的台湾社会学家。这样做有什么效应呢?东海大学的黄崇宪老师在研究所的研讨课上,採用了本书的初稿当作教材,他将同学分成「拷问」组与「辩护」组,针对本书进行攻错。在黄老师的安排与带领下,修课同学利用整整五週的时间进行讨论,留下了长达九十七页的备忘录。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彰显对一本书的看重呢?

  这群研究生是本书最早的读者,从他们的评论中,我受到莫大的鼓舞。因为这本书,这群读者对各分支乃至于台湾社会学的发展有了一个鸟瞰的图像;因为这本书,他们扩大了对台湾社会学的想像,从而发展出未来的研究议题;最后,因为这本书,他们察觉到「现在我们正站在全然不同的制高点之上」。本书通过了一般的同侪审,在出版前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读者审」,更准确地说,这是读者与作者共创意义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学术社群。这群在本书出版前就提出评论的读者,让《群学争鸣》十二位作者的努力有了「社会学的」以及「社会的」意义。
  传承并非单向,我也从这群读者的评论中学习到,下一代的台湾社会学家将展现与我们这一代不同的面貌。简要言之,我看到了「由结构到能动、由事实到想像、由实然到应然」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必定会重新形塑社会学的基本议题与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涵。在这些评论中、在我自己的学生身上,我都感受到了这个巨变的蛛丝马迹,从而让我对台湾社会学与台湾社会的发展,十分盼望与乐观。

  本书的由来,始于2005年3月,数十位不同分支领域的社会学者开始了「闭门」会议,集体讨论要回顾的课题、如何回顾等问题。闭门会议持续到当年6月,接着各人开始撰写论文。隔年(2006年)4月,论文初稿完成时,在龙潭渴望园区召开「移地会议」,每篇论文邀请两位学者评论。在两夜三天的讨论中,最常被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挑选了这些领域,而不是其他的领域?而在特定的分支领域中,为什么只选择这些研究成果,而不是其他?本书的原初计画,十分务实,也就是先针对战后台湾社会学较有成果的课题,邀集相关的同仁来回顾。但在计画执行过程中,有些同仁因为不同的原因退出撰写计画,因而未能有更全面的回顾。此外,任何回顾,一定是採取特定观点,从而在素材的选择与评论上,必然挂一漏万。本书只能说是「抛砖引玉」,作者们追求的并不是穷尽的涵盖,而是在我们所选择的领域与素材中,做出实质的、深刻的与批判的回顾,借此促成其他领域、从其他观点做出来的回顾。

  我要感谢本书各章作者,在长达三年的共事过程中,包容我的紧迫盯人。我也要感谢参与过这个计画与担任评论的学者:王宏仁、成令方、何明修、吴泉源、吴嘉苓、李广均、汪宏伦、柯志明、范云、张茂桂、陈介玄、陈东升、杨文山、裴元领、蔡明璋、萧阿勤、与谢雨生。本书书稿完成后,曾送请《台湾社会学刊》编辑委员会进行审查,我要向黄金麟主编及全体编委致上由衷的谢意。两位审查人深入和建设性的建议,减少了本书可能的疏失,本书全体作者铭记在心,当然最后的责任仍在我们。谢丽玲小姐见证了这个集体计画从酝酿到成书的全部过程,她的行政能力与编辑专长,让整个计画的进行顺利而愉快。最后,感谢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在计画过程中的经费与行政支持。

  本书厚达六百余页,为了降低售价,促进流通,全体作者决定捐出所有版税,请读者笑纳。

谢国雄
2008年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学术震撼与情感共鸣。这本书不单是一部学术史的记载,更是一部关于一群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学术理想、孕育思想火花的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研究者个体命运与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书中对每一位关键人物的介绍,都不仅仅是梳理其学术贡献,更重要的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现了他们在个人生活、学术追求以及社会责任之间所做的艰难抉择。我被那些在白色恐怖时期仍然坚持批判性思考的学者所感动,也对那些在经济起飞、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代,敏锐地捕捉到新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们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台湾社会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张力与活力的发展史。不同学派之间的碰撞、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与批判、以及本土化研究的探索,构成了这部历史的主旋律。作者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个体研究者的微观努力汇聚成时代发展的宏观图景,让我深刻理解了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担当。这本书不仅是研究台湾社会学发展史的必备文献,更是一部激励人心、引人深思的知识分子群像传。

评分

这本书《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给我带来了一种“视野的拓展”。我原本对台湾社会学的了解非常有限,这本书则系统地勾勒出了其发展的脉络和主要成就。我尤其对作者如何描述不同学术思想在台湾的传播与融合的过程感到着迷。从早期对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的引进,到后来的符号互动论、女性主义思潮的进入,每一种新思潮的引入都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引发了激烈的学术讨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科的成熟,必然伴随着思想的多元与碰撞。作者以扎实的文献研究为基础,清晰地展现了台湾社会学如何在吸收西方学术成果的同时,努力寻求自身的特色与创新。我从中看到了学者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为台湾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洪流中,为思想自由和学术进步而奋斗的生动写照。

评分

《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以其宏观的视野和细致的梳理,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台湾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我过去对台湾社会的认识,更多地来自于新闻报道和历史叙事,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深度解读的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社会议题的研究时,如何将学术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例如,在讨论身份认同的研究时,作者如何梳理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研究者们如何关注本土性、族群关系以及国家认同等议题,并将其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紧密联系起来。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社会学研究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和理性探索的过程。作者对于研究方法论的演进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从早期的定性研究到后来的定量研究的普及,再到混合研究方法的应用,每一种方法的演变都反映了研究者们对如何更有效地捕捉和解释社会现实的不断追求。

评分

初拿到《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我对台湾社会变迁的轨迹一直充满好奇,而社会学作为一门解读社会现象的学科,其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如何扎根、生长、又如何与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对我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翻开书页,我被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将战后台湾社会学的学术图景徐徐展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亲眼目睹了第一批社会学学者是如何在资源匮乏、政治环境复杂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引进西方学术思想,并尝试将其本土化。从早期的思潮萌芽,到学术机构的建立,再到研究方法的演进,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筚路蓝缕的艰辛,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如何描绘这些学者们在面对台湾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学术自觉和责任担当。他们不仅仅是象牙塔中的理论家,更是积极介入社会议题,为理解和解决台湾面临的挑战贡献了重要的学术力量。这本书让我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看到了它与具体社会情境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在塑造一个社会认知和应对现实挑战中的独特价值。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学派的争鸣,以及这些争鸣如何推动了台湾社会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

评分

读完《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之旅。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台湾社会学的发展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我尤其对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历史感”和“批判性”印象深刻。他不仅梳理了学派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学术争鸣置于台湾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社会学发展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我被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论战的细致描写所吸引,这些论战不仅是学术观点的交锋,更是不同社会立场和价值取向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社会学研究并非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着思想的张力与社会关怀。我从中也反思了,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能够学习台湾社会学发展的经验,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解决我们自身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评分

我被《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中对“学术传承”的精妙描绘所深深吸引。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学科的生命力,离不开一代代学者的接力与创新。作者在梳理了早期开拓者的贡献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如何将西方社会学的思想体系引入台湾,以及如何在吸收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本土化的转化。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知识分子如何进行跨世代的学术对话与影响的描述。这种“对话”并非简单的理论继承,而是包含着对前人思想的质疑、修正与发展,从而为学科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术发展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充满了曲折与迂回,而正是这种“争鸣”与“传承”的交织,才使得台湾社会学得以不断丰富和深化。我从书中看到了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研讨会以及学术出版物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它们是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学术成果得以传播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学术”二字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碰撞与生命的延续。

评分

《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我过去对社会学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宏大的理论体系介绍,而这本书则将视角拉近,聚焦于台湾本土的社会学发展历程。作者以极具韧性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清晰而富有层次的学术地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研究者学术生涯轨迹的描绘,这些个体故事的串联,不仅仅丰富了历史的细节,更展现了学术研究背后的人文关怀。我从中看到了学者们在困境中的坚持,在交流中的启迪,在合作中的突破。这本书让我不再将社会学视为冷冰冰的理论,而是理解为一群充满热情的思想者,在不断探索、求索的艰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作者对于不同学术机构、研究团队以及学术期刊在推动社会学发展中所起作用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生态的演变。这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叙事,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生动,我仿佛与那些在台湾社会学发展史中留下印记的学者们一同经历了那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岁月。

评分

《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让我深刻体会到“研究的生命力”。我过去认为学术研究可能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领域,但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社会学研究是如何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的。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台湾社会学研究议题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社会学是如何紧密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议题,例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家庭变迁、性别议题、族群关系等等。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台湾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也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研究时,所展现出的对研究者个体贡献的尊重,以及对学术团队协作的重视。这本书让我看到,社会学研究的成果,是无数研究者在各自领域内不懈探索、相互启发、共同努力的结晶。我从中看到了台湾社会学研究的蓬勃生机,也看到了这门学科在回应社会挑战、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独特价值。

评分

《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争鸣”二字所蕴含的动态性与批判性。这本书并非一本静态的教科书,而是生动地展现了台湾社会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如何经历思想的辩驳、理论的碰撞,以及研究范式的转变。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细致描写。从早期的实证主义的引入,到后来的解释学、批判理论,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每一种理论的兴起都伴随着对既有研究范式的挑战,也促使着研究者们不断反思和创新。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学科的成熟,并非在于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恰恰在于其内部的多元声音与持续的批判性对话。《群学争鸣》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学术分析,描绘了台湾社会学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既吸收了国际学术的前沿思想,又积极回应台湾社会自身面临的独特问题。这种“本土化”的努力,是台湾社会学发展史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这本书让我对社会学研究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思想的火花往往在激烈的讨论与辩驳中才能被点燃。

评分

这部《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让我领略到了一种“学问的生长”过程。它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的简史,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在特定土壤中扎根、发芽、壮大的生命史。我特别关注作者在描述社会学研究议题的演变时,如何将其与台湾社会发生的重大变迁紧密联系起来。从战后的社会结构调整,到农业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再到后来的民主化转型、身份认同的建构,每一个重大的社会议题都催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思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社会学研究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的“诊断”与“回应”。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文献梳理,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期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以及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种将学术史与社会史相互映照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从中看到了台湾社会自身的发展脉络,也看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为理解和塑造社会形态贡献力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