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任教宜兰佛光大学,将多年心得结集出版,分成三大部分,包括岁时节庆、生命礼俗、饮食文化,因此本书总其名为《台湾旧惯生活与饮食文化》。
本书以讲古人的角色,透过生花妙笔,妙趣横生介绍台湾一年岁时庆的风俗,节日由来、南北异同;台湾人由出生到长大的各种成长仪式,趣闻轶事;以及各地物产、四季水果、台菜特色。全书充满知识性、趣味性,读来有趣流畅,既可增加知识,又可认识台湾文化风貌。
作者简介
卓克华
文化大学史学硕士,厦门大学历史博士。曾先后兼任过中山、空中、新竹师范、中原、中国医药、中国技术、文化等等大学教职,现在佛光大学历史系所为专职教授。先后担任过台湾众多县市的古蹟审查委员,现为文建会古蹟劳务主持人之一。早年专攻台湾经济史,近二十年转向古蹟史、宗教史、社会史撰写古蹟调查研究报告书超过七十本,已出版学术着作有《清代台湾行郊研究》、《从寺庙发现历史》、《寺庙与台湾开发史》、《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一家族与人物》、《古蹟.历史.金门人》,着作等身,为台湾知名学者。
林(继生)序 4
李(世伟)序 6
一、岁时节庆篇
肉山酒池庆中元 1
丹桂飘香话中秋 7
重阳过后是冬至 11
年丰岁稔度腊月 14
迎春接福贺新年 19
烟花火树话元宵 23
三月初三祀祖先 27
五月五日扒龙船 30
七月七日情人节 34
十月下元拜平安 37
二、生命礼俗篇
早生贵子找註生妈 40
推测生男或生女 43
病子爱食咸酸甜 45
怀孕期间禁忌多 47
分娩前后规矩多 50
号名真是大学问 54
洗三朝与做满月 57
摇篮歌中见母爱 60
度晬岁试抓周 64
欢乐童年游戏多 67
欢乐童年儿歌多 71
七岁入学始读书 75
脱絭之后是成丁 80
上头戴髻行冠礼 83
唱起山歌表情爱 86
二人三目,日后无长短脚话 90
同姓不婚 93
问名─选媳妇的条件 96
送定准备挂手指 99
完聘扛?结秦晋 102
迎娶之前名堂多 105
请期与教茶礼 108
现代人的订婚礼 111
浩浩荡荡的迎亲行列 115
迎娶新娘下马威 119
欢天喜地闹新娘 122
小登科大斗法 126
出厅与做客 129
婚嫁的占兆与忌讳 132
纳妾与休妻 135
大娶、小娶与冥婚 138
送做堆的媳妇仔 141
几种婚嫁异俗 144
三、饮食文化篇
日常的三餐 147
三牲与五醴 150
饮食的禁忌 154
小孩的糖果零嘴 157
台湾年节的食俗 160
点心与小吃 163
台湾人重食补 166
婚丧喜庆的宴席 169
台湾宴席的菜类 172
日据时期台菜的转变 175
光复以来的大混同 178
台湾菜的烹饪方法 181
几首有关饮食特产的谚语 184
坪林吃虾蟹 147
观音山的绿竹笋 150
乌来的鲈鳗与苦花鱼 153
吃在淡水 156
八月桂香龙眼甜 159
香蕉甘美如饴蜜 162
日啖荔枝三百颗 165
清凉饮料青草茶 168
几种消暑的水果 171
物以人传名爱玉 174
油条居然可以入诗 177
槟榔妙用多多 180
芒果与蓬莱酱 183
鱼出在新店溪 186
关渡的咸鸭蛋 189
台人不羡四腮鲈 192
黑米最滋补 195
甘薯有五德 198
椪柑与桶柑 201
跳石芋头松又香 204
冬至到乌鱼跳 207
白河莲子群美兼备 210
三宝姜的传奇 213
叶如凤尾称凤梨 216
「莲雾」竟然是印尼话 219
官田菱角为一秀 222
水果大餐一路吃 225
红柿金果营养多 228
木瓜奇香治风湿 231
附录一 贡瓜何其难─清代台湾贡物考之一 234
后记 250
高贤治 先生
先生古亭书屋居停也,名医之后,世家子弟,风流倜傥,年少有五陵之游,老而弥健。尤擅计然之术,买卖古书,经营有成,仍有渊雅之风。近年编辑《大台北古契字》书,凡四集,更是享誉学界。尝自称一生编书、着书、读书、印书、卖书,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凡我辈治台史者,莫不知其名,受其惠。余生也晚,有幸识荆,结成忘年之交,数载以还,常相欢聚,或访寺庙,探胜蹟,或尝小吃,品咖啡,或聊掌故、叙往事,于学界杏坛轶闻故事,尤津津乐道,其中固有佳话,亦有丑闻不足为外人道者。数年过从,相偕共游,游兴不浅,雅道犹存,彼固不知「老」之将至,余则相忘中风身「残」,一「老」一「残」,其乐融融,此段佳缘奇遇,无以名之,姑曰《新老残游记》。
林序:生活处处皆学问,信手拈来有古意
克华兄要出书了!而且一口气出二本。这些文章多是多年前应邀,在我主编的台北县救国团刊物《青年世纪》(北县青年)专栏中的文章,当时共邀克华兄开了二个专栏,其一「古蹟探源」,其一「风土民俗」,每期各一篇,多年累积下来,数量可观,但囿于各种因素,就是未见集结出版,如今大作终于有机会付梓,前者结集成《古蹟探源》,后者则是本书《台湾旧惯生活与饮食文化》,深为克华兄庆。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岁时节庆篇、生命礼俗篇、饮食文化篇。
「岁时节庆篇」中介绍十个传统的节庆与礼俗,有大家熟知的,也有年轻人较陌生的,透过克华兄生花妙笔的介绍,可以古今对照,尤其其中的「七月七日情人节」,更可以和现今已非常商业化的西洋情人节对比,发思古幽情一番。
「生命礼俗篇」则偏重一个人出生、命名、怀孕及嫁娶等人生大事,这些古老的礼俗不但承继古礼,如嫁娶部分,《仪礼》中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本书中都有详细发挥及对应,同时亦能细说典故,以今视之,令人莞尔。有些礼俗即使在百无禁忌的现在,依然盛行,如命名、婚嫁的忌讳等,可不因时代而稍歇。透过这些礼俗的介绍,让我们知道前人的生活风貌及生命情调,在看是无意中,却处处有智慧及学问在焉。
「饮食文化篇」则是以前的饮食大全,有传统的小吃介绍,也有食补大全;有的令人垂涎,有的令人回味,但不管哪一种,都将「吃」与文化或风土结合,透过「吃」这个「小道」彰显先民如何在困苦环境中经营出来的一种生活「哲学」。
时代在进步,过往的一些生活与饮食文化,或许不容于廿一世纪的现代,但它绝对不是迂腐的,反之,每一个生活习惯与饮食背后都代表一种先民经营生活的智慧;每一生活习惯,都是过去代代相传的一种「古意」,这些生活习惯及饮食文化,表面看来稀松平常,但仔细推敲,却仍有可观处,而且历久弥新,在倥偬的现代生活中,它无异是一种清新,在以「复古」为流行的另一股现在时尚中,祖先的这些生活习惯及智慧,正可以给我们「简单就是美」、「简约就是高贵」的另类思考。
本来与克华兄规划本专栏时,乃计画概括食、衣、住、行、育、乐等依序写就,然因客观环境改变,以及克华兄抱恙而停笔,因此暂无以为继,深感遗憾,第以克华兄学养之富,且今身体全安,日后当可以将其他内容补齐,以飨读者,我愿意做这样的期待。
林继生 (序者为武陵高中校长)
李序:咀味美食 咀味人生
从事历史与俗民文化研究多年,总有些不平之气,百姓最关注的日常生活事务,却在学院与研究论着中被视为小道而轻忽之,相隔遥迢瞬息万变的「国之大事」,却总是得到最多的瞩目。其原因固有研究上的难度,但也反映着学界的知识偏食,以致佔据社会多数的庶民身影与文化反而模煳不清,所幸近年来,台湾史学界留意到这方面的缺憾,故也展开了生活史、民俗文化等相关课题之讨论。
有关台湾俗民文化的书写与记录早已有之,但真正形成有系统、学术性的理解,还是在日本殖民时期,在官方与民间大量的调查、记录、研究之下,累积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的《台湾旧惯调查》、《台湾风俗志》、《台湾日日新报》、《民俗台湾》等,是为其中最着者。当然,这些成果有许多是殖民者基于统治管理之考量而为,却为台湾留下丰富的庶民文化研究资产。这样的庶民文化研究工作必须经常性的进行,否则随着社会变迁便可能杳然无踪。克华兄新着此书,品项繁多,大抵从岁时节令、生命礼俗、饮食、旧惯风俗几个面向来介绍,书中兼顾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作为一般社会大众及学生对台湾庶民文化极好的入门书,相信识者可以好好品味,毋须笔者赘言。
本书是克华兄于二十年前的专栏集结,此书问世,固然是他的研究兴趣使然,也有其对台湾斯土斯民的一分感情,但我以为这更与他的生命情性有关。识者多知,克华兄快人快语,即思即为,言谈行事履现剑锋逼人之势;但百炼钢处藏绕指柔,一入饮食风花之境却也流连再三,倒似几分晚明文人的风姿;植基于此情性,于焉写出油条入诗、槟榔身世、台菜流变、大江南北菜系等引人入趣之杂文,这不单是信手之作,更有许多作者味觉探险的自况。本书以历史文化性为主轴,主人翁的感受不免收摄其中,尔后若有机缘,克华兄不妨反向书写,直书自身生命经验,对照台湾的庶民文化变迁,当别具一番风采。克华兄饱历人生起落悲欢,兼之纵浪庙堂与江湖、穿梭海崃两岸,觥酬交错之间,牵引几多生命的纠缠与快意,遍尝大江南北美食之余,翻滚十丈红尘更有一番体会,流淌于食物百味与人生百味,如何入口?也唯有饮者自知。草就一序,不禁私揣对本书可有何贡献?其实难饱读者之腹,但好有一比,一锅蚵仔汤上桌,总是得滴上几滴香油,多少使味道齐备些吧。
李世伟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震撼且感动”。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她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感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乡愁”和“思念”的描写,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家乡的味道,家人的饭菜,成为了人们最深的慰藉。书中对“离乡游子”的饮食回忆,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食物来寄托思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家”的意义。而饮食文化,更是成为了连接海峡两岸的情感纽带。书中对许多台湾传统食物的介绍,都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大陆的家乡,那些熟悉的味道,勾起了我心中最柔软的记忆。我被书中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描写所打动,那些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烹饪技艺,不仅仅是食物的制作方法,更是凝结了家族的智慧和心血。这本书让我觉得,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最朴实的食物,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深的牵挂。它是一本让我鼻头发酸,又让我心生温暖的书。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可以说是“惊喜不断”。起初,我只是被书名吸引,对它抱有朦胧的兴趣,但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才发现自己被深深地“套牢”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他/她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用文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我特别喜欢他/她对“童年生活”的描写,那些无忧无虑的玩耍,那些充满好奇的探索,那些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时刻,都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书中关于“节令饮食”的描写,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在旧时台湾,人们对于节令的划分是非常细致的,而不同的节令,也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与自然、与时令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的智慧。我尤其记得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描写,不仅仅是吃,更是包含了对屈原的缅怀,以及对祛病消灾的期盼。这本书让我觉得,饮食文化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承载了历史、文化、情感和信仰的载体。它让我对台湾的饮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豁然开朗”。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零散,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系统化”,他/她从宏观的角度,将台湾的旧惯生活和饮食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呈现。书中对“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的描写,为我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背景。例如,书中对“大家庭”的描述,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互动,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饮食文化,更是与这些社会结构紧密相连。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家庭、不同阶层在饮食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日庆典”与“饮食”相结合的描写,比如春节的年夜饭,元宵节的汤圆,这些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家族团聚、祈求好运的象征。这本书让我觉得,生活和文化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而饮食,则是连接这一切的重要纽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古朴的纸张质感,搭配上泛黄的旧照片,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味道。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充满好奇,尤其对它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台湾旧惯生活与饮食文化》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描绘的场景,不单单是关于衣食住行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他/她用一种非常细腻、写实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旧时的街景,人声鼎沸的市场,穿梭其中的挑担小贩,以及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都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书中对旧时台湾生活的描绘,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热爱,以及对那些正在渐渐消失的旧日时光的留恋。从衣着的朴实无华,到居住的简陋却温馨,再到节庆的隆重仪式,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节奏和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情味”的刻画,邻里之间的互助,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这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稀缺的品质,在书中的描绘下显得格外珍贵。它让我反思,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是否遗失了更重要的东西。
评分这本《台湾旧惯生活与饮食文化》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独特,他/她似乎有一种“移情”的能力,能够将自己完全代入到书中描绘的人物和场景中去,用一种极其饱满的情感去讲述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她描述“市集”的部分,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那些讨价还价的人们,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卷。而这些市集中的食物,更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他/她不仅仅是介绍食物的种类,更深入地讲述了这些食物是如何被生产出来,如何被加工,以及它们如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贫困家庭的饮食”的描写,虽然生活艰难,但人们依然想方设法地用最简单的食材,烹饪出充满爱意的食物,这让我看到了人性中坚韧和温暖的一面。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强调台湾的“本土化”或“多元化”,而是从最朴实的“生活”和“饮食”切入,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最真实的面貌。它让我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生活多么不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亲情的珍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喜连连”来形容。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书籍,会充斥着大量枯燥的史料和理论。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作者的笔触非常接地气,他/她不是高高在上地俯瞰历史,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故事,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一点一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饮食文化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台湾的美食就是那些著名的夜市小吃,但这本书却带我走进了更深层次的领域。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菜肴的名称和做法,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节令的讲究,以及与家庭、节日、甚至神明之间的联系。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节日如何准备特定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祖先的敬意,以及对家庭团聚的渴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办桌”的描写,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那种丰盛美味的菜肴,那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都让人心生向往。通过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那诱人的香气,听到那欢声笑语,感受到那浓浓的亲情。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饮食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觉得“旧惯生活与饮食文化”听起来很有深度,也很有故事感。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片段,变得鲜活起来。他/她并没有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一堆年代和事件,而是侧重于那些细微的生活切片,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孩子们在巷子里玩耍的嬉闹声,或是农忙时节的辛勤劳作。这些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祭祀”的描写,那些复杂的仪式,那些虔诚的祈愿,不仅仅是宗教活动,更是那个时代人们与自然、与祖先、与未知力量沟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描写,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朴素的信仰,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盼。而饮食文化的部分,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各种食物,更讲述了这些食物的来历,与当地风土人情的联系,甚至还融入了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跟随者,在作者的带领下,穿梭于台湾的街头巷尾,体验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品尝着那些充满回忆的味道。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我沉浸在作者描绘的那个世界里,久久不<bos>lān(不愿醒来)。他/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常强,无论是对食物烹饪的火候、调味的讲究,还是对家具摆设、衣物材质的描述,都十分到位,仿佛身临其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嫁娶”和“丧葬”的仪式描写,这些虽然是人生中的大事,但在旧时台湾,却有着一套非常传统且充满仪式感的流程。作者用非常平实的语言,记录下了这些习俗,并从中透露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能感受到,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是整个家族、整个社区共同参与的盛事。而饮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物,更是维系情感、传递祝福、表达哀思的载体。书中关于“产妇坐月子”的饮食调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那些看似简单的食材,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台湾旧惯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历久弥新”,即便我合上书页,书中的场景和故事仍然在我脑海中回荡。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沉浸式”,他/她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旧惯的生活和饮食文化娓娓道来。我最喜欢书中关于“婚俗”的描写,那些繁琐却充满仪式感的流程,那些精美的嫁妆,那些寄托着家人祝福的宴席,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新生活的期盼。而食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从订婚宴到婚礼酒席,每一道菜都承载着美好的寓意。我还被书中关于“老人与食物”的描写所打动,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们,用他们独特的智慧,传承着祖辈的烹饪技艺,并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些食物不仅仅是营养的补充,更是情感的传递,是文化的延续。这本书让我觉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婚丧嫁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而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挖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智慧的台湾旧惯生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温润如玉”,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平和与宁静。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批判旧时代的不足,也没有刻意去美化那些艰辛的岁月,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呈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那些旧惯的生活方式,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有些落后,但却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智慧。例如,书中对“惜物”的描写,无论是衣物的缝补,还是食物的充分利用,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勤俭节约,以及对资源的尊重。这种精神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生活细节时,并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生活场景真实地还原出来。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风格,反而让文字更具力量,更能触动人心。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略有苦涩,但回味无穷,甘醇绵长。它让我反思,在追逐效率和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也丢掉了许多宝贵的东西?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空间,让我去思考,去感受,去与那个遥远的时代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