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

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民國史
  • 教育史
  • 學術史
  • 教育思想
  • 高等教育
  • 師範教育
  • 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辛亥革命,不僅推翻瞭二百多年的滿清政府,也推翻瞭四韆多年的君主專製,為中國有史以來一大創局。國傢政體自專製變為共和,掌理全國教育行政的機構也由學部改為教育部,在教育宗旨、學校製度、課程以及中央教育行政官製等方麵,同時也都予以除舊布新。及北伐成功,國民政府成立初期,又試行大學院與大學區製,在教育行政組織方麵,又是一次重大的變革。試行失敗後,在教育政策上乃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廣義的教育,也包括學術。學術的發展,自與教育息息相關。本書前三篇,探討自民國成立到抗戰前在教育方麵的發展。後三篇,則討論學術研究方麵的情形。玆結集齣版,供作同道研究的參考。

作者簡介

陶英惠

  山東省德平縣(今陵縣)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生。四十八年畢業於颱灣大學曆史係。五十三年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以民國以來之教育、學術等問題作為研究範圍,於八十九年二月屆齡退休。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壹、教育發展

開國時期教育文化的創新
一、前言
二、蔡元培齣任教育總長的經過
三、對民國教育的重要措施
(一)擬訂教育宗旨
(二)改造學校製度及課程
(三)改訂中央教育行政官製
(四)用人惟纔的延聘部員
(五)集思廣益的臨時教育會議
四、從事社會改良運動
五、結語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1917-1923)
一、前言
二、北京大學的創立及其初期發展
(一)京師大學堂時代
(二)民國初年的概況
三、 蔡元培齣長北大經過及其對高等教育的理想
(一)齣長北大的經過
(二)對高等教育的理想
四、重要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教員素質
(二)糾正學生陋習與錯誤觀念
(三)培養自由研究學風
(四)革新學校行政組織
(五)創辦各科研究所
(六)實行男女同校
(七)組織評議會,實行教授治校
五、改革效果的剖視
(一)對新文學運動的影響
(二)對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三)與五四愛國運動的關係
(四)與國民革命運動的關係
六、辭職及其原因分析
七、結論

國民政府成立初期教育行政組織的變革
──大學院與大學區製試行的經過
一、前言
二、成立的背景
(一)新教育行政之建立
(二)法國教育製度的影響
(三)教育獨立思想之産生
(四)大學區製最初的藍圖
(五)李石曾的閤作鼓吹
三、試行的過程及研析
(一)大學院及大學區的設立
(二)大學院的組織及其特點
(三)大學區的組織及其特點
四、大學院及大學區之取消
(一)大學院組織的變更及取消
(二)大學區的窒礙與廢止
(三)中研院與平研院的繼續發展
五、失敗原因之探討
(一)摹仿失當 變更太驟
(二)政治不穩 基礎未固
(三)留學派彆之爭
(四)老友關係的破裂
(五)教育政策的激辯
六、結論

貳、學術研究

民國初期的學術研究(1912-1927)
一、研究機關
(一)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
(二)地質調查所
二、學術團體
(一)文史哲學類
(二)社會科學類
(三)自然及應用科學
三、人文學科
(一)史學
(二)哲學
四、社會科學
(一)經濟學
(二)社會學
(三)心理學
(四)教育學
五、自然科學
(一)地質學
(二)生物學
(三)氣象學
(四)物理學
(五)化學
(六)天文學
六、結語

統一與建設時期的學術研究(1927-1937)
一、學術機關與學術團體
(一)政府創辦的機關
(二)私人組織的團體
(三)各大學研究院
二、學術研究之成就
(一)中央研究院
(二)北平研究院
(三)專科以上學校教員之學術研究情形
(四)教育學術界的分工閤作
三、從經費看學術研究的發展
(一)中央研究院
(二)北平研究院
(三)庚款的補助
四、結語

中央政府遷颱後之學術研究(1949-1981)
一、研究機關
(一)中央研究院
(二)各大學研究所
二、學術團體
(一)民國37年時的情形
(二)政府遷颱後的發展
(三)參加國際學術組織
三、研究成就
(一)人文學科
(二)社會科學
(三)自然科學
四、結語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收到這本《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的時候,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許的忐忑。期待的是,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學術思潮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教育領域,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無數先賢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奠定瞭基石。忐忑的是,曆史的研究往往存在多種視角,我擔心書中可能過於側重某一方麵的論述,而忽略瞭其他同樣重要的維度。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深知海峽兩岸在曆史敘述上的差異,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種相對客觀、多元的呈現,能夠兼顧到不同地區的教育實踐與學術發展。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有對當時教育政策的深入分析,例如,從清末新政到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體製的演變,以及這些演變對社會結構和人纔培養模式産生的具體影響。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當時教育思想的淵源,比如,西方教育思潮是如何被引入和本土化的,又湧現齣瞭哪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對於書中提及的學術成果,我希望能夠看到對其曆史語境的充分解讀,而不是孤立地評價其學術價值。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時,我立刻就被這個書名所吸引住瞭。作為一名在颱灣的讀者,我對民國時期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教育領域,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我一直覺得,那個時期的教育探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發展有著重要的藉鑒意義。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主要的教育思潮和學術流派,比如,是以西方教育模式為主導,還是更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融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全麵的視角,讓我能夠瞭解民國時期教育傢們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為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奠定基礎的。我還對書中是否會涉及當時的教育政策和製度的演變感興趣,以及這些政策和製度對社會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评分

《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濃厚的學術氣息和曆史厚重感。作為一名來自颱灣的讀者,我對民國時期的一切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和他們的教育探索。我一直覺得,民國時期的教育,是在一個充滿動蕩和變革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充滿瞭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我特彆想瞭解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各種教育思潮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爭鳴與融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中國的教育是如何艱難地走嚮現代化的。我也想知道,那些教育傢們是如何在戰亂和動蕩中,堅守教育的理想,為國傢培養人纔的。

评分

我拿到《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作為一名在颱灣成長的讀者,我對民國時期總是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是一個充滿理想與掙紮的年代,而教育,無疑是其中最動人的一章。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教育思想的演變和學術爭鳴感到好奇。我希望能看到,在那個時代,中國的教育傢們是如何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並將其與中國本土的文化相結閤,創造齣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一些關鍵性的教育改革,比如,從封建教育嚮現代教育的轉型,新式學堂的建立,以及各種教育思潮的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去理解民國時期教育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它對我們今天颱灣教育所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

评分

《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這個書名,一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作為在颱灣生活瞭數十年的讀者,我總覺得,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而教育,更是承載瞭民族復興的希望。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以及教育傢們的思想充滿好奇。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中國的教育是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的?書中是否會探討當時主要的教育思潮,比如,是傾嚮於西方教育的模仿,還是更注重本土文化的傳承?我期待書中能夠對當時教育製度的改革進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學製、課程設置、師資培養等方麵。我也對那些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堅持辦學、傳播知識的教育傢們的精神錶示由衷的敬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他們的風采,以及他們為中國教育事業做齣的貢獻。

评分

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那段風雲變幻歲月的無限遐想。作為一名在颱灣長大的讀者,我對民國時期那段特殊的曆史背景下的教育發展,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和好奇心。我知道,在海峽兩岸,對民國教育的解讀可能存在差異,但其孕育齣的思想精華和學術脈絡,卻是不容忽視的。我尤其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理想與掙紮,以及他們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播撒現代教育的種子感到著迷。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探究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卻依然閃耀的思想火花。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不同地域、不同學派在教育理念上的碰撞與融閤,尤其是在學科建設、師資培養、教育製度改革等方麵,是否有對颱灣現代教育發展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我特彆關注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教育傢們是如何在戰火與紛爭中堅守教育理想,又是如何努力為國傢培養下一代的,他們的心路曆程,他們的學術堅持,我想通過這本書來一一體會。

评分

拿到《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我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封麵和嚴謹的書名所吸引。對於我這樣一位對民國曆史情有獨鍾的颱灣讀者來說,這本論集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我一直覺得,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轉型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而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其承載的意義更是非同尋常。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個新舊交替、戰亂頻仍的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構建和發展現代教育體係的。書中對於“學術史”的側重,讓我看到瞭它不僅僅是對教育製度的羅列,更是對那個時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論以及學術爭鳴的深入挖掘。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書中對於當時教育傢們思想的梳理,比如,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的鄉村教育實踐,梁啓超先生在教育改革上的思考等等。我希望能通過閱讀這本書,更清晰地認識到,正是這些先賢們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結晶,纔為我們今天的教育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教育政策的演變,以及不同學派在教育理念上的論戰感到好奇,這對於理解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脈絡至關重要。

评分

《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心中對那段波瀾壯闊歲月的無限追憶。作為一名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我從小就從長輩們口中聽到關於民國時期,特彆是那些在教育領域默默耕耘的先賢們的點點滴滴。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去重新審視那段被曆史塵埃掩蓋卻又至關重要的教育發展曆程。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教育工作者們的精神風貌,他們如何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堅守教育理想,培養下一代。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當時不同地區,例如,北方、南方,以及我們颱灣在教育發展上的異同。我想看到的是,書中能夠深入分析當時主要的教育思潮,比如,如何看待西方教育的影響,又如何融閤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形成瞭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理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理解民國教育發展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评分

讀到《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這個書名,我立刻産生瞭強烈的閱讀欲望。作為一位在颱灣生活和學習的讀者,我對民國時期總是懷有一種特彆的感情。那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巨變的時期,而教育,更是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希望。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主要的教育理念和學術思想,例如,是受到瞭西方哪些思潮的影響?又是如何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相結閤,形成瞭獨特的學術體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呈現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民國教育圖景,讓我能夠理解那個時代教育改革的艱辛與偉大。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對當時教育製度的演變進行細緻的分析,包括學製、課程、教學方法等,以及這些改革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

评分

《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這個書名,無疑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學術深度和曆史厚度的研究領域。作為一名在颱灣的讀者,我對民國時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我一直覺得,民國教育是中國現代教育的起點,它在探索中前進,在變革中發展。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當時主要的教育思潮,比如,是如何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響,又是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形成獨特的學術體係的。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清晰地瞭解那個時代教育傢們是如何在動蕩的環境下,為國傢播撒現代教育的種子,又是如何努力構建中國自身的教育體係的。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教育政策的演變,以及當時學術界在教育問題上的爭鳴與思考感到好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