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脫對苗條的瘋狂追求
由於長期不自覺受社會成見與美學觀點製約,隻要是女性,無論實際體重數字多寡,心裏或多或少,都曾為(或正為)自己的體重而苦。某些對一己體重數字深感不滿的女性,更可能因而對形形色色的減重方法趨之若鶩。長此以往,不僅自身價值觀無形中日漸扭麯,一昧盲目瘦身,更可能對生理健康造成莫大影響。本書作者即由曆史與社會的角度,論述長久潛伏於女性心中的瘦身神話,並就生理與心理雙重層麵,解析這則神話的成因與作用,同時提齣建議,試圖幫助所有女性脫離此種迷思,真正活齣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本書特色
本書於2004年重新齣版,仍於法國亞馬遜獲四點五星評價!
在網路討論區,引起各個年齡層女性讀者、網友的熱烈討論!
彆再當減肥商品的白老鼠!本書教你擺脫胖、瘦身材迷思,活齣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作者也曾經瘋狂迷戀於「減肥迷思」,她以自身的經驗,及身為心理學教授的觀點,由生理與心理雙重角度切入,導正現代社會對體重的病態價值觀!
作者簡介
丹妮爾.布爾剋(Danielle Bourque)
加拿大魁北剋拉瓦爾大學(Universit? Laval)心理學碩士學位。除瞭教授心理學之外,她還舉辦各種關於飲食障礙與體態形象等主題的講座。
譯者簡介
顔湘如
南伊利諾大學法文係畢業,曾任電影編譯,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小氣財神》、《小婦人》、《森林王子》、《局內局外》、《格雷的畫像》、《環遊世界八十天》、《海神疑雲》、《事發的19分鍾》(以上皆由颱灣商務齣版)、《巨魔海》、《外遇不用翻譯》、《埃及三部麯》、《莫劄特四部麯之二、三、四》、《龍紋身的女孩》等。
為瞭再版而重新修訂此書時,有幾件事令我頗為意外。第一,我發現社會的重大憂慮比我們個人的擔憂進展得更快速。本書一開始引述金.雀爾寜的話,其實也可以根據時下的重要議題加以修改。那麼,對恐怖攻擊的恐懼便取代瞭核戰。至於對高速通膨的憂懼,則相當於地球暖化引起各種環境災害所帶來的影響。然而,這些嚴重動亂卻絲毫沒有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多數人最大的恐懼依舊是發胖......
我的《十公斤的幸福》齣版於九○年代,此時再版的環境情勢已然不同。當時的人對苗條一事當然十分執著,所以我纔會寫這本書。然而,從那時起,對肥胖的恐懼卻大大提升瞭,而我書中傳遞的訊息自然也受到影響:有一、兩次,在我齣書後舉辦的座談會上,便有人說我「提倡肥胖」或說我的言論導緻民眾忽視健康。但由於我座談會所觸及的人多半是節食減肥的受害者,因此他們能理解我的訊息重點,上述那種反應倒是罕見。
不過自二○○三年鞦天起,愈來愈常聽到「肥胖人口的增加令人憂心」的論調,而且不隻是我們南方的鄰居,就連魁北剋本地也一樣。每星期一定都有報紙文章、電視節目或叩應節目討論這個主題。但是肥胖的恐懼也和所有的憂慮一樣,可能陷入不理性,因此我擔心大傢內心會對公斤展開大追殺,導緻我的書和所有與此主題稍有相關的言論都會一併被掃除──最近不是纔有一個未來的中學教師對我說,太瘦也許是避免肥胖的好方法......(利用厭食癥預防肥胖,怎麼早沒想到呢?)
在我所發現逐漸嶄露頭角的對抗肥胖運動中,我最擔心的是它會很快演變成對肥胖者的無情鬥爭。最近在一個討論時下肥胖人口比例增加的談話性叩應節目中,我就聽到有一個人建議為身體狀況良好的人減稅。很快就會輪到肥胖者的加稅瞭......
肥胖現象觸及整個社會,是個復雜、不隻單一原因的事實。有人提齣各種不同的假設試圖解釋,其中包括人們久坐不動、加工食物中的脂肪與精糖含量、飲食界的過度宣傳……還有一個考量也很有趣,就是許多場閤中的用餐儀式似乎正逐漸消失。於是進食便減縮成社會各界的私人活動:這正是法國社會學傢剋洛德.費席勒(Claude Fischler)所謂的「飲食反常」。費席勒認為這個現象要為近來飲食障礙案例增加負部分責任,因為少瞭飲食框架結構,每個人就要開始負責創造自己的儀式與準則:「這種情況可能會令人不舒服:(進食者)一方麵受到現代食物豐足的無數誘惑,一方麵又要遵從與飲食混亂情形不協調的飲食處方。」
總之,我很擔心像目前肥胖人口增加這麼復雜的現象,會被一些人簡化成個人責任問題,並藉由指責的言論傳開來,例如:「他們之所以胖是他們自願的。他們隻要小心注意就好瞭。他們隻要少吃一點就好瞭。都是因為他們,健康成本纔會增加......」這種言論可能造成的主要後果之一,就是被減肥業者利用當成一副好牌,嚮充滿罪惡感的人提齣離奇荒謬到極點的減肥方法。但誠如我在書中強調,這些方法讓人與自己內在的飢餓與飽足訊號斷絕聯係,反而常常引發它們理應解決的問題。我稱之為剝奪心理學,也就是齣現在節食減肥者身上,所有混亂的飲食態度與行為。在名為《不靠節食減肥》(Maigrir sans r?gime)的書中,作者尚-菲利浦.塞瑪提(Jean-Philippe Zermati)卻是以「認知限製」來形容這種持續節食的心理狀態,並提齣簡單的方法以恢復與食慾相關的身體訊號的聯係。塞瑪提將我書中所提到的方法講述得更完整,因此我強烈建議所有希望恢復正常飲食行為的人都應該讀一讀。
重讀我這本書也讓我有瞭其他發現,但疑問卻比答案多。例如,現在為女性提供的美的典範已經和九○年代初不太一樣。但我並不認為這些改變可以稱為進步。在第一章,我提到六○年代中期的超瘦模特兒崔姬(Twiggy Lawson,一米七二、四十二公斤)時用的是過去式,說這樣的典型已經在八○年代初被瘦而結實的典型所取代。但是九○年代中卻又再次齣現「新崔姬」的瘦的典型,而靈感來自六○年代的「和平與愛」的時尚也同時捲土重來。這波瘦骨風的代錶模特兒包括凱特.摩斯(Kate Moss,一米七二、四十四點五公斤)與莎隆.哈露(Shalom Harlow,臀圍三十二吋)。因此,當九○年代初許多時尚雜誌宣布「豐滿身材(即將)東山再起」時,我們看到重現的其實是超瘦身材。自那時起,這兩位模特兒,一個結實、一個瘦削,便愉快地並存於時尚雜誌中。
最近幾年還有一個審美觀的轉變:「極緻身體」的到來,也就是美國電視節目〈改頭換麵〉(Extreme makeover)中所呈現,經過徹底改造的身體。在美國,整型手術的數量逐年增加,求助於手術的人也愈來愈年輕。所以說我們不隻要將瘦的身體理想化,還要贊頌虛擬的身體。當模範身材太瘦無法企及,都已經讓人難以接受自己的身體瞭,如果又隻能透過昂貴又危險的手術去達成理想,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最後還有一個改變讓我內心産生一大質疑:一九九○年,我在我所謂「色情化的身體」與年輕女子尋求瘦身之間找到瞭關連。當時,成年女性身體的麯綫隻能在《花花公子》或《閣樓》之類的雜誌中找到。我讓我大學課堂上的學生看瞭這些圖像並詢問他們的意見,發現女生的反應非常負麵,因為這個身體讓她們聯想到屈服與輕視。我因此斷定年輕成年女子會否定她們正常的身形,是因為這樣的身形與受輕視的色情典型有關。但是如今重看這段於一九九○年修改的分析,我告訴自己:現在情況變瞭呀!其實幾年前開始,有一種色情色彩非常濃厚的女性典型,已間接透過歌唱界齣現。這種以剋莉絲汀(Christina Aguilera)與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為代錶的典型,和我撰寫此書時,隻能在「男人專屬」的雜誌中看到的身軀完全相符。今天,有不少青少女與年輕女子似乎認同這樣的典型。因此,當我坐在大學預科的學生麵前,經常發現女學生穿(脫)得很講究以便突顯自己的麯綫。女體與輕視屈服之間的聯想,難道已經消失瞭?或者其實是變成一種新準則,標榜超級性感等於解放?若真是如此,會有什麼後果呢?將身體色情化的女孩愈來愈年輕,會産生什麼影響呢?(今日,「La Senza Girl」連鎖服裝店針對的少女顧客群,年齡層從六歲開始,而且供應的服飾中包括丁字褲......)對於這個新現象所引發的問題我沒有解答,隻是覺得擔憂甚於安心。
幸福沒有重量?
我最後想提的一點是,自從齣版此書以後我經常感到苦惱。忽然間,我似乎成瞭某些女性的典範:我解決瞭問題,重點在於「接受真實的自己並且不再節食」。我遇見瞭幾個人似乎期望我完全地、始終從容泰然地體現我在書中所呈現的模樣。總之,我成瞭我所謂「新準則」的第一個受害者。事實上,我的書似乎引齣一個新的道德規範:你一定要接受真實的自己,絕對不能想要瘦身......這和所有準則一樣,掩飾瞭人類復雜心態中固有的矛盾,也因此讓人無法走自己的路。所以我一定要重申我這本書的重要訊息:幸福是沒有重量的,無法靠著一份食譜獲得,也絕不可能獲得後便一勞永逸。至於要讓自己不快樂的最佳方式,則是努力去符閤某種標準,而不是試圖藉由自行發現飢餓感、尋求自己迴應的方式,來過自己的生活。
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十公斤的幸福》時,我纔發現,它遠比我預期的要深刻得多。我原本以為會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但很快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那種細膩的筆觸,仿佛在我眼前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身臨其境。我喜歡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那種微妙的情緒變化,那種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情感,都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話,思考作者想要錶達的深層含義。有時候,我會發現作者的觀點和我自己曾經的想法不謀而閤,這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仿佛找到瞭同道中人。但有時候,作者又會拋齣一些我從未想過的角度,讓我陷入沉思,甚至有些顛覆我原有的認知。這種在閱讀中不斷被啓發、被挑戰的感覺,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隱藏的情感和睏惑。
评分《十公斤的幸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我從中學習到瞭如何去熱愛生活,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這本書讓我明白,幸福並非來源於物質的豐裕,而是來源於內心的平和與滿足。我喜歡作者對生活的熱情,那種對生命的熱愛,能夠感染到每一個讀者。我常常會因為書中角色的樂觀積極而受到鼓舞,也常常會因為他們對生活的執著而産生共鳴。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內心深處的浮躁,讓我變得更加平和、更加從容。
评分《十公斤的幸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有特色,它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風格,而是樸實無華,卻又充滿力量。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進我的心裏,洗滌著我塵封已久的情感。我喜歡作者的遣詞造句,那種恰到好處的錶達,能夠將人物內心的情感和外在的場景完美地融閤在一起。我仿佛能夠聽到角色的呼吸,感受到他們的心跳。這種純粹的文字魅力,讓我對作者的纔華贊嘆不已。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文字應該是能夠觸動人心的,而《十公斤的幸福》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用最樸素的語言,訴說著最深刻的情感。
评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應該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十公斤的幸福》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對待幸福的態度。書中那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如何去愛,如何去珍惜,如何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它獨特的方式,引導我走嚮更成熟、更豁達的人生境界。我喜歡作者的智慧,那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洞察力,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常常會把書中一些觸動我的句子記下來,時不時地拿齣來翻閱,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十公斤的幸福》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所展現的那種“生活流”的魅力。我不是一個追求轟轟烈烈人生的人,我更看重的是那些細水長流的溫暖,那些點滴積纍的幸福。《十公斤的幸福》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事件,更多的是那種日常的瑣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但正是這些平凡,構成瞭最真實的生活,也蘊含著最動人的幸福。我常常在書中看到一些熟悉的場景,一些似曾相識的對話,仿佛那些故事就發生在我身邊,或者就是我自己的生活。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覺得這本書離我非常近,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喜歡作者將這些平凡的生活場景描繪得如此生動,讓我能夠從中感受到那種淡淡的、卻又彌足珍貴的幸福。
评分總而言之,《十公斤的幸福》是一本值得我反復品味和珍藏的書。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變著我的生活態度,也讓我對幸福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常常會嚮我的朋友們推薦這本書,告訴他們,如果你也在尋找生活中的那份簡單而真實的幸福,那麼這本書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你心靈的慰藉,是你人生的指南。我喜歡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喜歡它所傳遞的每一個情感,我深深地相信,這本書會帶給更多的人,屬於他們的“十公斤的幸福”。
评分這本書真的是一種意外的驚喜,我當初拿到《十公斤的幸福》純粹是因為它的書名,那種質樸的、帶著點兒笨拙的幸福感,仿佛能從書名就滲透齣來,讓人立刻産生瞭好奇。拿到書後,我花瞭很長時間端詳它的封麵,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像是陽光曬過的棉布,帶著暖洋洋的觸感,又像是久違的、兒時傢裏老照片的色調,不張揚,卻有著一種沉甸甸的、讓人安心的分量。我一直覺得,書的封麵和書名就像是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拋齣的一個橄欖枝,而《十公斤的幸福》無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橄欖枝,它精確地抓住瞭我內心深處對“幸福”這兩個字最樸素的理解,也成功地勾起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想要知道,這“十公斤”究竟意味著什麼,又承載著怎樣的幸福。我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心情,準備走進作者所構建的世界,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或許並不華麗,但絕對真實的情感。
评分在我看來,《十公斤的幸福》是一本非常適閤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東西,都能獲得新的感悟。這本書就像一本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喜歡在不同的心境下去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它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迴應你。有時候,它會給你溫暖的安慰,有時候,它會給你前進的動力,有時候,它會讓你放聲大笑,有時候,它又會讓你默默流淚。這種多層次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具有瞭持久的生命力。我常常會把它放在床頭,睡前隨意翻開幾頁,就足以讓我心靈得到安寜。
评分《十公斤的幸福》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書,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幸福”的定義。我一直以為幸福是一種宏大的、遙不可及的東西,需要通過巨大的努力纔能獲得。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幸福其實就隱藏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隱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我喜歡作者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來闡釋“十公斤的幸福”的含義。它可能是一份關懷,可能是一個微笑,可能是一次陪伴,也可能是對生活的熱愛。這些看似微小的點滴,匯聚起來,就構成瞭生命的重量,構成瞭幸福的厚度。這本書讓我明白,幸福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擁有一顆善於發現和感受幸福的心。
评分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容易被文字中的情感所打動。《十公斤的幸福》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瞭很多讓我潸然淚下的時刻,也看到瞭很多讓我會心一笑的瞬間。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描寫,那種親情、友情、愛情,在書中都得到瞭最真摯的體現。我能夠感受到角色之間的羈絆,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的關懷與付齣。有時候,我會為角色的遭遇而感到心疼,為他們的選擇而感到欣慰。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閱讀,更像是在經曆。我完全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裏,和角色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