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荣的文章获得两岸读者一致最高评价,是各大亲子论坛最受瞩目的焦点,众多热门部落格争相感动转贴。
2009年2月,精采文章即将成书,由25篇最多推荐、传阅率最高的文章完美集结。
唯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我们相信,刘继荣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一边掉眼泪的。
在书中,除了写自己的故事,刘继荣也写别人的故事,流畅真切的笔触同样让人感同身受。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侧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英语老师在上课时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 家有中等生
孩子的成长,是一粒稻长成硕硕的穗;是青青的云,凝聚成一帘江南二月的杏花雨;是坚硬的核,开成千树万树塞北晶莹的梨花,这本来就是一种漫长而美丽的等待,而我,却如此地迫不及待。?用一颗平常心,等待花儿从容开
孩子的生命?,不是每一场风,都需要躲进母亲怀?,不是每一场雨,都需要一把慈爱的伞,人生有许多滋味,是必须自己体验的。?不能缺席的父亲
孩子的心,你真正暸解吗?你给孩子的,是他真的想要的?是不是天才,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本书的书写者刘继荣,自认是一位软弱与不完美的母亲,时常在期待子女功成名就,与让孩子快乐成长、活出自己的挣扎中两难,透过聆听与互动,她在孩子的爱与包容里,重新找到自己,并懂得用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
25篇关于孩子的真实故事,刘继荣一字一字,认认真真地,写生活中可以让自己和别人感动到流泪的文字。在她的文意与诗意转瞬之间,你也许会不经意地看见自己。
在历经二、三十年望子女成龙凤的高压教育之后,新一代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期待已有脱出上一辈圆梦心结的取向,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子女找出自己的路,快乐与成就兼得。本书适合做为现代父母成长与教养的省思,亦不失是一股支持父母改变的力量。
作者简介
刘继荣
女,自由撰稿人,现居住于新疆。
面朝天山,春暖时,常常花还未开,不过,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喜欢写自己的故事,也写别人的故事;喜欢简单平静的生活;喜欢干净温暖的文字。
多篇作品被教育部课题组选为作文教材,并于2008年被教育部聘为中小学课题组专家。
遇见世上最好的爱
请你一定要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常常,在你不留意的时候,他以一颗柔软的心守护你,在你叹息的时候,他以稚嫩而倔强的手臂,拥你在小小的怀抱?。
爱的怀抱是有形状的──飞鸟翅膀掠过的形状,是天空怀抱飞鸟的形状;那朵悄悄朝向母亲开放的小花,就是孩子怀抱母亲的形状。
爱的怀抱是有颜色的──矢车菊的蓝,是阳光怀抱矢车菊的颜色;岁月中那些触手可及的温暖,就是孩子怀抱母亲的颜色。
只是,浓荫会顽皮地遮蔽起鸟儿,密叶会稚拙地将最甜的果子藏在手心。所以,有时你会被那顽皮和稚拙挡住了眼睛,看不到孩子手心?的天堂。
偶尔,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歇下寻找的眼睛,留神看看身边这个熟悉的小人儿,你一定会发现,许许多多让你心动的美妙瞬间。
我喜欢打开日记,抚摩那一段一段的过往,因了孩子,普通的文字便有了玉的光泽温润;因了孩子,平淡的光阴变得织锦般迷离眩目,就连黯淡的长夜,也被星光洗得晶莹通透。
怎么可以忘记呢──当我缠绵病榻时,有双小小的手,在噩梦纠结的深夜为我打开台灯,拭去我额上涔涔的冷汗。天亮了,他托起我软弱的手臂,叫我向晨霭说早安。在幼时我教他走路的林荫小道上,他扶着我,一遍遍学习走路。
怎么可以忘记呢──当我能够独自行走时,他为我纵情鼓掌,将手掌拍成两片通红的枫叶;当我因跌倒而沮丧时,他拭去我的泪,拿一片花瓣蒙在我眼上,教我透过这瓣温柔心,看头顶晴柔的天空。
其实,他是个最普通不过的小男孩。暑假过完了,会赖在幼稚园的门口不愿意进去。读小学时,第一次英文测验,欢喜地跑回来向我炫耀:「我得了十七分,全班只有一个十七分!」得了一百分后,他反而郁闷得喃喃自语:「我怎么和其他人考一样的分数呢!」
如今,他已长成一个一米七五的少年。我看他,须仰头,他看我,须俯首。俯仰之间,我们都明白,那些无限无限的幸福时光,都好好地在前面等着我们。
所以,繁花落尽后,我会安心地等青果鼓起;阴霾罩顶时,我会静静等白雨洗尘埃。千里万里的人生路,吹着冷风不觉得凉,踏着泥泞不觉得狼狈,一程一程,春风浩荡地走下去,只觉得流光飞舞,岁月生香。
我告诉自己:在以后的日子?,无论遇见什么,都要微笑面对,因为,我已经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贴着世间最近的温暖,还会奢求怎样更好的人生。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一种温和的力量。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激昂的鼓动,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我的教育观念。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场“修行”,而这本书,就是我在修行路上遇到的一个重要的指引。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自己曾经的困惑和错误,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倍感亲切。我不再觉得只有自己才会在育儿路上犯错,这让我能够更轻松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挑战。我喜欢书里那种积极向上的基调,即使是在谈论孩子的不足时,也总能找到积极的方面去引导。比如,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拖延”时,作者会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去找到激发他们动力的契机,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这种“釜底抽薪”式的解决问题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原来教育也可以如此有智慧,如此有温度。它让我明白,培养一个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品格,是情感,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轻松幽默的育儿指南,毕竟“家有中等生”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接地气的调侃。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只是在分享鸡毛蒜皮的日常,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微妙变化。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中等”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是一种平庸,而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在无数普通孩子身上发生的、看似不惊心动魄却又影响深远的成长轨迹。书中的很多段落,都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自己家孩子的成长片段。比如,作者在描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那种既渴望独立又依赖家长的矛盾心理时,简直是把我心里的OS都说了出来。那种时不时冒出来的叛逆,以及偶尔流露出的脆弱,让家长既头疼又心疼。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什么“特效药”,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反思,引导读者去理解和接纳。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作为家长可能存在的焦虑,以及在面对孩子“不那么出色”的表现时,内心深处的挣扎。它让我明白,重要的不是孩子有多么光芒四射,而是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陪伴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即使那光芒并不耀眼,但足够温暖。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教育理念的探讨。作者并没有高谈阔论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了“尊重”和“理解”上。我常常觉得,在当下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家长们似乎都在争先恐后地将孩子塑造成“别人家的孩子”,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教育的本质不是改造,而是引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是否过于功利,是否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书中举例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孩子对某件小事的执着,或者对某个看似无聊的爱好的投入,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解读。这让我意识到,这些“小事”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独特的兴趣和天赋。书里的一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与其费尽心思去挖掘一个不存在的‘天才’,不如好好呵护一个‘普通’的孩子,让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句话,让我如释重负。我不再纠结于孩子的成绩排名,不再焦虑于他们是否“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更关注他们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这是一种教育上的“减负”,也是一种心灵上的“释放”。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内心深处被触动了。它并没有给我什么惊世骇俗的答案,但却让我对“家有中等生”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用“优秀”或“平庸”来简单定义我的孩子,而是开始学会欣赏他们身上那些独一无二的闪光点。书中的许多观点,都颠覆了我原有的某些教育执念。我曾经以为,孩子的一切都要以成绩为重,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的快乐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成绩”。作者在描述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点滴时,那种平淡中带着深情,让我深受感动。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与孩子之间,那种在平凡日子里堆积起来的深厚情感。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长者,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在我焦虑的时候,给我安慰。它让我明白,育儿的真谛,不在于一时的成功,而在于长久的陪伴;不在于培养出多么出众的孩子,而在于陪伴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评分从叙事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慢”。作者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通过细水长流的叙述,一点一滴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家庭互动场景时的那种真实感。那些对话,那些眼神的交流,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都被作者捕捉得栩栩如生。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那个家庭之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书里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一个又一个细微的成长瞬间。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构成了最动人的篇章。作者对孩子心理的刻画也极其到位,那种青春期的懵懂、困惑、迷茫,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读到一些描写,简直是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家孩子的影子。这让我更加确信,育儿这件事,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方法”,而是学会“倾听”和“陪伴”。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倾听”和“陪伴”的教科书,它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了最深刻的教育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