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台湾长期以来,在中国外交打压与封锁下,外交处境艰难,甚至在国际组织的参与上,也经常因为中国的杯葛而遭拒于门外。所以我们发展出独特的「务实外交」,所依靠的正是台湾这几年来所引以为傲的经济、自由、民主、多元文化等软性国力的发挥,而这是本书所探讨的「公众外交」背后「软性国力」的运用。而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较为整体性探讨「公众外交」概念与运作的专书,期望透过本书的出版,能为台湾的新闻界、外交界注入一股新的活水,让台湾外交有更大更宽广的空间。
本书含括公众外交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或知识,系台湾第一本探讨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管理的专书,内容除国外机构、学者专家相关学理介绍及研究外,并蒐罗美国、英国、挪威等国外交部门推动公众外交实例,故理论与实务兼具。全书约26万字,文字浅显易懂、条理分明、逻辑清晰。
本书适合下列人士参用:政府部门从事涉外事务官员;研究国际关系、外交、两岸事务大专院校教师及学生;从事国际性非营利或非政府组织人员;其他对国家形象、国际事务有兴趣者。
作者简介
卜正(王民)(James Buu)
任职行政院新闻局,从事国际传播(新闻文宣)工作十余年,曾派驻澳洲雪梨、美国洛杉矶,及俄罗斯莫斯科等地驻外新闻单位,着有《公共关系--政府公共议题决策管理》(2003年扬智文化出版)。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理解“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这两个复杂概念,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传播渠道多元的时代,传统的硬实力竞争之外,软性国力扮演的角色愈发吃重。“公众外交”这个词汇,虽然近年来在学界和政界频繁被提及,但其内涵、操作方式以及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国家软实力,却常常显得模糊不清。作者通过这部著作,似乎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公众外交的核心理论,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应用。 阅读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公众外交的理论基础,比如文化传播、公共关系、信息战等领域如何相互渗透、协同作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并不回避现实的挑战与困境,例如如何克服刻板印象、如何应对信息不对称、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国家文化的独特性等等。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展现了作者对国际关系与传播学领域的深刻洞察。对于渴望了解国家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自己的故事”,并借此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实践的框架。
评分我一直对国际关系中的“叙事”力量感到着迷,而这本书则将这种力量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阐释。“公众外交”本质上就是关于“讲故事”——如何用一个国家愿意被听到的方式,向世界讲述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成就。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谈论了“什么”故事要讲,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如何”讲,以及“讲给谁”听。 书中对不同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分析,让我对当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从传统媒体的报道,到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再到文化产品的深度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塑造公众的认知。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教育、艺术、体育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目标受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些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这本书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理解与认同,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视角。它让我明白,公众外交并非单纯的宣传,而是一种需要策略、创意和长期投入的系统性工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软性国力”与“公众外交”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国家间的硬实力较量,而这本书则让我们看到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能否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软性国力的强弱。而公众外交,正是塑造和提升这种软性国力的核心途径。 作者在书中,对公众外交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结合了大量鲜活的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他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文化传播、公共关系、民间交流等多种方式,来构建和维护一个积极的国家形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信任”的强调——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赢得他国的信任。而建立信任,恰恰是公众外交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软性国力是如何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软性国力”这个概念,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像是一种不易量化的“感觉”。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将“软性国力”具象化了。他不仅阐释了软性国力的重要性,更是深入剖析了构成软性国力的关键要素,比如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的感召力、外交政策的公信力等等。 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要素孤立开来,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效应。例如,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所展现出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与其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其对全球公共事务所持的负责任态度,共同构成了其强大的软性国力。这本书让我对“国家实力”的理解,从过去的单一聚焦于军事、经济等硬性指标,扩展到了一个更为多元和立体的维度。它提醒我们,在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能影响其在全球的地位和话语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更多体现在其策略层面的实用性。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在国际传播领域,了解如何“知彼”——即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和信息接收习惯,并且有效地“知己”——即清晰、有吸引力地展现国家形象,是公众外交成功的关键。书中对具体策略的探讨,从软性内容的创作、社交媒体的运用,到民间交流的促进,再到文化产品的输出,都提供了非常具体可行的思路。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策略”的解析,它并非简单的套路罗列,而是强调根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议题、不同的目标受众,制定差异化的传播方案。例如,在与西方国家互动时,可能侧重于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叙事;而在与发展中国家交流时,则可以强调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愿景。这种灵活而精准的策略思维,对于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公众外交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周密策划、精细执行的系统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