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台湾佛教近三百多年来(1662-2008)发展和变革的「通史性主题论述」,观察论述近百年两次,分别来自战前的日本佛教,与战后来自大陆汉传佛教等传统所造成的鉅大冲击,并说明不同时期台湾地区所面临多次政权鼎革前后的佛教史变化,及新统治当局在官方宗教行政上所採取的不同措施,与来自佛教界自身的相对调适和转型过程所出现的各情况。
为求掌握台湾本土长期佛教发展历史的各种面向,作者以学院派历史学者所惯用的细致归纳法,来透视台湾地区的汉人,自明清时代移垦迄今为止的出家佛教制度,和在家佛教制度的长期互动史。此外,也尝试运用近代文化人类学所主张的「深描」技巧,对有意义或具代表性的各本土佛教的教团及其重要佛教领导人物的经营事业手法,进行具体细节的历史描绘和变革风貌的陈述。
作者简介
江灿腾
1946年11年3日生,桃园大溪人
现职:北台湾科技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学历: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文学博士
初、高中,皆是自修检定而取得同等学力证书
学术专长:台湾佛教文化史、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东亚近代佛教史等
着作:已有十多本,而其中六十四万字的《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一书(台北:南天书局,2001),堪称其研究台湾近代文化史的代表着作。但与陈正茂教授合着的《新台湾史读本》一书(台北:三民书局,2008),则堪称其深刻描述战后台湾社会文化史时间下限迄2006年底为止的最新力作!
学术荣誉:
(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纪念奖的八次得主
(2)第一届宗教学术金典奖得主
(3)第二届台湾省文献杰出工作奖的得主
(4)获选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
(5)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校友会论文奖得主
(6)林本源文教基金会年度最佳论文奖得主
(7)中央日报征文社会组第三名得主
电子邮件地址:chiang1946@gmail.com
第一卷 台湾佛教早期的历史(1662 ~ 1894)
--从明郑时期到清朝统治结束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明清时代台湾传统出家佛教的制度变革与发展
第三章 明清时代台湾传统在家佛教的斋教三派
第二卷 日治时代台湾佛教史(1895 ~ 1945)
第四章 日治初期各派日僧来台发展及其教势的变革历程
第五章 日治初期官方对台湾宗教行政法的建构与解读
第六章 日治初期「儿玉.后藤体制」下日台佛教的平行发展
第七章 「西来庵事件」爆发后官方的全台宗教调查与佛教组织的大变革
第八章 基隆月眉山灵泉禅寺派的崛起与转型
--崛起于基隆新港都、矿区和铁路交通线的新佛教道场
第九章 台北五股坑观音山凌云禅寺派的崛起与转型
--崛起于淡水河南岸交通线与郊区优美丘陵地的新佛教道场
第十章 新竹州大湖郡观音山法云禅寺派的崛起与转型
--崛起于番汉交界新垦区、樟脑产地、客家生活圈、
可借纵贯铁路交通线辅助的新佛教道场
第十一章 大正后期台湾僧侣首次参与东亚国际佛教交流和两岸佛教的互动及影响
第十二章 客籍艺僧张妙禅与狮头山金刚禅寺派的崩裂
--崛起于狮头山新佛寺观光区、樟脑产地、闽客交集
圈、可借纵贯铁路交通线辅助的新佛教道场
第十三章 昭和初期林德林的新佛教正信传播与儒释知识社区的冲突
第十四章 战云密布下高雄「大岗山派」的全派被迫转型
第三卷 战后台湾佛教现代史(1945 ~ 2008)
第十五章 从戒严到解严:战后在威权阴影下发展的台湾佛教及其相应变革
第十六章 从满洲国到台湾南部:战后东北天台宗僧侣来台湾地区发展的历程
第十七章 高雄「大岗山派」在战后的转型与发展
第十八章 战后台湾佛教四大事业道场的崛起与转型:
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
第十九章 战后胡适与铃木大拙对台湾禅学界的冲击
第二十章 解严后台湾佛教与政治的新变革
第二十一章 从解严前到解严后:当代台湾佛教人间净土思想的变革与争辩
第二十二章 解严以来台湾佛教文化多元发展的新趋势
这本《台湾佛教史》,看完之后,脑子里嗡嗡的,信息量太大了,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我一直以为台湾佛教就是那几大寺庙,听听名号,知道有这么回事。结果这本书,从最早期郑成功时期佛教传入台湾,一直讲到近现代,时间跨度好大,历史脉络也特别清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把佛教的发展和台湾的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看,这一点很有价值。 最让我惊讶的是,原来佛教在台湾经历了那么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早期的汉传佛教,到日据时期的日本佛教影响,再到国民政府迁台后,不同派系的汉传佛教涌入,形成现在的多元格局。这本书就把这些复杂的演变过程讲得很清楚,而且有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些寺庙的重建、僧侣的传承等等,都很实在。 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书中也谈到了佛教和政治、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寺庙是安定社会的力量,有时候,它又会站出来发声,参与到社会议题中。这种复杂的多重性,让我对佛教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印象。 它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佛教艺术、建筑的演变,从一些寺庙的壁画、雕塑,到建筑风格的改变,都能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思潮。这对于我这种对文化和艺术比较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写佛教,更是在写台湾的历史、台湾的文化。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信仰和人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我本来以为只是想了解一下台湾佛教的历史,结果它所展现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佛教如何成为台湾社会一股重要的“软实力”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影响,更是在文化、教育、甚至社会伦理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详细地阐述了佛教慈善机构如何运作,佛教教育如何普及,以及佛教思想如何影响了台湾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本书还非常详尽地介绍了佛教在台湾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从早期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到日据时期作为抵抗殖民者的精神力量,再到战后作为社会重建的重要支撑,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佛教在台湾的每一次转型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连。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佛教“在地化”过程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植,而是佛教如何在台湾的土壤中,与本土文化、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佛教形态。这种“在地化”的讨论,让我对佛教的普世性和地域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一些重要的佛教宗派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也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宗派能够迅速壮大,而另一些则相对式微,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地理、人物等多种因素。 总而言之,《台湾佛教史》是一本内容丰富、分析深刻的学术著作,它以其严谨的考证和广阔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台湾佛教的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信仰、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精彩叙事。
评分《台湾佛教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如此”。我一直以来对台湾的佛教,总觉得有些零散的认知,知道一些有名的寺庙,知道一些大师,但总觉得缺少一条主线。这本书就像是给我勾勒出了整条主线,让我把之前那些零散的画面串联了起来。 书里关于佛教如何融入台湾民间生活的部分,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它不只是讲佛教理论,更多的是讲佛教如何在台湾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留下痕迹。比如,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背后其实都有佛教的影子。还有,它讲到一些社区型的寺庙,如何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中心,这一点让我觉得很亲切。 我还很喜欢它对佛教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差异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台湾,佛教能够以一种相对独立和蓬勃的姿态发展,而大陆的佛教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更多的波折。这让我对台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一些具体寺庙的历史故事的挖掘,也十分引人入胜。它不只是介绍寺庙的宏伟,更关注寺庙背后的传承、危机和转机。读这些故事,就像是在看一部部关于信仰、坚持和复兴的人生剧。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佛教在台湾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吸收新的思想,回应新的挑战。这种生命力和适应性,是它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台湾佛教史》是一本充满故事和智慧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台湾佛教的厚重历史,也感受到了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我惊艳,完全颠覆了我对台湾佛教的刻板印象!以前总觉得佛教就是出家人念经、拜佛,顶多算是一种信仰寄托。但《台湾佛教史》彻底打开了我的视野,原来台湾的佛教发展是如此波澜壮阔,充满了历史的深度和人文的温度。 从最早的汉传佛教传入,到后来日本殖民时期的冲击与融合,再到战后国民政府带来的汉传佛教多元化,这本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每一个阶段的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佛教现代化”的探讨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寺庙建筑风格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如何与现代社会思潮碰撞,如何回应社会议题,如何在教育、慈善、艺术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几位对台湾佛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事迹的深入剖析。他们不只是虔诚的修行者,更是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者和文化奠基者。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台湾的佛教界。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看到了佛教在台湾落地生根、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而且,这本书的史料考证也相当扎实,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一手资料,让我感觉阅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在亲身经历台湾佛教的百年风云。它让我明白了,佛教并非是一种孤立的宗教活动,而是深深地融入了台湾的社会结构、政治变迁和文化基因之中。 总而言之,《台湾佛教史》是一本让我收获满满的书。它不仅普及了台湾佛教的历史知识,更引发了我对信仰、文化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台湾历史、文化以及佛教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被它所展现的厚重与魅力深深吸引。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说实话,有点超出我的预期。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没想到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它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我一直对台湾民间信仰和佛教的界限比较模糊,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了很多梳理。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汉传佛教在台湾如何与本土的神祇信仰、祭祀习俗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台湾式佛教”。这一点很有趣,也让我对自己从小到大接触到的许多宗教仪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寺庙的变迁,从早期的简朴到后来的宏伟,以及寺庙在社区扮演的角色。这些描写让我感觉佛教不仅仅是宗教活动,也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地方社区的情感。我读到的一些关于老一辈寺庙如何从物质贫乏中走出来,又如何在社会变迁中适应和发展的故事,特别感人。 另外,这本书对佛教在台湾社会影响力的一些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它如何参与到教育、医疗、慈善事业中,以及佛教思想如何影响了台湾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这让我看到了佛教在台湾社会的积极作用,不仅仅是精神慰藉,也包含着对社会福祉的贡献。 当然,这本书在某些地方的论述可能比较学术化,需要一些耐心去理解。但总体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认识台湾佛教,并且在一些有趣的细节上做了很好的挖掘,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信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