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虽然有着金和沙的混合
我衷诚地希望读者能够从中筛选
在字里行间,寻获自己受用的金粉
穹拉惹对仁波切的自传—生命之旅
作者简介
穹拉惹对仁波切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知名学者,具有转世的喇嘛身分。出生于西藏东南方的偏僻康区,并在 1928 年(五岁)时被认证为第十世转世仁波切,于六岁时正式出家,在拉萨踏上学习佛教的历程。仁波切的表现非常优秀,顺利取得藏传佛教体系最高级佛学博士的学位(拉朗巴格西)。
随着 1959 年达赖喇嘛远走印度以避难,仁波切也到达印度,开展了另一段特别的人生旅途。从 1960 年代迄今,他曾停留在印度、欧洲,最后在美国落脚。
1975 年仁波切在纽约创立了「西藏中心( The Tibet Center )」,成为欧美最知名、历史最悠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传承机构之一。他的学养丰富、为人谦和,目前每年都会定期回到印度教导格鲁派僧众,也会到世界各国弘法,为传扬佛法而尽一份心力。
序-穹拉惹对仁波切∕ 蒋孜曲杰 拉达克瑞宗转世比丘 土登尼玛
序-鸽子的脚步∕?约瑟夫坎伯
自序-
第一章- 我的家乡
第二章- 返回拉章
第三章- 教育的开始
第四章- 拉萨
第五章- 就学惹对寺
第六章- 学辩经的开始
第七章- 姜村——学习辩经
第八章- 新年庆典及默朗节
第九章- 密集的学习
第十章- 受比丘戒
第十一章- 参加显教的最高考试
第十二章- 开始学习密法
第十三章- 上密院
第十四章- 课外学习
第十五章- 担任上密院纠察师期间
第十六章- 最后一次返乡
第十七章- 在中共学校任教
第十八章- 在两个世界之间
第十九章- 出亡至印度
第二十章- 我的新生活
结语-
推荐序一
穹拉 惹对仁波切 蒋孜曲杰 拉达克瑞宗转世比丘 土登尼玛 作
我以虔信欢喜之心礼敬佛陀,如日友般至尊是我无等遍智之上师。礼敬弥勒尊及文殊尊,如佛陀之使者;礼敬印度圣地之大学者及修行者,圣龙树尊及无着兄弟等;礼敬旧译派始祖藏王松赞干布及学者译师们;礼敬学者、大师及法王〔莲花戒大师、莲花生大师及赤松得赞〕等诸尊;礼敬〔格举祖师〕马尔巴、米勒日巴、冈波巴等诸尊;礼敬〔萨迦之〕萨迦五祖师等诸尊;礼敬〔噶当派祖师〕阿底崃尊者及仲敦巴等诸尊;礼敬〔格鲁派祖师〕文殊宗喀巴父子等诸尊。礼敬已,我将以心中之吉祥草尖撷取,您穹拉惹对仁波切之广大事业海中一滴精华,以滋养增长诸善缘者之信心。
穹拉惹对仁波切,因过去世修习菩提心所种下之善习气,从小即于惹对寺出家,立志遵循寺规,致力修学如同文殊法王宗喀巴所说:「最初广大求多闻,中显经论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教昌弘!」
由此仁波切依止于具量善知识足下,初学惹对摄类学习因明,之后修习法称论师的《释量论》,和弥勒菩萨为诠释殊胜《般若经》中之隐义而所着的《现观庄严论》,及在印度被公认为最殊胜的现观庄严论注释——狮子贤阿阇黎所着的《现观庄严论——明义释》。同时学习宗喀巴大师的《金鬘疏》,贾操杰大师的《庄严疏要》等。
您复次修学中观,研读龙树菩萨为诠释《般若经》之显义空性次第而着作的《中观理聚六论》,其中又以《中论》为此六论之要。您修习月称菩萨所注解的《入中论》及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和《根本中论广释》。
在律论方面,您精学功德光律师所着的《律经根本律》及其广解,遍知者措那瓦的《毗奈耶根本论日光疏》和一切智者根顿珠的《毗奈耶宝鬘论》等毗奈耶论着。
之后您学习第二智世亲菩萨所造之《阿毗达磨俱舍论》及其自释,钦文殊的《钦俱舍论》和法王一切智根顿珠的《俱舍论释…明照解脱道》等阿毗达磨论着。
仁波切您在经过二十年精勤闻思修诸印度和西藏的经藏论疏后,在拉萨祈愿大法会时的五部大论考试上,在来自三大寺之数万名僧众学者之前,成功地答辩,荣获拉朗巴格西之学位。此祈愿法会乃是宗喀巴大师在十五世纪初期所创的四大事业之一。
您之后又继续学习密法,进入上密院(此为宗喀巴大师密乘传承的二密教学院(上、下密院)之一),多年修学《密集金刚根本续》、月称菩萨的《明炬论》、宗喀巴大师的《宝苗论》和《考判精要》等四合注,及宗喀巴大师的《胜密集金刚五次第明炬论》、克主杰大师的《生起次第成就大海论》,《世尊胜乐轮胜乐金刚根本续》、宗喀巴大师的《胜乐密义明显论》、及密宗大师贡噶顿珠的《密续释》。并圆满修学密集、胜乐、大威德三尊的生起及圆满次第,及彼支分的仪轨、梵呗(唱颂)、檀城绘制三艺等。又在数百位学者之中,以最优异成绩圆满通过上密院之考试。随后即担任上密院纠察师,树为僧众之楷模。
此后又依止圆满具量的众善知识如法王达赖喇嘛的两位亲教师等,请授予显密道次第,四部灌顶,生圆次第的教授;及各种密法教授和口传,被称许为二位亲教师主要弟子之一,得其心要如宝瓶甘露一滴不漏地注入另一宝瓶中般。经过如此圆满闻思修次第,为报师恩,仁波切又将许多的灌顶、口传、教法传授给不同根器的善缘弟子。正当此时佛陀圣教在西藏面临衰退,仁波切被迫流亡到印度,住于法王法座所在之达隆沙拉,支持配合法王之宏愿,出任编辑西藏教科书,致力在异地重新振兴雪域西藏的正法和文化,使已衰退的佛陀圣教得以恢复,未衰退的令其发扬光大。仁波切肩负此重任,法云广照,力行佛喜业。
同时,仁波切又旅居许多佛法未宏化之地,最后选择长住美国,广传佛法于有缘弟子,教导他们修行佛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增长其信心,有次第的引领弟子们走上共与不共之圆满道;更在此末法时期成立佛法中心,如同重新开展即将枯萎之花朵。
总之在此五浊恶世中,尊胜的仁波切您抗卫延续着西藏的一切教法包括灌顶、口传和显密教授等。我们能无可置疑地确认,仁波切是一位最具戒德的圣人学者;当今圣教护主法王达赖喇嘛亦如是亲许。
我,蒋孜曲杰拉达克瑞宗转世比丘土登尼玛于藏历二一三○年,十七胜生水羊年二月四日,西元二○○三年四月五日,以最虔诚的心书写此祈请文,祈求仁波切长久住世,持续弘扬圣教利益众生。
推荐序二
鸽子的脚步 英文版编着者 Joseph Campbell约瑟夫坎伯
不曾有人写过这样的一部自传,能对整个西藏有如此详尽的叙述,一如西藏人民所了解的全貌。这些珍贵的纪录,直到西藏沦陷的最后一刻才结束,在最后几章中,它描述西藏长久与外界隔绝历史的终止。我们也从未在任何地方看见有人对西藏佛教寺院和修行者的隐居所,与山上的闭关地的修行纪律,及对瑜伽行者内心生活的心灵世界,能有如此深入而贴切的描绘。在阅读这些令人惊叹的手稿过程中,我的兴趣一直不断地增加,我了解到,在我手中的,是一部当代极具历史性意义的文稿:一本对近几十年来西藏人民生活与文明的详细报告。
我第一次遇见本书的作者穹拉,是在一般美国大学中都设有的便宜小餐厅中。当时,我受邀从纽约来此作一场晚间演讲,主题是我最喜爱的「神话学」。而校方负责人在演讲前,把我带到这令人失望的小地方用餐,入座时,他无奈地说:「这已是我们这里最好的了。」我们打开餐巾,并向四周望去。虽然灯光昏暗,接待我的主人却认出了在走道对面雅座中,一位正在安静用餐的亚洲人。尽管演讲的时间已迫近,但负责人还是在我们离开前为彼此做了简短的介绍。
他介绍我是一位曾经出版过许多有关东方哲学书籍的作家,当时那位我记不得名字的西藏人,用我几乎听不懂的口音(声音粗哑但柔和),向我们叙述他正在着手的一些工作。由于我已经被他具有的特殊气质吸引,因此提出建议,如果他希望在英文写作上能有少许帮忙时,我会很乐意协助;说完,在彼此善意的微笑后,校方负责人和我就走向演讲厅。
尼采写过:「真理随着鸽子的脚步而来。」在当时我无法意会到,这异国文化间一场不经意地礼貌上的交流,会产生些什么意义。直到三、四年后,当我的电话响起,一个粗哑的声音唤醒了我,才记起那次已经全然遗忘的会面。穹拉(我还是没办法把名字听清楚)已经在纽约定居,而现在住在东三十六街上,一间没有电梯的公寓里——有两个房间的小套房;除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出家人外,是没有人会将它认为是舒适的家。几天后,他第一次拜访我和内人,当正要离去时,在我家大厅走道的一幅精致西藏唐卡前驻足,这幅唐卡是几年前,由阿南达.库马拉斯瓦米送给我的。穹拉说:「那是我教派的本尊——胜乐金刚。」我想,就在我听到这话的一瞬间——那听起来像是鸽子脚步的声音,已经来到了我的生命中。穹拉带给我他为西方世界所写的自传的前几章,我马上就被吸引而投入其中。真是令人无比的欢喜,因为,有如禁地的西藏——最「秘密要塞」中的神话,终于,由一位将整个生命都投注在诠释她的人,当下向我揭露了。
在幼年时,穹拉就被认证为,从十六世纪起已不断回到这个世界的转世修行者。他在六岁时被带回寺院,在一段美好的生活过程中,接受了特别的训练;直到最后一刻——一九五九年,整个西藏人民文明世界的瓦解。他曾经受过大乘佛法知识的严密指导,这些知识,也就是西藏从第五世纪到十二世纪所认识的,然后它如同在一间密室之中,一直被保存至今。假如现在有一位——好比说,亚伯拉特时代的欧洲僧侣学者,在今日的纽约出现,而手中握有他一生的故事:整个有关他的旅行、辩论、在皇宫中,以及在乡下人农舍中的聚会;与红衣主教、王子、教宗等的面谈;还有亲自眼见一些他那年代中,盛大的宗教宴会及庆典等等——如此的一项奇蹟,然而在我看来,它对于就读政治或宗教历史学的学生,所产生的显着性和重要性,不会更超越于穹拉所带给我们的。穹拉——是来自于已被亵渎破坏的惹对、色拉、甘丹、哲蚌等寺院,以及在拉萨伟大的密教学院上密院的修行者。他曾经是年轻达赖喇嘛亲教师们的亲密朋友及弟子,也是西藏许多公认优秀学者中的一位,他被任命去面试法王达赖喇嘛,而年轻的法王在众人的欢唿声中,取得了他的拉朗巴格西学位。当时距离西藏被砲轰、流血及战火爆发,几乎不到一星期,而他国家的历史也因此结束了。
这本精采自传的最后几章,叙述了「恐怖事件」(中国所谓的「新快乐」)即将来临的预兆及发生经过,并详述作者最后一次返回被厄运所缚家乡的过程;描写着他与父亲离别时动人的情景及艰辛的逃亡;达赖喇嘛本人从砲火轰炸及圣城焚毁中流亡的当夜;和作者步行越过喜马拉雅山,最后抵达印度边境的危险历程,以及在异国颠沛困顿的许多惨境;在难民营里的禁锢,直到被释放出来之前;生活在现代化世界中流离失所的情形。这些令人震撼的描述,我认为是现今最佳的历史文献之一。然而,使我印象最深刻并且受用最大的是,当我不断反覆地研究阅读这些稿件之时,回想起与作者结识的四、五年当中,每次谈及中共,他不曾说过或暗示过任何憎恨的字眼,他不曾表露出任何理所当然的厌恶之情。现在,他已经是我所深深爱戴而景仰的朋友。经由这些,我得到了最深的教戒;随着「鸽子的脚步」来到了我的面前;那就是——被佛陀教义所启发的生命之真义。
自序
穹拉惹对
我的家乡——西藏,长久以来一直是外界无法接触的地方,由于她特殊且偏僻的地理形势,因此,阻碍了人们对西藏宗教和社会的了解,而鲜少有第一手资料的记载呈现。直到今日,有关佛教喇嘛的真实资讯,也极少出现过英文的着述。
虽然这方面的英文资料很缺乏,我也未曾想要写自传,直到几位西方友人向我提出建议。我之所以不写自传的主要原因是——佛陀的教义(尤其是格鲁派的传承),并不希望一个人把他的成就公诸于世,除非这样做是为了弘扬佛陀的教法。但是想到在西藏,佛教及传统的僧团生活,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彻底地摧毁无遗,我体会到,如果详细地叙述我的一生,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有关佛法的教导给其他人,因此也就答应撰写了自传中的一部分。我必须承认,当第一次尝试写它时,我只用了一页的篇幅,就把我一生中,所有重要的事情囊括进去了。
一九六五年,我在荷兰开始口述,而由戈登默亨记录,大约写了三十页。对他而言,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必须教我如何着手进行。后来在苏黎士,我拜访西方一位主要的西藏学家布兰琪奥沙博士,才由她帮忙修改了这篇简短的草稿。
当我到纽约定居时,我把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口述给莎明翁威根,她是我初到纽约的第一个星期中,遇到的一位杰出画家及西藏艺术作品收藏家,她向我介绍西方的生活方式,而自己也成为一位热衷佛法的弟子。她特别从自己的工作中拨出宝贵的时间,花了好几个月,才将这本书的初稿写定。然后,我亲密的朋友玛乔莉摩登生,把这本书又重写了几遍并修改原稿,还帮助我添加了许多新的资料,法王驻在纽约的代表庞错顿登,在读过这本自传后,也协助澄清了一些历史上的讯息。
其他的朋友包括:约翰菲柏、芭芭拉歌蒂斯、赫勒斯达德、索能汪得、庞孙、唐娜卡尔逊、图登泽林和艾瑞克都伯,也都读了文稿,并提供很多宝贵的建议,其中有些人还协助了打字的工作。
约瑟夫坎伯教授负责最后的校订,为了使这本书更完善,他也给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他和夫人珍尔曼坎伯,这些年来给予我极大的帮忙及鼓励,而我的生命也因他们的友谊而大为丰富。而约瑟夫的秘书玛莎雪门,则慷慨地拨冗为文稿来回打字好几次。
我还要感谢李察基尔珍贵的援助和资源的提供,还有伊丽莎白艾威敦、唐娜史汪森、汉瑞克史比曼、多罗利克罗维、安妮雪莉、尼古拉斯瑞南、珊蒂瑞南和其他协助本书的第二版出版的许多朋友,没有他们慈悲的协助,这本书是不可能出版的。
二○○八年,透过弟子郭夏兰暨春天出版社的因缘,这本传记将在台湾以全新中文面貌出版,我非常感谢此次协助翻译(福智之声、如圣法师)、润稿、校对(翁仕杰、张维英、曹蓓诚、饶薏华)、打字(杨家榕)等,每一位曾付出心力的人。
本书的内容,虽然有着金和沙的混合,我衷诚地希望读者能够从中筛选,而在字里行间,寻获自己受用的金粉。
扎喜得勒(吉祥如意)!
《生命之旅:一位藏传仁波切的自传》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深埋于心的求知欲。西藏,那片神秘而遥远的土地,以及“仁波切”这个充满智慧的称谓,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想象。我并非佛教的虔诚信徒,但一直对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平易近人、又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一位仁波切如何走过他的人生旅程。我想象着,书中的他,可能会分享他童年的懵懂、他对佛法的初探、他在修行道路上遇到的挑战,以及他最终如何达到证悟的境界。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一次净化心灵的旅程。我好奇他如何看待世间万象,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如何以慈悲之心,回应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
评分读到《生命之旅:一位藏传仁波切的自传》这个书名,我脑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庄严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仁波切,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尊敬与神秘感。他的“生命之旅”,必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平凡日常。我猜想,书中描绘的,会是一段充满灵性觉醒的历程,一次对佛法真谛的深刻体验。作为一名对东方哲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化解内在的冲突,如何在面对人生的无常时,保持一颗坚韧而慈悲的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或者至少是启发性的思考,让我能够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即使身处台湾这个繁华的都会,也能找到片刻的宁静与超越。我很好奇,在这样一位修行者的眼中,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究竟是什么?真正的解脱,又该如何实现?这本书,或许会为我打开一扇认识自我的全新视角。
评分初翻开《生命之旅:一位藏传仁波切的自传》,脑海中浮现的,是高原上澄澈的蓝天、洁白的雪山,以及那些充满智慧与慈悲的僧侣身影。虽然我从未亲身踏足那片神圣的土地,但透过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股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力量。书中的主人翁,一位仁波切,他的生命轨迹,必然是与佛教的深邃教义、与藏地独特的文化风情紧密相连的。我期待的,并非是世俗的传奇故事,而是那份洗涤心灵的智慧,那份在漫长生命旅途中,对真理的不断探寻与证悟。我想象着,他的人生,或许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考验,但正是这些经历,雕琢了他内在的光芒。他的文字,应该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渴望,指引我们走向更开阔的境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灵魂的对话,一次与古老智慧的连接。我好奇他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理解苦难、又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评分初次看到《生命之旅:一位藏传仁波切的自传》的书名,我的心头便涌起一股莫名的震撼。仁波切,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一种超越凡俗的智慧与慈悲。我一直对西藏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怀有深深的向往,对藏传佛教的独特文化与哲学更是充满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真诚而细腻的笔触,讲述一位仁波切非凡的人生经历。我想象着,他的人生,定是一段与佛法深度连接的旅程,一次对生命奥秘的不断求索。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面对无常与苦难时,升起慈悲与智慧。我期待着,通过他的故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坦白说,《生命之旅:一位藏传仁波切的自传》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仁波切,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我一直对藏传佛教的艺术、哲学以及修行方式感到着迷,但往往只能从一些零散的资料中窥探一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一个通过一位仁波切的亲身经历,去理解藏传佛教精髓的窗口。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对佛法的体悟,他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以及他在漫长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人生,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同时,我也很好奇,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位藏传仁波切的人生旅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