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万事.12册典藏版》套书的内容,有理、有事,有知识、有趣闻,有隐喻、有明示,有现象的分析、有问题的探讨,希望借由不同面向的思考,对各种问题的产生,提供另类的看法与正确的新观念。
本套书共有1080篇文章,约百万字,分别以:人我观、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道德观、社会观、伦理观、时空观、历史观、生死观、生命观、修持观,辑为《成就的条件》、《无形的可贵》、《豁达的人生》、《另类的艺术》、《向自己宣战》、《前途在哪里》、《一步一脚印》、《人间的能源》、《往好处去想》、《怎样活下去》、《生命的拥有》、《悟者的心境》等12册,期能引导读者以佛法慧心,欣赏万花筒般的人间,处处有善美胜景。
《成就的条件》是《人间万事.12册典藏版》套书的第一册,本书内容以「人我观」作为分类准则,共为90篇文章,全书分为下列四卷,卷一、出类拔萃;卷二、更新自己;卷三、做最好的自己;卷四、与众不同。
本书特色
特色一
一生必读的智慧教材,青年学子最佳写作范本,生命教育最佳指定读本!
特色二
将大师法宝带回家,读遍人间万事,看尽世情人心。
特色三
从生命的万花筒观照人世种种,找到生命的密码。
特色四
全书全彩印刷,约400页,搭配小鱼禅境写意的书画、篆刻,极为典雅细致,值得珍藏。
特色五
透过生命的万花筒,观照人世间的林林总总,每篇具体而微的刻画出人间万象 与众生实相,进而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 是星云大师生活与佛法的智慧结晶。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
一九二七年生,江苏江都人,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曾主编《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觉世》旬刊等佛教刊物。一九六七年创建佛光山,致力推广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先后在世界各地创设百余所寺院道场,并在海内外设立十六所佛教学院,培养佛门专业人才。此外,为推广社会教育,创办普门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美国西来大学,及创办「人间福报」、「人间卫视」。
一九八五年,卸下佛光山宗长一职,之后四处云游弘法,创办国际佛光会,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长、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荣誉会长。星云大师着作等身,着有《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星云禅话》、《星云日记》、《往事百语》、《佛光菜根谭》、《佛光教科书》、《迷悟之间》、《星云法语》、《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丛书》一至四集,以及《有情有义》、《佛光祈愿文》有声书等。
推荐序
演活自己最美 ◎游干桂(本文作者为知名作家及亲职教育专家)
星云大师少为人知的一面,早早被我窥探得到,他是不折不扣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惟,常常引动我的思考,教育中有两个很美的面相,一是顺性开发,二是适才适所,在大师眼中,这便是〈演活自己〉了。
我们自称儒家,习孔子之学,可是所行所为却在在有违《论语》精神,〈学而篇〉上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做人第一,学问第二,仁爱远比学历重要;孔子言,吾不如老圃,吾不如老农;书上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明术业有专攻,快乐才是学习的本质,在我看来只有演活自己的人,才能从中获取快乐,因为那是兴趣所在,快乐的活水源头。
学习之所以不乐,在大师看来大约源于〈演别人〉了,科举是演别人的极至,中状元是代表作,寒窗苦读,求的便是天下知,可是知与行是两回事。
状元一事我们迷恋,可是状元给了我们什么?从随文帝开皇七年至清光绪中断的科举史,长长1318年,出产了886个状元,很少人可以想起几位对典章制度有所贡献的,反而是曹雪芹、李时珍、徐霞客这些名落孙山者,贡献更多。
同一时间我阅览史学,发现有两个时期人才辈出,而且恰恰好没有科举,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看似纷乱,却出产了许多哲学家,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等,皆产生于此一世代。
其二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的短短几十年,一批国学大儒再度精彩上台,成就一家之言;他们都没学历,但很有学问,言之有物,令人叹服,即使贵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也被其折服,三顾茅芦,延聘为师,北大风云再会,王云五、沈从文、梁漱溟等无文凭者,撑出一片天。
演别人彷彿逆水行舟,累、苦、烦常住,演自己就轻松多了,乐、欢、喜,有如顺水推舟,我在乡下生活成长,明白顺水推舟十五分钟的航程,逆水行舟也许就得花上两小时了。
大师出版新作,最高兴的人之一当是我了,书中所谈甚多,我无法用一篇短文触及大师全部的哲思,只取一小段,勉强成序。
哲学家提醒我们,人生有两本大书非读不可,一本叫自己,一本叫大自然,大师的人我观中,强烈指陈阅读自己的重要性,要我们做〈最好的自己〉,这样才能有所专精,出类拔萃了。
我与师父缘浅,每回去佛光山演讲,总是选在师父不在道场的时候,难得亲会一面,但却缘浓,常常在《人间福报》与师父的报头文章相会,得到启思,甚为明白师父的人我哲学,及其教育观,编者嘱我为序,我一口答应,提笔走文,快意替师父传传法。
新的一年,但盼每一个人都因这一本书,得到一些启思,把自己更新了一遍,成就全新的自我。
这本《人间万事(1)人我观-成就的条件》,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哲学意味。“人间万事”,听起来就有一种洞悉世事的通透感,仿佛作者已经阅尽了人生的千帆,将最宝贵的感悟凝结成文字。而“人我观”这个词,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指对“人”的看法,也包括了“我”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定位和思考,是一种内省与外察的结合。特别是“成就的条件”这个副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关于成功学的书籍,但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和方法论上。它更可能是在挖掘成就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思维模式,以及与他人互动时所需要具备的智慧。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在台湾社会中常见的“成就困境”,比如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保持竞争力,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又或者是在面对传统价值与现代观念的碰撞时,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如何才能真正地迈向自己理想中的“成就”。
评分《人间万事(1)人我观-成就的条件》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东方哲学式的智慧,有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力量。 “人间万事”四个字,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琐碎却又构成了人生全部的经历;而“人我观”则直接点出了书的核心主题,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独立思考,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我想,这本书可能是在告诉我们,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是通往人生“成就”的必经之路。我特别好奇“成就的条件”这一部分会如何展开。在台湾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也越来越丰富。这本书会不会打破传统的成功学窠臼,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定义成就?比如,成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是内心的宁静,是与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共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对“自我认知”、“情感智慧”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这些都可能是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真正成就的隐性条件,而这些,往往比显性的努力更为关键,也更难被忽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乍看之下,以为是那种写满了人生道理的大部头,但细细品味,又觉得它蕴含着一种温婉的力量。“人间万事”四个字,就足够包罗万象,将我们生活中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囊括其中。而“人我观”,更是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它不是在孤立地探讨“我”,而是在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中来理解“我”的存在和价值。尤其是在“成就的条件”这一块,我感觉它不会只是简单罗列成功的要素,更可能是在探讨,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如何去“观”自己、“观”他人,从而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就。台湾的社会文化,一直以来都强调和谐与包容,我想这本书或许会从这个角度出发,引导读者去理解,真正的成就,不应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基础上,而是应该在与他人共同进步、相互成就中实现。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对于“同理心”和“合作精神”的深入探讨,毕竟,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懂得换位思考,能够与他人有效协作,是达成许多目标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单看《人间万事(1)人我观-成就的条件》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阅读的兴趣。 “人间万事”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普世的情怀,仿佛涵盖了世间万千的纷扰与美好,而“人我观”更是切中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迷思,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自我,又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和谐共处。我直觉这本书的内容,不会是枯燥的说教,更可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细腻的观察,去展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去剖析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模式。至于“成就的条件”,这绝对是吸引我目光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条件”,可能不是我们常听到的“努力、坚持”,而是更深层次的,例如“理解、接纳”、“平衡、取舍”,甚至是“放下、超脱”。毕竟,台湾社会的节奏虽然快,但人们内心深处对心灵的滋养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从未停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个方面,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能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一种更宁静、更有力量的实现自我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深度,感觉像是从人生百态中提炼出来的智慧。《人间万事(1)人我观-成就的条件》这个标题,尤其是“人我观”这三个字,就让人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从中去理解成事的道理。台湾的读者,很多对于人情世故、传统智慧都颇有感悟,所以这本书的市场定位应该很精准。我猜想,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关于人际交往的细节描写,比如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等等。更重要的是,“成就的条件”这一部分,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这不仅仅是讲成功学,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去剖析,到底什么才是成就的必要元素?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敏锐的洞察力?还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视角,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实现路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贴近台湾本地生活经验的案例,这样读起来会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毕竟,在地化的经验分享,往往比纯粹的理论探讨更能打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