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录一则〈佛是甚么〉
◎本篇要旨:明示修行净土法门,以持名念佛方法入,首先应了解「佛是甚么?」有何含义?方能如法解行,与佛相应。若能正见「佛」的意义,修行即能正确不偏,逐渐圆满。本文举出「佛」义有三,以兹说明,即:
一、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心)之心。
二、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
三、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各位莲友,阿弥陀佛!
佛在忆念众生,我们有在忆念佛吗?一个诚心念佛、行佛的人,必然殷切的向佛学习。
若言念佛,「佛是甚么?」我们如何识佛?一般修行念佛的人,都以称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名号为主。然而,关于「阿弥陀佛」名号的由来及「佛」的意义,据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之记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
其实我们称念阿弥陀佛,亦如称念十方三世诸佛,因为「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佛心清净庄严,功德巍巍,佛待众生平等无差别。
能深明佛义,念佛即能与佛功德相应。念佛不只口念,还须心行,故念佛、行佛,应不离清净心用功,方能成就无上菩提。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说:「念佛学佛的人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念佛绕佛,有的人喜欢参禅打坐,有的人礼忏拜佛,有的实践行佛,不管何种方式,你心中不断观想佛是什?样子、净土是什?样子,经常观想佛像庄严,思惟法义,自然佛常在心中。心中有佛,以佛心看待一切,世间万象皆美,现前即成净土。」一个能效法学习佛慈悲的人,举凡言行举止,待人处事,皆不离「谦恭、平等、慈悲、智慧」等美德,其人际关系必能和谐发展。
《金刚经》云:「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意谓佛陀说的法乃真实的、清净的、实在的,不会心想与所言不同,乃内外一如,全然地符合自心所证。不会有诳语、妄语、轻薄之语。而我们念佛、行佛,也应做到不离「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那么,到底「佛心」有哪些具体的涵义呢?以下列举三种,以兹说明:
一、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心)之心
《观无量寿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意在开导念佛行者,应效法如来崇高圣洁的德行,随时对一切众生充满大慈悲,以无缘慈施予关怀,摄受众生。因为佛也是这样待我们。
二、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
《顿悟入道要门论》云:「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菩提心全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乃一切诸佛的种子,善法增长的良田,如能发起此心修行精进,当来必能早成无上菩提。要知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的开始、菩提的根本,乃至行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道最初必须发起的大心,称为发菩提心。而想求上生净土者,也须发此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说,三辈往生的人,都应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三、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意为我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的。如果能识得自心,见到清净的自性,就能够成就佛道。适才讲了许多的道理,以下举一则典故为喻。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有一天她特地去拜访佛光禅师。
朱慈目问:「禅师!我念佛、拜佛已有二十余年了,最近在念佛时,好像不太一样了。」
禅师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说:「过去,我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心中仍然觉得佛号声绵绵不断,那佛号声就像泉水,会源源不绝的自动流出,没有间断。」
禅师言道:「这个很好,表示你念佛已经念到净念相继,与佛相应,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说:「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是,我现在不行了。我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禅师疑惑的问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号声绵绵不断,净念相继的心);想要找也找不回来。禅师,我为此苦恼!能否请你告诉我,哪?才能找到我的真心呢?」
禅师言道:「你以为真心在哪里?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真心就在你自心中。」
朱慈目道:「为何我不知道呢?」
禅师言道:「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想打交道,故真心就离开你了。」朱慈目居士听了,若有所悟。
凡夫为何会迷惑,就是被虚妄的分别心覆盖了真心佛性。故《六祖坛经》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我们念佛应收摄心意,护念清净心!使心不眷念过去,不妄想未来,不执着现在。过去的不管好或不好都已成为过去,未来的也还尚未到来,妄想什么?所有的一切法都会改变。然而,对于未来的事,可以去计画、努力。广结善缘,以无所得心行布施,心清净不染着;过去的事情,若未臻圆满应加以检讨、改正,让未来更美好。检讨后正念当下,精进办道。
诸位莲友,《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和合的假有法,无常变化,了不可得,当务之急,唯有从当下创造善缘,未来方能感得善果。我们专心念佛、发心行佛慈悲,就是创造因缘,与弥陀四十八大愿相应,真诚为一切众生与乐拔苦,如此才是最殊胜。我们大家继续念佛!
本书特色
由星云大师专文推荐,全书为彩色印刷,内容阐释阿弥陀佛是真理,他无量寿──超越时间;无量光──超越空间,培和尚以循序渐进的次第阐述意不颠倒的念佛功德及利益,进而如何在当下自利利他,现前实现圆满之净土。编排上搭配数百幅佛菩萨、莲花、西方胜境等精采画作,融合佛法与佛教艺术之美,尤其随书附赠「欢喜念佛」CD及套书电子版双CD,值得珍藏!
作者简介
心培和尚
号慧瀚。台湾澎湖人。为临济宗第四十九代弟子,现任佛光山寺住持、佛光山宗委会主席。
善于梵呗唱诵,多次担纲「佛光山枫呗赞颂团」主唱及副团长等职,并带领至世界各地弘法演出。对戒会仪轨熟习,曾多次担任佛光山在家戒会、短期出家修道会之开堂。亦担任佛光山电视佛学院讲师,并于佛光山禅堂、念佛堂,开示禅法及念佛法要。
自幼生长于佛化家庭,为人谦恭厚道,处事圆融,提携后学,谆谆不倦。秉承星云大师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致力推动人间佛教弘法事业。
心培和尚了然世间诸法瞬息万变,唯有把握当下因缘,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才能让佛陀正法久住世间。着有「禅七讲话」系列:《禅是甚么》、《道在哪?》;「佛七讲话」系列:《佛是甚么》、《如何念佛》等书,编着有《欢喜抄经》一书。
名人推荐
人间净土 ◎星云大师
净土法门,自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以来,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善导、慈愍等大师的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喜爱。历代修「弥陀法门」有成者,如慧远「三睹圣相」、善导「口出光明」、法照「感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少康「每念一声佛,口随出一佛」等,乃至永明、莲池、蕅益、印光等大师,甚至白居易、袁了凡等人,都对「弥陀法门」信奉不疑。
说到净土,大家即想起西方的极乐净土。读过《阿弥陀经》的人会问:「极乐净土在那里呢?」「十万亿的佛土以外。」也就是在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其实,这只是比较上的说法,真正从法性上来讲,净土是没有远近之别的,净土就在心中,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例如维摩居士,在他的生活里,行、住、坐、卧之中,真是「居家逍遥,随处都是净土」。他到学校里讲学,讲堂就是他的净土;他到市场里购物,市场就是他的净土。所谓「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净土就在他的心里,这正是人间佛教所谓的「人间净土」。
一般人总以为阿弥陀佛是在西方净土,其实人间就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四个字,虽是佛的名号,同时也是真理的代表。阿弥陀佛是梵语,中国话译为「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光明普遍一切空间,超越空间不受空间的限制;无量寿就是无限的时间,超越时间不受时间的限制。什么东西能超越时间、空间呢?那就是宇宙的真理,那就是阿弥陀佛。只要心中有佛,性净意纯,哪里都是净土。
现今的社会应该具备那些基本条件,才算是人间净土呢?
第一、没有杀戮──也就是说没有无故的杀害。
第二、没有窃盗──我的生命不受人的侵犯,我的财富也不会有人来窃取。
第三、没有邪淫──我的身体、我的名节,不受他人的侮辱破坏。
第四、没有毁谤──我的名誉,没有人随便来毁谤诬蔑。人际之间没有诈欺,彼此真诚,相互尊重。
念佛修行,应不只局限于念佛堂,或手持念珠念佛而已,我们应善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作为修行,例如:把一切的音声,都转变成念阿弥陀佛的音声。就我个人念佛而言,我坐在汽车、火车上时,每一支电线杆皆是我的念珠,一支一支的念阿弥陀佛。没有电线杆,每一块田地即是我的念珠,每一棵树也是我的念珠,没有树时,每一个人就是我的念珠。我的宗旨,是要把我们宇宙间的事事物物,都念成阿弥陀佛,把法界所有一切,都念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其实,净土不一定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净土,十方诸佛的国土都是净土,每一个人的心如果是清净的,每一个人都有净土。凡事要往好处想,如,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是我们人人可实践的净土。
欣闻佛光山住持心培和尚再次出版修持心得,这是心培和尚在佛光山净业林念佛堂指导佛七,所结集的「佛七讲话」开示语录。这两本《佛是甚么》、《如何念佛》套书的出版,必能给予诸方修道者,于繁忙的社会,安顿身心,净化心灵。今由香海文化付梓在即,仅以寥寥数语,用兹印証,是以为序。
哇,這本《佛七講話(2)如何念佛》的書名,光聽就覺得很有重量感。我是在一家小書店偶然翻到的,當時櫃檯放著幾本,封面設計蠻樸實的,沒有華麗的圖案,但文字散發出一種沉靜的力量。我本身對佛教其實算不上是專家,但對念佛這個法門一直很好奇,總覺得它是一種很直接、很貼近生活的方法。書名裡的「講話」兩個字,就給人一種親切感,好像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學術理論,而是師父慈悲地對著大眾說法,就像我平常聽廣播裡的開示一樣,能夠聽懂,也能聽進去。我拿到書後,並沒有立刻翻開,而是先在心裡想,如果我真的要唸佛,到底該怎麼唸?是唸出聲音?還是默念?唸的過程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是不是會有什麼雜念跑出來,然後又該怎麼辦?這些都是我一直以來的疑問,所以看到這個書名,真的像找到了解答的鑰匙一樣。台灣很多長輩也都是唸佛的,感覺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會很貼近我們平常在佛堂、在家裡唸佛的經驗,不會有距離感,這點讓我很期待。
评分我記得書裡有一個篇章,專門在講述「相續念佛」的重要性。我平常很喜歡去海邊散步,每次走在沙灘上,看著海浪一波一波地湧上來,又退下去,就覺得很療癒。而書裡把念佛比喻成海浪,一波接一波,永不停歇,讓我對「相續」這個詞有了更深的體悟。它不是說我們一定要一天到晚都掛著佛號,而是要讓佛號在我們的心中,像呼吸一樣自然。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時常憶念阿彌陀佛,讓這份念頭成為我們心靈的依靠。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淺白,很多地方都像是在跟我聊天一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它讓我明白,念佛其實是可以融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的,不論是吃飯、走路、工作,都可以是一種念佛。這點對我來說,真的太有啟發性了。
评分我大概是在一個比較安靜的午後,泡了一壺茶,然後打開這本書。一開始,我並沒有急著去讀那些理論性的東西,而是先看作者的介紹,還有這本書的緣起。當我看到作者在開頭就提到,念佛法門的殊勝,以及它如何能幫助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找到解脫之道,我的心就立刻被吸引住了。尤其裡面提到,念佛並不是要我們去記住多少經文,也不是要我們有多麼深的學問,而是要我們的心專注在阿彌陀佛身上。這句話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盞明燈。我平常工作很忙,腦袋裡總是塞滿了各種雜事,有時候坐下來想專心做點什麼,都覺得很難。所以,如果念佛真的能幫助我們把心安定下來,那對我這種都市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書裡的一些比喻,也很有畫面感,讓我覺得念佛的過程,其實是可以很輕鬆、很自然的,而不是一種負擔。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把念佛的一些細節講得很清楚。例如,關於「信願行」這三個字,在不同的章節裡都有深入的闡述。我以前總覺得,念佛就是一直唸,好像唸得多就有功德。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信」,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再發起「願」,願意去,最後才是「行」,也就是具體地去念佛。書裡面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了有信願和沒有信願念佛的差別,讓我恍然大悟。它不是那種紙上談兵的理論,而是帶著實際的修行指導,告訴我們在念佛的過程中,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克服困難。我特別有印象的是,書裡有提到,即使我們念佛時雜念紛飛,也不要氣餒,而是要一次又一次地把心拉回來,這種溫柔的鼓勵,讓我覺得自己並不是孤單的,有很多曾經和我一樣感到困難的人,也通過這種方法,最終獲得了成就。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念佛法門原來是如此的平實易行,同時又蘊含著無窮的慈悲與力量。我原本以為念佛會是很嚴肅、很枯燥的事情,但書裡用了很多生動的例子和貼切的比喻,讓我看到了念佛的美好。特別是作者強調,念佛的重點不在於念得多快、多響,而在於我們的心是否真正地安住下來,是否真正地對阿彌陀佛生起了堅定的信心。這讓我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覺得自己可以更輕鬆、更自然地去嘗試。書裡還講到了一些關於如何克服修行上的障礙,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念佛的精進,這些內容都非常實用,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輩,手把手地教導我們如何走上這條回歸自性的道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的心好像被洗滌過一樣,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也更有信心去實踐書中所說的法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