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十二篇论文,每一篇的主题都不相同,从政治学的基本课题谈起,接下来是基本公民权利,再谈论到民主政治、政治文化及民主的价值,当然还包括宪政主义的价值:正义、安全、秩序、民主、效率、自由,又及于权力分立、法治的讨论,以及代议民主、直接民主与公民投票,接下来谈论到现代国家的统治机制、公共政策及其形成、新兴国家与政治发展,最后是政治意识型态、民族主义、国家建构与全球化,及全球化下风险社会之政治实践,以上十二个课题都与政治学的主要内容紧紧相扣,读完这十二篇论文,对政治学诸领域必定有通盘的认知与启发。
主编简介
李炳南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硕士,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博士。曾任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现任监察委员。
通识丛书总序 I
主编序 v
政治学的基本课题?高永光 1
壹、政治篇 3
贰、系统篇 13
参、概念篇 20
肆、意识形态篇 28
伍、政治过程篇 39
陆、国家篇 49
柒、民主篇 58
捌、政策篇 72
公民权利大纲?李炳南 83
壹、前 言 85
贰、公民基本权利的理论问题 87
参、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89
肆、人身自由与人身权 91
伍、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93
陆、公民与国籍 95
柒、精神自由权 99
捌、财产所有权 101
玖、私有财产权 103
拾、表达自由权 105
拾壹、迁徙自由权 106
拾贰、罢工自由权 107
拾参、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108
拾肆、结 论 110
权力分立、法治及宪政主义?邱荣举 117
壹、前 言 119
贰、关于「宪法」的两种意涵 119
参、宪政主义 122
肆、权力分立论 122
伍、关于各种类型的五权宪法制之解析 125
陆、评五权宪法制在中央政府体制分类上之定位 129
柒、未来台湾的政府体制宜朝向总统制发展 133
捌、法 制 136
玖、结 语 138
论宪政主义及其价值优先顺序?曾建元 141
壹、宪政主义涵义 143
贰、宪政主义的内容 143
参、正义、安全、秩序、民主、效率、自由的优先顺序 153
肆、结 语 154
现代国家的统治机制?何辉庆 161
壹、前 言 163
贰、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163
参、现代政府的统治特质 167
肆、中央政府的类型 171
伍、地方政府的形式 178
陆、现代政府统治与国家发展 180
民主政治、政治文化及民主的价值?杨泰顺 185
壹、民主的普及化 187
贰、缺乏权威诠释者的民主政治 188
参、民主:西方文明的同义字 190
肆、民主价值的体现与观念的落实 199
伍、为什么实施民主? 207
公民投票理论的辩证分析?曲兆祥 219
壹、直接民主的理论 221
贰、支持直接民主的辩证 228
参、反对直接民主的辩证 234
肆、直接民主的合理论证 241
新兴国家与政治发展──东亚经验分析?葛永光 251
壹、导 论 253
贰、东亚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环境 262
参、东亚发展的经济、社会与阶级面 266
肆、威权主义与东亚国家的发展 271
伍、东亚发展模式的文化因素 274
公共政策?詹中原
壹、前 言 281
贰、公共政策的意涵与发展 281
参、公共政策的阶段论 285
肆、公共政策的知识应用 288
伍、个案分析与讨论 290
陆、结 语 294
「政治意识型态」大纲?卢瑞钟 299
壹、总 论 301
贰、各 论 308
参、结 语 316
民族主义、国家建构与全球化──批判与反省?洪泉湖 321
壹、前 言 323
贰、民族主义的意义与发展 324
参、民族主义的现况 334
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340
伍、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 343
陆、结论:从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看两岸未来 350
全球化下风险社会之政治实践?周桂田 357
壹、前 言 359
贰、风险社会之政治实践 360
参、全球化下风险社会之结构 363
肆、当代市民社会(风险社会)之政治实践 388
主编序
首先本人要感谢威仕曼文化,帮忙让此专书顺利地发行问世,让十二位教授的心血与社会大众来分享,希望本书能够使对政治领域不熟悉或是熟悉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另外还要谢谢中央大学的协助,才能使本书顺利出版问世。
本书当中收录了十二位教授的十二篇论文,每一篇的主题都不相同,论及很广泛的政治学课题,如果能够吸收这十二篇论文,必定对政治学可以有上一层楼的了解。本专书的议题很多,从政治学的基本课题谈起,接下来是基本公民权利,再谈论到民主政治、政治文化及民主的价值,当然还包括宪政主义的价值:正义、安全、秩序、民主、效率、自由,又及于权力分立、法治的讨论,以及代议民主、直接民主与公民投票,接下来谈论到现代国家的统治机制、公共政策及其形成、新兴国家与政治发展,最后是政治意识型态,民族主义、国家建构与全球化,及全球化下风险社会之政治实践,以上十二个课题都与政治学的主要内容紧紧相扣,读完这十二篇文章,对政治学诸领域必有通盘的认知与启发。
本专书的作者有十二位教授,除了本人之外,还有葛永光教授、杨泰顺教授、高永光教授、詹中原教授、邱荣举教授、卢瑞钟教授、曲兆祥教授、洪泉湖教授、周桂田教授、何辉庆教授、曾建元教授,以上教授都是在各大学非常杰出优秀的教授,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有非常卓越的研究成果,能够让这几位老师一起出版一本专书来讨论政治,实在是读者的福气,也希望大家能够获得良善的收获。若能够启发各位读者对于政治学的兴趣与共鸣,那就是我们出版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与价值了。兹作诗歌一首以志之: 烈火中火段兮,薄冰上履; 心不颠倒兮,即得真理; 并非结束兮,而是开始; 化作喜悦兮,呈现给你。
李炳南 谨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上那幅抽象的、交织着线条与色块的图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现代感”。它不同于那种印着名人肖像或者宏大历史场景的传统政治学书籍封面,而是用一种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暗示着政治学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带有一定的韧性,翻阅时不会轻易产生折痕,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书脊的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放在书架的角落,也能轻松辨认出书名。打开第一页,扉页的设计也颇为讲究,虽然简洁,但那种精心排版的字体和留白,都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它无疑会是很吸引眼球的存在,那种低调却又不失品位的风格,让人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第一时间就能捕捉到它。甚至在光线下,封面上的某个细节似乎会微微反光,增加了它的层次感,让人忍不住想要进一步去探索其内容的奥秘。总而言之,从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成功地在我的阅读体验中,占据了一个相当积极的开端。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精心打磨,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呈现上也会同样用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我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虽然篇幅可能不是特别庞大,但其内容的密度和信息的含金量却非常高。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段落,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个不必要的论述。作者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去阐释最核心的观点,并且能够将复杂的理论,浓缩成简洁而富有洞察力的论断。这种“言简意赅”的写作风格,非常适合当代快节奏的生活,让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增量。我感觉自己是在与一位极其高效的思想家对话,他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非功利性”的学术追求。作者似乎并不是为了迎合某种市场需求,或者去追逐学术上的时髦,而是真正地出于对政治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关怀。他的论述,往往能够触及到一些更本质、更深层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分析中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人立场、超越时代局限的普遍价值。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政治学著作,更是在与一位真正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思想者进行交流。
评分本书在案例的选取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它并没有局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西方政治理论的经典案例,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现实素材。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全球化进程中新型国家崛起的分析,也看到了关于数字时代信息控制与公民权利博弈的深入探讨。这些案例,有些是我在其他政治学读物中很少接触到的,有些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耳闻但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作者能够将这些鲜活的案例,与政治学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这些具体事件的剖析,来印证和阐释理论的普适性与局限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现实意义和说服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如何用政治学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
评分在阅读的最后,我感受到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扇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对政治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这个领域的兴趣。作者并没有试图将所有知识一次性灌输给读者,而是通过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工具、一个认识世界的新视角,以及一个探索更深层知识的起点。我感觉自己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并没有感到知识的终结,反而是感觉,一场更广阔的学术之旅,才刚刚开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引发了多少“好问题”。
评分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政治学理论的简单梳理,而是能够将不同的理论流派融会贯通,并且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作者似乎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将古典的政治思想与当代的政治实践联系起来,并且在解释一些新出现的政治现象时,能够运用到跨学科的理论资源。例如,在分析网络政治时,作者可能就会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潜在影响。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将不同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得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上显得尤为突出。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巧妙的逻辑构建。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按时间顺序或者按理论流派简单罗列的方式,而是从一些看似日常但又极具启发性的社会现象入手,然后层层剥茧,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政治学原理。例如,它可能从一个关于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案例开始,分析其中涉及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塑造,乃至公民参与的变异。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政治学研究的门槛,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而且,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不会有那种生硬的转折,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循序渐进的对话,从一个话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师,娓娓道来,时而引发你的思考,时而又给你提供新的视角。这种结构安排,也使得本书在独立阅读某个章节时,依然能够获得深刻的见解,而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读,则能获得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似乎很注重不同理论视角之间的融合,而不是孤立地介绍某个学派的观点。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识上的探险。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答案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以及引导读者去主动思考,来激发我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在一些关键性的论述中,作者往往会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鼓励我们去联系自己的经验,去推演更深层的含义。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不会让读者感到迷茫,反而会激发出一种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渴望。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在接收信息,更是在 actively participation,与作者共同完成一场思想的探索。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在众多的学术著作中,实属难得。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政治现象时,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而又批判性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宣扬某种意识形态,或者为某个政治制度唱赞歌,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甚至对既有的观念提出质疑。在一些涉及争议性话题的处理上,作者会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并且分析它们的优劣之处,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自在,不用担心被灌输某种单一的、僵化的思想。这种“理性怀疑”的精神,恰恰是学习政治学所必需的。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学习政治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理性分析问题、审慎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这本书并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清晰,甚至带有一些个人风格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政治学概念。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理论,经过作者的提炼和解释,变得易于理解,甚至读起来颇有趣味。他能够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读者仿佛能够“看见”政治运作的机制。例如,在解释“权力”这个概念时,作者可能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干巴巴地给出定义,而是会引用一些生动的社会事件,或者历史上的故事,来揭示权力的不同形态及其影响。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阅读体验变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读者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从而更有效地吸收和记忆。我甚至觉得,某些段落的描写,已经达到了散文的水平,虽然内容是政治学的,但文字本身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