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脉络

翻译与脉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翻译理论
  • 翻译实践
  • 文化研究
  • 语用学
  • 对比语言学
  • 跨文化交际
  • 文学翻译
  • 科技翻译
  • 翻译史
  • 语境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翻译离不开文化与脉络。 然而,中国以往的翻译研究多停留在语言分析的层次,着重于字句与原文的对应,未能超越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准则。晚近由于语言学、文学及文化理论 崛起,翻译研究的学术性日益提昇,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外国翻译学者的讨论大抵囿限于西方的理论与实例,未能顾及中西翻译,遑论其中的文化因素,实有 违多元文化之主张以及本土化与全球化接轨之诉求。《翻译与脉络》结合作者多年的学术研究与翻译经验,拈出「双重脉络化」(dual contextualization)一词作为作者的翻译理念与实践,强调翻译并不局限于孤立的文本,更要留意于原文与译文的文化与脉络。

本书特色

  《翻译与脉络》一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针对特定的翻译实例,探讨外文作品翻译成中文之后所面对的情境、所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重要意涵,肯定翻译在沟通异文化、丰富人类语言与文化中的重大作用,强调译者的价值和地位。

作者简介

单德兴

  国立台湾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柏克莱校区)、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伯明罕大学访问学人及傅尔布莱特资深访问学人,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系兼任教授,静宜大学英文系兼任讲座教授,并两度获得行政院国科会外文学门杰出研究奖,第六届梁实秋文学奖译文组首奖,第三十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着有《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对话与交流:当代中外作家、批评家访谈录》、《反动与重演:美国文学史与文化批评》、《边缘与中心》等,译有《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文学心路:英美名家访谈录》、《知识分子论》、《格理弗游记》、《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等十余本专书,主编或合编多种专书及期刊,并与李有成先生、张力先生担任《朱立民先生访问纪录》主访。研究领域包括美国文学史、亚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翻译与脉络──兼谈双重脉络化的理念与实践

第一章
译者的角色

第二章
翻译.经典.文学──以Gulliver’s Travels为例

第三章
翻译.介入.颠覆:重估林纾的文学翻译──以《海外轩渠录》为例

第四章
冷战时代的美国文学中译──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学翻译与文化政治

第五章
含英吐华:译者张爱玲──析论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

第六章
含华吐英:自译者余光中 ──析论余光中的中诗英文自译

第七章
左右手之外的谬思──悉论余光中的译论与译评

第八章
理论之旅行翻译:以中文再现Edward W. Said ──以Orientalism的四种中译为例

附录
我来.我译.我追忆──《格理弗游记》背后的「游记」


我的翻译(研究)因缘──代跋

图书序言

翻译与脉络
——兼谈双重脉络化的理念与实践

单德兴

  回顾自己的文字生涯,可以看出我的译者身分其实远早于学者与作者的身分:第一篇译作发表于1976年,当时就读大学四年级,第一本译着出版于1977年,但正式发表论文却要到1982年,第一本学术专书出版于2000年,而以作者身分出书更是迟至2006年。再就自己的定位而言,身为专业研究人员当然是名正言顺、不折不扣的学者,但我不以钻研自己的学术领域为满足,多年来译述不辍,产量虽然不能与专业译者相比,但在台湾的学者中也称得上是「异数」,而且在一般中文读者中,知道我译者身分的人很可能远超过知道我学者与作者身分的。面对这种情形我非但不以为憾、为忤,反而引以为荣,因为毕竟对外文系出身的人来说,从事翻译工作既是专长,也是本分。

  多年来我不愿在原先翻译论述的窠臼里打转,因而投入翻译的实践,直到近年才逐渐找到自认适当的切入点,并结合实作经验,陆续在不同场合发表相关论文,部分的成果就是眼前这本《翻译与脉络》。因此,本书绝非抽象的翻译论述,也不是一般的译评或译论,而是结合了多年实务经验的学术反思,落实于特定议题、文本及脉络的探讨,并特别拈出「双重脉络化」(dual contextualization)一词来形容我的翻译理念与实践。如果说这个研究取向符合所谓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或晚近学术界对译者的角色与地位之重估与提升,那我欣然欢迎这种巧合,并深感吾道不孤。

  本书总共收录八篇论文和一篇附录。第一篇〈译者的角色〉企图为在跨语言、跨文化、跨疆界的沟通和移转中,一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之译者重新塑造形象。往昔对译者的观感及论证偏向于消极、负面、被动,以致出入于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译者,经常不是被斥为行事「太过」或「不及」(有时「两罪併发」)的违逆者,就是无人闻问、视而不见的隐形人。本文针对义大利名谚“Traduttore, traditore” (「翻译者,反逆者也」)加以「翻译」、「反逆」,以理论与实务来印证译者其实具有颇为积极、正面、主动的作用与意义。译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目标、策略的不同,以及涉入程度的深浅,扮演了中介者、沟通者、传达者、介入者、操控者、转换者、背叛者、颠覆者、揭露者∕掩盖者、能动者∕反间、重置者∕取代者、脉络化者、甚至双重脉络化者的角色。译文既是译者存在的最佳证明,也见证了他的诸种角色,而译者在代表∕再现原作(者)的同时,也代表∕再现了自己。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因素,经典文学透过翻译而跨越了时间、空间与语文的障碍,感动了异时、异地、异语文的读者,是促成异文化沟通与了解的重要途径。第二篇〈翻译.经典.文学──以Gulliver’s Travels为例〉是有关「双重脉络化」此一翻译理念的实践,以具体的例证来说明笔者在译注英国文学经典《格理弗游记》(Gulliver’s Travels)时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这本书为中文读者所接受的情况。全篇分别从文字、文本、文学、文化四个层面来检视这部经典作品的背景,中文翻译,并分享笔者译注这部作品的经验与心得。此文结合了翻译理念与实作,读者可从这些例证中进一步体认译者所扮演的角色、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以及译者如何借由各种方式来再现内容繁复丰饶的文学经典,使其获得新生,并透过译文印证自己的存在。

  综观《格理弗游记》一书在华文世界的流传史,便会发现在目前的白话译本风行之前,最着名的是林纾与人合译的《海外轩渠录》(1906)。中国翻译史源远流长,但有心于大规模文学翻译而且影响深远的,清末的林纾是第一人。林纾乃桐城派古文名家,虽不通晓外文,却与人合译文学作品近一百八十部,风行一时,确为中外翻译史上的一大异数。第三篇〈翻译.介入.颠覆:重估林纾的文学翻译──以《海外轩渠录》为例〉既将林译置于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启蒙与救国的时代氛围中,也引用林纾为该书所撰写的译序,并指出译文中的误译、漏译、添译、改译,以彰显林纾面对中国历史千百年来一大变局中的艰难、甚至尴尬处境时,是如何借着「介入翻译」及「翻译介入」来表达译者的微言大义。全文借助晚近若干翻译理论所提供的视角,落实于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将林译置于更宽广的脉络,探讨在中外对抗的情境下,林纾如何借着翻译而介入并颠覆、甚至自我颠覆,以及翻译在文学、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等方面所具有的传达与反抗的意义。

  如果说林译反映的是清末译者所面对的情境,那么冷战时代的文学翻译则具有不同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意义。当时港台风行的《今日世界》(1952-1980)是美国针对共产党统治地区以外的华文读者的宣传刊物,其发行与内容和美国在冷战时代的全球布局及外交政策息息相关。与之关系密切的则是今日世界出版社所翻译、印行的书籍。这套丛书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广邀港、台名家和学者参与翻译,译作高达数百种,其中尤以文学类居多,成为华文世界读者与学子接触美国文学与思想的重要管道,笔者这一代便身受其惠,其效应之持久远超过作为宣传之用的《今日世界》,却乏人研究。第四篇〈冷战时代的美国文学中译──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学翻译与文化政治〉便是弥补这方面的空缺,从冷战时代的历史脉络,探讨此系列文学丛书之缘起、内容、参与人士及成果,除运用相关资料之外,还针对当时参与其事者、译者及相关学者进行访谈,并参考翻译与文化理论加以观照,以深入探究文学翻译与文化脉络的关系,见证了文学翻译在特定时空下的文化政治,以及其超越一时一地的普遍价值。

  今日世界出版社的译丛选书之精、品质之高、数量之多、制作之佳、发行之广不仅独步一时,译者群更包括了当时港、台许多着名的译者、作者、学者,其中之一就是张爱玲。张爱玲身为华文作家的成就早已广受肯定,在海崃两岸文学史上佔有独特的地位,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以致有「张学」之称。然而,她的译者身分,尤其是作为美国文学中译者的身分,却一直被忽略。甚至连她的中文「全集」也到1990年代才将译作纳入,但仍有阙漏或讹误。第五篇〈含英吐华:译者张爱玲──析论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延续前一篇论文所提供的历史脉络与架构,落实于「译者张爱玲」的研究。结果发现,中英文俱佳的张爱玲,她的翻译生涯主要是在其香港时期(1952-1955),而且是在美国新闻处支持下进行的,与《今日世界》及今日世界出版社密不可分。她的译作不仅涵盖了该社文学系列中的各种文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与文学批评),而且与她的中文创作密切相关──若干作品甚至先以英文撰写,再翻译、改写或重写成中文。本文便是探讨「译者张爱玲」的多重面向,尤其着重于她身为美国文学中译者的角色,译作的特性,并予以适当的评价,以弥补「张学」中遭到忽略的一面。

  如果说「译者张爱玲」长久以来遭人漠视,那么「自译者余光中」则是另一个被忽略的例子。余光中献身文学逾一甲子,勤于笔耕,于诗歌、散文、翻译、评论都表现杰出,是另一位海崃两岸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他在上述四方面的成就已有多人研究,而有「余学」之称,但他作品的自译(autotranslation)却乏人探讨。因此,第六篇〈含华吐英:自译者余光中──析论余光中的中诗英文自译〉从自译的角度出发,针对中英对照的诗集《守夜人》(The Night Watchman),探讨身为中文现代诗创作者、英美文学翻译者、英诗教授、文学评论者、翻译评论者的余光中,如何翻译自己的诗作,以及这些英文自译的特色与意义。文中除了引述作者∕自译者所主张的「因文制宜」的翻译策略之外,并进行仔细的文本分析、对照与解读,以显示虽然自译在创作之意图与原作之了解上有着他人未有的方便,而且诗作也因为翻译而在另一种语文里获得新生,但其中涉及的形式、音效或音乐性、典故和联想之迻译依然难以克服,甚至出现其他译者在行数、用字、词类、句法、结构等方面比自译者更忠实于原作的情形。

  其实,余光中与张爱玲都是今日世界出版社译者群中的佼佼者,然而这批优秀的译者除了思果曾根据自己的翻译经验与理念写出《翻译研究》与《翻译新究》两本专书之外,其他译者的翻译心得大多出之以零星的文章、访问或演讲,未能广为流传,也乏人研究,殊为可惜。余光中历年来针对许多场合写下不少讨论翻译的文章与实际批评,在他的评论文字中佔了相当重要的分量。第七篇〈左右手之外的缪思──析论余光中的译论与译评〉便试图分析并定位他的译论与译评,指出其中的特色及值得借镜之处。在探讨他的译论时,特别着重于他对译者的地位、译者的条件、翻译的地位之见解;在分析他的译评时,则集中于他针对英诗中译的实际批评。文中也指出,余光中集作者、学者、译者于一身,结合了多年的创作经验与翻译心得,说之以事理,益之以文采,形成其译论与译评的特色。

  第八篇〈理论之旅行∕翻译:以中文再现Edward W. Said──以Orientalism的四种中译为例〉运用萨依德「理论之旅行」、「他者的再现」和米乐(J. Hillis Miller)「理论之翻译」等观点,来探讨近年两岸三地对后殖民论述大师萨依德的代表作Orientalism之中译,以此一具体事例说明处于不同文化生产脉络中的译者,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与策略来翻译、再现萨依德──小从一字一词的中译(如书名或原作者之名),大到整本书的呈现方式。这种种不同的翻译与再现,显示了翻译的衍异、歧出、难以预测,也反映了不同脉络里的中文译者之意图、目标、能力与策略。原文透过不同的译者而得到不同的新生或来生,而扮演着再现、中介、沟通、传达、註释、评论甚或颠覆等重要角色的译者,也透过翻译获得额外的生命。

  至于附录的〈我来.我译.我追忆──《格理弗游记》背后的「游记」〉则以笔者从事的《格理弗游记》国科会经典译注计画为例,说明此一计画的缘起、规划与要求,谈论在此文学经典的迻译过程中对原文版本的搜集、考证,译文文体的考量、选择,译注的斟酌、处理,以及该书中译史系谱的建立,并拈出「双重脉络化」的翻译理念与实作方式。此文虽非严格的学术着作,却别获青睐,在海崃两岸不同的纸本期刊、学会网站、出版社网站刊载,并引起不少回响。而〈我的翻译(研究)因缘──代跋〉则进一步以个人化的笔法来诉说自己的际遇,以及如何从切身的体验中逐渐与个人的学术研究结合,发展出自己的理念与实践。

  由上述可知,笔者从多年的实务经验与学术研究中,逐渐发展出自己有关翻译的基本理念,并落实于文本与脉络的探讨。简言之,翻译与脉络之间的关系至为紧密,而居间的译者之角色更不可或缺。没有译者,就没有翻译;没有翻译,异文化之间就无法交流,文学与文化终将枯萎。现今我们视为当然的许多事,从阅读传之久远的宗教经典,到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甚至日常生活中阅读外电新闻、观看外语电影,都隐含了无数译者的默默耕耘与奉献。

  记得就读硕士班一年级时,美籍李达三(John Deeney)教授曾引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勉励我们这群处于中英文之间的青年学子:「如果要当一座桥樑,就不要害怕别人践踏。」这句话我三十多年来谨记在心。本书之所以取名为「翻译与脉络」,除了前述种种理由及实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强调翻译并不局限于孤立的文本,更要带入文化与脉络。处于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译者,除了「不要害怕别人践踏」之外,更应尽量发挥「桥樑」的功能。因此,本书对「双重脉络化」再三致意,而要达到这个充分沟通与传达的目标,必须各方重新认定译者积极、主动的角色,同时译者也要摆脱「翻译者,反逆者也」的刻板印象,重新形塑「翻译者,变易者也」的形象,因为透过译者的努力,文本不仅易「文」改装,而且更易为人亲近、接受。而致力于异文化之间的交流、了解与互惠的翻译,也就成为值得有心人投入的毕生志业。

2009年3月3日
台北南港

  附识:2007年本书简体字版印行,列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至为感谢主编罗选民教授的隆情盛意。繁体字增订版除了仔细订订、补充前稿之外,并增加两篇讨论余光中的论文和一篇附录,在此感谢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尤其苏正隆先生,的热心支持。书中各文曾在不同会议、期刊与论文集发表,谨向当初邀稿的学者和主编致谢,尤其是彭小妍教授、邱汉平教授、冯品佳教授、苏其康教授、陈芳明教授、张上冠博士、马耀民博士、蔡秀枝博士。也要感谢各匿名审查人所提供的高见,我已悉心回应。在此也要感谢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的良好研究环境,以及李有成先生、何文敬先生、纪元文先生多年的支持与切磋。感谢陈雪美小姐和黄碧仪小姐协助蒐集资料、修润文字,卓加真小姐在翻译和译评方面的协助,以及书林出版部编辑同仁协助书稿的编排、校对。但愿本书能多少回报这些年来在多方面协助我的人士。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