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成为伟大的落伍者,
有朝一日重现于历史上。」
破灭型作家(土反)口安吾 无赖派戏谑文学
再一冷澈异色作
就是宁为失败者,也不愿参与现实社会的残酷斗争
(土反)口式的浪漫,颓废执拗的「输家哲学」
「半调子的混乱,只会产生半调子的道德。
大混乱才是趋近大秩序之路。」
(土反)口安吾的「堕落论」,像一阵狂风,吹袭了战后的日本社会,让所有沉浸在统治世界梦想中的日本人睁开了大大的眼睛,他们曾经如同烈日般火红的眸子也终于回复了黑绿......
昇华与沉沦、繁荣与龌龊,就这样在日本擦肩而过。
下一代的日本人,正困惑地戴着眼镜,看着这个彷彿永远看不明白的世界......
作者简介
(土反)口安吾
本名(土反)口炳五,生于新潟县新潟市。东洋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科毕业。一九三一年,以〈风博士〉一文跃上文坛获得瞩目。其文学主题主以〈堕落论〉一作作为理论根基开展、小说化,与太宰治、石川淳等人同为战后颓废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性格叛逆浪漫,作品多呈戏谑及反叛色彩。代表作有《堕落论》、《白痴》、《魔鬼的无聊》(以上皆为新雨出版)、《盛开的樱花林下》等。
译者简介
黄瑾瑜
基隆市人,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译着有《夫妇善哉》、《家畜人鸦俘II》、《后天美女》、《翻着筋斗,一天又过了》、《天之瞳》(以上皆为新雨出版)等。
译 序
困惑的时代
一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从第一个段落开始,我就感到困惑,就开始担心,如果这本书要我来写一篇导读或译后序时,我该怎么写?我有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情,为了准备可能动笔的导读,我开始一边翻译,一边作书摘,一边思索着:如果我是(土反)口安吾,我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思维写下这一篇篇的故事?
我以为我做了万全准备,书摘也存进了硬碟里,甚至还备份在另一个随插即用的大硬碟中。就在把翻译稿传给出版社,并接到编辑要我写导读的电话之际,打开电脑想开始动笔的那一剎那,竟然发现电脑整个死掉,档案完全无法存取,甚至连电脑都打不开了。紧急之刻,临时借了台电脑过来,想着我还有一个备用硬碟,却没想到插上电脑,竟然连这个备用硬碟也坏了。
于是,硬碟拿去送修,坏掉的电脑依然沉默地躺在我的房间,借来的电脑又原班人马地搬回去了。有时候,人是这样的,那鼓想努力去做的心情,一旦洩了气,就很难回复了。
这段期间,出国了几趟,忙了一段时间。虽然回来之后,经常接到编辑催稿的电话,可是,总是拿没钱买电脑给自己当借口,一直把这件事情搁着。拖到实在不能再拖,终于上网买下电脑。感觉就好像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才买了电脑,似乎写完这段文字,电脑就没有用处了一般。这篇文章挂在心口,总想着会有比我更适合写这个序的人,于是,似乎可写可不写,但是,答应了又必须完成,为了逃避内咎,只好真的动笔写这篇序文。
动笔的这一刻,才想起这种心情,似乎在书里某处看到过: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虽然,我还是写了剧本,但是,这是因为这不是正常的工作,这只是份为了逃避沉重苦闷的灾难,而完全不需要本着良心去做的工作。毕竟,我这一条在战争里荒废了的灵魂,根本是不能工作的。
因为不断出现意外状况,使我在心情上,不断想拖延这篇稿子,这才让我理解到作者那份在废墟中完全提不起劲、却又不得不为了逃避内咎的灾难而动笔的心情。于是,我觉得我真的可以开始提笔了。
二
(土反)口安吾,出生于明治三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死于昭和三十年(西元一九五五年)。他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生观与小说观,都深受战争的影响。在其短短五十年的生命中,创作丰富,涉足的领域广泛,不只创作纯文学,也写历史小说、推理小说、散文,甚至也写文艺评论。
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有〈堕落论〉,描述战争中所有道德伦理的瓦解,「堕落」之当然,引起许多读者的回响。另外其《白痴》(新雨出版)一作,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土反)口安吾与织田作之助、太宰治等人,共同被归类为「新戏作派」、「无赖派」作家。他们以颓废、自虐的风格,创作出讽刺性意味浓厚的作品。
三
在(土反)口安吾的那个时代,大战期间,许多作家被征召到军队里面,成为随军记者。但是,当时的随军记者必须写出歌颂军队的文章,若涉及真实的人性,或战争中的非人性部分,忠实写出作家敏锐感受到的战争残酷的文字,就会遭禁,甚至遭起诉被判有罪,就如日本作家石川达三所经历过的一样。
我想,或许这就是〈魔鬼的无聊〉产生的背景,唯有当一个不成才的作家,唯有毫不在乎生命、毫不在乎人性、毫不在乎死活,才能自在地活着。但是,当这一切都不在乎的时候,活着也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像恶魔的无聊游戏,在虚空中,无所谓地摆盪,不知不觉就存活下来了,活下来了,却也没有多大的喜悦,一切都只是无聊而已。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课本里奋发有为的青年,反而显得可笑了。因为他们会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活下去」、「我要尽一切努力」之类的话,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总是要孩子们尽力,要孩子们珍惜生命,好好活着。但是,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昨天还在的高楼大厦,也许一颗子弹落下,明天就成废墟。刚才还跟你说笑的女子,几个小时后就成为烧焦的灰炭。一切是如此无常,所有的坚定信念,都变成一场笑话,甚至反而是超现实的。于是,作者消遣着这些有为青年:
我觉得荒君、平野君很像小说中的人物。他们本来就是读小说读过头的人,那种思考方式或说话方式,与其说是现实,倒不如说是充满小说风格。他们的脚会不会其实并非踩在土地上,而是踩在托尔斯泰或杜司妥也夫斯基上头呢?他们跟老婆都如何交谈?我是知道他们会对老婆说的话啦,但是他们的老婆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在这个时代,生命是无常的,无法靠着人的努力去掌握。明明你无法确定下一秒炸弹会不会落在你头上,你怎么还能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用尽一切手段活下去」呢?这样的说辞,反而像是小说中的对话,而不是现实的对话了。
四
那似乎是一个所有事物都反过来的年代,这让我想起我刚开始翻译这本书时,总会有一些些不自在,因为(土反)口安吾描述的世界,似乎颠覆了一个循规蹈矩,按照社会现存价值观在努力打拼的人的想法。尤其是在(土反)口安吾的笔下,认真奋斗、努力诚恳的人,总是会有悲伤的结局,就像〈肝脏医生〉的故事。
这是个让人笑不出来的悲剧,可是,赤城风雨医生的一生,就是一部让人笑不出来的悲剧。
赤城医生若生在现代,或许会被认为是一个诚实认真的好医生,但是,在那个价值观错置的年代,赤城医生却像是不断推石头上山的尤里西斯,总是徒劳无功。
「赤城医生有很多这种患者,也就是说,信仰者。全都是因为他的人格。有些信仰他的人会说,他的诊断不行,但是,他的人格却让人难忘。医生听到这种说法,是高兴不起来的。一名医生,受到尊敬是因为对他人格的崇敬,而不是医学上的见识,医生自己是不会满意的。赤城医生就是这样,除了当个医生,他没有任何野心,因此,像我们这样的信仰者,反而让他感到困扰。」
这段话,不,应该说是赤城医生的整个故事,都让我的脑海里不断出现几个人:契坷夫、周星驰。反讽的笔调,带着一点悲悯,特别趋近于周星驰电影中描写的小人物。这一个小人物,即使握有数千个病例,还不敢直接对病人说出真正的病症,要用夹带的方式说明,当书里描述到赤城医生的心境时,身为读者,有一种想笑的心情,却又哀伤得不知道怎么笑起:
他很想装作行若无事的样子,但是,就是很在意那个「也」字,说到那个字,就会很奇怪地特别用力。后来,先生每次看诊,都会与那个「也」字奋战着,他必须与自责的痛苦奋战。所有的患者都是肝脏炎,面对此不动的事实,为什么会畏缩呢?先生对自己的窝囊感到懊恼。
〈肝脏医生〉曾被电影导演今村昌平改编成电影,根据电影的简介,导演似乎加入了很多小说中没有的角色与情节,拍成了比较励志性的影片,减少了若干带着淡淡悲伤的反讽。
五
(土反)口安吾的书写里,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就是女人。
有时会望着一个女人漫不经心的微笑,玩弄着一具只是快乐而放荡的肉体,如此而已。
「女人等于肉体」这个主题,不断出现在(土反)口安吾的文字之中。女人是不思考的肉体,会思考的是男人。他期待中的女人是仅具形体与功用的器皿,更接近于人偶:
我心想,女人若是个不说话的人偶就好了。眼睛看不见,也听不见声音,我希望她是个回应我孤独肉欲的无限剪影。
他借着安子的口,也说出了他心中对女人与男人差异的定义:
我不会轻视肉体或这种肉体游戏,我也不怕玩弄肉体或抛弃肉体,只是我要求代价。相对地,我想要某种其他可以提高我的东西。女人的心只能靠男人的心来提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要是可以提高我的心的男子,不管是谁,我以身相许都不后悔。
这个世界是以男人的心智创造而成的,女人是依附在男人的世界中成长的肉体,这具肉体深深耽溺于肉欲之中,不可自拔。
女人肉体的弱点,就是即使心里怀有如此极端的厌恶或轻蔑,依旧深陷孽缘的泥沼之中,无法脱身,这就是女人肉体的悲哀。
即使如此,男人却矛盾地羡慕女人的单纯,单纯地拥有肉体与享受肉体。
男人确实只是群凡夫俗子,根本比不上园子屁股的行云流水境界。水不会停留,也没有阴影,她的屁股纯粹就只是屁股,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如此。
只是所谓的肉欲,所谓的爱情,都是虚无而空泛,好像随时都可以放弃,因为不管是肉体或爱情,都填不满内心某处的空洞。
我的心只是个贪心鬼,它总是这样喃喃自语着,为什么一切都是如此无聊啊!都是如此无止无尽的虚无!
六 尾声
阅读每一个故事时,自然而然地会期待一个结局,然后,我们会把故事归类为悲剧或喜剧,有圆满结局的或是悲惨结局的,即使故事的主角遭遇悲惨,从头到尾都让人掉泪,即使最后是悽惨无比的完结,我们也总期待有一个结局。
王子与公主结婚了,是一个美丽的结尾。卖火柴的女孩冻死了,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尾。大团圆是一个结尾,世界末日大毁灭,也是一个结尾。纵使是有史以来最悲惨的约伯的故事,也依然谨守本分地有开头、有高潮、有尾声。
约伯是《圣经》里其中一卷书〈约伯记〉的主角。神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在某个风和日丽、一点都不像会有遽变的日子,他突然失去了每一个家人,失去田产、房屋。在他失去一切之后,痛不欲生,披头散发责问神。
约伯的故事,在《圣经》里面只有几十页的长度,我们可以轻易地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约伯又重新获得妻子,重新把孩子都生回来,重新拿回每一分家产。读到这里,读者们就松了一口气,知道无论如何,到最后都会得到一个句点。但是,把十几页的故事,放进人生的量尺上,那几十页的悲惨,却如同十辈子一样地漫长。人很难去想像,要如何走过这十几页,总以为这一生都要沉落在这样的悲惨中,无止无尽,永远找不到句点。
看(土反)口安吾的这本短篇小说集,就有一种被摆放在人生的中途的感受,回首一片茫然,前路又不知道在哪里,路旁一片废墟,生命、爱情,都被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每一个故事,都在嘲讽之后,留下一丝丝悲伤,一点点不满足,一点点不知所措,以及寻找一个句点的渴望。
这是一篇篇写在困惑的时代的故事。
黄瑾瑜
《魔鬼的无聊》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让人好奇了!我是在一家小书店无意间翻到的,当时就被它独特的字体和设计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就感觉一股莫名的氛围扑面而来,有点像那种你明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又忍不住想继续往下看的宿命感。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例如作者对于某个场景的光影变化、空气中飘散的细微气味,甚至是人物脸上转瞬即逝的表情,都刻画得极其细腻。读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字句,好像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被描绘的世界,甚至闻到那里的味道。
评分读完《魔鬼的无聊》之后,我脑子里一直萦绕着书中的一些片段和对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小说,而是会在你心里留下印记,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时会回想起其中的某个场景、某句话,甚至某个角色的某个表情。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风格,没有大张旗鼓的铺陈,但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就像是照了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的一些盲点,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闪光点。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拿到《魔鬼的无聊》的时候,对这个名字有点抗拒。总觉得“魔鬼”听起来就没什么好事,加上“无聊”这个词,感觉像是某种负能量的集合体。但好奇心终究还是战胜了我的顾虑,而且我发现,有时候越是看似矛盾或者黑暗的名字,反而藏着最深刻的道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和你娓娓道来,没有太多炫技的辞藻,但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沉甸甸的情感和思考。我喜欢它营造的那种静谧又略带诡异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迷雾笼罩的山谷,虽然看不清远方,但却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评分我一直是个很注重阅读体验的人,从书的装帧、纸质,到排版、字体,都会影响我阅读的心情。《魔鬼的无聊》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的质感,翻阅起来也很舒服。最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勾起了我对故事内容的极大兴趣。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拖沓,也不会显得仓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日常场景的描绘,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能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味,让人在不经意间被触动。
评分最近的生活有点平淡,工作也进入了瓶颈期,所以我特别需要一些能点燃我内心火花的读物。《魔鬼的无聊》就像是给我投入了一块燃烧的木柴。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小说,但它有一种更深层次的魔力,会慢慢地、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你的脑海里,让你开始反思一些平时不会去想的事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笔触,那种纠结、迷茫,甚至是绝望,都能让人感同身受。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