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皆对儿童教育和阅读充满热情,且具丰富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她们以问答的叙述方式、饶富趣味的文字,撰成此一亲子阅读入门书。借由此书,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性向、心理、发展,进而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喜爱看书,如何透过亲子之间的共读、分享而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让阅读成为一种可享受的亲子活动。
作者简介
黄迺毓
辅仁大学家政系毕业,美国南伊利诺大学硕士、博士。现任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善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谈儿童教育与家庭生活,积极推广亲子共读。着有《回转像小孩》、《持家艺术》、《童书是童书》、《心灵转弯处》、《亲子共读有妙方》、《童书大家庭》等。
李坤珊
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硕士、博士。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的教师培训机构、幼儿园、和中文学校双语班等。作者擅长从儿童发展观点谈阅读学习历程、儿童文学、幼儿教育。持续在不同杂志上撰写有关婴幼儿阅读、教育、外语学习专栏。着有《小小爱书人——零至三岁婴幼儿阅读世界》。
王碧华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家政教育研究所幼儿教育硕士。赵廷箴文教基金会第十一届高中优良国文教师。现任教台北市公立高中,并从事阅读与写作推广工作。
这本书《童书非童书:给陪伴孩子看书的父母(新修版)》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觉醒”。我以前总是以为,陪孩子看书,就是要把书里的故事讲给他听,或者让他自己去认识字,培养阅读习惯。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亲子阅读更深层次的价值——它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你应该买哪本书”,而是通过对童书本质的解读,以及对亲子互动方式的细腻分析,引导我们去“看见”那些隐藏在图画和文字背后的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选择比阅读更重要”的论述,让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书,更要学会如何去选择“阅读本身”。它提醒我,阅读不应该是一种强迫,而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探索。书里还强调了“家长自身的阅读状态”对孩子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家长自己都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又怎么能指望孩子热爱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亲子阅读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家长和孩子都在其中获得成长。它让我从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引导者”和“伙伴”,这其中的心态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童书的认知都停留在“内容为王”的层面,觉得只要故事精彩,图画好看,就算是好书。但《童书非童书》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这个固有的观念。它让我明白了,在亲子阅读这个场景下,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和“互动”的意义,甚至可以超越内容本身。作者在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为什么有些看似简单的图画书,却能引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为什么有些对话式的阅读,比单方面讲述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让我开始反思,我平时陪孩子看书时,是不是过于注重“讲清楚”了,而忽略了“引导”和“启发”?书里提出的“共读不是独奏”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它强调了大人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而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姿态,能够极大地提升孩子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分享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孩子的思考,如何利用“留白”让孩子自由发挥,这些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而且,这本书还不仅仅是讲“怎么读”,还讲“为什么这么读”。它解释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认知和情感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以及为什么某种阅读方式更适合他们。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是在从根源上帮助我理解亲子阅读的奥秘。
评分《童书非童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用一种非常温和、亲切的语气,分享着他在亲子阅读这条路上摸索出来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它对于“阅读的本质”的探讨。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童书就是为了让孩子识字、学习知识、培养兴趣。但作者却把视角拉得更远,他认为,真正的童书,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情感的细腻程度。这一点非常打动我。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如何才能让他成为一个善良、有同理心的人。而这本书恰恰指出了,亲子阅读是实现这一切的绝佳途径。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书单,而是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一本书,如何去解读书中的那些“言外之意”。比如,他讲到如何引导孩子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何让孩子从角色的经历中学习情绪管理,这些都非常实用。而且,书里对于“家长自身的成长”也给了很多关注。它提醒我,父母的阅读习惯和心态,同样会影响到孩子。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教家长如何给孩子选书、陪读的书,更是一本帮助家长自我提升、享受阅读乐趣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对孩子更有信心了,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童书非童书:给陪伴孩子看书的父母(新修版)》,我抱着一种“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父母的”心态,毕竟现在育儿焦虑挺普遍的,大家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理解和共情。作者很细腻地描绘了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挑战,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对某些情节不理解怎么办?家长自己也觉得无聊怎么办?这些都是我曾经真实经历过的。书里提供的建议,不是那种套路化的“三步法”,而是更偏向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比如,它鼓励家长放下“评判”的心态,去接纳孩子的各种反应,即使是错误的理解,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过去总想纠正孩子,让他按照我理解的方式去理解故事,殊不知这样反而扼杀了他的创造性。书里还提到了“情绪共振”的概念,让我意识到,在阅读过程中,家长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保持放松和愉悦的心情是多么重要。我以前总觉得阅读是个“任务”,需要高效完成,但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阅读也可以是一种非常轻松、治愈的亲子互动方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教育”,而是更多的“连接”。
评分这本《童书非童书》确实打开了我认识童书的新视角,以前我总觉得,给孩子选书嘛,无非就是图画精美、故事有趣,再加点识字或科普的硬核内容。可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童书”这个概念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得多。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这本书教孩子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大人怎么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这点对我这个经常陪读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一直以来都是把书递给孩子,然后等着他自己去看,或者我念给他听,但很少去思考这个过程中我们之间的互动。书里很多关于“提问的艺术”、“留白的重要性”这些细节,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以为的“陪伴阅读”,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旁边”,而不是真正的“参与”。比如,作者提到的,大人在阅读过程中适当的停顿,抛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联想和表达,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更能加深他对故事的理解。而且,书里还讲到,有些看似“无聊”或者“不那么符合主流审美”的书,反而可能蕴含着更深刻的意义,关键在于我们大人如何引导孩子去发现。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选书标准,是不是过于功利化了,是不是忽略了阅读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成长。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教会我如何“阅读”的“童书”,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选择孩子看什么书,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亲子阅读引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