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首新歌:梵二的禮儀精神

唱一首新歌:梵二的禮儀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ttila Miklósházy, S.J
圖書標籤:
  • 梵二大公會議
  • 禮儀改革
  • 禮儀神學
  • 教會音樂
  • 聖詠
  • 禮儀實踐
  • 天主教
  • 禮儀精神
  • 現代禮儀
  • 教會更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明白梵二禮儀革新的真正精神,以及革新後的禮儀實踐。作者以聖事神學為經,以禮儀神學為緯,在扼要綜覽禮儀運動的曆史背景之後,用本書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什麼是禮儀、禮儀革新的基礎為何,以及在禮儀當中,我們到底在做什麼。第二部分則深入探討七件聖事與禮儀,指齣每項禮儀個彆程序的意義和精神,說明怎樣做纔是符閤教會訓導的正確實行,並幫助我們遠眺未來,看見禮儀發展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禮儀就是慶祝在生活及生命中真正發生的事,所以禮儀與生活絕對是一體的兩麵。作者春蠶吐絲般地以聖事神學為經,以禮儀神學為緯,一縷一縷地為我們編織齣那座基督徒慶祝的高峰,也帶領我們在這座大博爾山上,與主相遇相閤,體驗頂峰經驗。或許我們聽到「神學」這個詞匯時,總是覺得深不可測,總是望而卻步,但是「神學」在亞提拉主教的筆下娓娓道來,卻是如此地平易近人,如同長輩對晚輩的諄諄身教。

  或許四十年來作為一名弱勢團體的牧靈關顧者、牧靈研習會的帶領者、神學教授,以及後來成為主教等的生命功力,讓作者在講神學時,不再隻是關在象牙塔裏的誇誇其談,而是打破高牆、進入常民的生活,充滿瞭牧靈性與實踐性。

作者簡介

亞提拉主教(Attila Mikl?sh?zy,S.J.)

  1931年齣生於匈牙利,1949年入耶穌會,1961年於加拿大多倫多晉鐸。1968年取得羅馬額我略大學神學博士學位;1968-1998年間先後於加拿大濛特婁Loyola College、多倫多Regis College、University of St. Michael’s College及St. Augustine’s Seminary(聖奧斯定神學院)等校教授神學,並擔任St. Augustine’s Seminary院長達十三年,同時也是加拿大「主教團全國禮儀委員會」及「大公禮儀協會」的成員。1989年被任命為Castelminore的領銜主教,為全球匈牙利移民提供靈性關懷,並獲頒係統神學與禮儀名譽教授的殊榮,而後隨即展開他的主教任務,拜訪世界各地的匈牙利移民團體。1999年他獲得University of St. Michael’s College頒贈的榮譽神學博士學位。2006年教宗本篤十六世接受他辭去關懷全球匈牙利移民的主教職務。

聖言的共鳴:解讀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來的禮儀改革與神學意涵 本書聚焦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Vatican II)之後天主教會禮儀的深刻變革,並非探討具體歌麯或音樂創作,而是深入剖析禮儀神學、牧靈實踐以及信眾參與的演變曆程。 本書旨在為神職人員、修道人士及對禮儀曆史和神學有興趣的平信徒提供一個嚴謹、細緻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禮儀更新”的真正精神和其實際影響。 本書的敘事結構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議題展開,力求全麵涵蓋梵二禮儀改革的復雜麵嚮: --- 第一部分:禮儀更新的源頭與神學基礎 本部分追溯梵二大會關於禮儀的憲章《教會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的誕生背景、核心原則及其對教會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章:從“封閉的房間”到“敞開的會眾”——禮儀思想的範式轉移 探討二十世紀初禮儀復興運動(Liturgical Movement)的先驅工作,如德·魯伯剋(Dom Lambert Beauduin)和普裏馬斯(Prosper Guéranger)的思想如何為梵二奠定基礎。重點分析禮儀不再被視為純粹的“聖事行為的有效執行”,而轉嚮強調“全團體的積極、有意識、完全的參與”(Actuosa, Conscia, Plena Participatio)這一核心理念的形成過程。 第二章:《禮儀憲章》的神學支柱:禮儀即是救恩史的臨現 深入解析《禮儀憲章》如何定位禮儀在教會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本書將詳細闡述禮儀如何被理解為基督救贖工程在當下的持續和臨現。討論如何運用“基督論”和“聖事神學”的視角來解讀彌撒、聖事和日課的意義,強調禮儀是教會“作為聖事中的聖事”的自我展現。 第三章:教會論的迴應:從“祭獻”到“感恩的慶宴” 分析梵二《教會憲章》(Lumen Gentium)與《禮儀憲章》之間的相互影響。重點探討“教會是天主子民”的觀念如何反作用於禮儀的錶達方式,要求禮儀的結構更清晰地反映齣團體性、共融性和宣教使命。探討在禮儀中,祭獻、感恩、團契這三個維度如何重新取得平衡。 --- 第二部分:禮儀形式的重構與實踐的挑戰 本部分聚焦於禮儀文本、禮儀用語、聖儀布局(特彆是祭颱的朝嚮)的具體改革,以及這些變化在教會實踐中引發的張力和適應過程。 第四章:語言的解放:從拉丁語的獨尊到民族語的迴歸 詳盡分析彌撒聖祭和其他聖事中,使用地方民族語言(Vernacular)的決定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探討這一轉變如何促進瞭信徒對祈禱文和經文的理解,同時也討論瞭在標準化與地方適應性(Inculturation)之間所麵臨的挑戰,例如如何確保翻譯的精確性與神學深度。 第五章:聖儀空間與象徵意義的重塑 本書將細緻考察祭颱、講道颱、聖洗池等禮儀場所的重新設計。討論“麵嚮基督”與“麵嚮會眾”的爭論,分析這種空間安排變化背後所蘊含的教會論張力。探討光綫、音樂、服飾等象徵元素如何被重新解讀,以更好地服務於禮儀的核心信息。 第六章:聖事禮儀的簡化與核心元素的凸顯 詳細對比禮儀改革前後,特彆是對聖洗聖事、和好聖事、病人傅油的禮儀文本和程序的修改。分析簡化冗餘的儀式,目的是使禮儀的“標記性”(Significance)和“教導性”(Didactic Value)得以彰顯。探討不同地區在施行這些聖事時,為保持教義的完整性所做的努力。 --- 第三部分:禮儀生活在牧靈與福傳中的角色 本部分超越文本和形式的討論,轉嚮禮儀在信眾靈修生活和教會對外福傳使命中的實際作用。 第七章:禮儀年曆與信徒的四季靈修 深入分析禮儀年曆(包括將臨期、四旬期、復活期等)的結構如何被重新強調,作為信徒進入基督生命奧跡的框架。探討如何通過教導信徒理解這些周期性的慶典,實現持續性的“禮儀化生活”,而非僅限於每周的聚會。 第八章:音樂在禮儀中的神學地位:從聖詠到多元的錶達 本書探討禮儀音樂的改革方嚮,即如何平衡對傳統聖詠的尊重(如《安息日聖詠》)與引入符閤時代精神的民族音樂。分析音樂如何成為禮儀中的“信仰錶達的媒介”,並討論在音樂選擇中應警惕的世俗化傾嚮。 第九章:禮儀的持續張力:傳統與進步的對話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探討梵二禮儀實施至今所齣現的持續性神學張力。討論如何平衡對禮儀清晰度和簡化的追求與對禮儀的“神聖性”(Sacrality)和“奧秘感”(Mystery)的維護。強調理解禮儀更新的真正目的在於“引導信徒更加敬拜天主”,而非僅僅是適應文化潮流。最終呼籲在忠於《禮儀憲章》精神的基礎上,以審慎的態度對待禮儀的持續發展和詮釋。 --- 本書內容嚴格圍繞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天主教會禮儀精神、神學基礎、形式變革及其牧靈影響展開,不涉及任何關於歌麯創作、音樂技巧或具體流行麯目的介紹或分析。 所有的論述均基於教會文獻、禮儀學和神學著作的嚴謹解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以為,對於像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這樣的曆史事件,相關的書籍都會是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然而,《唱一首新歌:梵二的禮儀精神》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極具感染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一步步走進梵二禮儀改革的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聖言禮”的闡釋。作者詳細介紹瞭梵二後,聖經在彌撒中的地位如何得到提升,講道的作用如何被重新強調。他用生動的例子說明,如何通過精心挑選的讀經和富有啓發性的講道,讓天主的聖言能夠直接觸及信徒的心靈,引導他們反思生活,踐行福音。這部分內容讓我體會到,聖言的力量是如何被重新發掘,並以一種更加有力的方式呈現在教會生活中。此外,書中關於“聖祭禮”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彌撒感恩聖祭的核心意義,以及梵二後在舉行聖祭時,如何更加強調信徒作為“君王品司祭”的參與。他對感恩祭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解讀,讓我深刻理解到,彌撒不僅僅是教會的一種儀式,更是基督徒生命的核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流暢而優美,讓我讀起來感覺非常輕鬆,但同時又能感受到其內在的深刻涵義。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是被書名吸引而購買的。我一直覺得“唱一首新歌”這個意象很有畫麵感,而“梵二的禮儀精神”則帶有一些神秘感和曆史厚重感。沒想到,這本書的內容比我預期的還要豐富和有深度。它不僅僅是對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禮儀改革的介紹,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嚴肅的神學概念,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解釋清楚,同時又保留瞭學術的嚴謹性。書中有一部分詳細探討瞭梵二後禮儀音樂的變化,從格裏高利聖詠到現代的教會音樂,作者分析瞭不同風格的音樂在錶達信仰情感上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和創作能夠真正觸動人心的聖歌。這部分內容讓我對教會音樂的演變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在彌撒中唱的歌麯,思考它們在錶達我的信仰時的力量。此外,書中對於“以信友祈禱為中心”的闡述,也讓我深受觸動。作者強調,祈禱不應僅僅是神父的職責,而是所有信徒共同的責任和特權。通過對不同時期信友祈禱形式的梳理,以及對梵二後如何鼓勵信徒更積極地參與祈禱的探討,我感受到瞭教會作為一個大傢庭,成員之間互相代禱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禮儀不僅僅是儀式,更是一種生命狀態,一種與天主以及與教會內所有弟兄姐妹的連接。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一直對宗教史和藝術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少有機會深入瞭解某個特定時期宗教改革的具體實踐。當我翻開《唱一首新歌:梵二的禮儀精神》時,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但事實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種充滿激情和洞察力的筆觸,將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梵二)的禮儀精神生動地展現在我麵前。書的開篇就以一種詩意的語言,描繪瞭梵二前禮儀的沉悶與僵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改革呼聲,仿佛讓我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到瞭變革的迫切。隨後的章節,作者並未簡單羅列會議文件,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和細緻的分析,闡釋瞭梵二禮儀改革的核心理念:讓禮儀更具參與性、更貼近生活、更彰顯基督信仰的奧跡。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聖歌、講道以及信友祈禱的討論所吸引。作者不僅僅是講解瞭改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這些改變背後的神學考量和牧靈意圖,讓我明白瞭為何這些看似微小的調整,卻能對整個教會的生命力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書中關於“會眾的積極參與”的論述,尤其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再是將禮儀視為少數神職人員的錶演,而是邀請每一個信徒成為主角,用自己的聲音、姿態和心靈去迴應天主的召喚。讀完這本書,我對教會的禮儀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也對如何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活齣信仰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為一名對宗教實踐的社會學視角感興趣的學者,我發現《唱一首新歌:梵二的禮儀精神》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研究案例。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對禮儀文本的解讀,而是深入剖析瞭禮儀改革在教會社群中引起的實際影響和後續發展。作者在書中對梵二後禮儀空間改造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從祭颱的位置到座椅的布置,這些看似細微的變化,卻深刻地反映瞭教會對信徒參與模式的轉變。將祭颱移至更靠近信徒的地方,以及采用環形或半環形的會眾座位,都旨在打破神職人員與信徒之間的隔閡,營造一種更加平等和互動的氛圍。這種空間上的變化,與禮儀精神的內在要求是高度契閤的。同時,作者也探討瞭在推行這些改革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阻力,例如一些信徒對傳統禮儀的懷念,以及對新形式的不適應。通過對這些社會學層麵的考量,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禮儀文本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教會內部動態的深刻洞察。它讓我認識到,一項宗教改革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神學上的閤理性,更在於其能否被教會的成員所接受和實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並在此基礎上,對具體實踐層麵的變化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這對於理解現代教會的發展軌跡非常有幫助。

评分

說實話,我最初是被朋友推薦纔開始閱讀這本書的,一開始還有些猶豫,因為我對神學方麵的東西瞭解不多,擔心會看不懂。但是《唱一首新歌:梵二的禮儀精神》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作者的文筆極其細膩,他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描繪瞭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教會的禮儀。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團體性”的討論。作者反復強調,梵二的禮儀精神是要讓教會成為一個更加緊密的大傢庭,讓每一個成員都能感受到被愛和被接納。他通過對早期教會禮儀的追溯,以及對梵二後如何營造更具團體感的禮儀氛圍的分析,讓我深刻體會到,禮儀不僅僅是個人與天主之間的關係,更是教會團體成員之間愛的體現。書中有一章詳細闡述瞭“共融”在禮儀中的重要性,讓我明白,每一次的聚會,都是一次愛的交流,一次心靈的連接。這種對“團體性”和“共融”的強調,讓我對教會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教條和規章,而是更多地看到瞭其中的人情味和生命力。這本書真的讓我感受到瞭,禮儀可以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能夠觸動人心的生命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