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出生,在江南度过童年的高希均教授,一九四九年随父母来台。在艰困的环境中,一九五九年获得奖学金赴美读书,从此跨出了再学习的第一步,即本书的写作原点。
本书是高教授多年来提倡阅读、传播进步观念,以及自述学习、为人、做事的文章结集,也兼及他对亲人、师友的忆念,对年轻一代殷殷的叮咛。
七十篇短文概分为:卷一投入阅读;卷二亲近典范;卷三深耕大爱。处处可见一位具有远见的知识份子,兼具了温暖的心、冷静的脑,和无比的热情。
他主张: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会,必然是一个爱阅读的社会。在新世纪人类越趋激烈的竞争中,有持久的能力学习得更快、更彻底,就是「阅读救自己」的根本。
作者简介
高希均
在南京出生,在江南度过童年,一九四九年来台。先后在台北商职与中兴大学毕业,并获两校杰出校友奖。
一九五九年赴美读书,一九六四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后,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学(河城校区)执教,逾三十年。一九九八年后为该校名誉教授,并获威斯康辛州州长杰出服务奖。曾于一九七一年当选美国杰出教育家,一九七四年获威斯康辛大学杰出教授奖。一九九四年后为美国百人会成员。
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讲座教授、海基会董事、国统会研究委员、行政院顾问及经济部顾问。近年又担任国立中兴大学知识经济讲座教授及国内外民间基金会董事。
一九八○年代在台湾与王力行、张作锦创办《远见》杂志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二○○二年又创办「小天下」少儿读物,现为「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董事长及《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繁体中文版发行人,持续推动进步观念。二○○二年获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特别贡献奖。
中文着作在台北出版的有二十余种,在大陆出版的有六种。
序 阅读救自己
卷前
留学:从不归路到返乡路
两种美国,两种心情
人生的时钟正向东移
从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到建一流社会
卷一 投入阅读
做一个读书人
抖落一身庸俗
挑好书读
造一座知识不夜城──读书不打烊
读书不能打折扣,买书呢?
有一点钱的时候
远离知识就是走近无知
做一个贪婪的购买者──把「赛伊法则」用在知识市场上
不做守财奴
「听君一席言」不如「手中一本书」
爱书如命──passion for Books
「学习」比「休闲」更引人入胜──对年轻朋友的叮咛
丝路归来──做一位终身学习者
新读书主义
熟读伟人传记培养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在「学习的年代」不做「现代文盲」
值得尊敬的人
为历史留下纪录──天下文化出版传记、回忆录的用心
看书、选书、出书──心情总是一片蔚蓝
阅读,终身的承诺
文化产品的丰富,才是现代社会的骄傲
传播知识为己任
宽容与公正──金钟奖的入围与出局
疑中留情──引申美国的一句片语
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自求多福
把人做对──反「冷漠」的根本
软实力比脑袋,硬实力比口袋
卷二 亲近典范
李资政的嘱咐:要再努力—─追记母亲节那天的午餐
做什么「不」像什么──扩散中的台湾社会病态
改写中国懦弱历史的人──读《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
教训要记取,仇恨要淡忘──张纯如写《被遗忘的大屠杀》
走在百元电脑前面的温世仁
专业、奉献、亲情──陈长文的「完美平衡」
怀念傅利曼教授的去世
耶鲁最会赚钱的「志工企业家」──史文逊投资长的故事
做一位出色的知识人──在台湾大学毕业典礼致词
如果田长霖出任北大校长──中国需要教育改革的先驱
台湾最缺的不是人才,是人品─—提议设立「国家人品奖」
卷三 深耕大爱
八张机票
吻别母亲
婚礼上的贺词
乡关何处
「新」台湾人改写台湾生命力的新剧本
虚心的自问自答
内行与外行
年轻一代
多重视价值,少计较价格
追求「简单」:「减」比「加」更重要
让台湾减少「开方现象」
不可取的「大爱」
「白吃午餐」三十年—─台湾唯有靠「V型选择」反败为胜
读《乐在工作》──「乐在工作」与「优质人生」
读《注意力经济》──用「注意力」做焦距
每枝枪都是对饥饿者的偷窃
最迫切需要的实力
听克鲁曼演讲看产官学整合
与北大师生分享现代观念
教育创出路、和平造活路—─与两岸产官学分享一些看法
见好收,见坏更要收
八个观念改善台湾
超越利润大山 攀登另一座责任大山
台湾企业与世界标准接轨
台湾的出路──以「软性实力」立足世界
礼义之邦,快乐之岛
看不见的新柏林墙
财富不需要留给子女──一位韩国留学生的回馈
台湾不垮,有你!
附录 高希均着作表
序言
阅读救自己
高希均
五十年前秋天去美国读书,正是尼克森与甘迺迪竞选美国总统前夕。他们在一年多的竞选中,让我亲身经历了第一次的民主洗礼;尤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使来自一个落后地区的年轻人看得兴高采烈。选举结果是四十四岁的甘迺迪变成了美国最年轻的总统。在就职演说中,他的二句话打动了无数人心:「不要问政府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政府做什么。」甘迺迪的号召使在冷战中太空计划已居劣势的的美国年轻一代警觉:我们真有本领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吗?
生长在抗日战乱中的大陆,成长在经济落后的台湾,二十三岁去到优胜劣败的美国,当时就立刻加深了自己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救自己的国家,先要救自己。救自己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靠天生的体力、靠中国人性格中的打拚是不够的,也无法持久的。西方社会显示:必须要靠现代方法,才能把每个人化平庸为出色。
用经济的术语说,现代方法就是要把人提昇成具有竞争力、具有生产力、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人。这个方法就是靠教育。这个桥樑就是靠认真读书,靠大量阅读。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国家,教育落后而经济进步的;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会,必然是一个爱阅读的社会:自己阅读,家庭阅读,社区阅读,国会议员也阅读,媒体人也阅读,有钱人也阅读,每个人都是终身阅读者。
因为终身阅读在西方社会是那么地普遍,我在那里相识的朋友几乎都是我所向往的「专业内内行,专业外不外行」。「内行」靠专业精读,「不外行」靠大量阅读。自己只做到一半,因此在台湾,我利用所有的场合,特别是对大学生,都强调:大量阅读对现代人的重要。
与年轻朋友交谈,我常向他们提醒:不要羡慕那些大官、巨商、新贵;而是要学习那些专业以外也不外行的人!学习他们在专业中,可以沉醉其中;学习他们在专业外,也享有人文情趣。
当代管理学者都强调:企业生存最大的关键,已不是资源、资金、技术,甚至还不全是人才与创新,而是要有持久的能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彻底。企业是如此,政府部门也是如此,个人更是如此。这就是阅读救自己的根本。
要判断企业领袖或政治人物的成败,只要认真观察他们自身及重要幕僚,是否拥有较高的学习意愿、较强的反省能力、较大的包容态度、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持久的阅读习惯。尼克森就说过:「一个了不起的领袖必定是一个了不起的阅读者。」
今天对台湾社会做出贡献的那些友人,都是在极度艰困的生活及成长环境中,靠自己不断的用功与大量的阅读脱颖而出。他们救了自己,也救了社会:如于宗先、孙震、张作锦、萧万长、郑崇华、赖英照、曾志朗、吴清基、黄春明。
他们提供了读书、为人、做事的良性示范。
因此我要告诉年轻一代:在所有的选择中,阅读最重要。
我深信:读书不输;读书一定强。
这本小书收集了七十余篇短文,写作的时间涵盖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文章的核心思维是提倡阅读,传播进步观念。感谢我们二位优秀同事项秋萍与余宜芳的细心编辑及师大中文系黄昱树同学的参与,能在极短的时间中编印出来,纪念五十年来自己学习的脚印。
(2009年10月10日台北)
在这本书中,我所感受到的,远不止是关于阅读的经验分享,更是一种关于人生态度的启示。作者用50年的时间,在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虔诚。他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它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一种贯穿生命始终的内在需求。阅读,成为了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成为了他理解人生、认识自我的途径。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他并没有将阅读视为一种苦行,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些“脚印”,不仅仅是学习的痕迹,更是他人生中一段段美好的时光。他教会我,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在探索中发现惊喜。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我想,这大概就是“阅读救自己”最深刻的含义吧——通过阅读,我们得以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安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展现出的“救赎”的力量。它并非戏剧性的、瞬间的改变,而是一种细水长流、自我疗愈的过程。作者通过分享他50年的阅读历程,传递了一种信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总有文字能够给予我们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知识的启迪,可能是智慧的指引,也可能是情感的共鸣。我曾经历过一段低谷期,感觉生活仿佛陷入了泥沼,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当时,我尝试了许多方法,但效果甚微。合上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是否真正将阅读融入了我的生活,是否让它成为我应对挑战的武器,而不是仅仅消遣娱乐的工具?作者的经历让我明白,阅读的“救赎”,需要我们主动去参与,去连接,去实践。它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通过在书中寻找答案,在文字中获得启发,我们才能一步步地从迷茫中走出,从困境中挣脱,最终实现精神上的重生。
评分翻开这本《阅读救自己:50年学习的脚印》,我并没有立刻被其中宏大的叙事或惊人的观点所震撼,相反,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真诚。作者仿佛一位老友,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他半个世纪与书为伴的经历。那些“脚印”,不是什么耀眼的成就,而更像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某个雨天午后,在书桌前默默翻阅的时光,是某个工作瓶颈期,从书本中汲取灵感的瞬间,是某个失意时刻,在文字里找到慰藉的温暖。他没有神化阅读,也没有将书籍奉为圭臬,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阅读如何一步步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拓展了他的视野,甚至影响了他看待世界和处理人生的态度。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急不躁、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追求速成和效率的时代,他的故事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耕耘。阅读,并非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一种长久而坚定的陪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评分这本书,初看书名,着实让我心生好奇。“阅读救自己”——这几个字像是在诉说一种挣扎,一种自我救赎的渴望。而“50年学习的脚印”,则勾勒出一幅漫长而坚实的轨迹,仿佛一位智者,用半个世纪的时光,在书海中跋涉,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彼岸。我一直认为,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而书籍,便是这场学习中最忠实、也最慷慨的伴侣。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阅读的敬意和对人生探索的憧憬。我开始想象,作者在这50年的学习旅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困惑与顿悟?是怎样的书,又是怎样的阅读方式,才能够真正“救”一个人?这“脚印”背后,是否蕴含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和智慧?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窥见一条通往自我成长和精神富足的道路,或许,它能为我正在迷茫中的人生,指引方向,带来些许光亮。光是书名,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它承诺了一个关于生命、关于知识、关于成长的深刻故事,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扉页,去探寻那隐藏在“50年脚印”里的宝藏。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能够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并且能够与读者产生思想的碰撞。而《阅读救自己:50年学习的脚印》,正是这样一本书。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我们分享他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他记录的那些“脚印”,充满了探索的痕迹,也充满了试错的智慧。我从中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阅读者,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普通人。他没有回避自己的局限,也没有夸大阅读的神奇功效,而是将阅读的益处,融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到他关于某个具体领域的阅读经历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他鼓励我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去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内容,而不是盲目地跟风或被动接受。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恰恰是“救自己”的关键所在。它让我们明白,阅读不是一种统一的标准,而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自我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