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图:人类为书痴狂的历史【台湾商务70週年典藏纪念版】

阅读地图:人类为书痴狂的历史【台湾商务70週年典藏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berto Manguel
图书标签:
  • 阅读史
  • 文化史
  • 图书史
  • 阅读文化
  • 台湾商务
  • 典藏版
  • 书籍
  • 历史
  • 文化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遭的世界,
俾以稍得了解自我与所处。
我们阅读以求理解或启迪。
我们不得不阅读。」──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从一块泥制刻写版开始

  西元四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一块泥制刻写板,写着「十只绵羊」与「十只山羊」,为目前所发现最古老的「书本」,也是人类阅读的起点。

  当文字被记录在泥板、兽皮或纸张上,这则讯息便能免受脆弱的记忆力所侵蚀,同时挣脱时空的限制,书本因而伟大。着述者得到前所未有的权力,透过文字掌控历史与思想。自此,人们狂热地阅读、珍藏并崇拜书本。

  开启一场文字与读者的无尽对话

  现今,书本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可以在咖啡店、图书馆、旅途中和睡前的床上独自沉默阅读,书本大多低廉轻巧、便于携带。然而,六千年前「读者」诞生后,阅读的样貌其实历经了种种变迁,才成为今日稀松平常的行为。

  博学大师曼古埃尔以隽永的文学笔触,写下这些阅读史上的迷人故事。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提及罗马主教在斗室中默读的情景,为此惊叹不已,因为阅读在当时总是以大声朗读的方式进行。私人阅读日盛,人们逐渐发展出标点符号、折叠的卷轴、供随笔附註的边白。十世纪的波斯大臣因不舍与近十二万册的藏书分离,旅行时总跟着四百只骆驼载运的行动图书馆,甚至特别训练骆驼按字母排序行走。十四世纪眼镜发明后,无数的绘画被加上眼镜框,来增添画中人物的智慧及权威感,同时眼镜却也成为不知变通的书呆子的记号……

  对书本的仇恨与爱恋

  书经常成为禁忌。掌权者为避免反抗思想萌生,经常焚烧书本或发布禁书令:秦始皇烧毁在他统治前出版的所有书籍;十六世纪的罗马教会曾发行《禁书索引》,修订至一九四八年;十八世纪,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通过禁止黑奴阅读的法律。此外,更有特定族群被禁止阅读;十一世纪的日本宫廷女官在阅读时必须保持冷漠的表情,避免显露对知识的热情,也因此创作出专属于她们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

  不过,人们对文字的热爱终究推动了书籍的普及。从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到二十世纪的英国出版商发行经典的「企鹅系列」,至今百货连锁店也贩售起价廉的袖珍书,人人皆可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历史就是每位读者的历史

  曼古埃尔在深刻的历史叙述中,融入感性亲密的个人经历:小时候第一次在招牌上「读懂」文字;在父亲的图书室完成自己的性教育;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家庭教师要求他背下德文诗,并告诉他:「在你没有书可读的日子,它们会陪伴你。」;想起不得已丢弃的旧书,心中满溢乡愁……

  阅读的历史是由无数爱书成痴的读者所构成。这些爱书人极为私密的故事,将会唤起你我关于阅读的个人记忆:书本总在重要时刻给予我们美好的指引与陪伴。每次翻开书页,都像点燃一场小小的奇蹟,而启迪的火花构筑了我们的生命。

  未来,我们依然会如痴如醉地读着,继续书写阅读的历史。

本书特色

  ★一部献给阅读重度成瘾者的历史,细腻描写每个阅读环节的箇中奥妙──多样的阅读形式、书本的外观、眼镜的发明、图书馆的组成、作者与译者的角色……徜徉文字与图像间的一趟隽永旅程。

  ★识字者卷不离手,文盲阅读图像或聆听朗读,藏书癖者不惜偷窃也要拥有珍本。书本的动人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博学大师曼古埃尔梳理阅读的历史,揭开人类为书痴狂的秘密。

  ★走入无数爱书人的故事中,忆起那些生命被文字与书改变的时刻。为了认识世界与自我,我们不得不阅读。

媒体推荐

  「别出心裁……如同一座真正的知识博物馆。」──《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全面又个人,博学又私密,《阅读地图》是一本极为迷人的着作……在这个利益至上者即将得胜的世界中,(曼古埃尔)或许是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者。」──《纽约新闻日报》(New York Newsday)

  「一本有趣、激发思想、知识渊博的着作。」──《新闻週刊》(Newsweek)

  「曼古埃尔的笔调高雅朴实,如同一名渴望分享知识与热情的挚友。他的着作错纵交杂、风趣诙谐、令人惊艳,读来愉快满足。」──《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印象深刻又引人入胜。」──《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

  「学术研究和个人散文的美妙结合……曼古埃尔的文笔极为优美、令人愉悦,他的热情一再地感染着我们。」──Phillip Lopate(美国影评家、散文家)
纸上的宇宙:一部关于人类思维与书的非凡史诗 内容提要: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探索书籍从诞生之初,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轨迹。我们不探讨任何特定书目的内容,而是聚焦于“书”这一媒介本身,审视其作为知识载体、权力工具、精神慰藉和文化记忆容器的演变历程。从泥板到莎草纸,从羊皮卷到活字印刷,再到电子墨水的兴起,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材质、技术和形式如何反映并推动着社会、宗教、政治和哲学的变革。这是一部关于人类为“记录”与“传播”的渴望所驱使的历史,是献给所有相信文字拥有改变世界力量的人们的一部宏大叙事。 --- 第一部分:符号的诞生与知识的初啼 (古代文明的刻痕) 在人类尚未发明出可供批量复制和系统存储的“书”之前,知识的传承是脆弱而依赖记忆的。本卷着眼于文字系统的萌芽阶段,考察早期文明如何将信息固化于最原始的载体之上。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时代。那些被烘烤、刻划的楔形文字,记录的不仅仅是税收和法令,更是最早的文学作品和神话叙事。我们探讨泥板的物理特性如何限制了知识的流动性,以及这种局限性在古代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作用。泥板书写与图书馆的雏形——那些收藏着文明基石的“档案库”——如何成为早期精英阶层垄断解释权的工具。 随后,焦点转向尼罗河畔的莎草纸。这种轻便、易于卷轴化的新材料,极大地促进了文本的移动性与传播范围。我们将分析莎草纸卷轴的制作工艺,以及它在古埃及宗教仪式、医疗记录和早期学术探索中的关键地位。卷轴的结构决定了阅读方式——连续的、线性的探索——这种阅读体验如何塑造了早期哲学思辨的形态。 本部分还将延伸至地中海东岸的文化交流节点,探讨早期书籍制作的地域差异。例如,皮革作为更耐用载体的出现,预示着信息保存的紧迫性,以及知识从公共祭坛走向私人书房的初步迹象。我们分析这些早期文献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作用,它们是如何成为一个族群、一个信仰体系的共同记忆的锚点。 第二部分:媒介的革命与精神的扩张 (中世纪的守望与苏醒) 当古典世界的秩序逐渐瓦解,知识的火种面临被黑暗吞噬的危险。本部分详细描绘了中世纪抄写室的神圣与辛劳。 羊皮纸,这种昂贵而耐久的材料,成为了知识保存的主流载体。我们深入研究修道院抄写员的工作环境、他们的书写工具、墨水的配方,以及装饰性手稿(Illuminated Manuscripts)的艺术价值。这些手抄本不仅仅是文本的复制品,它们本身就是工艺品,是信仰具象化的体现。我们考察这些“缮本”在维护古典遗产,同时又融入基督教神学解释框架中的复杂过程。 本阶段的重点在于“书的形式”如何影响了内容的“权威性”。封闭的抄写室制度,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极为缓慢,这反过来巩固了教会和贵族对信息流动的绝对控制。书籍成为稀缺资源,其价值远超文本本身。 然而,随着学术中心的兴起(如大学的前身),对文本的需求开始增加,促使书籍装帧和流通方式的微小革新。我们探讨羊皮卷轴向“册页”(Codex)转变的重要性——这种早期书籍形式,其优势在于更容易查阅、标注和携带,为后来的信息爆炸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印刷术的冲击与知识的平权 (现代世界的引爆点) 没有哪项技术能像活字印刷术那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剧烈的结构性影响。本卷着重分析这项技术如何打破了知识的垄断。 我们详细描绘了金属活字技术的发明及其在欧洲的推广,重点不在于技术细节本身,而在于其对社会和思想领域带来的连锁反应。书籍的生产成本骤降,速度空前提高,这直接导致了识字率的上升和文化消费的扩大。 印刷的书籍不再是孤立的珍品,它们开始成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这种商品化催生了新的职业——出版商、书商、装订工。我们探讨印刷术如何成为宗教改革的强大推手,文本的“标准化”使得异端思想的传播变得难以遏制。同时,印刷术也标准化了语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此外,我们考察了早期印刷品对科学革命的助推作用。学者们第一次能够可靠、快速地分享实验数据、数学公式和天文观测,建立起一个跨越地理界限的“学者共同体”。印刷术,使得知识的累积和修正成为了一个持续且加速的过程。 第四部分:书的生命力与未来的回响 (物质到数字的过渡) 进入近代和现代,书籍的形态虽然趋于统一(纸质精装或平装),但其内在的意义和外在的挑战却日益复杂。 本部分关注大众出版时代的到来,以及书籍如何成为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从廉价的小说(Penny Dreadfuls)到普及的百科全书,书籍承载了教育、娱乐和政治宣传的多重使命。我们探讨了审查制度与禁书运动的持续存在,这恰恰证明了统治者对文字力量的深刻恐惧。 我们还审视了书籍作为“物质实体”的终结与新生。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书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最终的互联网。我们探讨了这种挑战对传统书籍市场和阅读习惯的冲击。 最终,我们将思考“书”这一概念如何超越其物理载体,转化为电子文本和数字档案。这种转变带来的便利(无限存储、即时检索)与缺失(触感、气味、实体占有感)的辩证关系。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审视人类对记录和讲述故事的永恒需求,如何在新的媒介中继续寻找其存在的形态与意义。 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通过构建和消费书本来认识自身的编年史,它歌颂了文字在塑造我们世界观的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先后在义大利、法国、英国、大溪地居住,1985年成为加拿大公民,现居法国,并获授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的军官勋位。青少年时期曾为视力受损的名作家波赫士诵读,大受启发,后成为蜚声国际的选集编者、翻译家、散文家、小说家和编辑,着作获奖无数。

  另着有《意象地图:阅读图像中的爱与憎》(Reading Pictures: A History of Love and Hate)、《深夜里的图书馆》(The Library at Night)、《阅读日志》(A Reading Diary)、《曼古埃尔论阅读:从爱丽丝谈起》(A Reader on Reading)、小说《人人都是说谎家》(All Men Are Liars)(皆由台湾商务出版)等多部着作。

译者简介

吴昌杰


  文字工作者,笔名杨弃,台大外文系毕,师大英语研究所硕士。译有《美国》(时报文化出版)等书。

图书目录

导读
序言
 
第一章 最后一页
第二章 阅读黑影
第三章 沉默的读者
第四章 记忆之书
第五章 学习阅读
第六章 遗漏的首页
第七章 图像阅读
第八章 聆听朗读
第九章 书的外形
第十章 私人阅读
第十一章 阅读的隐喻
第十二章 开始
第十三章 宇宙的制定者
第十四章 阅读未来
第十五章 象征性读者
第十六章 在墙与墙之间阅读
第十七章 偷书
第十八章 作家即读者
第十九章 译者即读者
第二十章 禁止阅读
第二十一章 书呆子
第二十二章 补页
 
附录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编者的话

享受「为自己而读」的盛宴
 
  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美好资产。
 
  阅读能力始自文字。人发明了文字,取得了跨越时空保留经验与感受的神奇突破。今日此地遭遇的事、触发的情感、说出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就能去到彼处、去到未来,对不在场、不可能在场的人复制重现。
 
  不过,文字不是完美的记录工具。得要先学会文字蕴含的意义、指涉的事物、组构的法则,才能将经验与感受转写为文字。更重要的,从文字中接收跨越时空的经验与感受时,不只要懂得文字,还要动用自己曾有过的经验与感受,才能让文字记录变得鲜活有效。
 
  换句话说,阅读的重点不在客观的文字,而在读者主动主观解读文字的过程。同样的文字,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一样的收获。几乎毫无例外,自身内在经验与感受愈是丰沛,在阅读上愈是有准备的读者,就会在文字中得到愈多愈美的体会。
 
  因而,从一个方向看,有阅读习惯、有阅读能力的人,很容易将由文字中得来的阅读能力,运用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上。可以用阅读一本书的态度阅读一幅画、一首音乐作品、一张照片、一个建筑空间、甚至一个人。阅读意味着我们不是被动地接收讯息与刺激而已,我们积极地动用自身的经验、感受,与被阅读的事物对照、互证,专注好奇地叩问被阅读事物内在或外延的意义。
 
  阅读一个人,我们就不只是看看他长什么样子,查查他的头衔,我们将眼前所看到的人视为一组符码,让我们能够循线追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因素使得他形成这样一个人,社会的、心理的、偶然的、宿命的种种因素?这样的人和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异同,透过探索他、了解他,我会因而对自己增加了怎样的认识?
 
  换另一个方向看,会阅读或不会阅读,是不是愿意经常动用阅读的态度来对待周遭的世界,决定性地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阅读、启动阅读模式过日子时,主动、积极、张开记忆与感官敏锐度的方式,人就会活得格外丰富浓稠,living intensively。
 
  为什么我们愿意让自己浑浑噩噩单薄平板地过,而不丰富浓稠地过呢?为什么不阅读,为什么不精进自己的阅读能力呢?
 
  正因为阅读不是与生俱来的,阅读可以靠着练习来精进。精进阅读时,首要的关键是开发思考、感觉与想像,坚持要将书或其他阅读对象「读进去」,意思是触动自己、改变自己。
 
  在我们的社会上,很多人不喜欢阅读,更多人不会阅读。最大的问题在我们常常被教导「为别人而读」,为父母读、为老师读、为分数读、为毕业证书读、为求职或升迁读……却鲜少「为自己而读」。「为自己而读」,是将阅读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手段;「为自己而读」,读了之后得到的效果,不是去换来任何身外的东西,而是使得阅读前和阅读后的自己,变得不一样。
 
  所以,精进阅读的第一步,其实是认清楚阅读有多重要,阅读能对一个人发挥的作用有多大。接下来,则是找到一些可以克服阅读障碍的方法,深化阅读和生活和体验之间的关系。然后,还可以进而从不同的杰出阅读者身上,看到种种阅读的可能性,引发让我们心向往之的追求动机。
 
  《自己的国文课─略读与精读的祕诀》以大家熟悉的国文内容为领域,开展阅读导览。明确地将「略读」与「精读」区分出来,又敏感于文言与白话的不同阅读挑战,这样一本书对于培养、掌握中文基础解读、体会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当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依靠中文来阅读时,很明显地,对中文愈娴熟,阅读中能得到的收获,必定随之而愈多愈厚。
 
  《波赫士的魔幻图书馆》则呈现了「一代奇读者」的大师阅读精华。波赫士不只读得多又读得精,还总能在许多大家都读过的书中读出不可思议的华丽奇幻感想。进而他将他的书,他对于书的体会,书中所展现的人间视野,综合交织成一座知识迷宫,在那里面,你一方面被波赫士的奇想折服,另一方面又惊异于支撑他奇想的庞大人类思考,以至于自愿流连于迷宫中,享受地做一个永远的读者,再也不想出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具体、分层地提出了阅读方法的建议,循序渐进,引导我们进入阅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和作者一样重要,以什么态度读一本书决定了能从书中得到什么。作者们对于阅读经验的同理认知,既深且近,而且充满了说服的热忱,雄辩滔滔地罗列了人与书的不同关系法则。
 
  《阅读地图─人类为书痴狂的历史》以生动的方式诉说了几千年的人类阅读经历,鑑古知今,让我们领略了阅读并非理所当然,走到能充分掌握阅读能力、以阅读容易且方便地丰富自己,还有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路上有很多挫折、障碍,很多不意的转弯,当然也有各种或精巧或壮丽的奇景,以及众多或睿智或疯狂或愚迷的人。
 
  我们以筹备一场盛宴的心情聚集了这四本书,邀请所有愿意给阅读一个机会,让阅读提升丰富生活质地的朋友们一起来享受!

序言
  
  每一本书的命运都难以预测,对作者来说尤其如此。一九九六年《阅读地图》第一次出版后,我很震惊地发现:世界各地的读者即使身在和我截然不同的处境,却有和我如出一辙的阅读经历,他们与我分享沉迷阅读、获得启迪、遭到禁止的相同过程,以及书与世界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
  
  阅读对我来说向来是某种按图索骥的地图制造过程(cartography),如同其他读者,我对阅读能为自己开拓世界的能耐深信不疑。我知道自己的书架上某个地方,某位不可能预知我存在的古人,可能早已经把我现在不断推敲的问题撰写成文,写在某一面书页上,凝视着我。读者和书的关系可以消弥时间与空间,并如十六世纪的弗朗西斯科‧戈维多所言,能让读者「与死者对话」。透过这些对话,我更理解自己,这些对话打造了我,并带给我某种神奇的力量。
  
  自从书写发明了几世纪之后,约莫六千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如接下来本书所述),那些拥有识字能力的人被称为书记(scribes),而非读者。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不想过度强调拥有这种能力所能带来的绝妙好处:阅读可以调阅人类记忆典藏,也可以回溯人类经验。自古以来,读者的力量一直在社会中引起恐慌:因为读者有能力让古老的讯息死而复生,因为他们可以在阅读时创造没有其他人能进入的秘密空间,因为他们可以重新定义这个世界、反抗不公,一切只需透过书页。身为读者,我们有能力创造这些奇蹟,这些奇蹟或许能拯救我们不受愚昧的蒙蔽,尽管我们经常因愚昧而受谴责。
  
  然而,平庸易于蛊惑人心。为了远离阅读,我们使出分心的伎俩,让自己变成故步自封的消费者,将新潮看得比记忆更重要。我们歌颂无足轻重的琐事和致富野心,却剥夺睿智之举应得的声望,我们以纯粹的财富价值取代道德美学的认知,追求即时娱乐、夸夸而谈,而非阅读所带来的愉快挑战及按部就班的阅读节奏。我们抛弃印刷机转向萤幕,也让那些因为抢快、不知节制而品质恶劣的泛滥网页取代了有深厚时空背景的图书。

  这样的对立并非新鲜事。十五世纪末的巴黎,在钟楼怪人躲藏的那座高耸钟楼里,克劳德‧福罗诺副主教在当作书房与炼金室的修士小房间里,一手指着桌上的印刷书,另一手指着窗外底下他能一眼望见的圣母院歌德建筑。「此物,」这位闷闷不乐的牧师说:「将消灭它。」根据福罗诺的看法(他与古腾堡属同一时代),印刷书将毁灭具有可读性的宏大建筑(book-edifice),中世纪建筑把圆柱、楣梁、大门都设计成可读也必须研读的文本,而印刷术会导致这种建筑的消失。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预言显然是错的。五百年后,我们还要万般感谢印刷书让我们得以获得中世纪建筑的知识,无论是透过维奥莱‧勒‧杜克和约翰‧拉斯金的解说,还是透过柯比意和法兰克‧盖瑞的重新诠释。福罗诺害怕新科技会让旧科技灭绝,他忘记我们的创造力惊人,面对新的工具,我们总会找到出路。我们不缺野心。
  
  那些认为电子科技与印刷技术势不两立的人,是在重蹈福罗诺的覆辙。他们想让我们相信书这种「能保存记忆与经验,与人充分互动,可以随心所欲展开或结束一段内文,在书缘空白处写下註解,依照个人喜好的速度阅读」的东西,必须配合新工具的出现而淘汰。这种非黑即白的抉择将导致技术本位的极端主义。在明智的世界里,电子设备和印刷书在我们工作的书桌上共享空间,提供人们不同的特质与不同的阅读可能。如多数读者所知,内容(无论抽象或具体)才是最重要的。
  
  在西元最早不知几世纪,一份号称是亚当和夏娃传记的神祕文献出现了。读者总是想知道他们心爱故事的前传或后续发展,圣经故事自然也包括在内。这本作者不详的《亚当与夏娃的一生》从《圣经‧创世纪》提到人类祖先的传说谈起,叙述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的遭遇和(大篇幅的)不幸。书末,如同人类早期文学作品常见的后现代戏剧转折,夏娃请儿子赛特将父母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成为后来读者手中读到的版本。夏娃对赛特说:「听我说,孩子!打造一些石板和泥板,把我和你父亲的一生,所有你们见闻的一切都记录在那些石板和泥板上。如果上帝将以洪水审判人类,那么泥板将溶于水,而石板不受影响;如果以火审判人类,那么石板将碎裂,而泥板则将被烤得更坚硬。」夏娃很聪明地没有在石板与泥板之间任选其一:内容是一样的,但载体提供了不同的特质,她保有了两者。
  
  我写完(或者说遗弃)《阅读地图》后,将近二十年又过去了。当时,我以为我在探索阅读行为的特性,及其前因后果。我不知道自己其实只是以不带任何经济、政治和科技计算的方式在实践读者的天职(或者热情),在这片无垠的想像国度里,读者不需被迫抉择,而可以像夏娃那样兼顾所有。文学并非颠扑不破的信条,它提出疑问,而非结论。图书馆的本质是一个提供思想自由的场所,若有任何桎梏都是我们强加上去的。阅读应该是没有侷限的工具,透过阅读,透过理解那些从远方、从远古传递给每个人的文字,避免制造对立,我们得以更认识世界、更认识自己。假使大家能把《阅读地图》视为一名热血读者心怀感激的告白(这名读者迫切想让大家认识阅读所带来的悲苦喜乐),我就满足了。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写于二○一四年元旦

图书试读

第八章  聆听朗读
  
中世纪的欧洲绘画作品所呈现的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法,让读者默默地为它添加上一则故事。而在我们的时代,于辨读广告、影像艺术、卡通的图案时,我们也会为故事加上声音,还有字汇。在开始阅读之初,在熟悉字母及其声音之前,我一定也是那般读法。我一定从水彩画的彼得兔、厚脸皮的披头散发彼得、《旅行的蚂蚁》里众多、鲜明的生物中,建构出可以解释和说明不同场景的故事,将它们与可以说明每一处绘画细节的可能叙事连结起来。我当时还不了解其实我正在行使我的阅读自由,几乎到其极限的地步:我不只能说出我的故事,而且没有什么东西强迫我替这些相同的插图一再地重复同一则故事。在一个版本中,这位无名主角是一个英雄,在另一个版本中他是一个坏人,在第三个版本中,他成为我的化身。
  
在其他时候我放弃所有这些权利,把自己交给文字和声音,放弃书本的所有权──有时候甚至是选择权──除了有些零星的疑问之外,变成只是聆听。我会安坐下来(在夜间,但也常常在白天,因为喘哮不时就会发作,使我困在床上数週),上半身整个靠在枕头上,听保姆朗读格林的恐怖童话。有时候她的声音会催我入眠;相反地,有时候却令我兴奋发狂,我会催促她越过作者安排的进度,跳到后面的情节关键处。不过,大部分时候我只是享受着这种被文字带着走的奢侈感受,并在肉体上感觉到似乎身历惊人遥远之处,到了一个我几乎不敢想望会在这本书的神祕末页瞥见的地方。后来,当我九岁或十岁的时候,学校校长告诉我,聆听朗读只适合幼小孩童。我相信了他的话,便放弃了这项嗜好─部分是因为聆听朗读给我莫大的乐趣,而在那年纪的我几乎已经认定,一切带给人快感的东西皆有碍身心健康。一直要到许久之后,当我的情人和我决定在一个夏天彼此朗读《黄金传说》时,才重拾这份失去许久的乐趣。那时,我尚不知道朗读的艺术已行之久远,且生生不息,而且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在西班牙统治的古巴,它已经在一片对古巴经济毫无想像力的批评中,建立起一套制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阅读地图:人类为书痴狂的历史》【台湾商务70週年典藏纪念版】,纯粹是因为书名和封面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读完之后,它的内涵更是让我惊喜连连。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书籍的年代顺序,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探讨了书籍与人类情感、社会结构,乃至权力运作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被书中关于“阅读社群”的讨论所吸引,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共同阅读来形成思想共鸣,建立社交联系,甚至推动社会变革的?这让我反思,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像古人那样,沉浸在一本书中,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此外,书中对不同阶层人群阅读习惯的对比,也让我对书籍的普及和知识的分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揭示了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一种象征。这本书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书籍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评分

我最近读了这本《阅读地图:人类为书痴狂的历史》【台湾商务70週年典藏纪念版】,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宇宙,每一个章节都像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发掘人类与书籍之间那段波澜壮阔的情缘。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古老的图书馆、热闹的市集、以及思想家们的书房,让我得以窥见那些珍贵的文献是如何被创作、保存、传播,以及被阅读的。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不同文明中书籍形态变化的描绘,从埃及的莎草纸卷,到中世纪的手抄本,再到后来的活字印刷,每一种变化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思想传播方式的颠覆。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书籍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每一次纸张的革新,每一次排版的优化,都为知识的普及和思想的交流打开了新的大门。

评分

这本《阅读地图:人类为书痴狂的历史》【台湾商务70週年典藏纪念版】的封面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古朴的配色和精美的烫金字体,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书籍作为文明的载体,其演变过程更是迷人。我尤其好奇,在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漫长岁月中,人们是如何与书建立如此深刻的连接?是怎样的力量,让书籍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知识源泉,甚至是情感寄托?这本书的标题“为书痴狂”四个字,就足以撩拨起我的好奇心,它似乎预示着一段关于狂热、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宏大的叙事,从古老的卷轴到印刷术的革命,再到书本如何塑造思想、改变社会,甚至影响个体的命运。我想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书籍的,是虔诚地收藏,还是热烈地传播?是作为奢侈品,还是作为普及的工具?这本书能否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为书痴狂”的时代氛围?

评分

这本《阅读地图:人类为书痴狂的历史》【台湾商务70週年典藏纪念版】,绝对是近期我阅读过的最让我惊艳的一本书。它的视角非常独特,没有停留在书本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人”在书籍历史中的角色。我看到了那些痴迷于收集书籍的狂热者,他们如何倾尽家财,只为一睹稀有典籍的风采;我也看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书写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更看到了那些因阅读而改变命运的普通人,书籍如何点燃了他们的希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印象深刻,例如某个时期,书籍的稀缺程度甚至导致了盗版和伪造的盛行,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同时,我也体会到了社会变迁对书籍命运的影响,战争、政治动荡,甚至是宗教改革,都曾让无数书籍毁于一旦,也让一些禁书成为思想解放的火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籍背后,是无数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历史。

评分

我一向认为,要理解一个文明,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阅读史,而这本《阅读地图:人类为书痴狂的历史》【台湾商务70週年典藏纪念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书籍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情感与求知欲的历史。书中对“阅读”行为本身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将文字转化为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体验。我被书中描述的那些为求知而跋涉的旅人,为传播知识而甘愿牺牲的学者,以及因一本好书而获得救赎的灵魂深深打动。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种与书籍独处、深度阅读的能力?它提醒我,重拾对纸质书籍的温情,是对人类文明最根本的致敬。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让我对书籍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