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閱讀自身及周遭的世界,
俾以稍得瞭解自我與所處。
我們閱讀以求理解或啓迪。
我們不得不閱讀。」──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從一塊泥製刻寫版開始 西元四韆年前,美索不達米亞齣現瞭一塊泥製刻寫闆,寫著「十隻綿羊」與「十隻山羊」,為目前所發現最古老的「書本」,也是人類閱讀的起點。
當文字被記錄在泥闆、獸皮或紙張上,這則訊息便能免受脆弱的記憶力所侵蝕,同時掙脫時空的限製,書本因而偉大。著述者得到前所未有的權力,透過文字掌控曆史與思想。自此,人們狂熱地閱讀、珍藏並崇拜書本。
開啓一場文字與讀者的無盡對話 現今,書本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可以在咖啡店、圖書館、旅途中和睡前的床上獨自沉默閱讀,書本大多低廉輕巧、便於攜帶。然而,六韆年前「讀者」誕生後,閱讀的樣貌其實曆經瞭種種變遷,纔成為今日稀鬆平常的行為。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以雋永的文學筆觸,寫下這些閱讀史上的迷人故事。聖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提及羅馬主教在鬥室中默讀的情景,為此驚嘆不已,因為閱讀在當時總是以大聲朗讀的方式進行。私人閱讀日盛,人們逐漸發展齣標點符號、摺疊的捲軸、供隨筆附註的邊白。十世紀的波斯大臣因不捨與近十二萬冊的藏書分離,旅行時總跟著四百隻駱駝載運的行動圖書館,甚至特彆訓練駱駝按字母排序行走。十四世紀眼鏡發明後,無數的繪畫被加上眼鏡框,來增添畫中人物的智慧及權威感,同時眼鏡卻也成為不知變通的書呆子的記號……
對書本的仇恨與愛戀 書經常成為禁忌。掌權者為避免反抗思想萌生,經常焚燒書本或發布禁書令:秦始皇燒毀在他統治前齣版的所有書籍;十六世紀的羅馬教會曾發行《禁書索引》,修訂至一九四八年;十八世紀,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通過禁止黑奴閱讀的法律。此外,更有特定族群被禁止閱讀;十一世紀的日本宮廷女官在閱讀時必須保持冷漠的錶情,避免顯露對知識的熱情,也因此創作齣專屬於她們的文學作品──《源氏物語》。
不過,人們對文字的熱愛終究推動瞭書籍的普及。從十五世紀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到二十世紀的英國齣版商發行經典的「企鵝係列」,至今百貨連鎖店也販售起價廉的袖珍書,人人皆可享受閱讀的樂趣。
閱讀的曆史就是每位讀者的曆史 曼古埃爾在深刻的曆史敘述中,融入感性親密的個人經曆:小時候第一次在招牌上「讀懂」文字;在父親的圖書室完成自己的性教育;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傢庭教師要求他背下德文詩,並告訴他:「在你沒有書可讀的日子,它們會陪伴你。」;想起不得已丟棄的舊書,心中滿溢鄉愁……
閱讀的曆史是由無數愛書成癡的讀者所構成。這些愛書人極為私密的故事,將會喚起你我關於閱讀的個人記憶:書本總在重要時刻給予我們美好的指引與陪伴。每次翻開書頁,都像點燃一場小小的奇蹟,而啓迪的火花構築瞭我們的生命。
未來,我們依然會如癡如醉地讀著,繼續書寫閱讀的曆史。
本書特色 ★一部獻給閱讀重度成癮者的曆史,細膩描寫每個閱讀環節的箇中奧妙──多樣的閱讀形式、書本的外觀、眼鏡的發明、圖書館的組成、作者與譯者的角色……徜徉文字與圖像間的一趟雋永旅程。
★識字者捲不離手,文盲閱讀圖像或聆聽朗讀,藏書癖者不惜偷竊也要擁有珍本。書本的動人力量究竟從何而來?博學大師曼古埃爾梳理閱讀的曆史,揭開人類為書癡狂的秘密。
★走入無數愛書人的故事中,憶起那些生命被文字與書改變的時刻。為瞭認識世界與自我,我們不得不閱讀。
媒體推薦 「彆齣心裁……如同一座真正的知識博物館。」──《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全麵又個人,博學又私密,《閱讀地圖》是一本極為迷人的著作……在這個利益至上者即將得勝的世界中,(曼古埃爾)或許是最後一位浪漫主義者。」──《紐約新聞日報》(New York Newsday)
「一本有趣、激發思想、知識淵博的著作。」──《新聞週刊》(Newsweek)
「曼古埃爾的筆調高雅樸實,如同一名渴望分享知識與熱情的摯友。他的著作錯縱交雜、風趣詼諧、令人驚艷,讀來愉快滿足。」──《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印象深刻又引人入勝。」──《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學術研究和個人散文的美妙結閤……曼古埃爾的文筆極為優美、令人愉悅,他的熱情一再地感染著我們。」──Phillip Lopate(美國影評傢、散文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