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我那住在普林斯顿的老妈接到一封我打回家的电报,上面简单写着:「在巴黎开书店。汇钱过来。」于是她把所有的积蓄都汇了过来。
一九一九年,一位传奇女子雪维儿?毕奇,在巴黎左岸开了一间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这间传奇的书店不仅成为文人雅士汇集的聚点、文化交流的中心,更成为一直以来人们梦想中向往的一家书店──它是书店,任何冷门的期刊女主人都会帮你弄来;它是图书馆,供人们尽情借阅;它是出版社,出版全世界没有人敢碰的禁书;它是银行,穷苦的作家若有急需,可以?帐借款;它是邮局,流浪的作家以此为通讯地址。
透过雪维儿率直而风趣的文笔,繁华热闹的巴黎左岸风景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彷彿亲身参与了乔伊斯的禁书《尤利西斯》的销售狂潮;安塞尔《机械芭蕾》的疯狂演出;海明威解放剧院街的神勇英姿;喝醉酒差点跳下楼的费兹杰罗;拿乌龟捉弄人的纪德……。
守着这座书本堆砌的堡垒,一个单纯的爱书人雪维儿?毕奇,看遍作家百态,尝尽人世冷暖。
作者简介
雪维儿.毕奇(1887-1962, Sylvia Beach)。
一八八七年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一九一九年在巴黎河左岸开了一间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费滋杰罗、纪德、拉尔博、梵乐希等作家与艺术家,不仅成为英语和法语文学交流的重心,也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流连忘返的精神殿堂。一九二二年,雪维儿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为乔伊斯出版了欧美列为禁书的巨着《尤利西斯》,因而名譟一时。然而在盗版、战争、经济萧条的威胁下,书店多次面临困境,还好在艺文友人的协助下仍继续经营了下来,直到一九四一雪维儿被纳粹逮捕入狱。出狱后雪维儿已无心再开店,一九五六年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一九六二年逝世于巴黎。
【雪维儿.毕奇年表】1
★1887年3月14日 雪维儿.毕奇于巴尔的摩。
★1919年11月19日 「莎士比亚书店」于巴黎杜皮特杭街八号开张。
★1920年7月11日 雪维儿.毕奇在诗人安德黑.史毕荷家中与乔伊斯认识。
★1921年夏天 「莎士比亚书店」搬到剧院街上。
★1921年11月 海明威首次光顾「莎士比亚书店」,成为该店图书馆会员。
★1922年2月2日 乔伊斯在他四十岁生日当天拿到印刷成书的《尤利西斯》,出版社是「莎士比亚书店」。
★1924年 在雪维儿.毕奇的安排下,巴黎的「牠主人的声音唱片公司」录制了乔伊斯朗诵的有声版《尤利西斯》。
★1927年 「莎士比亚书店」帮乔伊斯出版了诗集《一首诗一便士》。
★1929年 「莎士比亚书店」出版了《我们眼里的”创作中的作品”:作者如何让它从无到有,化为事实》,里面收录许多作家对《创作中的作品》(《芬尼根守灵记》一书前身)的评论文章。
★1934年 美国蓝灯书屋出版社帮乔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一书的美国版,但出版过程并为充分尊重毕奇小姐之版权。
★1936年 为避免「莎士比亚书店」面临倒闭的命运,许多法国文艺圈人士发起解救它的运动。
1937年 雪维儿.毕奇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展览。
★1940年五月 纳粹军队佔领巴黎。
★1941年年底 因不愿把她自己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卖给德国军官而得罪德国人;为避免「莎士比亚书店」的书被充公,毕奇小姐与友人以最快速度将书店的一切移往同栋大楼的空房中,书店就此走入历史。2
★1942年 毕奇小姐住进圣米榭大道九十三号的美国学生旅馆(Foyer des Etudiantes),在那里生活了两年。
★1944年8月26日 海明威「解放」剧院街,与毕奇小姐重逢。
★1959年 《莎士比亚书店》一书出版。
★1962年10月5日 毕奇小姐于巴黎辞世,享年七十五岁。
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蒐集了毕奇小姐的手稿与许多遗物,并为其编写了一个小传。此一年表是译者根据该篇小传与其他资料和本书内容综合整理而成的。
2 现存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是美国人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在一九五一年八月所开的,他征得了毕奇小姐同意才使用这个书店名称。
译者序
巴黎舞台上的英美现代主义 陈荣彬
初次知道雪维儿.毕奇(Sylvia Beach)这个奇女子,是多年前翻译一本乔伊斯(James Joyce)的传记时。该传记作者是知名爱尔兰女作家,她对乔伊斯与几位女性的关系多所着墨——其中帮他在巴黎安顿下来,屡屡义助其全家,并且出版《尤利西斯》(Ulysses)的,是雪维儿.毕奇。
一九八三年,诺爱尔.莱利.费奇(Noel Riley Fitch)出版了《雪维儿.毕奇与失落的一代:二、三零年代的巴黎文学史》(Sylvia Beach and the Lost Generation: A History of Literary Paris in the Twenties and Thirties),对毕奇小姐一生在巴黎的活动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值得有兴趣者做为延伸阅读的参考。
已逝法国国家档案中心主任安德黑.项松(Andre Chamson)也是个小说家,他从年轻时就认识毕奇小姐。项松曾这样回忆她:「她就像只传播花粉的蜜蜂,作家们都透过她才能互利互助,英、美、爱、法四国在她促成下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四国大使的功劳加起来也没她大。」莎士比亚书店是一九二、三零年代英美现代主义在巴黎的活动基地,兼有图书馆、邮局、银行等多种功能,店主毕奇小姐堪称现代主义最重要的「褓母」之一——而「教母」或许是史坦因女士(Gertrude Stein)。
除了与乔伊斯的关系之外,美国小说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与毕奇小姐之间的关系也是现代主义文学非常重要的一页,海明威的巴黎生活回忆录《流动的飨宴》(A Moveable Feast)中有一章就专门用来回忆毕奇小姐,而本书最后一章也生动描写了海明威与她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重逢的过程。当时担任战地记者的海明威带着自己的人马解放了毕奇小姐居住的剧院街(rue de l’Odeon),两人带着泪眼拥抱对方,字里行间所释放出的真情,令人动容。
很高兴有机会翻译这本书,而这本书是任何一个想了解英、美、法三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人都不能错过的。
这部《莎士比亚书店》带给我的阅读体验,远不止于一个简单故事的讲述,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情感之旅。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人物的塑造尤为成功,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脸谱化的反派,而是有着血有肉,有喜有悲的普通人。我能从他们的迷茫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能从他们的坚持中汲取力量。尤其是其中几位配角的经历,虽然篇幅不多,却足以让人唏嘘不已,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作者的叙事方式也相当独特,他仿佛一个旁观者,冷静地审视着一切,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关怀。书中的一些段落,虽然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反复品味,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仿佛洗涤了心灵的尘埃,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读完《莎士比亚书店》,我只能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瞬间。作者并没有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可能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坚持。我被书中的一个情节深深打动,那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力量,是在平凡生活中发现诗意的能力。这种力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的内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心灵鸡汤式的答案,却通过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引人深思。它让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最终都会汇聚成生命的河流。
评分《莎士比亚书店》是一本真正能够让你沉浸其中的作品。作者构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让我流连忘返。书中的语言如行云流水,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诗意的浪漫,又不失现实的质感。尤其是在描绘人物情感的时候,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细腻,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愫,在文字的勾勒下,变得清晰可见。我被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所吸引,被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所牵动。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得如同电影画面一般,生动而真实,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角色们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且,作者在推进故事发展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关于书籍、艺术和文化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次合上书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因为我知道,我即将告别这个我如此熟悉和喜爱的世界。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莎士比亚书店》,便被一股浓郁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置身于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年代。书页泛黄的质感,古朴的字体,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迷人的魅力。故事并没有直接切入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缓缓铺陈开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力求真实,仿佛能够听到书店里低语的对话,闻到咖啡与旧书混合的独特香气。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关于书店主人和常客的细节描写,他们身上承载着各自的故事,或辉煌,或落寞,却都与这家书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着他们在这里寻觅知识,交流思想,甚至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我仿佛也参与其中,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刻画也十分到位,那些细枝末节之处,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让人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每一章的结尾都留有悬念,勾起了我继续探索的欲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故事将如何展开。
评分《莎士比亚书店》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我原以为会是一部略显沉闷的年代小说,却没想到它能如此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老练,他懂得如何运用留白,如何设置伏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和期待。书中的对话写得尤为精彩,每一个人物的语气和用词都极具个性,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成长和转变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曾经的迷茫和困惑,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逐渐变得清晰和坚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让我对“选择”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不是一部需要你去记住所有细节的书,但那些触动你的情感,那些引发你思考的瞬间,却会在你的脑海中久久回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