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偏嗜民国时期所出图书杂志,此次个人搜集心得之结集,要点只在旧文本的收集整理,在此过程中「有感而发」,既含怀旧之情,亦存惜物之意,老电影刊物老漫画刊物为作者搜集专题,于此多有陈述。文化资料之钩沉发潜非作者本职,文体近乎补白,无关文坛宏旨。凡四十六篇,较多私人收集的患得患失,亦不掩饰对张爱玲邵洵美诸位前贤的偏爱,偶发感慨实属笔到意到。另附私家图片书影八十帧,多有首次刊佈者。
作者简介
谢其章
上海出生,久居北京。近年勤于撰述,出版多部藏书藏刊的专着。计有《漫话老杂志》、《旧书收藏》、《老期刊收藏》、《创刊号风景》、《创刊号剪影》、《封面秀》、《梦影集──我的电影记忆》、《「终刊号》丛话》、《搜书记》、《漫画漫话》等。被香港书界誉为「谢氏书影系列」。另于报章杂志发表文章九百余篇,多涉猎文坛旧闻掌故,对提升古旧期刊的版本地位出力尤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曾拍摄谢其章书斋,并作访谈节目。
小言
生四书丛似蠹鱼
中国旧书上的眉批
《古今小说》闲话
说说我的「老虎尾巴」
读《觅照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书房
我泼我的冷水 他写他的藏书票
看尽世人梦未醒——七十年前的鼠漫画
读漫画,像洗热水澡
张爱玲一个人的杂志史(外一篇)
唐弢早期书话
邵洵美一个人的杂志画报史
朱朴与《古今》杂志
文载道之期刊过眼
鲁迅日记中的梁得所
北平何挹彭藏书记
我们羞涩的藏书票文献竟都出自叶氏之手
《新光》中的周作人文章
茅盾与《文艺阵地》
早期「古旧书刊拍卖」的记忆
《域外小说集》拍卖亲闻亲历记
古城书价
《好文章》作者小考
青春的阅读
民国《大戏考》入藏记
《宇宙风乙刊》之旧题记
《谈风》杂志装订小记
老树阅人多
值得写成一本书的《杂志》
《艺文杂志》之「日记抄」
「终刊不终」两例
《红玫瑰》封面画
我与《立言画刊》
张光宇主编《独立漫画》
《有声电影专号》
《世界》画报不值十万钱
百岁蝴蝶老鸳鸯
《苦竹》片段
重温百年老漫画
电影杂志缺席百年电影
藏书家的回忆
二○○六年书事
掌故座谈会
于是之的一份手稿
黄苗子的三十年代作家漫像
黄萍荪编《北京史话》
《八道湾访知堂老人》
后记
《蠹鱼篇》带给我的,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体验。这本书仿佛拥有了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在我的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流动而又交织的时间维度。我并非期待从书中找到明确的历史考证,或是对未来的预言。相反,我沉浸在一种关于“时间本身”的感受之中。那些穿梭于不同时空的角色,那些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游走的叙事,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线性时间的流动感。我有时会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身边环绕着泛黄的书卷,耳边回响着低语的传说;有时又会瞬间被拉回到现代的喧嚣都市,感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与疏离。书中对“遗忘”与“记忆”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对时间的认知?那些被我们珍藏的记忆,那些被我们选择性遗忘的片段,又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们?《蠹鱼篇》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问题,邀请我去探索。它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带我领略不同时间维度下的风景,也让我对时间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评分蠹鱼篇,一个名字就带着几分古意和神秘感的名字。初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古籍书页间悄悄啃食历史的微小生灵,它们无声无息,却承载着时光的痕迹,也似乎预示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被卷入其中的,并非是关于虫豸的自然科普,也不是直接揭露历史尘埃的史实考证。相反,这更像是一场在文字迷宫里的深度漫游,每一次翻页都如同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旧木门,门后是截然不同的风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他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故事的开端,我以为会是某种奇幻的冒险,或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悬疑故事。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发现自己被引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物的对话,细微的心理描写,以及那些时不时闪现的、令人玩味的意象,都指向了一种对现实的隐喻,或者说,是对某种存在状态的探索。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揣摩那些留白之处,去品味那些不曾明说的情感。有时,我会停下来,合上书,让脑海中的画面和思绪沉淀。这是一种与作者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精神交流的体验,他抛出了线索,而我则在字里行间搜寻着可能的答案。这或许就是《蠹鱼篇》的魅力所在——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邀请你一同参与这场寻找,这场对意义的追问。
评分《蠹鱼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浓雾中前行。你看不清前方的路,也无法预知转角会遇见什么,但你却能清晰地感受到脚下土地的质感,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故事的展开,并非是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而是更像一种碎片化的拼贴,将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片段,散落在时间的河流里。我一开始试图去寻找一条清晰的线索,去串联起这些零散的元素,想要理解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放弃了这种强求的努力。我开始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并从中找到了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些留白,那些未竟的对话,那些戛然而止的场景,反而激起了我更多的想象。我会在脑海中续写下去,为那些未完成的故事赋予新的结局。作者似乎有意设置了这样的“留白”,让读者成为故事的共创者。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都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味。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一段描写,去体会那种意境。这是一种很独特的阅读感受,它挑战了我对传统叙事的期待,也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对阅读本身,对感知,对理解过程的探索。
评分翻开《蠹鱼篇》,我并没有立刻被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也没有被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所震撼。相反,我被一种极其细致入微的观察所打动。作者仿佛拥有着一双能够穿透表象的眼睛,他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极其微小的瞬间,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情感涟漪。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日常”的深刻挖掘。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那些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充满了张力和含义。我常常会读到某一个细节,然后陷入沉思,因为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受,或者唤醒了我一段模糊的记忆。书中的人物,并没有那种戏剧化的英雄主义,他们更像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人,有着自己的烦恼,有着自己的期盼,有着自己的矛盾。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看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某种困境。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批判什么,他只是不动声色地将这些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透过一扇半开的窗户,静静地观察着窗外发生的一切。这种安静的观察,却带来了比任何喧嚣都更为深刻的震撼。
评分读《蠹鱼篇》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情绪的潮涌。我曾以为自己会跟随主角的脚步,踏上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或是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谜团。然而,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更为内敛、更为私人的触动。开篇之处,那些细腻的场景描绘,那些人物之间难以言说的张力,就已经让我沉浸其中。每一个场景仿佛都经过了精心的布置,光影、色彩、气味,都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挣扎,那些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都像一把钝刀,一点一点地刮着我的心。我会在某个瞬间,发现自己与书中的某个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他们就是我自己,或者是我认识的某个人。书中反复出现的某些意象,像一首低吟浅唱的歌,在不同章节里反复回响,每一次出现都带着新的意味。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象征,去解读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的情感和哲学。这是一种缓慢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需要耐心,也需要投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少地去关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是更多地去感受“此刻是什么”。《蠹鱼篇》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那些潜藏在我们情感深处的微妙变化。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内心,也照见了人性的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