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

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食
  • 饮食文化
  • 旅行美食
  • 美食随笔
  • 台湾文化
  • 地方风味
  • 美食故事
  • 岛屿风情
  • 人文地理
  • 味蕾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小的餐桌,无边的田野
牵动你我生命记忆的寻味之旅

  这真是一趟又一趟不可思议的旅程,那些母亲经年累月煮着的菜,我们吃来平淡无奇的菜,竟道道说得出故事,而自己偶尔下厨做的菜,虽稚嫩而无名,却不知不觉融入自身成长的滋味,一个接一个的时代气味也在其间穿梭流转。

  于是,从母亲做的菜开始,在一段段舌尖味蕾的回忆里,一则则田野文献的爬梳里,种种料想不到的网路世界的共鸣里,一张属于台湾土地滋味的餐桌不知不觉浮现了出来……

PART1:寻常的口味

  炒饭、汤面、肉豉仔、笋干、蕹菜汤……经年累月出现的饭菜,看似可有可无,但吃来却有无法取代的味道。而白菜卤、扁鱼肉羹、排骨饭,尽管已成街头小吃摊上的名物,但母亲煮的总是多一味,有时是儿时的乡愁,有时是母亲的智慧。还有,连走过美国南方与法国普罗旺斯厨房的油粕仔哲学与美味,也被尝出来了……

PART2:岁时的滋味

  没有卷润饼的清明节,没有包粽子的端午节,没有搓汤圆的冬至,是什么滋味?有谁还记得立夏要吃蒲仔面,七夕要煮麻油鸡和油饭呢?一张平凡的闽南家庭餐桌,因为母亲,还守着祖先传下的岁时滋味。清明的春,端午的夏,七夕的秋,冬至的冬,四时流转,纵使光阴无情,餐桌却有味!

PART3:时代的气味

  煎饺,煎啊煎,却飘来儿时邻居山东人家蒸笼里的包子气。馄饨汤、狮子头还有牛肉面,汤汁里总浮着母亲在江浙餐馆打工的身影。莎莎酱在舌间沉淀着墨西哥电影《巧克力情人》里既魔幻又遥远的想像。数着一道道菜,二十世纪过去了,封闭的戒严时代已是过眼云烟、全球化时代席卷。一张平凡的岛屿餐桌不知不觉也记下这些时代的气味。

作者简介

陈淑华

  资深报导人,自由撰稿者。
  台湾彰化人。台大农业推广学系,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文化资产组。

  曾任《经典》杂志採访召集人;《大地地理》杂志撰述;宜兰县兰阳博物馆丛书专案主编;胡氏图书、创意力等出版社特约主编。报导曾获杂志类金鼎奖;台湾永续报导奖文字报导奖。

  大学毕业没多久,赶上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与观光的浪潮,报导撰稿生涯从海南岛开始,环岛后转进珠江三角洲;又从北大荒三江平原穿过大兴安岭深入内蒙草原。之后回到台湾的田野,或走过淡水河流域;或走进南方护水的故事里;或倾听台湾老人的心声;或驻足兰屿、屏东好茶、花莲马太鞍等原住民部落,流连在南岛的世界……。一晃二十年过去,这回终于回家了,回到自家的餐桌上,在一道道平凡的菜色里,找寻母亲的滋味。

  着作有:《噶玛兰族》、《掌中天地宽》、《台湾桧木》(与林玉如合着)、《携手造家园:社区》(与蔡佩荧等合着)、《发现南岛》(与林志恆等合着)、《台湾原住民学习知识库》(文字部分)、《「问候台湾」明信片全集》(文字部分);其他作品散见《大地地理》、《经典》等杂志。

  2007年秋,部落格「我家的餐桌」 blog.roodo.com/morningperson开始上菜寻味,获2008第四届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年度最佳生活情报部落格】决选入围。

岛屿的滋味: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探险 本书并非关于台湾岛屿的某一本特定书籍,而是一部旨在探索全球范围内,那些植根于特定地理、历史与文化土壤中的独特饮食体验的文化地理学考察。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广阔的味觉旅程,深入研究食物如何塑造地方认同,以及跨文化的交流如何催生出令人惊叹的烹饪融合。 我们将在本书中审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地域:从北欧冰雪覆盖下的海岸线,到热带雨林深处的隐秘村落;从古老的丝绸之路驿站,到现代都市的全球化厨房。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独特的“食物景观”,剖析构成该景观的核心要素——气候、物产、历史迁徙、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风土的低语——地域与食材的共生 本部分着重探讨“风土”(Terroir)的概念如何超越葡萄酒的范畴,成为理解任何地方性食物体系的关键。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地中海盆地,分析橄榄油、硬质小麦与特定海洋生物如何共同定义了从希腊到西班牙沿岸的饮食基调。我们将细致考察普罗旺斯的草本植物如何在阳光下积累独特的芳香,以及这些气味如何融入当地的炖菜和腌制工艺中,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接着,我们将前往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在这里,藜麦、马铃薯的无数古老品种以及羊驼肉构成了严酷环境中生存的智慧结晶。本书将详述印加文明时期对这些作物的驯化和保存技术,并追踪西班牙殖民化对当地饮食结构带来的冲击与适应性重组。我们不会满足于描绘简单的食材清单,而是深入研究当地人如何通过发酵、晒干和窖藏等古老技术,确保食物供应的持续性。 一个重要的章节将留给东亚的季风区域,但我们的视角将避开广为人知的沿海美食,转向内陆高原和河流三角洲。例如,探讨西南亚内陆国家如何利用旱作谷物和香料构建起复杂的发酵体系,以应对食物储存的挑战。我们将分析当地独特的制醋和制酱过程,这些过程往往需要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和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是地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技艺的完美结合。 第二部分:迁徙的轨迹——历史的调味与融合 食物的历史,就是人类迁徙的历史。第二部分致力于揭示历史事件——战争、贸易、奴役与殖民——是如何充当“风味传播者”的。 我们将详细分析香料之路对全球烹饪版图的重塑。重点不在于香料本身的经济价值,而在于它们如何在新的土地上被重新解读和整合。例如,探讨胡椒和肉桂如何从昂贵的奢侈品,逐渐融入到普通家庭的日常汤羹之中,并与当地的甜味剂(如枫糖或棕榈糖)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将聚焦于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对美洲饮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探究非洲的烹饪技术,如炖煮、烟熏和对特定块茎类蔬菜(如芋头、木薯)的精湛处理,是如何与原住民的食材和欧洲的烹饪工具相结合,最终催生了加勒比海、路易斯安那乃至巴西东北部充满活力的混合菜肴。本书将分析这些食物如何在压迫的环境中,成为身份认同和情感慰藉的载体。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近现代的全球化浪潮对地方美食的“去语境化”现象。我们分析连锁餐饮业的扩张如何标准化口味,以及新兴的“慢食运动”等文化反作用力,是如何努力重新唤醒和保护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烹饪知识和地方品种的。 第三部分:仪式与神圣——餐桌上的社会构建 饮食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社会秩序、宗教信仰和生命周期的重要标记。第三部分深入探究食物在人类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作用。 我们将剖析全球不同文化中,与“纯净”和“不洁”相关的饮食禁忌。这些禁忌往往反映了当地的生态知识和道德体系。例如,分析某些游牧民族对特定动物的排斥,并非基于简单的营养考量,而是与他们的流动生活方式、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及部落内部的等级划分紧密相关。 生命的转折点——出生、成人、婚姻和死亡——无不伴随着特定的食物仪式。本书将对比分析几种具有鲜明对比的“生命庆典餐食”:从东亚社会中对富足、多子多孙的象征性表达(如长面条、整只家禽),到某些极地文化中,在严酷冬季中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极度聚焦,这些差异如何体现了社会对“好生活”的不同定义。 在关于“共享”的部分,我们将研究发酵食物在社群构建中的作用。无论是欧洲的共同烤炉文化,还是亚洲的公共酿酒池,这些需要集体投入和时间等待的食物,是如何在无形中编织起邻里间的契约与信任的。 结论:未完成的烹饪地图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归到对“真实性”的哲学思考。在全球化的厨房中,我们是否还能寻找到“纯粹”的地方滋味?作者认为,食物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断变化的适应性和对新元素的吸收能力。我们鼓励读者将食物视为一种不断演进的叙事,认识到每一次咀嚼,都是对历史、地理和人类不懈创造力的致敬。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结合了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和营养学的见解,提供一个深度阅读体验,让读者在理解“我们吃什么”的同时,深刻洞察“我们是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6 推荐序一 餐桌上的寻味之旅 王宣一
008 推荐序二 「油粕仔」香,忆童年 Super A-ma 郑李金娥
010 自序 我家的餐桌,我的田野

Part1 寻常的口味

018蓬莱岛上的炒饭香 【笔记】咸饭比较亲切
026想吃一碗咸粥 【笔记】古早味咸粥
032有祕方的一碗面 【手路】适合煮大锅面的面条 【笔记】大卤面与鲁面
038大口吃排骨饭 【手路】怎么炸蛋酥与排骨
042我要吃肉豉仔 【手路】家庭版肉豉仔的各种变奏
046猪油的光芒 【笔记】猪油的力量
052油粕仔的哲学与美学 【手路】榨猪油与油粕仔料理 【笔记】旧时代里的猪油与油粕仔
058包山包海的白菜卤 【笔记】办桌菜
064豪迈万千的笋干 【手路】焢笋干
068咸小管配清粥 【笔记】酱菜二三事
074鲈鱼汤的力气 【笔记】鲈鱼的真滋味
080久违的扁鱼肉羹香 【手路】煸扁鱼干 【笔记】扁鱼知多少
086母亲的蕹菜汤 【手路】夏日菜汤
090想要偷吃丸仔 【手路】制作丸仔的诀窍

Part2 岁时的滋味

096新春第一顿饭 【笔记】一碗「春」饭
102煎菜头粿过年 【笔记】做甜粿,吃甜粿
106宛如春光的润饼 【手路】准备润饼菜料 【笔记】台湾润饼考
116初夏吃乌鱼子 【笔记】乌鱼宜蒜
122立夏,记得吃蒲仔面 【手路】炒蒲仔面 【笔记】蒲仔面从哪里来
128油饭与麻油鸡的法力 【手路】蒸油饭与煮麻油鸡 【笔记】爱情结晶的麻油鸡与油饭
136九月里的「五月粽」 【手路】炸油葱酥与炒料
140封存在锅瓮中的冬至味道 【手路】鸡血糕吸油法
144来喔!烧ㄟ米糕糜 【手路】煮好吃的咸米糕糜 【笔记】传统的补冬法
150冬至还是要搓圆仔 【手路】搓圆仔与浮圆仔
154天上人间的团圆 【手路】一品鸡锅的作法 【笔记】以前的围炉
160一道难于名之的年菜 【手路】烩什锦
166多出来的「鸡卷」 【手路】卷出美味的鸡卷

Part3 时代的气味

172来一盘雪花锅贴 【手路】煎出酥脆锅贴的祕诀
178没有修饰的狮子头 【手路】怎样做出松软的狮子头
182第一碗牛肉面 【手路】牛肉汤的作法 【笔记】妈妈吃牛肉了
188请客人吃馄饨汤 【笔记】扁食与馄饨难分
194一道清新的暖流 【手路】腐皮卷的内馅与外皮
198十三年的可乐饼 【手路】不同口味的可乐饼 【笔记】可乐饼的身世
206在地味的义大利面 【手路】怎么煮出弹牙的义大利面 【笔记】解严中诞生的义大利面
212我的「莎莎酱」 【手路】怎么做我的「莎莎酱」
218今天还有咖哩饭吗 【笔记】咖哩粉,还有番茄酱

图书序言

我家的餐桌,我的田野

起初,我并不知这张小小的自家餐桌,有如此广大无边的田野。

  长久以来,我一直以编辑採访为业,谁知到了二○○七年夏天,改变的念头不断蠢动,却又不知从何着手。日子一天天流逝,饭还是一餐餐吃着,即使身处这股中年失落的忧郁里,无论是母亲煮的菜还是自己弄的饭,吃来都仍别有滋味,生命的热情在餐桌上依旧澎湃着。是啊!在暂别探询他人生活、编写别人故事的想望中,就「姑且」依靠一下每天都要吃的饭菜吧!

  秋天,部落格「我家的餐桌」架起来了,菜上了,起初只是随意记录,啊!这是从小吃到现在的菜,那是大学时才尝到的滋味,还有这是进入职场以后才出现的吗?穿梭在这些光阴酿造的菜盘里,人虽住在板桥,天天活在北部味道里,但心里却总想大学以前在彰化度过的岁月,那岁月里有许许多多属于童年,属于青春期的美味,慢慢的跨越中部时代的滋味,更遥远的台南食物也进场了,那是父亲出生地的特产,祖父母眷恋的家乡味。

  餐桌的寻味,就这样从自身的回顾开始,依循父亲的足迹,走着走着,却蓦然发现母亲一直走在前头。记得,前年冬至,我端出一碗母亲煮的鸡汤面线,写到因母亲不肯放弃在彰化养成的习惯,我家除了立冬日,冬至这天也会进补。尤加莉看到了,在我视一年两次进补为理所当然之事的叙述中,她一眼就看到了我的母亲,一个「好有味道」的母亲。尤加莉,以前的同事,从餐桌开张以来,一直支持我上菜的人,她的留言,让我发现自己写餐桌的菜,不知不觉勾勒了母亲的身影。

  是的,这桌菜的灵魂终究还是握在母亲的手里。从水饺开始,历经狮子头、牛肉面、馄饨汤,一直到义大利面。这一道道菜,贯穿半个多世纪以来剧烈的时代变动,被母亲端了出来。母亲,一个平凡的闽南家庭主妇,八○年代初从中部小镇来到北部都会,历经一段江浙餐馆的打工岁月,她勇于接受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菜色挑战,甚至在九○年代全球化席卷的饮食浪潮里,也没有缺席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做菜姿势。不过,她自始至终没放弃自小在彰化农家养成的饮食信念。

  这份坚持,过去我没发现,即使餐桌开张了,尤加莉留言了,还是没能掌握。直到那天,「咸小管配清粥」上桌了,身为半个澎湖人的barachi来留言,他说他「和咸小管也算时常见面,通常都是难以消受那剧烈的重咸,看来下次也该依样画葫芦地体会一下父辈热爱此物的心情……」啊!有人要「依样画葫芦」,这曾让我难于举箸的咸小管,有着让人想体会「父辈热爱此物的心情」的冲动吗?母亲的咸小管竟有这般魅力。那魅力里有着令barachi的父辈和我的母亲难舍的坚持吗?

  立夏,随笔写下蒲仔面,自谦对节气习俗只是考证派的Arkun看了,十分感动仍有人传承这个习俗。我才恍然大悟,从彰化到板桥,母亲努力记得要吃的蒲仔面如此有分量,当然这也激励了我的某种「本能」,过去在职场磨练出来的「本能」,面对田野里的被採访者(报导人)总想问想追究……

  有时,我这个田野採集者也会扮演起报导人的角色,自己下厨,结果端上桌的不是带着日本和风的洋味、就是浓浓的西方口味,母亲的菜我总是煮不来,明明我是吃母亲煮的菜长大呀!餐桌因此常出现一些迟疑,一些苦思而上不了菜。

  进入盛夏前,身体出了状况,动了小小手术。没想到,母亲的鲈鱼汤,让我迅速复原了,而一碗不起眼的蕹菜汤,竟让我找回了平常心。这些菜看似平凡,但就是有力气,而这种平凡的力气就是母亲饮食里的坚持吧!

  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回到常轨的餐桌端出了油饭与麻油鸡,这两样母亲视为理所当然、年年七夕都会煮的食物,竟为餐桌开启了另一个视野。

  多年来致力于母语保存的台语创作歌手一蕊华闻香而来,她说好多年没吃七夕的麻油鸡与油饭了,还说她的家乡屏东潮州这天还会吃芋头汤,七夕吃芋头汤,我首次听到,不过,这也让我想起以前在彰化时,七夕供桌上还有一种中间有凹洞的汤圆(糖粿)。没想到一蕊华说那是要装织女眼泪的汤圆!虽没吃过更不曾见过,不过国中时,她在《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书中读到有关它的描述。一蕊华说,那时她才知有人在七夕这天吃汤圆。

  原来儿时七夕吃的汤圆有如此美丽的典故,我竟不知,而对于家乡为何七夕要吃芋头汤,一蕊华也不确知,尽管如此,她的七夕芋头汤与我的七夕汤圆,确实随着餐桌上母亲煮的油饭与麻油鸡浮现了。其中也许有时空的脱落或隔绝,不过,同样的闽南家庭,一在屏东,一在彰化,各自以不同的食物寄託对七夕的想像却是真实存在着。如此一想,从我家的餐桌望去,我好像看得到一张地图,有着不同地方不同人家餐桌的样貌……

  九月,想起端午节的粽子。虽搬到北部,但母亲绑的一直是彰化时代的水煮粽,就是所谓南部粽。北部的熟米蒸粽,尽管见识过也吃过,但母亲从不做。正当我从个人的记忆出发写五月粽时,月桃叶绑粽从一蕊华的童年回忆出现,独钟南部粽的一蕊华说她长大以后才知道有人用竹叶绑粽。而我,如不是吃过台南的花生菜粽,也不识月桃叶。这时曾以「饮馔纪行」做为自己部落格名称的polanyi来了,家在北部,人在南部工作的polanyi说他比较喜欢一蕊华口中「竹叶包油饭」的北部粽,虽然他的阿母是台南东山人,家里的粽子是用「傻(水煮)」的。好奇妙的一刻,说自己喜欢那种食物,也要说说自己打哪来,父母又是哪里人。食物好像会透露人的足迹。

  我的「看家本领」一发难收。一碗有祕方的面上场了,餐桌上的地图越铺越远越广。这碗母亲煮的面,我从小吃到大,家常又简单,写着写着,写到了儿时在台南亲戚家喜庆场合里吃过的鲁面。这碗充满台南古都典雅风的鲁面,竟让Arkun想到在中国华北吃到的打卤面,而带着中国北方味的打卤面到了台湾就成了polanyi在大学旁面摊吃到的大卤面。

  这又是一次意外的餐桌地图之旅,一蕊华的加入让它更添时代味道。她说小时候没听过「鲁面」,倒是对「大卤面」印象深刻。有次姐姐带她到镇公所对面的「江浙小吃部」说要吃传说中好吃的大卤面,面店很吵杂,外省伯伯听到两个小学生要大卤面,不可置信的高声重复大喊:「两位小姐要吃大卤面!?……」大卤面来了,竟大碗到超乎想像,感觉满屋子的大人都在看她们,而那面也不是原先想像的有如卤蛋、卤肉、卤海带之类的卤酱,竟是酸辣汤加面……

  餐桌的菜继续上着,旅程尚未结束。十月底,还来了一位高雄女孩花丸子。小时候吃办桌最渴望吃到的鸡卷,母亲像变魔术般的让它在年夜饭上现身,这回花丸子重新将它热上桌,她说阿嬷卷的最上等,偏偏妈妈不会,妈妈虽是长媳,但阿嬷年纪大了等不及,已将做鸡卷的手艺传给了比妈妈早好几年进门的婶婶,因此,每年的年夜饭,不会做鸡卷的花妈总在婶婶的炫耀中吞下心酸泪。从花丸子伤心回忆里的这段家族恩怨,我首次意识到我家餐桌上的鸡卷,在台湾家庭餐桌上的地位。

  我家的餐桌,从母亲做的菜开始,在我的回忆里,在我的文献梳爬里,在这些料想不到的网路共鸣里,母亲对饮食的某种坚持逐渐被勾勒出来,一张属于台湾土地滋味的餐桌不知不觉浮了出来。

  厨房的火依旧开着,饭继续煮着,用蓬莱米炒出的饭,再平常不过的一碗炒饭,竟炒出台湾岛的光与热。而翻开上个世纪欧美饮食名家的作品,在遥远美国南方的老派食谱里,竟有油粕仔的身影。这被许多人视为废物的油粕仔,到了法国普罗旺斯的肉品店,还被做成地方引以为傲的肉泥酱。原来油粕仔有如此不凡的身价。母亲,甚至所有台湾母亲做菜的身影,借着油粕仔上桌,穿越时空,最后竟与世界另一端的母亲、老祖母叠合在一起。

  这真是一趟又一趟不可思议的旅程,那些母亲经年累月煮着的菜,我们吃来平淡无奇的菜,竟道道说得出故事,而自己偶尔下厨煮的菜,虽稚嫩而无名,但却不知不觉融入自己成长的滋味,流转其中的又是一个接一个时代的气味。至此,故事的发展已不只侷限于我个人或者我家……

  如今两年多过去,餐桌的菜要汇集成书,首先感谢我的母亲,再来就是常年在餐桌捧场的家人,特别是我最爱的姪子与姪女,以及几位坚定的热情「吃客」,还有慷慨将相机脚架借我大半年的友人。当然如果少了格友的激励,这些菜终究只是被吃下肚,而无法用文字或影像再次烹成可以谨记在心的菜,而格友,除了以上那些不断带给我启迪者,还有常与花丸子拼场的程、热爱台湾的bigburger,以及在太平洋彼岸的morning、新加坡Iris、法国Sophie Chiang和kimberly、小米妈、喜波桑等散居各地的格友,他们对生命的热忱因而延伸出对食物的执着,或在异乡想念家乡或思念阿嬷煮的食物,都是我的动力。米果的不吝留言更是力量。而在playtime那里玩乐,总会找回一些已逝的青春滋味也一直铭记在心。啊!记忆所及必有我所疏漏的知味格友和无法点名的潜水客,在此我一併致上由衷的感谢。最后,对于远流的静宜与诗薇催生了此书也有说不出的感激。

  这回,我为书中每道菜做了更深刻的寻味,希望这种绵延不绝的岁月滋味,能激起更多人的共鸣与想像,在舌尖的想像中,想起自家的餐桌,想起每个人的妈妈、阿嬷,甚至所有生活中的甜美滋味……

推荐序一

餐桌上的寻味之旅

  二○○七年的秋天,陈淑华在网路上摆起了她家的餐桌。她原本是在媒体工作的资深报导人,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台湾全岛各地,写过编过不少和土地、文化、生态、历史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但在生命中的某一天,某种因缘的促动,她开始了饮食写作。

  也许是因为过去训练有素的田野调查背景,淑华的饮食书写有她自成一格的文化脉络,她不但认真追究她家餐桌上的菜餚,也很自然地开始追寻妈妈做菜的手路与滋味,当然更免不了的,广阅文献,开启了饮食上的田野踏查旅行。

  幸运的是回首儿时滋味,她的母亲仍在身旁,母女每天轮流上菜,当她端出一道菜来,母亲也还能端上三道菜,好学爱做的陈妈妈,即使自己不吃牛肉,但仍会为孩子们炖煮一碗牛肉面,而这份手艺终于最后被淑华接手,她实验了不同版本的牛肉面的作法,也变化了一些日式或西式料理,并且带领着姪辈们一同动手,而她勇于尝试制作新式料理的母亲,更是从她那里学到了义大利面的麦香弹牙风格,做出一盘一盘风味独具的pasta,母女甚至一起参加义大利面美食竞赛,陈妈妈还得到了奖项呢。

  虽然她的母亲原本不过是一般的家庭主妇,端出的菜色大多是六○年代闽南家庭餐桌上常见的家常菜,蕹菜汤、菜头粿、蒲仔面、麻油鸡、咸小管、鲁肉饭、炒豆芽,但是在八○年代之后,她家里的餐桌偶尔也出现一些「淮阳名菜」,有时候端出大盆子的狮子头或小碟子的腐皮卷,过年时还有一品锅。原来她的母亲曾在台北着名的江浙菜餐厅「秀兰小吃」打过工,她的阿姨更是秀兰开创时期的主厨。但不论做哪一种菜色,她的母亲却始终坚持遵循该有的步骤。

  以往不起眼的古早味,在今天却显得异常珍贵。油粕仔(猪油渣)、扁鱼肉羹、清明润饼、尾牙的米糕糜,或是用水打出来的手工狮子头等等,甚至当淑华再度回想或品尝一些以往无法吸引她下箸的菜色,突然发现许许多多童年时未曾珍惜的平凡食材,有着不一样的滋味。例如大年初一早上母亲为他们准备的「春饭」,白米饭配上几株长长带红根的菠菜、豆腐、荷兰豆和几粒花生米,味蕾在她成年之后重新在母亲的餐桌上被启动。她愈吃愈嚼愈有味道,逐渐体会出蕴含在食物里的意义与其中深层的好滋味。

  这本《岛屿的餐桌》,记录的不止是作者家庭餐桌上的日常饮食,也叙说了台湾六七○年代典型的家庭餐桌上的故事,作者除附上简单的食谱与制作的小撇步,还延伸出一篇篇旁征博引的饮食典故,让读者更清楚的明暸这些食材或佳餚的孕育环境与来历。

  我自己极嗜吃台菜,在杂志上推荐的美食餐厅小店一半以上都是台菜餐厅或小摊,因此当我捧着这本书稿阅读或到淑华「我家的餐桌」部落格浏览时,常常让我饥肠辘辘到极点,想立刻抛下书稿到厨房去复制陈妈妈的菜色,当然如果能有机会到她家的餐桌上吃碗咸粥更好,还有不能错过笋干、鸡卷、白菜卤……。若能撒点油粕仔一定更香!

王宣一(作家,台北亚都丽致大饭店天香楼餐饮顾问)

推荐序二

油粕仔香,忆童年

  前阵子,北上和孙越先生共同参与一场中小学祖孙週的温馨座谈会,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欣慰同年辈的阿公、阿嬷为着这时代最需要的这块幸福基地「家庭」来重整,让孩子们学习懂得心存感恩、知恩惜福,付诸具体行动、落实生活,达到三代同堂的和乐景象--这也是我十多年来一直在推广的理念,真是不虚此行。返回台南之前,我以此份喜悦心情与好友夏瑞红小姐分享,没想到她与远流的编辑黄静宜、张诗薇提出想请我为《岛屿的餐桌》这本书写推荐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邀约,一时间不免感到有些压力。

  回程在高铁车厢内,翻阅着书稿,一页一页间,翻见了「油粕仔」这一品的出现……噢!好香呀!一晃七十多年前的画面在眼前浮现,自个儿一笑置之……写序没问题,就来写肉油粕仔吧!

  七十年前我五、六岁时,阿嬷、阿母忙着准备常备菜,其中有这道「油粕仔」,当阿嬷、阿母把肉油放入锅中的那一剎那,哥哥姐姐霸「站」在大灶边,当时的我无奈的拿起一把竹椅子,蹬在他们身后,等着油粕仔浮上来,阿嬷一捞起浮上来的油粕仔,哥哥姐姐就不怕烫的一手抓,剩下的一条,就是唯一的一条油粕仔香又脆,让我永生难忘,回味着年幼的味蕾。十多年前,家庭的课程圆满修完,在结婚五十多年后开始有计画的整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庭料理,整理料理的作法、时代背景,来和现代接轨的健康吃法。

  在这十年间,看见了现代人的忙碌生活,外食者多,长久以来,不但在多油、重盐的外食文化中失去了健康,也疏离了家庭亲密关系。二○○一年成立了「五柳枝生活文化协会」,透过台菜精髓的推广,传承台湾阿嬷的智慧、爱心、关怀、勤俭朴实的精神,创造美味可口的主流台湾料理。这些台湾料理蕴含台湾母爱,其勤俭朴实之特色,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以这道充满老祖先智慧的烹煮底材、配合当令之蔬菜,宛如调色盘般应用无穷、轻松自在地让餐桌增添多样的佳餚,减轻煮食人的负担,也可以随时享受美妙的台湾滋味。

  就在不久前,我才在一群外国学生面前示范怎么榨肉油,而榨完油的「油粕仔」搭配澎湖的小鱼干、七股的蒜头酥,伴着翠绿的韭菜、鲜红的烤番茄,只要加点酱油调味、麻油提香,就变身成一道色香味俱全又营养均衡的「好菜」,一下子老外学生就一抢而光,我想要留一点当晚餐也没有,就好像重现了七十年前的那一幕。

  书中作者的母亲,年岁与我相仿,一样走过勤俭刻苦的年代,自然也深谙如何灵活运用手边有限的食材,为家人张罗出一顿顿美味的饭菜。看完此书内容后,非常欣慰这代的年轻人,好像又走回阿嬷时代的意味。「回归家庭」响应三代同堂的气势已浮现,希望读者细心的看这本书,细尝每道菜的味道,也许你/妳也会想动笔写写阿嬷、阿母的故事呢!

Super A-ma 李金娥(五柳枝生活文化协会荣誉理事长)

图书试读

鲈鱼汤的力气
一抺淡淡悠悠的姜味在舌尖似麻似辣的回旋着,顺着回味无穷的鱼汤入喉,我知道,活着,就该如眼前的这碗鲈鱼汤——既可以平凡,也能够带给伤痛的病躯无限力气,而且不管面对的是青春或中年的身体,它都知道力气的分野在哪里。

慢慢的啜饮着鱼汤,日子一天天过去,一个星期、二个星期,转眼就快两个月了,我努力的想写出这碗鱼汤的滋味,但力气总嫌不足。

长久以来,民间流传淡水鱼中最珍贵的鲈鱼可以养肉,吃鲈鱼可以让身体受伤的人早日长出新肉,因此动过手术、开过刀的人最宜用鲈鱼汤滋补。自从五月底腹部动了刀,由医院返家后,妈妈不能免俗的也几乎日日为我煮鲈鱼汤。

刚开始以大骨熬成的高汤打底,衬得那碗鲜鱼汤浓郁无比;间或换上只以姜片清水煮成的爽口鱼汤;有时则在清淡的鱼汤里缀以枸杞与黄耆,希望为这碗鱼汤的力气再多点加持。从这些变化多端的汤汁里,我的齿间感受到那白色鱼肉总是保留着扎实的力道,腹部的伤口,无论内外似乎也都得到了癒合的力量……但不知怎样,身体挨的那一刀在已届中年的内心深处,却留下一份一时难以释怀的失落。

十多年前,不,应该将近二十年前了吧!曾因一场生死交关的车祸,进过开刀房,脑部的那个伤应该也是在一碗又一碗母亲煮的鲈鱼汤中,结成一道至今犹存的疤。摸摸头上的旧疤,又抚一抚肚皮上仍贴着胶带的新痕,当年鲈鱼汤的记忆早被我遗忘殆尽。也许,那时的我,并不在乎是不是有这么一碗鲈鱼汤的存在。车祸中死里逃生的幸运,对未来无比渴望的热情早就取代一切,强势接管了那个二十多岁的身体,然后推着它一直来到今天。对照现在这个晃晃悠悠已用了四十多载、开始在意起这碗鱼汤滋味的身体,一种莫名的青春追悔蓦然袭来,终于让我在岁月无情的惶恐中,陷入一种无力书写的困境。

三、四个星期过去,转眼跨进第五、六个星期,鲈鱼汤早已从餐桌上消失,我断断续续地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着,终究还是没有将它的滋味写出来。如今术后第七个星期来到,消失了的鲈鱼汤又被妈妈端上桌,结实的肉身依然没有变,只是此时它不过是夏日餐桌上一碗「平凡」的鱼汤。

一抺淡淡悠悠的姜味在舌尖似麻似辣的回旋着,顺着回味无穷的鱼汤入喉,我知道内心的那一份中年失落并没有消失,而未来还有老年的伤逝要面对,偏离轨道的那颗心终究要回复到人生正常的脉动。而活着,就应该如眼前的这碗鲈鱼汤——既可以是一碗平凡的鱼汤,也能够是一碗带给伤痛的病躯无限力气的鱼汤,而且不管面对的是二十多岁的青春身体,或是四十多岁的中年身躯,它都知道力气的分野在哪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简直就是我近期生活中最大的惊喜!我一直是个对家乡味道情有独钟的人,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家老店的独特面线”的描写。它不是那种随处可见的清汤挂面,而是经过特别的制作工艺,面线口感 Q 弹爽滑,汤头浓郁鲜美,配料也讲究得令人称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通过文字,将那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直接端到我面前,让我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没有只停留在食物本身,而是深入到这家老店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比如,这家店的老板是如何从父辈手中接过手艺,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保留这几十年的味道。这些故事,让这碗面线不再是单纯的食物,而变成了一个承载着家族记忆、承载着时代变迁的符号。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家乡的那些老味道,那些已经渐渐消失的餐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美味。这本书,就像一个时光机,带我回到了那些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年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珍视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温情和回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非常想亲自去拜访那些地方,去品尝那些被文字点亮的滋味,去感受那份属于台湾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彷彿是一张穿越时空的味觉地图,带我重温了许多早已刻在记忆深处的滋味。翻开书页,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小时候跟在奶奶身旁,看着她在灶台前忙碌的画面。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的烟气和食材烹煮的香气,那是纯粹的、无添加的温暖。书中提到的“古早味”不只是简单的调味料堆砌,而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土地的敬畏,一种对季节的尊重。比如书中描写的某个小镇上的卤肉饭,光是文字就足以勾勒出那油亮诱人的色泽,那入口即化的口感,还有那看似简单却层次丰富的香气。我仿佛能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那是多少个夜晚抚慰我饥饿辘辘肚子的慰藉,是家庭团聚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不仅仅是味觉上的唤醒,这本书更让我回想起那些被现代生活渐渐稀释的人情味。为了寻访这些滋味,作者深入民间,与那些默默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师傅们对话。他们的脸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眼中闪烁着对食物的热爱和执着。他们不只是烹饪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用一双手,将祖辈的智慧和经验,化为餐桌上的美味。读到这些故事,我常常会感叹,在这个追求效率和便利的时代,还有这样一群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一道菜,去保留一份味道,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的,更是关于“如何吃”,关于“为何吃”,关于“与谁一起吃”。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果腹,而是与历史、与文化、与人产生深刻的连结。

评分

这本《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味蕾复兴之旅。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位资深的美食爱好者,对台湾的大小巷弄都了如指掌,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角落和不曾品尝过的滋味。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某个山区原住民部落流传下来的‘传统香料炖煮料理’”的描述。它不是那种我们在餐厅里吃到的标准化味道,而是用最原始的香料,最朴素的烹调方式,将食材的原味发挥到了极致。作者的文字极富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用竹筒或陶罐烹煮的料理,闻到那股混合着泥土、草本植物和肉类香气的独特气息,想象着那入口时,带着淡淡烟火气的醇厚滋味,以及那种仿佛置身于山林之间的纯粹感受。更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关注食物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这道料理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比如,这些香料是如何被世代相传,这些烹调方式又承载着怎样的部落故事和生活智慧。这些故事,让这道看似简单的炖煮料理,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载体,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台湾的美食,远不止于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它让我对家乡的土地和人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浓厚的感情。

评分

《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家乡的深度回望。我一直自诩对台湾的食物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饕,悄悄地引领我走向那些我未曾留意过的角落。书中对“某个地方独特烹调方式的炖肉”的描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不是简单的食材堆叠,而是通过精心的火候掌握和多种香料的搭配,将看似普通的食材,炖煮出令人惊艳的醇厚滋味。作者的文字极富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砂锅在炉火上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闻到那浓郁的肉香混合着香料的气息扑鼻而来,再想象那入口即化的口感,酥烂入味,回味无穷。更让我觉得珍贵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对菜肴本身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道炖肉背后的“故事”。比如,这个烹调方式是如何从古老年代流传下来,或者,这个菜肴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和记忆。这些故事,让这道炖肉不再只是盘中的食物,而是变成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一个承载着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我们所追求的“滋味”,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是与土地、与人、与历史的深刻连接。

评分

《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对我来说,是一本唤醒味蕾、也触动灵魂的书。我之前对台湾美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吃遍夜市”的阶段,对那些藏在巷弄深处、需要细细品味的“家常菜”和“地方特色菜”了解甚少。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块空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地特色的风味腌渍物”的描写印象深刻。它们不是简单的调味,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保存方式,将四季的丰盛,用发酵、腌制的方式,封存于罐中,待日后慢慢品味。那酸、那甜、那咸,交织在一起,经过时间的沉淀,发酵出独特的风味,光是读文字,就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穿透力极强的香气,以及入口时层次分明的口感。作者没有仅仅满足于介绍食物本身,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讲述这些食物背后的“人”的故事。那些在自家厨房里,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烹饪秘诀,那些为了保留一道传统菜肴而付出的辛劳和坚持,都让我对这些平凡的食物,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常常在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少有机会停下脚步,去思考食物从哪里来,去体会制作食物的艰辛。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制作过程,去理解那些在食物中蕴含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传承、关于乡愁的温情读物。

评分

《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这本书就像一个宝箱,里面装满了关于台湾这片土地的独特味道和动人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家乡的食物了如指掌,但这本书却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我深入探索了那些我从未涉足过的味觉领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个渔村传承了几代的‘海鲜腌漬料理’”的描写感到惊艳。它不是简单的调味,而是利用了当地丰富的海产资源,结合了古老的腌渍方法,将新鲜的海味,转化为一种独特而醇厚的风味。作者的描述非常生动,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腌漬物,闻到那股咸鲜中带着微微发酵的复杂香气,想象着一口咬下去时,那Q弹的口感和层层递进的鲜甜滋味。更让我觉得意义非凡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这些传统料理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融入新的元素;或者,如何让这些看似“老派”的食物,重新获得年轻一代的喜爱。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这些传统美食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滋味”,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对历史的致敬,对创新的鼓励,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许。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台湾的饮食文化,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坚守和创新的人们,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

这本书《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对我这个从小在台湾长大的人来说,就像是一张被精心绘制的味觉地图,它带我重拾了那些被时间悄悄掩埋的童年回忆,也让我发现了许多隐藏在熟悉面孔背后的全新惊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某家隐藏在山间、需要提前预定的古早味烘焙”的描述。它的口感和风味,不是现代糕点那种精致却略显单调的甜腻,而是一种带着天然发酵的香气,朴实却充满层次的美味。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仿佛能感受到食材本身的温度,感受到烘焙师的手温,并将这一切都融入文字之中。我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那金黄色的外皮,闻到那股混合着面粉、酵母和淡淡糖香的诱人味道,想象着一口咬下去,那松软中带着韧性的口感,以及那种仿佛回到了奶奶家的温暖感觉。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吃”这个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烘焙背后的“人”的故事。比如,这家烘焙店的老板,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手艺人,一步步坚持下来,又是如何凭借对品质的执着,赢得了食客的口碑。这些故事,让这块看似普通的烘焙,变得有了温度、有了灵魂,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匠人精神和生活热爱的象征。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台湾的美食,远不止于那些我们日常可见的招牌菜,更在于那些隐藏在市井巷陌、需要耐心去发现、去体会的,充满人情味的独特滋味。

评分

《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味蕾探险,让我这一个在台湾生活了多年的“老饕”,都重新燃起了对家乡食物的探索欲。我以为自己已经尝遍了台湾的大小馆子,品尽了各地的特色小吃,但这本书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悄悄地在我耳边低语:“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这片土地的味道。” 书中对某个地方的“海鲜粥”的描写,让我惊艳。它不是那种普通意义上的粥,而是将新鲜捕捞的各式海鲜,与米粒在锅中温柔地缠绵,最后汇聚成一碗鲜甜浓郁、海味十足的精华。作者笔下的海鲜,仿佛还带着海风的咸湿和阳光的温度,那Q弹的虾仁、肥美的蚵仔、细嫩的鱼片,在口中爆发出大海的馈赠。我至今还记得,多年前在某个海滨小镇,第一次尝到那种纯粹的海鲜原味,那种震撼人心的鲜美,仿佛是大海在舌尖上跳舞。这本书让我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惊喜和感动,原来,在熟悉的土地上,还有这么多未曾被发掘的味觉宝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美食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一道被遗忘的传统点心,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心血,或者某个小渔村的生存智慧。这些故事,让食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了温度、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力。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在周末安排了一次短途旅行,目的地就是书中提到的那个小镇,我一定要亲口尝尝,那份被文字点燃的,最纯粹的台湾滋味。

评分

《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美食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台湾土地与人情的故事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颇懂台湾美食的人,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对“某个特定季节才能吃到的创意小点”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它们不是那种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的甜点,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当季的时令食材,用一种富有创意的方式呈现出来,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增添了新的惊喜。作者的描述非常生动,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巧精致的点心,闻到它们散发出的淡淡的季节香气,感受到一口咬下去时,那股清新的、充满活力的滋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这些小点时,并没有回避它们背后的“挑战”。比如,为了找到最优质的时令食材,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或者,为了创新出新的口味,需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尝试。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食物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食,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以及对创新精神的追求。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用匠心制作美食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惊喜的《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对台湾美食相当了解的人,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不少“冲击”。它没有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夜市小吃,而是挖掘了一些更深层、更具地域特色的味道。比如说,书中对某个山区原住民部落的“野菜料理”的描述,我虽然在电视上或网络上看到过一些介绍,但从未真正深入了解。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原住民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将看似平凡的野菜,烹饪出令人惊叹的美味。那种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味道,让我对“食物”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书中还提到了某个特定节令才会出现的“传统糕点”,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台湾的美味,都与农历节气、与祭祀习俗紧密相连。这些食物,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也维系着家族的传统。在现代社会,这些仪式感越来越淡薄,但这些美食却像一个坚实的锚,将我们与过去连接起来。作者在书中,没有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真诚、质朴的语言,去描绘这些食物,去讲述这些故事。这反而更打动我,让我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这本书就像一位饱学多识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藏匿在食物深处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