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青年时期在野外探矿,在险峻环境攀岩前进,而且真正找到矿脉。然后有一天,像一个看够江湖的剑客一样,他抛开前途看好的探矿工作,改读政治学,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
他出生病弱,甚至被认为养不活了,一身病痛伴他成长。但到了60多岁,却犹能频登高山。
曾经一个人在深山活着,然后在华府政治圈活着。谈诗谈画谈音乐是他所爱,甚至有崑曲的家学渊源,像矛盾又像融合。这些都是奇妙之处。
他,林中斌,在书中很谦虚的谈这些往事,探矿、恩情、保健、求学、音乐、摄影、赏画,他平淡的讲自己用脚用手用心打出的经验。
他后来当过陆委会副主委、国防部副部长,数十年剑与花的岁月,到了事业高峰,仍然是文武兼备。
作者简介
林中斌
1942年生于昆明,1948年随母亲来台。台大地质系毕业,1967年至1977年在美国、加拿大探矿、开矿,深入不毛之地、高山崃谷及冰川地带度过10年寒暑。期间他修完地质硕士及企管硕士学位。
1974年,凭着坚持及运气,他在美国静水杂岩区率先找到第一个白金矿脉,随后驻在当地负责白金矿的开採。
1979年,这位地质专家,改读国际关系,以后成为华府知名智库的亚洲部副主任。1995年回国,接着1996年在政府部门工作,先后出任陆委会副主任及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一生热爱摄影、音乐及赏画。摄影得过全美首奖,也能自己编写一些古典乐曲,赏画则是他精神世界的「渡假胜地」。
林中斌,在美国工作近30年,没有入美国籍,只使用Chong-Pin Lin这个英文名字。与政治沾上边,但没有加入任何政党。这样一个人,似奇而平易,似专而博杂,似平凡而多历惊险,就像他的名字中斌一样,质兼文武。
人说:「十年磨一剑」。
您眼前所读的册子,要出版它,十年尚不够。所以我说:「廿年成一书」。
从一九八○年中期筹划汇集出版我在国外已发表过的生活散文,到二○○九年秋天《剑与花的岁月》问世,已廿多年。
在快速变化、新奇炫目的廿一世纪出版书丛中,此书属于化石级的异类。
它的由来是漫长的、颠沛的、曲折的。
八○年末期,我人在国外寻找台湾出版社,不成功。理由是字数不够。
九○年代上半期,我忙着成家、归国。九○年代下半期至二○○四年,我服务公门,白日身形忙碌,夜晚思绪悬挂,生活像永不停转的陀螺。但是出散文集的念头像灰烬下的火苗,不曾熄灭。
○四年退出公门之后,火苗油然窜起。环顾周遭人物,尽见显赫高位结束后竟然生命所剩空无一物,远不如留下出版的文字和教化有意义。愈发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独特的见闻和心得对社会和历史作个交代。于是趁教学的寒暑假,抽空补足字数。○三/○四年举办摄影展之后,朋友建议出版摄影集。○七年暑假,摄影和文字合编成一本初稿《凡尘琐记》。但是试图接洽出版社,不断遭到「礼貌回绝」。直到秋天,才出现曙光。
某为人称道的出版社居然欣然接受我的书稿,但附上条件。「你为人太神秘啦!很少谈你个人的过去。我们为你出书以前,你必须补写父母、求学、在国外的事业、生活心得等等。最好也交代回国后在公门的种种见闻。」
我原先想撇开流水帐式,而且容易自我沉迷于其中的回忆录。我只想呈现别人会有兴趣阅读的点点滴滴人生经验。我希望能以文字内涵,而非我公门官职为读者看我书的动机。但在编辑的怂恿下,我部分妥协,愿意写出归国前的岁月,但仍然拒绝让这本书沾上国内有争议的政治。
一年半后,已是○九年四月,我终于在繁忙教学和频频出国讲演的空档里,补齐编辑要求的章节。但是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巨浪拍击下,编辑歉然的说:「我已无权作出版的决定了。」那是个灰冷春日的一天。
也许,就像书里「康老板」中我寻得白金矿的经验一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我的宿命。
六月底,感谢老友驻阿拉伯代表杨胜宗推荐,商讯文化表示出版的兴趣。在他们专业的筛选、编辑、排版、定名后,此书终于成型。
回首过去多年,许多朋友花心血在此书上,我心怀感激但无法一一点名申谢。我要感谢为我谋求出版及给我打气的陈慧纹小姐、吴俊德先生、亓乐义先生、张丽君小姐。我要感谢鼓励我出版摄影作品的梁丹丰教授、钟永和老师、林宜静小姐。我也要感谢林馨琴小姐和李潍美小姐的建议,为此书注入新的活力。我会永远感念对此书编写作过贡献的朋友:蔡蕙苓、汤名晖、郭姿吟、刘智年、黄引珊、张惠玲。
我要特别感谢商讯文化谢振宝先生的引见、鲁惠国先生的支持、蔡加壬先生极为精到、细心的编辑,以及其他同仁费心的配合。
最后,我尤其要感谢给我每篇初稿最宝贵第一反应的读者──我的内人张家珮。
林中斌
二○○九年九月十八日
推荐序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国泰慈善基金会董事长 钱 复
林中斌兄是我很钦佩的一位国际事务学者,最近将他的一些非学术性的文章集为「剑与花的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嘱我为序。
中斌兄的父母,林文奎将军及张敬教授是先父母的好友。林伯父和先父同年,早先父一年逝世,他们是清华大学的同学。民国三十八年我们一家来台后,我常听到先父提到林伯父,对于他因为直言犯上在空军中受到很多委屈,而先父对林伯父推崇备至,认为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林伯母和先母也颇有交往,因为两位都是平剧和崑曲的戏迷。中斌兄较我小八岁,我们早年没有机会相聚。到了民国七十二年初我奉派去华府工作,当地的乔治城大学极为闻名,特别是乔大外交学院的二位女教授,一位是柯派翠(Jeane Kirkpatrick),一位是欧布莱特(Madeleine Albright),她们分别是共和、民主党学界的重要人物。我到任时柯教授在纽约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但週末仍回华府。我曾分别宴请两位餐叙,她们都提到研究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来自台湾的学生Chong-Pin Lin。我也借圣诞餐会邀请了这位学人,原来就是中斌兄。他给我的印象和他夫人在「将来的未婚妻」一文第三段所写的完全一样。过了三年他取得博士学位,我十分想请他到代表处工作,但是他无意仕途,可能是受到林伯父过去委屈的影响。所幸不久美国企业研究院要聘他,託我牵线。他正式就任后,内子和我都感到要帮他介绍对象,也作过些安排,但是都无下文。我们不知他早已有心仪的对象。
民国七十七年我返国工作,不断看到他的研究报告。又过了七年中斌兄因为林伯母年事渐高需人照料,所以应聘到国立中山大学任教,第二年就进入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工作,学以致用。我再度和中斌兄晤面是民国八十六年林伯母的葬礼。
中斌兄文采精鍊,他不仅是学者,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他喜欢旅游、善于摄影、对文学诗词都有喜爱,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它不仅是中斌兄过去历练的翔实记录,更有许多珍贵的图片。这本书他要呈献给他挚爱的夫人,这也是人性崇高的表现。
推荐序2
林教授与我的「音」缘际会…
新竹IC电台主持人 柳百珊
我有幸认识林教授,是因为古典音乐!
十二年前,我开始在广播媒体制播个人的第一个古典音乐节目,开播后数月,收到时任陆委会副主委林中斌先生的来函,看着林教授的亲笔信,我享受着受听众肯定的飘飘然;然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中肯,也显示这位行家的鑑赏力,言之有物的赞美,让我不敢得意忘形!
尽管我以「平常心」看待,但不久之后的一通电话告诉我,林教授是认真的!我受邀至家中小聚,见到了林教授的「缪斯」!席间林教授不吝分享他的音乐收藏和阅历,当天我们也一起爬了山,沿途说了很多话,非常开心;然我最万幸的是,没将林夫人当是林教授的女儿,而冒犯了大官!
此后,我不定期收到林教授寄来的资料,从期刊中与音乐有关的研究,到书籍的节录影本,惊讶他阅读之广与精。一位俄籍小提琴大师David Oistrach,多年来沿用的中译名为「欧伊斯特拉夫」,但这却像耳中刺一样令人难以忍受,驱使林教授终于写信到电台,纠正这偶尔会由主持人脱口而出的错误!尽管电台最后从善如流,仍然差强人意;但事实上,改口后的说法已经更接近原文发音了!我审视自己鲜少发生类似「欧伊斯特拉夫事件」,不得不归功林教授「求是」的影响!对我而言,他是最具体的听众,也是隐形的监督者。
除了音乐之外,林教授对摄影也很有心得。在林教授的摄影展中,我听着他和前辈们对作品的分享与讨论,让我再次惊讶他另一项「业余」的「专业」才华!我觉得林教授的摄影作品中听得到音乐,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每幅都「好好听」!
回首这十二年中,林教授从任陆委会副主委、国防部副部长,至今学者、教授的身分,持续不断对时事有洞烛先机的观察与预测,只要媒体想摒弃口水,用心的作一些专题,一定不忘节录他精辟的论述。每一年,林教授与夫人会制作联名贺卡分寄亲友,这细微却从没有间断的连结,也让我一步一步的更加认识这位「老朋友」,每每充满惊叹!他的渊博与深度,总是让我仰之弥高!
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卸任后,拒绝一切回忆录书写,却出版了「小泉纯一郎的音乐遍历」,娓娓道来他半个世纪以来与音乐的因缘。透过音乐的传递,看到的是小泉更具体的人生图像。从「剑与花的岁月」,我也更了解林教授无法和音乐分开的人生,以及内在力量的来源!音乐不仅承载了他岁月的记忆,也反映了最真实的情感!
因为音乐,我有幸认识林教授。借用「音乐颂」中的词:高贵的「音乐」,我对妳衷心感谢!(按:原文为「艺术」)
新竹IC电台主持人 柳百珊
(曾于爱乐广播电台获奖「那一天我打开他的日记」)
《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这本书,当我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将它从书架上取下。原因很简单,书名里的“剑”和“花”这两个意象,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风格比较特别的书,我一时之间无法判断它是否符合我的阅读口味。不过,在我犹豫了片刻之后,我还是鬼使神差地拿起了它,并且买回了家。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没想到,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林中斌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刻意追求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了质朴和真诚。他以一种非常平淡的笔触,记录着他在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他谈到童年的回忆,谈到青年的迷茫,谈到中年的沉思,也谈到晚年的豁达。这些文字,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没有一点说教的意味,却充满了智慧。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描绘。他不仅描绘了这里的自然风光,更描绘了这里的人情世故。他写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头巷尾,写到那些淳朴善良的台湾民众,也写到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市集。这些文字,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情。书中也有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但他的评论方式总是那么独特,他能够从一个非常微小的切入点,然后引申出更宏观的思考。这种写作方式,让我觉得他的观点非常具有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林中斌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让我能够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本书,就像一杯清茶,虽然没有浓烈的味道,但却回味无穷。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剑与花的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老實說,書名一開始讓我有些困惑。劍與花?這兩個意象似乎有點衝突,一個是剛毅、鋒利,代表著戰鬥、衝突;另一個則是柔美、芬芳,象徵著生命、情感。這樣的組合,讓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想透過這兩者傳達什麼樣的訊息,又將如何將這看似截然不同的元素編織進一篇篇的凡塵隨筆之中?我帶著這種好奇心,一口氣讀了下去。書中並非我原先想像的武俠小說或浪漫詩集,而是一連串關於生活、感悟、甚至是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獨特情感的抒發。林中斌先生的筆觸,時而如劍般犀利,點出社會的種種現象,令人深思;時而又如花般溫柔,描繪人情的冷暖,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他寫到年輕時的繾綣,寫到中年後的沉澱,更寫到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與憂慮。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城市景觀的描繪,那些藏匿在巷弄間的老屋、街角的咖啡館、或是清晨市場的喧囂,都被他寫得栩栩如生,彷彿讀者就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在地氣息。書中也穿插了一些對於國際局勢的觀察,但他的切入點非常獨特,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政治分析,而是從一個普通台灣人的角度,去感受那些宏觀事件如何悄悄地影響我們的生活。這種將個人情感與宏觀視野巧妙結合的寫作方式,是我覺得最為難得的。雖然書名帶有「劍與花」的意象,但我讀到的更多的是一種「韌性」與「溫柔」並存的生命態度。即使面對生活的磨礪,即使面對世事的無常,我們依然可以像花一樣綻放,同時也保有劍的堅毅,去守護自己所珍視的一切。這本書,就像在閱讀一位老朋友的心靈告白,真誠、坦率,又充滿了生活的智慧,讓人讀來感到無比的親切與感動。
评分《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这本书,坦白说,一开始我会被书名里的“剑”和“花”所迷惑,觉得这是一个很具象化,很具象化的书名,大概率是讲一些关于古代历史或者说是关于英雄传奇的故事。但是,我错了。我抱着一丝好奇心和一种期待,翻开了这本书,我惊讶地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严肃的书籍,而是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随笔集。林中斌先生的文笔,就像他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充满了对比和张力,同时又带着一种淡淡的温暖。他写到在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那些如同“剑”一般锐利的挑战,他并没有回避,而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而他笔下的“花”,则是指那些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是那些温暖的情感,是那些让人心生慰藉的瞬间。他把这些美好的事物,都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生活充满了挑战,但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它们如同花朵一般,在岁月的洪流中默默绽放。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描绘。他不仅仅是记录了这里的风景,更多的是捕捉到了这里的人情味。他写到了那些淳朴善良的台湾民众,写到了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市井小巷,写到了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古老建筑。这些文字,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情。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许多情感。它让我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更是诗和远方,是那些藏匿在平淡日子里的美好。我会被书中的一些段落所深深打动,也会被书中一些观点所启发。林中斌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静静地坐在我身边,和我分享他的人生感悟。
评分當我第一次看到《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像是騎士的披風在風中飛揚,玫瑰在戰場邊緣靜靜綻放。那種強烈的對比感,讓我對作者的寫作風格充滿了好奇。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了濃烈情感,或是探討人生哲理的嚴肅作品。然而,當我翻閱這本書後,我發現它比我想像的要來得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溫柔,也更加有力量。林中斌先生的文筆,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或是故作深沉的風格。他用最樸實的文字,描繪出最真實的生活。書中有很多篇章,都記錄了他個人的人生經歷,有歡樂,有悲傷,有迷茫,也有頓悟。他把這些經歷,都寫得那麼自然,那麼真誠,讓人讀來感同身受。我特別喜歡他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描繪。他不僅僅是記錄了這裡的風土人情,更多的是捕捉到了這裡的「氣味」。那種屬於台灣特有的「氣味」,可能是巷口麵攤飄來的香氣,可能是海邊迎來的鹹味,也可能是人們臉上那親切的笑容。他把這些「氣味」,都用文字描繪了出來,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夠感受到那份濃濃的在地情懷。書中也有一些對社會現象的討論,但他的討論方式,總是非常溫和,而且充滿了理性。他不會去指責,不會去批判,而是用一種引導的方式,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洗禮。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如此有意義。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沒有給我什麼驚天動地的啟示,但卻給我帶來了一種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初次接觸《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這本書,其實是被它帶點詩意又具備幾分歷史感的名字所吸引。那「劍與花」的意象,在我的腦海裡不斷地碰撞,猜想著它可能蘊含著怎樣的故事,又或者是怎樣的哲思。我原以為會是那種宏大敘事,描繪時代變遷的史詩,或是情感濃烈的愛情故事。然而,當我翻開書頁,卻發現它是一本更貼近生活、更觸動人心靈的隨筆集。林中斌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樸實無華的真誠。他以一種緩慢而深刻的步調,引領讀者進入他個人的生活經驗與觀察。書中有對童年時光的回憶,那份純真與懵懂,喚醒了許多我早已遺忘的記憶;有對人際關係的細膩描寫,那些擦肩而過的面孔,那些萍水相逢的緣分,都被他捕捉得如此細緻入微,讓人讀來會心一笑,或是在心中泛起一絲溫柔的漣漪。他談論到台灣這塊土地,不是那種空泛的口號,而是從細節入手,從人情味、從生活習慣、從對自然的依戀,描繪出一個獨特而立體的台灣形象。我特別欣賞他對於「日常」的書寫。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瑣事,在他的筆下卻有了不同的生命。一杯茶的香氣,一場午後的雷雨,一段通勤時的觀察,都能被他賦予深刻的意義。他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原來幸福就藏在這些點點滴滴之中。書中也有一些對社會現象的探討,但他的角度總是那麼溫和而理性,不會讓人感到被說教,反而會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與一位充滿智慧的老者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那些看似簡短的篇章,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況味,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悟。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閱讀的書,每次讀都能有新的發現與收穫。
评分《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这本书,我之所以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书名。那“剑”与“花”的意象,给我一种既刚毅又柔美的感覺,讓我猜想作者的筆觸必定是多樣且豐富的。這本隨筆集,並非如我最初想像的,是以歷史事件或浪漫故事為線索,而是以一種更為貼近生活、更為真實的方式,展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這片土地的種種觀察與感悟。林中斌先生的文字,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作姿態,只有最樸實無華的真誠。他記錄的,是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他談到童年的純真,談到青春的迷惘,談到中年後的沉澱,也談到對未來生活的期許。這些文字,彷彿帶我回到了自己的過去,也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特別欣賞他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描繪。他不僅描繪了這裡的自然風光,更深入地刻畫了這裡的人文氣息。他筆下的台灣,充滿了溫暖和人情味,那些藏匿在巷弄間的老店、那些熱情好客的街坊鄰居,都讓我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深的眷戀。書中也有一些對社會現象的探討,但他的探討方式卻非常獨特,他總是能從一個非常個人化的角度切入,然後引申出更為廣泛的思考,引導讀者去感受,去領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彷彿與一位充滿智慧的朋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林中斌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療癒人心的力量,它讓我能夠更加從容地地面對生活的起伏,更加珍視生活中的美好。這本書,就像一杯溫潤的普洱茶,需要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到它醇厚的回甘。
评分《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充满了文学的想象空间,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讲述历史风云、个人奋斗,又或是浪漫爱情的小说。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更加丰富和深刻。林中斌先生的文字,如同他在书名中所展现的那样,既有“剑”的锋利与决断,又有“花”的柔美与芬芳。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并将它们转化为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由一篇篇独立的随笔组成,每一篇都像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记录着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见所闻所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描绘。他不仅仅是在写风景,更是在写人情。他笔下的台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人情味。他写到那些充满故事的老街,写到那些淳朴善良的台湾民众,也写到那些充满回忆的童年时光。这些文字,让我对台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情。这本书中,也有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但他的评论方式总是那么独特,他能够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切入,然后引申出更广泛的思考。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让我觉得,他的观点是真正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他的人生阅历,他的思考方式,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像一杯醇厚的美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它独特的香气和滋味。
评分《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这本书,初次看到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应该是一本充满了诗意和哲思的书,或许会涉及一些历史的沧桑,或是人生的感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买下了这本书,并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林中斌先生的笔触,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温婉,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画家,用文字描绘出生活中的种种色彩。他用“剑”来象征人生中的挑战与磨砺,用“花”来象征生命中的美好与希望。他在书中,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意象,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学。我尤其喜欢他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描绘。他不仅仅是在记录风景,更是在捕捉那份独特的“人情味”。他笔下的台湾,充满了温情和人情味。他写到那些充满故事的老街,写到那些淳朴善良的台湾民众,也写到那些充满回忆的童年时光。这些文字,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情。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对时事的评论,但是他的评论方式非常特别,他总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出发,然后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注意到过的东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林中斌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温暖和力量。
评分《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这本书,初初看到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讲述古代英雄豪杰,或是充满浪漫色彩的诗歌集。然而,当我捧着这本书,翻开它的第一页,我便被它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所吸引。林中斌先生的文笔,犹如一把锋利的剑,能够切中时弊,直指人心;又如一朵盛开的花,能够描绘出生活中最美好的细节,最动人的情感。他以一种独特而又自然的方式,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对社会的观察融为一体。书中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有一篇篇真诚的文字,记录着他对生活、对人生、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种种感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描写。他不仅仅是在描绘风景,更是在描绘人情。他笔下的台湾,充满了温情和人情味。他写到街角的温暖小店,写到邻里之间的亲切问候,也写到那些默默奉献的平凡人。这些文字,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对时事的评论,但是他的评论方式非常特别,他总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出发,然后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注意到过的东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林中斌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温暖和力量。
评分當我第一次看到《剑与花、岁月:林中斌凡尘随笔》這本書名時,內心是充滿了好奇與想像的。那「劍」與「花」的組合,在我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畫像,或許是俠骨柔情,或許是亂世中的浪漫。我以為這是一本充滿了歷史塵埃,或是愛情故事的書。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書頁,我卻發現,這是一本更貼近我日常生活的書。林中斌先生的筆觸,細膩而溫柔,他將生活中的點滴,化作了一篇篇引人入勝的隨筆。他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刻意營造戲劇性的情節,而是用最樸實的文字,訴說著他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觀察,以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情。我特別喜歡他對於「時間」的描寫。他談到歲月的流逝,談到生命的無常,但他的語氣卻是那麼的平和,那麼的達觀。他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悲觀嘆息,而是以一種泰然自若的態度,去擁抱每一個當下。書中也穿插了一些對於台灣社會的觀察,他對於某些現象的看法,總是那麼獨特而深刻。他能夠從一個平凡人的角度,去剖析複雜的問題,讓我讀來感到豁然開朗。他寫到故鄉的情感,寫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的美好,是可以被我們忽略的。這本書,就像是一首溫柔的詩,又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它沒有轟轟烈烈的開場,也沒有驚心動魄的結局,但它卻能在你讀完之後,在你心中留下淡淡的餘韻,讓你久久不能忘懷。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