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明文集09】枫香夜读

【陈芳明文集09】枫香夜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政治大学的校园中,在通往文学院的上坡路上,必经一座桥。教授陈芳明经常踏在这座枫桥上,在枫红与枫香的陪伴下,缓步抵达他的研究室。无论窗外是夜色已深,抑或曙光初露,陈芳明在研究室中,读文学,读人物,读诗,读历史,读政治。

  在这一册散文集中,学养丰富的这位「嗜读」学者,已将这些智慧揉杂、交会,将阅读中领略的种种,浓缩为五十篇深度、广度以及浪漫、柔软度兼具的散文。酝酿出「晚风渡诗」、「星下迟书」、「雾窗观史」、「夜读漫思」这四个辑子。

  陈芳明的一生中,多次漂泊、转向,以一颗细腻的文学心灵,见证台湾社会的历史、社会、政治变化。他的文字使人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彷彿步入另一个记忆深处的祕密库房。开启它,你将被感动、被震撼、被唤醒。细读它,你将被充盈、被扩张、被引领。

  喜爱陈芳明作品的你,不可错过这一部揉合他阅读文学、历史、诗、人物及书籍的精神结晶。

  持有这样一本《枫香夜读》,是你全面认识这位当代重量级作家、学者的必要之径。

  邀请您,一同踏上陈芳明为读者铺就的这道「枫桥」,进入深度阅读的境界。

作者简介

陈芳明

  台湾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从事历史研究,并致力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现为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近年编有《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上)(下)。着有政论《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掌中地图》、《昨夜雪深几许》及《晚天未晚》,诗评集《诗和现实》等二册,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孤夜独书》及《枫香夜读》,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及《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传记《谢雪红评传》等。目前正在撰写《台湾新文学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枫香夜读

辑一:晚风渡诗
诗艺追求,止于至善
早熟脆弱如一颗二十世纪梨
回望一个大象征
创世纪的半世纪与跨世纪
以透明抵住苦闷
哀伤如一首诗
飘泊之风,抵达之歌
开怀的树,关怀的花
熄灭的诗
诗化与赋化
学术与诗

辑二:星下迟书
左手掌纹,壮丽敞开
巨河回流
化天谴为天职
孤星照大海
历史如梦
世纪末寓言的写手
当情爱注入城市
拒绝离开历史现场的杨逵
废墟之花
世纪末文学.世纪初台湾
复数记忆的浮现

辑三 雾窗观史
文明与殖民
被诅咒的台湾
转型正义与台湾历史
现代,一直来一直来
共同的台湾,不同的记忆
不必放弃,但请放开
历史几度明灭
风云回旋,历史再造
汇入台湾历史大河
当瘦瘠化为丰腴
从接枝到开枝

辑四 夜读漫思
比美丽权力还果敢
肤色可以漂白吗?
再阅读及其愉悦
书写就是旅行
荒凉作为一种乡愁
《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的再阅读
《日据时代台湾共产党史》的再阅读
共时的与对比的视野
台文所与中文所
古典是永远的现代
尽信大师不如放弃大师
东亚未来与台湾现在
东亚作为一种方法
打开东亚地图
日本有亚洲吗?

图书序言

枫香夜读
陈芳明

  一排行道树蜿蜒迤逦而上,在政大校园后山的坡路叠叠升起,如季节里风中朗诵的诗。沿着边坡绵延将近一公里的枫香,既俯临景美溪,又仰望指南山,敞开的天地辽阔如此。枝干挺拔的枫香,属落叶乔木,从初夏竟一路绿到晚秋,丝毫没有倦意。浓密树荫下是木板舖成的栈道,漫步其上,彷彿穿越一条心灵受到淘洗的小路。每株树是抚慰的手,每片叶是过泸的网,浮动的情绪都在林下步道涤净沉淀。一百余株枫树罗列在那里,蔚为一首气象非凡的长诗。风里雨里摇曳着悠缓的节奏,也流泻着婉约的韵律。诗的尽头,往往开启全新的心情。

  晚间从枫香步道抵达夜读的文学院,就像完成一首长诗的阅读,始于期待,终于美好。保持着最佳状态的思考,回到宁静的研究室。绽放的夜,是时间的起点。将至未至的灵感,将尽未尽的文字,又在同样的空间重新燃烧。摊开在桌上的书籍与稿纸,等待注入酿造已久的想像与感觉。墨色笔尖在雪白纸张上运行时,神祕的想像与抽象的感觉摇身变成具体有形的符号。一个字一个字浮现时,体内的骚动魂魄逐渐得到安顿。当书写进入起乩状态,慾望有多炽烈,记忆有多凌乱,都能够找到恰当的纾解出口。预期中的文字在稿纸上接近终点之际,总是情不自禁放缓笔的速度。那并不是不想结束,而是希望在结束时找到最佳的句法。

  阅读与书写之成为支撑岁月的手段,完全是出自心甘情愿的选择。阅读是投入别人的书籍,书写是创造自己的书籍。这两种行为可能方向不同,却都同样在加深加重生命的质感。有时候也会觉得,书写其实也是一种阅读的行为,只不过是属于自我心灵的阅读。俯首落笔时,无异是打开灵魂的井口,探视底层的情绪回旋与思想流动。何种情绪思想可以容许浮出地表,成为文字表达的一环,都必须经过一番挣扎。

  文字的彰显与隐藏之间,内心往往进行无尽止的对话。决心洩露心迹、形诸文字之前,暗地里已进行过许多的回避与抉择。选取怎样的文字,採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更为贴近自己的内心真实,都反覆在书写进行中周旋。有时是欲言又止,有时是情不自禁,终于形成一个新的世界。书写之被视为创造,是因为作者向上帝手里借来一支笔,展开一场规模极小的创世纪。这样全新的文字诞生时,使作者的生命向前推进了一步。时间可能已经流逝,但并不消失,而是汇入作者的生命。在有生之年不停地书写,无非是为了使时间在生命里不断累积,也使岁月不断刷新。

  书写如果能够扩张生命的版图,阅读应该也是。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发现之旅,面对熟识与未识的作者,都能够带来探险的愉悦。年来的阅读,渐渐出现一种倾向,对于早年读过的诗与历史,总是无可抑止地投以回眸。现代诗与思想史是全然迥异的两种文类,却是青春成长岁月的偏爱。过往的年华留下太多的未完成,也许是力有未逮,也许是废然放弃,终究成为生命中的遗憾与缺口。怀旧也好,乡愁也好,常常会兴起填补或挽救的念头。有时并不确知自己究竟是要挽回什么?可能只是企图回到历史现场,打捞一首曾经眷恋却已沉没的短诗。诗里暗藏的美之困惑,一直使生命产生某种剥落感。那是灵魂看不见的窟窿,深不见底,希望在余年做一些回填的工作。

  重新读诗,可能不是为了挽救,应该说是为了从美之困惑解放出来。解放,为的是向更多的诗开放。断断续续在「殉美与求真」的系列书写中,开启诗的阅读。让自己暴露在炫丽的、凄美的幻化意象里,尝试回到诗人的文字绝技。如果可以的话,不久的将来当能完成一册《殉美诗札》的读书笔记。

  诗的阅读,已经不能餍足强大的慾望。回到思想史的阅读,大概也是要赎回曾经逃亡的魂魄。历史原属知识追求的本行,如果没有时代浪潮的席卷,如果没有内在意志的冲击,或许能够造就自己成为一个史学研究者。然而,命运的安排终于还是远远偏离既有的轨迹。失去历史研究的据点,却在文学领域得到归宿,可能是生命中的一个强烈暗示。血液里埋伏的浪漫情怀,才是引导自己远离历史研究的关键。毕竟文学的营造,需要冷静思考与客观思维。

  然而,对于历史这种时间的技艺,到今天还是怀有无法割舍的爱恋。置放在书架上的胡适、陈寅恪、钱穆、余英时,不时会受邀来到桌前对谈。他们的语言可能不像文学那样丰腴,但构造起来的历史纵深,不断诱人投入连绵长远的世界。

  诗与历史的双重阅读,可能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双重探索。重拾失去的书籍,则剥落的不再剥落,疏离的不再疏离。无论那是对消失的青春华年致哀,或是对远去的二十世纪致敬,都无损于生命的持续扩张与翻新。越多的阅读,滋养越多的书写。伴随而来的喜悦,更是无穷无尽,不灭不碎。

  收在《枫香夜读》的文字,大约完成于二○○五至二○○九年之间。在散文创作与论文撰写之余,不觉又为自己的夜读系列添加一册新书。第一辑「晚风渡诗」充满了殉美的憧憬,当然也高度暗示回归到诗的决心。新旧世代的诗人,都是夜读时的最佳伴侣。他们不吝带来美的颤慄,使垂危的心灵又得到刺激。其中不免也掺杂一些对诗的意见,或是从诗延伸出来的联想。或喜或忧,都足以揭示对诗的信仰至今从未动摇。

  第二辑「星下迟书」的文字,专注于对小说与散文的关切。做为研究者最感幸运而幸福的事,莫过于见证老作家的趋于年轻,新作家的趋于成熟。前者以余光中为典范,后者以吴明益为代表。四十年来阅读余光中,十年来观察吴明益,深深感受到台湾文学的内在爆发力。那种强悍的意志与不绝的生产,正是这个海岛最佳心灵的浮现。多少年后的读者回望文学史时,这个时代必然是熠熠发光。

  第三辑「雾窗观史」,有一种干涉历史的企图。其中讨论了转型正义的问题,以及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历史回旋。具有强烈批判性格的韩国教授白永瑞,对于历史提出这样的发言:「遗忘的反义词不是记忆,而是正义。」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独到之见。在台湾的贪腐者竟然也奢谈转型正义,这位正义的加害者视历史为糟粕,视记忆为无物,原就该划入不义的行列。辑中的文字若有愤怒的表达,也只能归诸于受到历史逆流的激盪。

  第四辑「夜读漫思」,似乎透露近年阅读脾性的一些方向,其中东亚的议题在于鼓励台湾文学研究必须打开门户。这三年来不断与白永瑞教授进行对话,不可否认也获得不少启示。从东亚格局回望台湾,可以发现二十世纪的台湾历史与文学的开放性格。航行在北半球的海岛,与东亚各国维系着千丝万缕的对话关系。辑中的文字当然也暗示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一些关键词如「东亚」、「近代」、「超克」,都是开启更多书写的入口。

  秋气渐深,夜空里散佈一种泫然欲泣的雨意。沿着枫香步道往坡下行走,小镇灯光茫然浮起。黑暗里的一排行道树,仍不失为一首风中朗诵的长诗,只是读来有些阴郁而晦涩。又是完成夜读的另一个晚上,因为完成,所以喜悦。风的韵律,诗的节奏,在枫香林下一路相送。

二○○九年九月十六日于政大台文所

图书试读

再阅读及其愉悦
久别重逢的书置于掌上时,导电般一阵温热传送过来。从箱底取出的旧书,带着记忆的色泽,也混合着时间的气味,彷彿才结束一次遥远的漂泊之旅,终于又回到身边。三十年前启程航向西雅图时,这些书也放在行囊,一起越过漫无边际的海洋。从来未能预见那次的远行,已经注定必须长期羁留异域。离开海岛后,握可盈手的书,也开始尝到投向天涯的滋味。北国的梦幻白雪,加州的万顷阳光,都仔细鑑照过每一册书,从泛黄的封面到发皱的封底。饱满地吮吸了陌生天地的日精月华,这些书也随着主人在远方一起青春,并一起苍老。

三十年后,旧书再度回归原乡台湾时,负载的已不再只是书中的文学想像,还容纳了主人的颠簸心情与沉重记忆。旧书并不纯然是一本小说或一册诗集,更是情感的容器,是岁月的累积。如果主人的飘流有多曲折,旧书所承受的记忆烙痕就有多深。书的年龄,已属主人生命无可割舍的一部分,甚至命运也几乎是血脉相连。旧书重新捧在手上时,阅读的文字之美背后,也流动着依稀可辨的光与影,那是湖畔雨丝,是旷野雪花,是深山落叶,是那年秋后飘过北国天际的白云。

让每册旧书又回到整齐的架上,散落的心情似乎也获得收拾整顿。夜读时,禁不住回首前尘,旅途上的风声雪声犹狺狺然拂过耳边。遍历多少江湖夜雨之后,能够找到一个安顿的书窗,静静面对毫无动盪的时刻,终于不能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正要进入返璞归真的阶段。坐在灯下,再次阅读曾经读过的旧书,恍然有一种旧情复燃的感觉。这么多年之后,跨过半生,绕过半个地球,又与当年初识的书重逢。书中那些熟悉的字句,以及书页留下的眉批字迹,穿越时光展开对话,勾起了不知是何年何日夜读时的孤独情绪。

顺着书中文字缓缓前进,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搜索,好像是在昔日的巷弄迂回漫步。诗行速度的快慢,小说情节的起伏,都能够确切把握,简直是走在自己的版图,非常清楚每一个可能的交错与转弯。纵然对每一本书都了若指掌重新,阅读的感觉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变化。在书中俯仰之际,心情荡漾已不似从前。

年轻时期看到的书中风景,大约是属于平面的,孤立的。那时候读书不多,历练有限,耽溺于文字时,往往过于偏爱神祕的想像与华丽的锻铸。每当专注于浪漫狂想时,往往受到细雨梦回、杨柳风轻的召唤,兀自享受文字衍伸出来的祕境。从古典诗词到现代小说,所有的阅读都倾向于唯美感受。知识的高度,往往决定对世界的看法;即使是面对唯美的世界,青春华年所拥有的知识大约也只能看到那么多。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