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们对饮食习俗及食物内容的改变来定义文化变迁,可以描绘出相当不同于从政权或政治制度,或者宗教思想的改变而定义的文化变迁。
本册所收的论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中国为主的饮食文化在历史过程中,中国与域外文化接触所产生的诸多变迁。另一类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发展,以及由人类学角度来看饮食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集所收的文章,足以提供读者一个对「饮食」与「文化」两者都有开放性的新认识的机会。
出版社简介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民国78年),是一个以研究、传承中华饮食文化为宗旨的民间财团法人。务期以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考古、文物、传说、礼仪、习俗、美学、哲学、生活科学、生活文化,与烹饪技巧等有密切关系之层面,作为探讨、研究之对象,使中华饮食文化能有系统的一脉传承。
为此,基金会已举办数届的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餐饮管理学术研讨会,并提供博硕士论文、社会人士学术着作、专案研究计画的奖助与补助申请,同时亦出版会议论文集及国际性学术期刊,并提供图书资料查询以串联人脉资讯的交流,近来更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以期达到资源之互动与整合的目的。
丛书简介
此次出版的「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丛书」共计十册:《饮食文化综论》、《鼎鼐文明:古代饮食史 》、《饮食传播与文化交流》、《食巧毋食饱:地方饮食文化(一) 》、《民以食为天:地方饮食文化(二)》、《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茶酒文化》、《人神共饮:宗教与养生饮食》、《食品科技史与餐饮管理》以及Regionalism and Globalism in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共收录了包括中研院李亦园院士、许倬云院士,知名人类学学者 Jacky Goody , Sidney W . Mintz ,吴燕和教授等多位人类学、历史学以及诸多相关领域学人共 95 篇中文论文以及 13 篇英文论文。相信在现阶段,此套丛书的出版必能大大裨益饮食文化研究的同好,也是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创立二十周年的重要纪念。
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丛书 序
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丛书 推荐序
导 论∕蒲慕州
从採集到生产──华南西部地区全新世早中期食物原料获取方法的转变∕吕烈丹
从历史上植物性食物的变化看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罗桂环
汉唐时期北方胡汉饮食原料之交流∕姚伟钧、王玲
中国饮食史上的「胡食」风潮∕王仁湘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王思明
台湾的粤菜、香港的台菜──饮食文化与族群性的比较研究∕吴燕和
朝鲜冬至的PatJuck(红豆粥)及其社会性∕崔德卿
中国菜的「现地化」与「再现地化」──越境的「韩式中国菜」∕林史树
家庭、食物与客家认同──以马来西亚客家后生人为例∕萧新煌、林开忠
地缘区域视野下的东南亚饮食文化考察∕郑南
岩燕之涎与筵宴之鲜——砂劳越的燕窝生产与社会关系∕蒋斌
索 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食物和文化,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世界各地的餐桌旁,亲身感受那种氛围。比如,在描写香料传播的时候,作者用“香料之路”这个词,瞬间就勾勒出了那种穿越时空的贸易与文化交融的宏大画卷。他笔下的描述,不仅仅是客观的陈述,更是充满了情感的投入,能够让你感受到食物所承载的温度和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地方美食的描写,比如泰国冬阴功汤的酸辣鲜香,意大利面的筋道弹牙,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人食欲大开。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尝到它的味道。作者的叙事节奏也把握得很好,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微观的细节描写,让整个阅读过程流畅而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淡淡的米黄色搭配上几笔简洁的水墨线条,立刻就勾勒出一种温润而富有故事感的氛围。我拿到的时候,手感也特别好,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翻阅起来很舒服。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字体选择,既有传统书卷气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设计的巧思。当我在诚品书店里看到它的时候,它就静静地摆在那儿,仿佛在等待有缘人的发现。当时我正犹豫着要带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回家,在书架上随意浏览,目光就被它独特的装帧吸引住了。我当时就想,这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深度,结合了我一直以来对饮食文化和跨文化研究的兴趣,而且,台湾的饮食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痕迹和族群的融合,所以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每天习以为常的餐桌上的故事,去理解食物是如何超越地域的界限,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无形的桥梁。这本书不只是关于食物本身,更像是一扇门,带领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感受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里的案例研究部分,简直就是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作者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食物,比如茶、咖啡、辣椒,然后深入剖析了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中传播、演变,并最终成为不同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我特别喜欢关于咖啡的章节,作者不仅仅讲述了咖啡豆从埃塞俄比亚走向世界的历程,更着重描写了咖啡馆在欧洲、美洲以及亚洲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它从最初的宗教场所,到知识分子的聚会地,再到现代都市人社交和工作的空间,咖啡馆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我经常去台北的那些老咖啡馆,总觉得那里藏着很多故事,读了这一章,我才明白,原来我喜欢的不仅仅是咖啡的香醇,更是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气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饮品,它们不仅仅是提神醒脑的饮品,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风格。虽然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但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相反,他总是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案例中,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探讨饮食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时,作者不仅仅给出了理论解释,还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说明了食物分配、饮食习惯等如何影响政治权力、社会阶层。这种“讲故事”式的学术研究,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我平时也关注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著作,但很多时候会觉得过于理论化,难以落地。这本书却做到了很好地平衡,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思考和联想,并将书中的知识与我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深邃的序言。我喜欢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没有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从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切入,就像在和你分享他多年的研究心得和旅行见闻。序言里提到的一个例子,关于饺子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演变出不同的风貌,让我印象深刻。从北方过年必备的传统食物,到东南亚地区融入当地香料的独特风味,再到西方世界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仪式感,饺子这个小小的食物,竟然能折射出如此丰富的故事。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天吃进肚子里的食物,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文明密码?作者在序言中就抛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食物究竟是如何成为一种跨越语言、民族、甚至信仰的通用语?这个问题如同一个钩子,立刻勾住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去寻找答案。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趣味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性很强。从宏观的饮食全球化进程,到具体食物的传播路径,再到饮食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层层递进,深入浅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食物的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讨论,作者指出,虽然很多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但它们在不同的地区又会发生“在地化”的变异,融入当地的食材、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形成新的地方特色。这种“既全球又在地”的现象,正是现代文化交流最真实的写照。这让我想到了台湾的珍珠奶茶,它起源于台湾,却风靡全球,并在世界各地衍变出各种新奇的口味和喝法,这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和在地化再创造的典范。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台湾的美食,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吸收外来文化,又保留自身特色,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模样。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知识,更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食物,也开始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他们饮食的认知。比如,提起法国,我们自然会想到红酒、奶酪、法式大餐;提起日本,我们就会想到寿司、拉面、清酒。这些食物,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它们传递着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生活方式等等信息。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为我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地文化的大门,让我能够通过“舌尖上的旅行”,去认识和理解那些我从未去过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台湾的读者看到,因为它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更接地气、也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去欣赏不同文化的美丽。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它不仅仅适合对饮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所有希望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作者的文笔优美,内容翔实,视角独特,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也为他笔下描绘的那些跨越时空的食物故事所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每天的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尾部分所强调的,饮食交流在促进世界和平与理解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能够通过食物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无疑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这个多元而精彩的世界,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起自己在台湾的生活经历。比如,我们常吃的卤肉饭,它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技巧,更有着早期大陆移民带来的家乡味道,以及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经过不断改良和融合,逐渐形成的独特风味。这本书让我在品尝每一口卤肉饭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一段历史的传承,是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印记。作者通过对饮食的细致描绘,触及到了文化认同、身份建构等宏大议题。我发现,即使是我们最日常的饮食习惯,也充满了文化交流的痕迹。比如,夜市小吃中,既有台湾本地的特色,也融汇了闽南、客家、眷村等不同族群的饮食文化,甚至还有一些受日韩、东南亚影响的元素。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台湾饮食文化丰富而多元的内涵,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美味。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文化交流更多的是通过语言、艺术、宗教等更显性的方式进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最日常、最接地气的饮食,才是最深入人心的文化交流方式。一个简单的菜肴,一道独特的饮品,就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的连接。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某个国家的人因为喜欢另一个国家的特色菜肴,而主动去学习那个国家的语言,或者去那个国家旅行。这种由食物引发的跨文化互动,是多么自然而又深刻。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日本旅行的时候,就是因为非常喜欢日本的寿司,所以才开始去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进而对日本的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食物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却能传递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文化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