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們對飲食習俗及食物內容的改變來定義文化變遷,可以描繪齣相當不同於從政權或政治製度,或者宗教思想的改變而定義的文化變遷。
本冊所收的論文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中國為主的飲食文化在曆史過程中,中國與域外文化接觸所産生的諸多變遷。另一類是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域外的傳播與發展,以及由人類學角度來看飲食與文化的互動關係。本文集所收的文章,足以提供讀者一個對「飲食」與「文化」兩者都有開放性的新認識的機會。
齣版社簡介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成立於1989年(民國78年),是一個以研究、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為宗旨的民間財團法人。務期以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天文、地理、曆史、文學、藝術、考古、文物、傳說、禮儀、習俗、美學、哲學、生活科學、生活文化,與烹飪技巧等有密切關係之層麵,作為探討、研究之對象,使中華飲食文化能有係統的一脈傳承。
為此,基金會已舉辦數屆的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並提供博碩士論文、社會人士學術著作、專案研究計畫的奬助與補助申請,同時亦齣版會議論文集及國際性學術期刊,並提供圖書資料查詢以串聯人脈資訊的交流,近來更積極參與各類學術活動,以期達到資源之互動與整閤的目的。
叢書簡介
此次齣版的「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共計十冊:《飲食文化綜論》、《鼎鼐文明:古代飲食史 》、《飲食傳播與文化交流》、《食巧毋食飽:地方飲食文化(一) 》、《民以食為天:地方飲食文化(二)》、《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茶酒文化》、《人神共飲:宗教與養生飲食》、《食品科技史與餐飲管理》以及Regionalism and Globalism in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共收錄瞭包括中研院李亦園院士、許倬雲院士,知名人類學學者 Jacky Goody , Sidney W . Mintz ,吳燕和教授等多位人類學、曆史學以及諸多相關領域學人共 95 篇中文論文以及 13 篇英文論文。相信在現階段,此套叢書的齣版必能大大裨益飲食文化研究的同好,也是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創立二十周年的重要紀念。
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 序
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 推薦序
導 論∕蒲慕州
從採集到生産──華南西部地區全新世早中期食物原料獲取方法的轉變∕呂烈丹
從曆史上植物性食物的變化看我國飲食文化的發展∕羅桂環
漢唐時期北方鬍漢飲食原料之交流∕姚偉鈞、王玲
中國飲食史上的「鬍食」風潮∕王仁湘
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飲食原料生産的影響∕王思明
颱灣的粵菜、香港的颱菜──飲食文化與族群性的比較研究∕吳燕和
朝鮮鼕至的PatJuck(紅豆粥)及其社會性∕崔德卿
中國菜的「現地化」與「再現地化」──越境的「韓式中國菜」∕林史樹
傢庭、食物與客傢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傢後生人為例∕蕭新煌、林開忠
地緣區域視野下的東南亞飲食文化考察∕鄭南
岩燕之涎與筵宴之鮮——砂勞越的燕窩生産與社會關係∕蔣斌
索 引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那種淡淡的米黃色搭配上幾筆簡潔的水墨綫條,立刻就勾勒齣一種溫潤而富有故事感的氛圍。我拿到的時候,手感也特彆好,紙張厚實,印刷清晰,翻閱起來很舒服。我特彆喜歡封麵上的字體選擇,既有傳統書捲氣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設計的巧思。當我在誠品書店裏看到它的時候,它就靜靜地擺在那兒,仿佛在等待有緣人的發現。當時我正猶豫著要帶一本什麼類型的書迴傢,在書架上隨意瀏覽,目光就被它獨特的裝幀吸引住瞭。我當時就想,這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深度,結閤瞭我一直以來對飲食文化和跨文化研究的興趣,而且,颱灣的飲食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承載瞭太多曆史的痕跡和族群的融閤,所以我對這本書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每天習以為常的餐桌上的故事,去理解食物是如何超越地域的界限,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無形的橋梁。這本書不隻是關於食物本身,更像是一扇門,帶領我們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去感受不同文化碰撞齣的火花。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結構安排得非常閤理,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邏輯性很強。從宏觀的飲食全球化進程,到具體食物的傳播路徑,再到飲食在身份認同和文化融閤中的作用,層層遞進,深入淺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食物的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討論,作者指齣,雖然很多食物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但它們在不同的地區又會發生“在地化”的變異,融入當地的食材、烹飪方式和飲食習慣,形成新的地方特色。這種“既全球又在地”的現象,正是現代文化交流最真實的寫照。這讓我想到瞭颱灣的珍珠奶茶,它起源於颱灣,卻風靡全球,並在世界各地衍變齣各種新奇的口味和喝法,這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輸齣和在地化再創造的典範。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颱灣的美食,理解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吸收外來文化,又保留自身特色,最終形成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模樣。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明,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用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食物和文化,仿佛把讀者帶到瞭世界各地的餐桌旁,親身感受那種氛圍。比如,在描寫香料傳播的時候,作者用“香料之路”這個詞,瞬間就勾勒齣瞭那種穿越時空的貿易與文化交融的宏大畫捲。他筆下的描述,不僅僅是客觀的陳述,更是充滿瞭情感的投入,能夠讓你感受到食物所承載的溫度和故事。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一些地方美食的描寫,比如泰國鼕陰功湯的酸辣鮮香,意大利麵的筋道彈牙,都通過文字躍然紙上,讓人食欲大開。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感官上的享受,仿佛能聞到食物的香氣,嘗到它的味道。作者的敘事節奏也把握得很好,張弛有度,既有宏觀的理論分析,也有微觀的細節描寫,讓整個閱讀過程流暢而引人入勝。
评分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它不僅僅適閤對飲食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也適閤所有希望拓寬視野、深入瞭解不同文化的人。作者的文筆優美,內容翔實,視角獨特,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也為他筆下描繪的那些跨越時空的食物故事所感動。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每天的飲食,不僅僅是為瞭滿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種文化行為,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與世界連接的方式。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結尾部分所強調的,飲食交流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理解方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當下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能夠通過食物來增進彼此的瞭解和友誼,無疑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體驗這個多元而精彩的世界,也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评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與人文關懷相結閤的風格。雖然作者在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但絲毫沒有讓人感到枯燥乏味。相反,他總是能將這些理論知識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具體的案例中,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在探討飲食如何影響社會結構時,作者不僅僅給齣瞭理論解釋,還以具體的曆史事件為例,說明瞭食物分配、飲食習慣等如何影響政治權力、社會階層。這種“講故事”式的學術研究,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我平時也關注一些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著作,但很多時候會覺得過於理論化,難以落地。這本書卻做到瞭很好地平衡,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産生思考和聯想,並將書中的知識與我自身的經曆聯係起來。
评分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深邃的序言。我喜歡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筆觸,沒有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從一個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切入,就像在和你分享他多年的研究心得和旅行見聞。序言裏提到的一個例子,關於餃子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演變齣不同的風貌,讓我印象深刻。從北方過年必備的傳統食物,到東南亞地區融入當地香料的獨特風味,再到西方世界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儀式感,餃子這個小小的食物,竟然能摺射齣如此豐富的故事。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每天吃進肚子裏的食物,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文明密碼?作者在序言中就拋齣瞭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食物究竟是如何成為一種跨越語言、民族、甚至信仰的通用語?這個問題如同一個鈎子,立刻勾住瞭我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書中的每一個章節,去尋找答案。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他能夠將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趣味性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知識。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文化交流”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為,文化交流更多的是通過語言、藝術、宗教等更顯性的方式進行,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原來最日常、最接地氣的飲食,纔是最深入人心的文化交流方式。一個簡單的菜肴,一道獨特的飲品,就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情感的連接。作者舉瞭很多例子,比如,某個國傢的人因為喜歡另一個國傢的特色菜肴,而主動去學習那個國傢的語言,或者去那個國傢旅行。這種由食物引發的跨文化互動,是多麼自然而又深刻。我記得我第一次去日本旅行的時候,就是因為非常喜歡日本的壽司,所以纔開始去瞭解日本的飲食文化,進而對日本的社會和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食物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卻能傳遞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文化信息。
评分這本書裏的案例研究部分,簡直就是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文化盛宴。作者選取瞭幾個極具代錶性的食物,比如茶、咖啡、辣椒,然後深入剖析瞭它們如何在不同的地理、曆史和社會環境中傳播、演變,並最終成為不同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徵。我特彆喜歡關於咖啡的章節,作者不僅僅講述瞭咖啡豆從埃塞俄比亞走嚮世界的曆程,更著重描寫瞭咖啡館在歐洲、美洲以及亞洲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它從最初的宗教場所,到知識分子的聚會地,再到現代都市人社交和工作的空間,咖啡館的變遷,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社會史。我經常去颱北的那些老咖啡館,總覺得那裏藏著很多故事,讀瞭這一章,我纔明白,原來我喜歡的不僅僅是咖啡的香醇,更是那種彌漫在空氣中的曆史厚重感和人文氣息。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飲品,它們不僅僅是提神醒腦的飲品,更是文化交流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评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起自己在颱灣的生活經曆。比如,我們常吃的鹵肉飯,它背後蘊含的不僅僅是食材的搭配和烹飪技巧,更有著早期大陸移民帶來的傢鄉味道,以及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經過不斷改良和融閤,逐漸形成的獨特風味。這本書讓我在品嘗每一口鹵肉飯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一種更深層次的意義,它不再僅僅是一頓飯,而是一段曆史的傳承,是祖輩們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印記。作者通過對飲食的細緻描繪,觸及到瞭文化認同、身份建構等宏大議題。我發現,即使是我們最日常的飲食習慣,也充滿瞭文化交流的痕跡。比如,夜市小吃中,既有颱灣本地的特色,也融匯瞭閩南、客傢、眷村等不同族群的飲食文化,甚至還有一些受日韓、東南亞影響的元素。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颱灣飲食文化豐富而多元的內涵,讓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孕育齣的美味。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的飲食文化知識,更在於它能夠引發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讀完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食物,也開始關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美食文化。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其他文化的瞭解,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他們飲食的認知。比如,提起法國,我們自然會想到紅酒、奶酪、法式大餐;提起日本,我們就會想到壽司、拉麵、清酒。這些食物,已經成為這些國傢文化符號的一部分,它們傳遞著這些國傢的曆史、地理、藝術、生活方式等等信息。這本書就像一座寶庫,為我打開瞭通往世界各地文化的大門,讓我能夠通過“舌尖上的旅行”,去認識和理解那些我從未去過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被更多颱灣的讀者看到,因為它能夠讓我們以一種更接地氣、也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去欣賞不同文化的美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