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学校体育推行起,到扬名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台湾之光」王建民,台湾逐渐在国际运动赛事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写下一篇篇美丽的体育扉页。
本书由国内九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内容包括绪论、学校体育史、社会体育、运动竞技史、国际体育史、运动设施发展史、体育学术研究发展史、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史、民俗体育史及结语,并附录「战后台湾体育大事纪」,以供查阅。本书不仅可协助各级学校体育教师充实及提升有关台湾体育发展史实的专业知识;更可作为各大学或研究所开设「台湾体育发展史学」等相关课程之参考书目。
本书详实记载台湾体育发展的事实与活动历程,叙述人、事、物的各种纪录,说明「地、法、理」形成的过程,并串连台湾体育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趋势。
主编者简介
黄秀政
现职: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董事
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鑑中心人文相关学门规划委员∕评鑑委员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主要着作:《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台湾史研究》、《台湾史志新论》、《台湾史志论丛》等。
编者简介
张妙瑛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体育室教授
学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Dominguez Hills 分校教育硕士
林玫君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博士
林建宇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运动与健康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英国Brighton University 博士
刘进枰
现职:
弘光科技大学体育教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台中教育大学体育系兼任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博士
李炳昭
现职:国立台中教育大学体育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英国罗浮堡大学运动休闲管理博士
陈明坤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体育室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
范春源
现职:台东大学教务长
学历: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硕士、博士
林明宏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运动与健康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运动管理博士
蔡荣捷
现职:彰化县竹塘乡民靖国民小学校长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系教育学博士
绪论
第一章 学校体育史
第一节 学校体育政策及行政组织
第二节 学校体育课程之演进
第三节 体育师资培育与养成
第四节 体育专业相关科系发展
第五节 体能教育计画之实施
第二章 社会体育史
第一节 政府迁台时期(一九四九-一九七三)
第二节 经济成长时期(一九七三-一九八六)
第三节 解严时期(一九八六-一九九七)
第四节 现代时期(一九九七-二○○七)
第三章 运动竞技史
第一节 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时期(一九五四-一九七三)
第二节 教育部体育司时期(一九七三-一九九七)
第三节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时期(一九九七-)
第四节 奥运会得牌者略传
第四章 国际体育史
第一节 国际体育交流
第二节 国际体育运动组织之参与
第三节 两岸体育交流
第四节 运动名人传记
第五章 运动设施发展史
第一节 台湾运动设施的演进
第二节 日治时期的运动设施发展
第三节 光复后的运动设施发展
第四节 经济起飞时期的运动设施发展
第五节 解严后的运动设施发展
第六节 运动设施的现况与未来
第六章 体育学术研究发展史
第一节 体育学术研究的开始(一九四五-一九七○)
第二节 体育学术研究的开展(一九七○-一九九○)
第三节 体育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一九九○-二○○八)
第七章 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史
第一节 休闲运动产业定义
第二节 休闲运动产业奠基期
第三节 休闲运动产业前发展期与后发展期
第四节 休闲运动产业转型期
第五节 休闲运动产业教育之发展
第八章 民俗体育史
第一节 民俗体育的概念
第二节 民俗体育的孕育
第三节 民俗体育的推展
第四节 民俗体育的输出
第五节 民俗体育的评价
结语
附录-战后台湾体育大事纪
参考文献
一本厚实的书,封面是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气息的印刷,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图书馆翻阅的那些老书。我抱着它,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虽然名字叫做《台湾体育史》,但我对体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大众赛事,对于它背后深厚的历史脉络,坦白说,我几乎一无所知。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泛黄的老照片,模糊却又充满故事感,照片中的人们穿着朴素的运动服,在简陋的场地里挥洒汗水。紧接着,文字开始缓缓展开,讲述着日治时期体育运动的引入与发展,那些曾经的“练习”与“竞技”如何一点点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先辈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何凭借着对运动的热爱,点燃了生命的热情。书中对不同运动项目,如棒球、篮球、田径等的起源和发展都有细致的描绘,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下的多重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体育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台湾的社会变迁、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让我意识到体育发展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时代洪流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早期运动员的轶事,他们的艰辛付出和取得的成就,都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运动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书。
评分这本《台湾体育史》真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著作,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体育史无非就是记录一些赛事和运动员的成绩,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台湾体育发展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从日治时期的殖民体育政策,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体育建设,再到如今多元化的体育生态,每一个阶段都有详实的史料支撑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惊叹于书中对各个时期体育政策制定的考量,以及这些政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也详细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体育组织和社团的成立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推广和发展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读到了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在体育活动中的独特表现和历史故事,这让我看到了台湾体育发展并非单一的线条,而是充满了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书中对于体育与教育、体育与经济、体育与社会福利等跨领域的研究,也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我发现,体育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较量,更是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刚开始翻阅时,我被书中庞大的信息量和严谨的学术性所震撼。作者显然在这本书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从史料的搜集、整理到观点的阐述,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书中对台湾体育发展各个阶段的划分清晰明了,并且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挑战和成就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争议性体育议题的探讨,作者能够客观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分析,这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国际体育交流在台湾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台湾体育如何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也进行了详实的论述。我了解到许多关于台湾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重要里程碑,以及那些为台湾体育赢得荣誉的杰出运动员。这本书让我对台湾体育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竞技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层面。它不仅仅是一部体育史,更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的侧影,充满了启示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和内容让我感到惊喜。作为一个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全面且深入地展现台湾体育发展历程的书籍,而《台湾体育史》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注重挖掘体育事件背后的人文故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但却为体育发展做出贡献的普通人,他们的汗水与付出,他们的喜悦与辛酸,都被作者生动地记录下来。书中对一些重要体育改革的探讨,以及对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体育伦理和体育精神的讨论,它不仅仅关注输赢,更强调公平竞争、尊重对手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台湾体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感受到了体育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
评分老实说,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凑热闹”的心态。毕竟,体育新闻我看得不少,但对“史”这个字,总觉得有那么点距离感。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他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历史事件的细节描写,比如描述某个重要的体育赛事,不仅仅是比分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当时人们的情绪,是欢呼还是叹息,是激动还是失落。这些细节让历史仿佛活了起来,让我身临其境。书中也探讨了许多有趣的议题,比如体育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政治力量利用的,又或者是在社会转型期,体育如何成为凝聚民心、塑造认同感的重要方式。我读到关于早期台湾棒球运动如何在社会层面引发的巨大反响,以及后来篮球运动如何逐渐普及,成为许多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舞台。书中对女性体育的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展现了女性在体育领域同样可以绽放光彩,打破性别界限。读完这些篇章,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社会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理解是通过体育这个独特的视角获得的,也因此显得尤为特别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