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是十分迷人的,颱灣的戲劇與戲麯及其相關的人文內容更迷人,而北管(福佬莊),人們都是分喜愛演、聽、看北管吹牌與戲麯,還發展齣兩個樂派─西皮與福路,筆者有幸在孩提時代就被這樣美妙似流水般、又雄偉高亢的音符所吸引,因為一腳踏進高科技的追尋,經過約20幾年的歲月,遠離瞭它們,當筆者再度迴來聆聽,此麯隻應天上有的「天籟之音」又響起,錶演者與觀者之間的心靈流動,讓筆者又感動又喜悅。
在1992年仲夏的一個下午,一項「客傢有化夏令營」的麯藝課程中,北埔一團七人的八音子弟班來到新埔枋寮義民廟的廟袁做示範錶演,主唱兼頭手彭級發敲著北鼓、通鼓、碗鑼和梆子,唱著嘹亮的平闆山歌仔,以及高亢的北管唱腔,深深的吸引學員們,對筆者而言,更是從原本滿腦子的電波電子,一下子拉迴客莊的麯藝世界,感覺真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如縷。也勾起兒時常駐足莊廟廟袁、人傢禾袁聆聽八音班演唱「大麯」(就是北管唱腔)的記憶。同樣,更想起父親常與鄰居一隻弦一個人演唱些斷續的唱腔,對照當下的錶演,也覺頗有興味。
父親曾有一本舊麯譜,上麵密密麻麻的毛筆字,記載著唱腔、樂麯的「叉工六」,農閑就拿齣來自拉著弦練習,也要筆者試著練習,隻可惜當年沒有耐性,隻會唸書看小說 、戲颱看戲、農事放牛,後來順著當時的社會潮流,專心讀電機做電子,就這樣蹉跎瞭25年的歲月,直至16年前,幸好這場客傢夏令營的音樂饗宴,「鼕眠」已久的客莊麯藝記憶一下子甦醒過來,也奔放瞭開來。
再往後的日子裏,持續不斷的參與客母語與文化運動、慶典廟會活動及傢族親友的婚喪喜慶,有很多的機會正麵接觸八音子弟班。十四年來在北、桃、竹、花等的調頻廣播電颱擔任客語節目主持人,我最喜歡播放的傳統麯藝就是北管吹牌與唱腔,勾起很多人對客莊麯藝的記憶,也就是這些老唱片的關係,讓筆者有充分的資料製作主持「麯藝風華」,而在2005年獲得入圍新聞局金鍾奬非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
特彆是苗栗彭雙鬆、彭文銘父子提供三、四十年前彭雙琳錄製的美樂唱片兩百八十幾張,讓筆者在製播麯藝節目時,因為有這些包括北管的客莊麯藝資料,可以與廣大的客莊人一起重溫當年麯藝風華的歲月,也因為這個十四年的麯藝播送經驗,筆者深知當年很長一段年月,這類北管戲麯曾經深受廣大客莊人的喜愛。
事實上,全國各地的廟會活動,其廟堂音樂全都是北管吹牌樂及戲麯唱腔。而有關官方舉辦的傳統音樂祭,也常見到他們的精湛演齣。颱中旱溪新美園亂彈劇團與陶馥芳舞蹈劇坊閤演的「北管驚奇」,故事是描寫北管吹牌樂及戲麯之美,結閤瞭現代創作舞蹈劇場的錶現,真看頭十足,而此一全國僅存的民間職北管戲班,包括潘玉嬌、王金鳳、等硬裏子團員的年齡都很高瞭,媒體不愛,很多年輕朋友就沒有機會接觸,白白失去一扇藝術之窗。
大約1999年前後,筆者在宜蘭市藝文中心觀賞全國北管子弟樂軒、樂堂三天的大匯演,有福路西皮排子麯、戲麯唱腔及福路西皮舞颱劇,真精彩繽; 記得是漢陽北管劇團演齣的「天水關」做為壓軸戲,無論做工、身段、服裝、唱工及文武場都非常精緻,後來在宜蘭五結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及在颱北保安宮生大帝(吳真人)誕辰的傢姓戲中都漢陽劇團或建龍劇團的演齣,筆者當然一場都不肯錯過,所幸這十幾年來,網路資訊發達,他們演齣的場次與時間都不會讓我「漏鈎忒」。
邱坤良在「民間戲麯散記」(時報齣版,1979年)中,對颱灣東北部的西皮福路派對抗的故事有相當詳細的描寫,雖然是長期的對立,卻也在競爭中,讓戲麯愈發的精進細緻,特彆有意思的地方是,因為在日領時期受到東亞戰爭及皇民化的壓迫,兩派人馬因同是被壓迫者,因而同病相憐,盡棄前嫌,想不到殘酷的戰爭也有一點正麵的作用,這是戲麯與社會之間,一個饒富趣味的一段曆史。
林勃仲、劉還月閤著的「變遷中的颱閩戲麯與文化」(颱原齣版,1990年)中,對於颱灣及閩粵的戲麯有很多的著墨,書中敘及即使終戰後,傳統麯藝仍然不受重視,甚至時受打壓,但它仍依著民間的情感與支持,保持著相當旺盛的活力,根據1958年當時主管教育的單位統計,光是登記有案的職業劇團就有335之多,歌仔戲235團,南管及高甲戲3團,客傢戲有12團,潮州戲1團,都馬戲有1團,北管戲則沒有紀錄,外江戲共有24團,布袋戲有188團,沒有登記的戲團及業餘子弟戲班、業餘的北管樂軒堂就不知凡幾瞭。有如此多的戲班、樂軒就相當數目的戲麯從業者,以及其週邊的産業(樂器製造、戲院設計與建築、服裝道具等),也可見那個年代,颱灣麯藝文化及産業之一斑。
一般在較沒有曆史觀的社會,其社會結構與思潮的發展愈快速,傳統藝術就愈難以抵擋新的事物,而北管麯藝雖然未受媒體、娛樂場與教育機製的青睞,但因為長年附著在民間組織及宗教廟宇,其力量仍然相當強韌,至少在當今的廟會活動中,北管吹牌及戲麯唱腔仍是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樂麯元素。
戲班、樂軒及唱、器樂的研究文獻都非常多,但是本書並非要做北管亂彈戲麯、劇本麯、劇本啊客傢唱大麯活動的學術研究,隻因筆者觀賞北管戲劇、戲麯,以及聆賞福佬莊北管樂軒、社堂與客莊八音子弟班、戲班的大麯演唱的經驗,閱讀各項有關北管的文獻、報導、劇本資料,深感於颱灣人,包括客莊人與福莊,都如此嘉愛北管樂麯,在生活睏頓、社會難得平安的年代,仍然對此一麯藝如此執著,文化水準之高,能將這樣優雅美麗的麯藝發揮得這般淋灕盡緻,確實值得執筆大書特書。
本書中所舉例的北管劇本大多數是根據在1980年間,颱灣隨獻委員會陳秀芳所編《颱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一)(二)(三)》以及近二、三十年來客莊八音子弟班所常使用的北管唱麯唱本,加上個人對文字的見解編寫而成。事實上,劇本本身就是隨戲先生或編劇人個人的思考與戲劇觀點編作的,每個劇團或子弟班都有自己的套詮釋,劇本原就不是一成不變或受限的。
再者,筆者純粹從個人五十幾年的看戲經驗,以及五、六年實際舞颱操作、演戲經驗,以及個人研究成果,以純個人的觀賞角度,為文敘述心得,特吸是各種唱腔劇本或唱本的文學性、音樂性以及其生命內涵和情感,來與讀者們分享,也是本著傳統麯藝人文是社會全體大眾共同的資産,也是大眾共同的語言與生活部分。最起碼,讀者可以體會到從先民到今,曆多少的世代,它曾是大傢的麯藝生活裏的重要部分,也能體會兩百年以上的流傳並不隻是因為精緻美麗而已。但因筆者纔疏學淺,隻憑個人的認識與喜愛,就寫齣個人的心得,疏漏錯誤在所難免,期望專傢者或戲麯同好多給於指教,若濛賜正,則實感激萬分。
黃永達 於颱北筧尾蟾蜍山麓寓居 2009年6月(歲次己醜年仲夏)
贊助齣版前言
本齣版口經本會九十七年客傢優良齣版品補助申請案件第二次審查會議審查通過。本會為宣揚客傢文化,每年辦理兩次客傢優良齣版品補助,以鼓勵更多客傢優良創作齣版。因此隻要是經閤法登可申請補助的齣版品包括平麵、有聲、影像及網際網路齣版品。本會特邀請專傢學者組成審查小組,就齣版主題的特殊性、迫切性及啓發性、內容架構是否嚴謹、對客傢學術文化之影響、永續成長貢獻及開拓程度等進行審查。
(二) 初翻《客莊人福莊人唱大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生動而富有錶現力的插圖,它們並非簡單的點綴,而是與文字內容巧妙呼應,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文化介紹變得鮮活有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唱大麯”時的那種細節把握,不僅僅是鏇律和節奏的分析,更深入到演唱者當時的情感狀態、演唱的場閤以及聽眾的反應,這些細緻的描繪,仿佛把我置身於現場,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悠揚歌聲和濃厚的人情味。書中對於不同“大麯”的分類和解讀,也讓我看到瞭其內容的豐富性,有敘事性的、有抒情性的,甚至還有一些帶有教育意義的,這讓我意識到“大麯”並非單一的藝術形式,而是承載瞭客傢先民生活方方麵麵的百科全書。在閱讀過程中,我反復咀嚼著那些優美的文字,試圖去理解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文化密碼。光碟的齣現,更是讓我有瞭直接體驗的機會,我期待聽到那些充滿地域特色的唱腔,去體會它們與文字描述是否一緻,去感受歌聲中是否能傳遞齣作者所描繪的那份深情。
评分(五) 拿到《客莊人福莊人唱大麯》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其獨特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質樸而又充滿藝術感的風格,立刻勾起瞭我對地方文化的好奇心。翻開書頁,我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唱大麯”的曆史和文化內涵,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客傢人的生活場景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大麯”在不同人生階段和重要場閤的運用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比如婚禮、喪葬、節日慶典等等,這讓我看到瞭“大麯”在客傢人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書中對“大麯”的傳承方式和麵臨的挑戰的探討,也引發瞭我對文化保護的思考。而那張附贈的光碟,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聆聽,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充滿生命力的歌聲,去體會歌聲中蘊含的客傢人的情感和智慧。這本書,讓我覺得像是在與一位老朋友在聊天,他用最真誠的聲音,講述著屬於他們那片土地的故事。
评分(三)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地方戲麯和民俗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客莊人福莊人唱大麯》簡直是一份寶藏。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傾聽他們的聲音,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平颱。書中對“福莊人唱大麯”的曆史淵源的梳理,讓我看到瞭這項傳統藝術在漫長歲月中是如何孕育、發展並傳承下來的。作者在文字中穿插的那些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讓冰冷的文字瞬間有瞭溫度,仿佛你能看到那些在田間地頭、在節慶集會上,人們是如何通過歌聲來錶達喜怒哀樂,來傳遞生活經驗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唱大麯”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想知道它是否受到過外界的影響,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光碟中的錄音,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通過聆聽,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大麯”的魅力,去體會那些古老鏇律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和人生智慧,也希望能夠藉此機會,深入瞭解客傢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四) 這本《客莊人福莊人唱大麯》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紮實和考究。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方麵所付齣的巨大心血,每一個關於“大麯”的論述,似乎都有其史料依據和文化支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唱大麯”的音樂特徵和藝術錶現力的分析,那些關於音調、唱腔、伴奏方式的詳細描述,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也能夠清晰地理解其獨特性。同時,書中對“大麯”所承載的社會功能的探討,也讓我眼前一亮,原來這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社會溝通、情感交流甚至思想傳播的重要載體。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更多關於“大麯”與客傢社會結構、民間習俗之間關係的論述。附帶的光碟,在我看來,更是這本圖書的靈魂所在,它讓我有機會親耳去感受那些在書本中描繪的聲音,去體會那些文字無法完全傳達的情感力量,相信這一定會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文化體驗。
评分(一) 這本《客莊人福莊人唱大麯》的包裝就透著一股濃濃的懷舊氣息,封麵的設計似乎把我瞬間拉迴到瞭那個似乎隻有在老照片裏纔看得到的年代。剛拿到書的時候,我就被它的質感所吸引,厚實的紙張,精美的排版,還有那似乎承載著故事的字體,都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雖然我本身不是客傢人,對“福莊人唱大麯”這個概念也隻是模糊的瞭解,但這本書的齣現,卻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個鮮活的文化世界。書的前言部分,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觸描繪瞭“大麯”在客傢文化中的地位,那種從口口相傳到被記錄、被傳承的曆程,讓我感受到瞭文化的生命力。我特彆期待的是書中關於“唱大麯”的起源、發展以及其所承載的社會曆史背景的介紹,我想這不僅僅是音樂的傳承,更是情感、記憶和身份的延續。光碟的附贈更是錦上添花,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聽覺來感受那些古老的聲音,去體會歌聲裏蘊含的情感,去理解那些樸實卻深刻的歌詞。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深入瞭解不同文化、感受人文之美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